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读后感

2022-03-28 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冥想》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冥想》读后感 篇1

  书的封面是蓝色与书名风格很匹配,给人安静沉思的感觉,书的封面强化书的主题。这本书是邻居的,她在处理旧书时,我一下子就看中了这本书,书名吸引我,花了两天就把书看完。

  坚持了90天的冥想,那段时间自己的心静特别平和,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刚开始冥想打座时身体出现很多的反应,欠身体太多了。很希望回到那个状态,每次打座完身体都发热感觉特别舒服,关键心静了不少,像我这种特质情绪是要修炼的课题,静座冥想就是很好的修炼方式。

  为什么要冥想?

  1、平静自己的内心。让我思想更趋平和,我性子急,有时还思想幼稚,个性张扬,不够精细,不过我变得更加宽容,不再被它们左右。接纳真实的自己,不再找自己麻烦。

  2、倾听身体的语言。尽可能去了解身体想表达什么,在冥想时你的身体可能会有各种反应,例如你的腹部会抖动很厉害,还有心轮也会摇晃,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它想表达什么?

  3、赋予你直觉或创造性。提升洞察力,很快能察觉到能量的流动,快速识别周围的气氛,提前做好应对策略。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看身边发生的事。

  冥想的三种练习。

  心智觉知练习:在练习中我们积极投身到有针对性的活动中去。

  静坐练习:在练习中我们通过安静无声地打座尽可能减少身心资源的使用。

  创造性练习:在练中使用记录、观察、阅读等手段。

  如何开始冥想

  1、找一个冥想的座位。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坐姿,固定时间固定椅子冥想,看到椅子就开始冥想,创建一个进行冥想练习的空间,必须安静和放松的氛围。十分钟的静座时间,持续一个星期,你会注意到时间似乎在你冥想时变慢了或变快了,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身体温度的变化,甚至你还可能觉察出周遭的气味和声音。

  2、听听音乐。冥想时可放些音乐,在听的时候尽量不要做其他事。不做任何预期,无论你希望接下来发生什么都会毫无阻碍地发生。

  3、顺其自然地冥想。放弃要从冥想中得到什么的想法,冥想时头脑出现什么画面接受就好,不要抗拒,每天练习静坐。

  4、注意你的呼吸。腹式呼吸,让你注意身体每一次的吸气、呼气,这个练习并不难,留意加深呼吸对身体的变化。

  无法冥想时,就找点事做,比如背诵一篇祈祷词或一首诗。

  冥想适合所有人,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冥想方式。

  《冥想》读后感 篇2

  我在2016年年底的时候,曾经坚持了大概四个月的冥想,最近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冥想》,作者是斯瓦米拉玛,看过之后才发现当初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才导致一直没有坚持下来。

  首体对于先这个词其实有很多叫法,有的叫冥想,有的叫打坐,有的叫坐禅,李笑来老师曾经也专门发明了一个词,叫坐享。但是要必须纠正的是,受制于中国古装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看到别人席地而坐,会忍不住可笑和调侃,甚至觉得这是歪门邪教。关于冥想的好处,这里不过多描述,百度比我说的详细。

  下面说说我认为冥想的最少必要知识,同时也是我在过去冥想的练习中忽视而让我走了弯路的。

  1,准备工作

  我当初冥想的时候,是直接坐在床上开始,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冥想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就像运动员要去长跑一样,充足的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够让你更好的发挥。

  冥想的准备工作我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一类是满足身体的放松。满足自己的欲望是指,要让自己的睡眠足够,要让自己的饮食适中,不能过于油腻,也不能过于简单,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在冥想的过程中因为睡眠不够而昏昏欲睡,因为饮食不当而思绪绵绵。满足身体的放松就需要自己做一些拉伸准备工作,让身体足够放松下来,才能在冥想的时候更好的进入状态。

  2,呼吸练习

  在冥想的过程中,因为要做到不让自己的思绪乱飞,那么就需要将自己的思想集中在一点,集中在呼吸上就是很好的方法。而如果在冥想中呼吸不当,会导致冥想者很容易分神。例如呼吸急促,呼吸不均,呼吸停顿等等,都是不好的,书中讲解了很多呼吸的练习方法,经过几个月的练习后,能够帮助你在冥想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3,姿势

  我第一次接触冥想的时候,认为冥想最好是盘腿坐,后来看了李笑来老师的文章,他认为躺着做,坐着做,或者站着做,都是可以的。但是看了这本书,我认为,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好的姿势就是坐在一个板凳上冥想。因为对于初学者而言,盘腿坐势必会让他在冥想当中,因为姿势问题而让他分心。保持一个背部垂直的姿势坐在凳子上对于初学者会是很好的选择。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冥想最少必要知识,充足的准备工作,良好的呼吸练习,以及正确的姿势,能够帮助初学者最快的踏入冥想这个领悟。当然,如果可以,我认为你最好去看这本书,这本书字数并不是很多,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但是书里的内容非常棒,很多问题说的很详细。

