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文

2022-04-18 诗人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作文 篇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读到这句诗,他那高大的身影和沧桑的双眼便浮现在我眼前。他的一生是那么坎坷,那么的不甘,让人倍感心酸。当李白对月高歌、王维弹琴长啸时,陪伴他的只有越发多出的白发和不尽的哀愁,他就是我们的千古诗圣杜甫。

  他出生于一个官僚之家。自幼便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七岁可做诗,十五岁时就能与文人们写诗对句了,因而这也让他有了一个俸儒求官的梦想。

  少年时的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信心满怀,敢站在泰山之巅大叫,“会当绝凌顶,一览众山小”。那气势似乎透过薄薄地纸张直扑我的面颊,我仿佛看到他当时的一腔热血,壮志情怀。

  青年时的他,直奔长安城想要谋取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国效力,但屡屡挫败。一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让他备受煎熬,他也依然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还是想有朝一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效力国家,可惜生不逢时,安史之乱,战火连连,长安城远不是当年白居易笔下那,“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模样。战火焚烧了长安城的繁华和安详,他亲眼目睹了胡人屠杀焚掠,几次上谏,几次贬斥,一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道尽了他,无奈悲伤的泪水,更是写出了《春望》“三吏三别”等许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

  晚年的他生活更为艰难,颠沛流离,“满目悲伤事,因人作远游”千辛万苦,漂泊不定,可他即便自顾不暇,却依然写下篇篇佳作,在艰辛的逃亡路上,他将一切人民的苦难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用心酸的泪书写下名流千古的一千多首诗篇,《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对战乱的血泪控诉,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对残暴兵役的揭露,对朝廷的不满,他只有用他的诗词来表达、呼吁、抒发自己的一腔热血!杜甫用尽一生来书写那个时代,他一生的守望却化作了飞蛾扑火,他诗中的豪情也渐渐燃尽,可他沉郁顿挫的诗中又隐藏一颗怎样博爱的心啊!

  读他的诗,我仿佛看见了大唐盛世的兴衰,我仿佛看见了后唐百姓的疾苦,我仿佛看见了他不灭的抱负,要为百姓申冤奔走,他心中一直在守望自己的理想,用“诗圣”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

杜甫作文 篇2

  雨星星点点的下着,时而滴在那一丛丛枯萎的花上。远处传来子归鸟的啼叫,似有似无,缥缈空虚。昔日的大唐盛世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路上的“冻死骨”和城外的尸横遍野,唯有那残阳下的山河依然如故……

  远处,我依稀看见一位老者,负手而立,垂泪无言,倏然而至的大风吹跑了屋顶的茅草,大雨又接憧而至,在离乱的茅草或是冰凉刺骨的寒风中,他仿佛看见黎民百姓在巨大的黑影中嚎哭、挣扎。

  杜甫,你留给后世的永远只是蹒跚的背影、无奈的长叹,仰望天空,你是否也回忆起了往事?

  在漫漫黑夜中,杜甫也曾见到过一丝光明。茫茫野地,狐兔出没,杜甫和朋友纵马驰骋,豪兴大发时弯弓射月,从冬日至夏初,狩猎时的兴奋连接着野地的神秘与空旷。早年,杜甫喜爱游山玩水,也曾作过一首《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轻狂,颇有李白当年的风范。从二十到二十九岁,杜甫恣意漫游,帝国的阴影,尚未进入到他的视野,未入仕途,心境依然阳光。

  天真活泼的杜甫因怀才不遇而终日郁郁寡欢,而倒霉的他,参加了一场号称“史上最大闹剧”的考试,宰相李林甫未录取一名考试,对唐玄宗谎称“野无遗贤”。杜甫丝毫不知情,世情险恶,人情冷暖,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囊空如洗。他的理想抱负原本捶着胸膛跃跃欲试,可此前诸般遭遇,如今这些抱负只能囚禁在墨中、在纸间,不甘心地翻滚挣扎,他对国家的责任只能轻飘飘的寄予薄纸细笔。他内心的情绪翻涌,只能像深夜江浪,奋不顾身的扑在岸边的石头上,在月色下不甘而又无奈的退回江里。

  苦难升为忧思,杜甫开始着眼于人间的疾苦。回家路上,途径咸阳桥,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戎装,配上弓箭,灰尘弥漫,哭声遍野,直冲云天,这一幕幕一直在杜甫的脑海里回忆,这一声声一直在他耳边回荡。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明月当空,这如霜的冷光将杜甫的鬓发烙下惨淡的白,在极坚韧、极伟大的灵魂深处,也只有普通人记挂的儿女情长。我仿佛看到一个枯瘦的背影默默立在窗前,望着月亮,思念妻儿,满头白发,缠绕着乱世的孤独……

