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伏尔泰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伏尔泰读后感1
因着英国人来卖土产的机缘,一群法国人认识了来自加拿大的天真汉。他们喜欢他。
不久,天真汉与神甫的妹妹圣依佛小姐相恋。然而因为习俗规范的约束,他的爱恋遭到了大家的反对。为了阻止他的追求,神甫把圣依佛小姐送入了修道院。这时,英国人前来抢掠。在天真汉的神勇表现下,法国人击退了英国人。天真汉成了村庄的英雄,为了防止他鲁莽地烧掉修道院。院长建议他拿着战利品,去请求国王恩准他与圣依佛小姐的婚事。天真汉欣而允之。在路上,天真汉遇到了被教皇迫害的异教徒,他同情他们,谴责了教皇伤害国家子民的做法。可惜这些议论被教皇给听去,当天真汉来到宫廷时,教皇将他投入了监狱。在监狱中,天真汉结识了高尔同先生。高尔同是个扬山派教徒,博学广识。他热情地教授天真汉各种知识,而天资聪颖的天真汉,很快变得智慧起来。而在另一边,由于迟迟等不来天真汉,圣依佛小姐即将被嫁给法官儿子,但她一心念着天真汉。于是在婚礼当天,圣依佛小姐只身逃到凡尔赛,来找天真汉。很快她知道天真汉已被逮捕入监狱。为了救助天真汉,她前去央求大神甫。但神甫贪恋她的美色,定要她先屈身于己。圣依佛小姐心灵崇高,但救夫心切,最后被迫答应。天真汉和高尔同先生终于得到了救赎,他们与圣依佛小姐返到乡里。但由于圣依佛小姐始终记着自己的不忠行为,心怀愧疚中,病倒了。在一群昏医的医治下,她病情恶化,最终不甘的死去......
伏尔泰借小说狠狠抨击了在基督教统治下的法国,统治阶级黑暗,国家人民迂腐的状况。
通过天真汉的单纯,反衬了法国风俗的迂腐,以及人心充满错误成见。逼迫牧师与他相互忏悔,非泡在池塘等着洗礼,这些行为看似荒唐,但确确实实是《新约》里的要求。天真汉的匪夷所思的行为,戳穿了教徒们说一套做一套的、自欺欺人行为。而这些虚假,也可以在教士对圣依佛小姐的安慰体现。一开始他极力谩骂想夺去圣依佛小姐贞操的人,但当得知这人是大神甫,他立即改变了态度,甚至用经文条款来维护此事的合理性,劝说圣依佛小姐听从。而他妻子,更是毫不愧疚地宣称,这些事并不可耻。她以前便通过这种方式,帮丈夫谋得一官半职。这群上帝的子民一边虔诚地信仰,一边却理直气壮地干着与教义相反的事。天真汉认为,自己与圣依佛小姐结婚,不需要征求谁的同意,就像吃饭、打猎、睡觉不需要和人商量。他甚至还想当晚就与圣依佛小姐“做丈夫。”这反应天真汉最单纯的本性与世俗教化的冲突。诚然,我们并不能完全像天真汉那般,完全由着个人本性的喜好。社会稳定毕竟需要习俗来维持。但我们也应该考虑,有些习俗会不会过度扭曲了人自然的本性。
伏尔泰将法律分为自然法和制定法。自然法是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法律:不偷盗、不杀人、不撒谎等等,是自然所颁布。而制定法则是由国家和教会制定的法律。两种法律常常会发生冲突。在伏尔泰看来,前者应是后者的基础。而当时所谓的许多礼教,伏尔泰认为它们大多只是用来维护教士们的利益,粉饰太平的`手段;还会损害人民的心智、本性。修隆人与高尔同的对话更辛辣地揭露了这点:宗教毕竟是争来争去的,它们关心的不是真理,而是权力。而真理不应该被争论的,几何便如此。
整篇小说是个悲剧。但伏尔泰高尚的心胸并没有坠入悲观主义。他依然在结尾借修隆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积极生活的态度:痛苦是由贪得无厌造成的;心胸高尚,有情有义的人则能过得快快乐乐。伴着最后一句:“苦难未始于人无益”,小说告终。
伏尔泰读后感2
人类对于伟大思想家的纪念太过于轻浮和粗糙了。平庸者的精神经历是干瘪而单调的,他们之所以缺乏对思想家的敬意,是因为他们无法进入思想家心灵内部。读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我深深地为这种心灵默契和精神交融所打动。终生致力于反对专制暴,政而孤军奋战的伏尔泰在逝世一百年后听到了心灵的和声。