  《冥想》读后感 篇3

  这几年接触到“冥想”与“正念”次数越来越多,听过课,看过书,甚至实践过一段时间,但都感觉连冥想的边摸不到。

  冥想对于我是个神秘的事,好奇心促使我继续读读读,今年3月份我遇到一本叫《十分钟冥想》的书,读完不禁拍案叫绝,它把冥想用了一个贴近生活的场景来做比喻就让我一下秒懂了它。为了更准确地写出这本书的精髓,8月我又重读了一遍。

  首先澄清冥想是个什么东西?冥想不是”想“,而是某种程度的“不想”或“不思考”的意思,它是一种技能,类似于“骑车”或者“游泳”,为了达到正念(正念是一种生活状态,也就是专注地完成一天24小时的各种事情),需要每天坚持练习“冥想”,就像你想达到身体的完美状态需要每天进行力量训练一样,每天练或者经常练才可以。

  人平时的心灵默认模式是四处游荡的,主要是两个方向的,一个是过去的事儿,一个是未来的事儿,而基本不会停留在“此刻”或者说“当下”,而冥想是一种训练你的心灵尽可能多的“安住”在“当下”的练习。心灵的这种在过去和未来之间随意漫游的情况,就有点类似一匹野马,你想让这匹野马老老实实地听你安排,需要驯服它,冥想就是一种驯服“野马”的方法,那驯服野马肯定不能抓紧缰绳,而明智的做法,是松松地带着一点缰绳,让野马在一个稍微空旷一点的地方跑跑,给它自由的感觉,然后慢慢将活动的范围缩小,让野马习惯,所以冥想的过程就绝对不是一种强硬地过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徐徐提升,甚至缓慢提升的过程。不要去追逐每一次冥想练习都完美专注,只是每天把你心灵这匹野马松松牵着缰绳,溜10分钟就行,不要追求“完美”,不要追求“结果”,不要评判冥想(是否完美),因为冥想注重的是过程,也就是整个练习时间中每个时间点的状态,而非结束那一个时间点的状态。

  冥想是个什么样的练习呢?以前我就一直以为冥想,就是集中精力专注呼吸,然后经常走神,我又很气馁,做不了几分钟,就想结束,即便完成一次预定时间的冥想,而往往很难第二天继续坚持冥想,因为看不到冥想的好处,做起来又很困难,所以一直不得要领。书里面给出了一个比喻,非常形象。想象一下你坐在高速路的路边,看高速路上过往的车辆,这来来往往的车辆就像你的一个个的念头,都是关于过去的事儿或者未来的事儿的念头,你看到一辆颜色鲜艳或者款式新颖的车过来,不要一兴奋,就从马路边站起来,冲到车上,跟它一起跑了,也就是你看到这个念头来了,就因这个念头想到一连串跟这个念头有关的事情,就相当于你上了这个念头的车一样,冥想就是看着这辆车从路的左边进入视野,然后看着它,直到它从你的右边视线消失,也就是看着一个念头起来,又看着这个念头落下,而不要跳上这个念头的车,然后再等下一个念头的车来,你只需要坐在路边看车就行,千万别忘乎所以地无意识地离开座位,跳入车河。开始冥想的时候,你会看到高速路上好多车辆,越多地练习冥想之后,你会发现路上车辆稀少,而且两辆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长了,甚至等很久才来一辆车。不要试图去达到路上一辆车都不出现,这是不可能的,高速路就是给车走的,你只用看车就行。

  冥想是一个专注和放松的平衡,而非我以前认为的只有专注,这有点类似玩杂耍,同时玩几个球的空中抛接游戏,它也是专注和放松之间的一种平衡,太专注容易疲劳,太轻松又容易睡着了。

  另外冥想都有一个锚定物,比如呼吸,或者扫描身体,或者专注其它某个东西,这有点像背景,冥想是有前景的,前景是自己的第三只眼,它在看着那个高速路有没车来,也就是看着自己的心里有没什么念头跑出来。如果没有这第三只眼,仅仅关注锚定物,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走神,也就会跟着某个跳出来的念头跑了。发现自己走神了,不要批评自己,只用让自己再回到需要专注的锚定物就行,就像发现自己上了某一辆车后,不用懊恼自己,只要马上跳下来,回到路边继续看车就行。

  冥想的最终可以达到,你看着一辆车从左边的进入视线,然后你一直看着它,直到它消失在右边的视线之外,第二辆车很久之后才会出现在左边的视线里,也就是两辆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或者时间越来越久。那么你的心灵就达到了一种“澄澈”的状态。这样你的心灵就只活在此刻,没有了过去也没有了未来,那么随之而来的也就没有了因为过去而带来的懊悔和未来而带来的担忧了,人也会逃离了人世间的所谓苦难,这也是佛教追求的.宁静喜悦的境地了。