  叛军势力上涨,他无奈辞官,带着妻儿避难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修建杜甫草堂,度过最后美好的时光……严武去世后,杜甫再次迁徙,像一只经验丰富的候鸟,唯有一叶孤舟相伴,在江面上飘零。

  明日隔山月,世事两茫茫。

  他遗憾致死也没有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没有回到承载他毕生梦想的长安。

  他更遗憾这个故乡还在“战血流依旧,军事动至今”。他,没有亲眼看到天下太平。

  所怀者一人,所感者深,所哭者壮。英雄不一定要金戈铁马,只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杜甫作文 篇3

  今天,我和妈妈来到成都杜甫草堂。

  一进门,一颗很粗大的树映入眼帘,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三人合抱的树干呈深褐色,树枝就像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树叶和树叶拥挤在一起,荫蔽了地上一大片地方。我朝上仰望,其壮观令人感叹,令人心生敬畏,我怀着探究的心情,走进那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顺着小路走进了保留古代风情的唐代遗址,里面有一些唐代遗留下来的瓷碗和坛子,纵横的裂纹,向我展示着它们上百年的历史。历史的沧桑永远也抹不去唐朝的风华绝代,向我展示一个朝代曾经的宏伟和值得探究的兴亡盛衰。我一边看一边思索,唐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鼎盛的时代,那些锅碗勺盆都展示着上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幅泼墨山水画,那么唐朝就是这幅画中最耀眼的风景。唐朝是令我们骄傲的。

  我们又来到杜甫草堂的红墙夹道,红墙外翠竹掩映,百花争奇斗艳,墙外是青砖红墙,虽然只是一面墙,却显示着当时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走在红墙旁,看着这花、这草、这树、这墙,使我感到由衷的惬意。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杜甫草堂。今天的游览真快乐!

杜甫作文 篇4

  不论生活给了我们多少的挫折和变故,只要我们保留着不灭的信念,人生总会有意义,总会有遇到美的风景。

  题记

  杜甫,是在如今能与李白齐名的人,他被称为诗圣,在当年,谁知道他曾经多么不引人注意。他小心地步入诗坛,悄悄地,如同他的为人。

  他小心翼翼地坐在诗坛的最角落处,他想与各位在诗坛呼风唤雨的大佬结交朋友,他颤抖着,讪讪地伸出了双手:您好,幸会。可对于那些在诗界中叱咤风云的人来说,与这样的无名小卒结交真是不值得。所以,杜甫就这样一直孤独着,直到另一个人的出现。

  他踩着一身月光,无比潇洒地走入门,向杜甫伸出手:子美,幸会!他就是李白。

  李白和杜甫,可谓千古第一好基友,杜甫可称得上是李白的头号粉丝,对李白无比崇拜。他写诗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用来思念着自己的偶像,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不管什么时候,他的心一定向着自己的偶像那个人的位置,不停地努力。

  其实,我们停下来仔细想想,杜甫就是一个我们努力的鲜活的影子,他不停地认真写诗,不停地仔细记录着当时发生的事。

  他去世的那天,他乘坐的那叶小舟还在江中漂泊:生涯相汩没,时物正萧森。他溘然闭上双目已经几百年过去了,才有一个叫元稹的人发现了他:天哪,这个人是多么有才啊!他发现,杜甫的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史诗,一部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命运赞歌。直到这时,人们才发现了了这位一直被埋没的天才。

  一眼万年,杜甫这位诗圣的一篇篇诗就是用他的心血而换来的,不管世事如何,不管自己是不是妇孺皆知,不管命运是否待他温柔,他一直在不停地歌颂着,歌颂奋斗,歌颂生命,歌颂着一个个在生命之路上如他一般坚持的我们。

杜甫作文 篇5

  浩大的诗歌王国,才华横溢的诗人数不胜数,而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他的破茅屋被风吹走茅顶时,杜甫还能喊出“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的话,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能迸发出奔放的热情与火热的希望,多么大气!尽管他一生过得艰难,尽管他遭受了无数挫折,但他没有意志消沉,无论何时,他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泪涕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把杜甫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与即日回到故乡的欣喜若狂都在字面上显现出来。杜甫虽然苦,虽然穷,但他的爱国心并没有减弱,尤其听到故乡收复的消息,几乎要飞回故乡。他的爱国心是炽热的,是值得肯定的。在那外族侵略国土的时候,杜甫被迫离开了故乡,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与回到故乡的喜极而泣令人感动。而现在,这种有情有义、热爱故乡的人又有多少呢?