为了将人们从宗教狂热中拯救出来,伏尔泰始终没有放弃同专制和迷信的斗争。虽然孤立无援,但是,他无所畏惧地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一个遏制言论自由的狭隘时代,大力鼓吹宽容、理智、胸怀开阔,将不容异己的行为视为理性的反面。这与当时的宗教立场是相对抗的。但他拒绝随波逐流,拒绝充当精神奴隶,他敏锐地发现了时代的痼疾,并用尽力气去捣毁笼罩其上的那种冠冕堂皇的合理性。他终于成为了开一代风气的标志性人物。法国学者让·勒赛说:“宽容精神之蔚然成风,或者说承认宽容是维持国内和平、防止不公正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哲学家为之努力的结果,其中有培尔、狄德罗、达朗伯、霍尔巴-赫、卢梭、伏尔泰,而伏尔泰尤为突出,是倡导宽容精神的真正斗士。”
雨果这样评价伏尔泰:“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无论是微笑还是嘲笑显然都不仅是浮现于面部的一种表情,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启蒙者内心的敞亮和坦荡,没有傲慢与偏见,没有灰暗和犹豫,理性和爱照亮了一切。启蒙之光驱散了黑暗和愚昧。雨果之所以用“笑”来描述伏尔泰,是因为启蒙是一件很亮堂的事情。歌德临终时说:“打开窗户,让更多的光进来!”光,是一种精神象征。有了光,人们的眼睛就会明亮起来,徘徊的脚步便不再盲目。在人类的暗夜里,启蒙者所点燃的这一点点光亮,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因为它终结了夜晚,召唤着人类的未来。所以,雨果说:“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作为光明传播者的伏尔泰开启了新的历史,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说:“十八世纪天才的思想家们的理智力量、诚实、明晰、勇敢和对真理的无私的热爱,直到今天还是无人可以媲美的。”伏尔泰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是否隆起了一座思想巅峰,而在于他使得思想力量的爆发成为可能。雨果形象地说:“伏尔泰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的极点和大革命黎明时期。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登基。他的摇篮可以看作是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柩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伏尔泰的伟大正是在于他在一个绝望的时代创造了希望,在一个黑暗的时代,迎来了光芒。
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为了表达对这位启蒙运动先驱的敬意,将他迁葬在巴黎先贤祠,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在一个喑哑时代呼唤自由的伏尔泰,其精神价值怎么估价都不过分,因为在他遭受教会势力的驱逐,四处避难,更多的人在昏睡之中,在麻木之中,对国王的昏暴腐朽、宫廷的荒唐无耻、贵族的骄奢淫逸视而不见。这种盲视源于思想的懒惰和内心的怯懦,他们不但无法预言专制制度的破产,而且连专制对人民自由的剥夺这一基本现实都不敢指出来。当教会以上帝的名义把无数“异端”送上了绞刑架的时候,市俗社会居然是一片喝彩声。伏尔泰关于自由的呐喊就在这样一种污浊沉闷的空气中艰难地传递着,虽然他没有构建庞大的理论体系,提出全面深远的学说,但是,他启动了影响整个人类历史的人文运动,成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伏尔泰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4.《冥想》读后感
5.《钟声》读后感
6.《格调》读后感
7.纸马读后感
8.鱼鹰读后感
9.《厚黑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