  《冥想》读后感 篇4

  一个曾到亚洲来当僧人,在印度、尼泊尔、泰国、缅甸、俄罗斯、波兰、澳大利亚等国都住过的冥想修习者。

  首先,打破一个对于冥想的理想预设:进入冥想,我就一定会平静下来,达到放空状态。实际上当你开始冥想的时候感觉更焦虑,其实这并不是冥想导致的,不过是让你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越抗拒、越凶猛”,当你以一种抗拒的姿态去对待这些念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只有焦虑,进而觉得冥想一点用都没有,然后就想放弃。

  其次,明确冥想是一种对心灵的训练,它的要义就是熟能生巧。神经科学家发现,当人们在冥想时,不仅大脑活动发生了变化,大脑的结构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神经可塑性”。而长期的冥想练习会让大脑中与幸福和快乐相关的区域变得更加厚实生动。

  冥想是不用做任何改变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活动,最终目的是达到正念的境界!

  去影响每一个日子的品质,那就是最高的艺术。

  在正念环境中,冥想不是要去阻止想法控制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控制、不插手、不介入,学会以被动的方式集中注意力,同时将心灵安放在他自有的环境中觉醒。

  正念冥想有三个要素:

  有意的专注于一件事,可以感受到简单、清净;非评判的态度顿悟,心在当下。

  所谓“念”,是今和心。一颗处在当下的心就是一个“念”,是冥想的状态。

  心最喜欢做两件事,一是不断地跳入到未来,规划或者担忧一些还没有发生的事,二是不断的切换到过去,后悔或难过一些已经发生过了的事。冥想可随时随地进入状态,只是要做到正念冥想要求的三个要素就难了。

  重复坚持最好。

  《冥想》读后感 篇5

  古语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越是安静,越是仔细观察,你就越能了悟:自己所见的一切皆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冥想,不是瞎想,也不是放空,而是有觉察的冥想。印度巴利文是VIPASSANA,意思是如实的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

  《初学者的冥想书》解释了为什么要冥想,以及冥想的方法。杰克·康菲尔德是西方有名的内观禅修大师,在这本书中为初学者介绍了那些最简单,最常见的冥想练习。语言朴素平和精炼,实践性强。书也不厚,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

  这里想不是重点,觉察才是。觉察让我们更加全然的活在当下,不管面对多么糟糕的状况。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吃饭,每一次走路都是历练。

  冥想不只有一种静坐的形式,只要把心打开,全然的接纳一切,对每一刻都保持高度的敏感,把它们全部看成是新的,独一无二的。

  冥想就跟任何一项技能一样,人不是生来就会的,而需要长期的坚持练习。冥想的练习,并不是要我们成为一个佛教徒,一个冥想者,或一个有灵性的人。只是邀请我们,实现自身作为人类,本应具有的觉悟的能力。更有觉察力,更活在当下,更有慈悲心,更有觉悟。

  你可能想,这些日常的习惯很容易,吃饭走路呼吸谁不会啊!可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可能你还真的做不到。不信,你想想日常做这些事儿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恐怕是聊着天吃着饭,走路耳朵里插着耳机,从来没有察觉到自己在呼吸,因为早已成为了习惯。心不在焉、漫不经心、一心多用在现代这个社会是常态,没有几个人把注意力带到当下这一刻,体验浸入那个瞬间。

  生命是一条河流,每时每刻,它都在改变着。我们冥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觉悟生命的法则。

  把关注的重点,从山洪般的思绪和念头中,转移到身体和感受上。我们开始看到身体和大脑的运作模式,然后,找到与它们相处更为智慧的关系。或坐或卧或行,都要训练自己把注意力带到当下这一刻。学会以一种平衡的方式,带着觉察来保持专注——观察呼吸、身体和情绪,以及所有的心智活动。

  书中分8章分别介绍了各种场景的冥想训练——与呼吸联结,与身体的感受联结,与感受和情绪联结,看着你的念头,宽恕的冥想,慈心观的冥想,吃饭时的冥想,走路时的冥想等。所有这些场景的练习中,当被念头情绪身体等分神阻挠时,处理的核心只有一点:面对,接纳,打个标记(比如给它起个名字“热、愤怒、痒”),不要跟随,而要回到呼吸和感受上。

  找个引导的音乐,按照他的法子,再次试着做冥想训练,还真的感觉有些不一样,更深入的觉察到了一些什么。我还说不清,继续坚持练习吧。

【《冥想》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十分钟冥想》读后感09-25

初中读后感通用15篇09-18

初中读后感(通用15篇)09-18

简爱读后感(通用15篇)03-16

感恩父母读后感通用范文02-09

《礼物》读后感 (通用7篇)12-25

初中简爱读后感通用15篇03-07

初中简爱读后感(通用15篇)03-07

《红日》初中读后感(通用9篇)06-18

《诗经》初中读后感(通用7篇)06-17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_700字初中读后感 《日日是好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