  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杜甫;当我远离故乡时,我会想起杜甫。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已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滋润着我的灵魂。

杜甫作文 篇6

  一个生在显赫的名门贵族,一个走到中国现实主义诗歌顶峰的人,谁曾想过他的一生却是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的。他优国优民而不优己,他悲悯百姓而无人悲己。一个影响着中国三千年文化的人,最终却贫死客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或许在自号时,他便已经明白自己一生老在四野。他青年时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尔后,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晚年因生活所迫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出峡,漂泊于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悲悯属于时代的产物,鲁迅说,杜甫不是古人,他生活在我们堆里。悲悯属于人类的激素,我们每个人在没有被生活麻木时,都会萌生对人的悲悯,对“路有冻死骨”的悲悯,因为那冻死骨在活着时也曾悲悯过人类。

  他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时还悲悯着“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他在安史叛军俘获时还悲悯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他在自家“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时还悲悯着“东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三吏官吏黑三别百姓苦

  杜甫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因而他有了“诗圣”与“诗史”的并称。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真实地描写了的县吏、老妇等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杜甫过着乞讨的生活吗?

  《浣花旅地志》记曰:“杜甫寓蜀,每蚕熟,即与儿躬行而乞”,杜甫真的如记载中所说行过乞吗?

  我们从杜甫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到,同时也可以从杜甫的诗中发现,杜甫行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就揭不开锅了。杜甫这样记载过:“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碍于面子就给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实际上自离开长安,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爱无疆,就如同求得这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的寒士,胸襟是用爱承载的,爱能像野马一样在奔驰般拓展着自己的心胸。一个人可以像杜甫一样没有家财万贯,可以没有日日的欢欣,但却不能没有了爱,只要心中久存着爱,就有信念,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爱可以修行一种心境,可以修行一颗善心,可以让自己、让别人都俱欢颜。

杜甫作文 篇7

  杜甫,这位于“万万多难”中成长起来的“诗圣”,是唯一一位可以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人,但他却并没有李白的飘逸洒脱,他用沉郁悲怆的声音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他的诗被铭刻在历史长卷中,永不磨灭,就连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首跌宕起伏而又沉郁壮美的长诗。

  杜甫早年的生活与盛唐接轨,他怀着与其他大唐仕子一样的理想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更兼具几分在唐朝巅峰时期生活的骄傲,使得他即使经历几次仕途失意也不忘初心,在日趋腐化的统治集团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在长安的几年,他并未得到显要的官职,但却对现实有了更为清醒,深刻的认识,他在长安的日子日愈困苦,他的视野就日愈广阔,他的诗仿佛是被现实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自传的真实和史诗的悲壮。他早年还只是在感慨自己“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然而在饱经战乱、流亡后,他于天地之间沉吟出的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的人生仿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迈入老年的他早己被苦难的生活剐了千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许是他中年时期发出的最沉痛的感伤,然而在老年,尤其是在老朋友严武病逝后,他的每一首诗都似满含自己一生的辛酸,他渴望回到故园,与亲友重聚,改变“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现状,可是,当听到白帝城的万户捣衣声时,他依旧是那个孤独的漂泊者。

  冯至曾赞杜甫道:“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圣者的淡衣裳”,是杜甫苦难的生活将他的诗推向巅峰。杜甫一生的理想虽未得实现,可正是如此,他才能从安逸腐化的官宦生活中解脱出来,他在现实中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没有那个动乱的时代,就成就不了当年的“诗圣”。他的诗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刻画,无论经历什么,他都不改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生活的忧虑。他的诗早已扛起了记录历史的责任。

  年青时与友人纵情饮酒的豪情终化为虚有枯槁的躯壳里安放着的灵魂,似乎还有许多事要倾吐,消逝地如此不甘。多少年的流亡、多少年的漂泊,无数次的仕途失意,都不能扑灭这位划时代的诗人心中为国家、为人民燃起的雄雄火焰。正因如此,他也在人们心中长存。

杜甫作文 篇8

  巩义,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出生地,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早有耳闻,可一直没能真实体会到他所写诗歌的意思。在今年暑假的一天,我终于和爸爸、妈妈有幸去了一趟杜甫故里,才真实体会到了人们为什么把他尊称为“诗圣”的道理。

  一走进杜甫故里的大门,迎面道路中央,是杜甫高大的塑像和一个长长的画卷,上面有一句诗,怎么也看不懂,后来咨询大人才知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来这一定是杜甫诗词中最精华的一句了吧?把它放在这,估计是为了勉励我们后人要不断积累、学习!

  在院子两侧,有很多的展览大厅,随着向导和人群走进去,发现里面有很多杜甫的诗歌展示,并且搭配了逼真的道具和灯光展示,如身临其境一般,不仅让我感叹现代科技的高大,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杜甫诗词中在那个年代中所蕴含的悲愤和凄凉。在参观中,我头一次听说了杜甫的“三吏“、”三别”,头一次感受到了“春夜喜雨”这手诗的意境!

  很快,参观在不知不觉中就要结束了,因为要赶时间,我不得不离开!但心里仍然感觉空缺什么似的,这里面有太多的历史和文化需要了解,我暗自发誓,等到了高年级,学习了更多的杜甫诗歌,我一定还会再来拜访的!

杜甫作文 篇9

  8月7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闻名中外的杜甫草堂,一睹大师风采。草堂共有三个门可供游客出入,我们是从北门进去的。外面是烈日当空的炎炎夏日,一进到里面却是湿润、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深深的吸上一口还有淡淡的书香呢!简直让人心旷神怡!草堂里的道路全是青石铺成的,路两边还有竹栅栏,一条长长的小溪顺着道路向前流走,小溪边地上、石头上全都长满了青苔,仿佛一个世外桃源……还在遐想中就听见导游阿姨说:我们现在来到了工部祠,这里面共有三位诗人的雕像,中间的那位就是杜甫,他左边是陆游,右边是黄庭坚。

  那两位的诗都秉承了杜甫的风格。杜甫的雕像稍胖,因为这尊像是唐朝立的,那个时候以胖为美,但他本人是非常清瘦的。杜甫为逃难来到四川定居在这个地方,没有经济来源要靠朋友的接济才能勉强生活,所以最接近他本人的应该是雕像前面这块石碑上刻的那样,我们小学课本上杜甫的画像就来自这块石碑。

  从工部祠出来看见左侧的屋子里收集了许多版本的诗卷,据说有些已经是孤本,很珍贵的!右边的屋子有许多小摆件,件件都透露着古代文化的气息;还有许多有关诗词、地理、文化、历史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有关于它的一切;更让人激动的是我看到了闻名遐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手法是那样的精细,成品是那样的精致、那样的高雅让我不禁想据为己有,可惜太贵了,一幅小小的双面绣就好几万呢!真是精品!

  饱了眼福我们就来到了柴门,据说那个字是象形字:一个山、一个木、一把刀就成了,反正我不认识,而且很多大人都不认识,有意思!穿过柴门就是一座小桥,桥上面刻着许多花、树、云、鹿等等,爸爸说这座桥上的石刻都是从明代留下来的,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修补。站在桥上,聆听着小溪静静地在脚下流淌,张开手臂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杜甫一发感慨的样子,神奇!顺小道走着偶尔会看见一间间茅草屋,里面有做画的、修复古书的等等。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草堂影壁,进到里面就看到左边是我国三代领导人来草堂的留影,其中有毛泽东爷爷、邓小平爷爷、江泽民爷爷等等;右边是外国领导人和文人墨客的留影,其中有英国的、比利时的、俄罗斯的、法国的等等数都数不过来。哇,我简直太骄傲了,没想到还能合那么多伟人站在同一片土地来欣赏同一样东西,哈哈,是不是很牛继续往前我们来到了浣花祠,里面有位女性的塑像,据说她是一个烈女。

  当年的杜甫到四川最先来到的就是她祠堂旁的古寺。穿过浣花祠里面就是盆景园、杜诗书法木刻廊然后就是茅屋故居:有客厅、卧室、厨房,里面的陈设都很简单,这也正好还原了当时的模样吧!还在想象就又听见导游阿姨说:我们现在来到了大雅堂……里面有十几位伟大诗人的雕像: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态;表达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风格。佩服!绕过去我们就来到了万佛楼,这是为数不多的由八个圆形石礅为基石而建的佛塔。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万佛楼是在原有的基石之上建造的,不仅恢复了当日的雄伟也更好的保护了那一段历史所留给我们的价值。

  绕了一整圈没有一点倦意,反倒被那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不仅让人感叹他们太有才了:在那样的条件下都可以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我们这一代人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出生又怎么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思考中……

【有关杜甫作文九篇】相关文章:

有关杜甫作文8篇02-07

有关杜甫作文五篇01-12

有关杜甫作文3篇12-20

有关杜甫作文4篇05-02

与杜甫对话作文-杜甫12-22

有关杜甫作文合集8篇04-14

有关杜甫作文合集9篇04-10

有关走进杜甫作文3篇04-08

有关杜甫作文(精选15篇)03-29

有关走进杜甫作文4篇03-01

杜甫作文 杜甫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