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作文

2021-09-12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习俗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1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是我们华夏民族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它的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有特色的活动,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深入人心,让人看了过目不忘。虽然我从来没有实地观看过,但是我很期望有朝一日能领略那气势恢弘、热火朝天的壮观景象!

  让我印象最深的无非是端午食粽。因为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相传粽子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古人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所以又称之为“角黍”;然后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粽子就诞生了。虽然粽子这么早就已经“崭露头角”,但在春秋时期,它并还没有像现在一样有名,一直到了晋代,“粽子”这名字才被定了下来,粽子理所当然也成为了端午节的必备食物,后来又到了唐代,粽子就真正改头换面了。直到今天,粽子还是端午的“主食”,到了后来它又流传至国外,在国外流行起来,也让外国人见识了我国的人情风俗!

  佩香囊这个活动想必大伙儿也很熟悉。因为古人认为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所以无论贫穷贵贱,小孩们都要戴一个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于是它又成了男女老少喜爱的小饰品。

  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将菖蒲、艾叶悬于堂中或插于门楣,“蒲剑利刃斩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既有驱魔法鬼之神效,又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

  端午节真是一个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节日啊!我为我国有这样一个节日而骄傲。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2

  端午节少不了的一项活动就是划龙舟,很多人都会趁热闹,顶着烈日看这一年一度的赛龙舟盛况,其实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先秦就已经有记载。而且赛况并不亚于现代的龙舟的比赛。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 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

  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3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4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我最喜欢吃腊肉陷的粽子,因为今天我去李老师办公室得到了一个腊肉粽子,李老师说:“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我不知道好吃不好吃,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做,尝一下。”我见李老师给了我一个,我没有拒绝。到了教室里,我把粽子外面一根绳子给剪了。粽子的外围是由两三片叶子叠起来包的,我将叶子慢慢地撕下来,在撕得过程中,叶子与糯米黏在一起,看出了它们的亲密无间。液体流了出来,可见也许是用水煮过的。粽子像一个顽皮的小精灵,好像跟我过意不去,每当我撕开时,叶子和糯米会黏在一起。我嚼入口中时,便发现小片叶子在嘴巴里徘徊!我怎么会中了这个无比顽皮的圈套呢!是它在作怪,还是我很笨了呢?吃完之后,嘴巴里还残留着粽子的香味,我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偷偷地回味着这粽子的美味。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5

  我是一只小虾。一天我在江水里游呀游呀,突然两条龙舟划了过来,我心想:“咦,怎么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有人来划龙舟呢?”刚巧有一条鱼游了过来说:“划龙舟是为了捞救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我说:“谢谢你!”

  我慢慢地游回了家,刚到家,妈妈就说:“我们来玩捉迷藏吧!”我和爸爸躲妈妈找,我和爸爸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地方,就在这时,我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砸中了,我一看是粽子,我问爸爸:“今天怎么有这么多粽子到江里来呢?”爸爸回答道:“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这样的话鱼蛟虾蟹就不再吃屈原的遗体了,对了关于端午节还有一首儿歌呢!你想不想听?”我说:“想听啊!”爸爸说:“好,那我唱给你听!”“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我说:“对了妈妈好像来了,我们赶快转移吧!”爸爸说:“好,我们快走。”

  我和爸爸用最快的.速度转移到了别的地方,忽然我喜欢提问的毛病又来了,我又问:“那南方人一般过端午节吃什么呢?”爸爸说:“看来你的知识还真是少呀!南方人一般过端午节都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他们还喝雄黄酒。”突然,妈妈说:“我找到你们喽!”我说:“早知道我就不问问题了!”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6

  当端午节那天,家家都会包粽子,我们家也不例外。小时候,我就经常和姑奶一起包粽子。我们先把糯米泡好,再买来长长的粽叶,把泡好的米和枣放在粽叶上。姑奶用手巧妙地一裹,一个好看的粽子就诞生了。然后,姑奶把粽子放在锅里煮,我就在旁边焦急地等待着。一会儿,粽子出锅了,一个个三角形的粽子从锅里拿出来,解开绳子,剥开粽叶,露出白白的糯米和红红的枣,香糯可口,非常好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原来这是我们的传统民俗。我还了解到,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还有赛龙舟、饮雄黄酒、戴香包、悬艾草、挂钟馗等习俗。还有一首关于端午节民俗的小诗:“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详细描写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端午节在很早以前是人们祭祀神龙的日子。后来,人们还巧妙地把远古的风俗与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结合起来。传说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纵身投入汩罗江。当时楚国人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就是赛龙舟的起源。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就用芦叶包住米饭扔下江里,这就成了吃粽子的开端。

  端午节乃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绵绵数千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一种印记,一种情结,深深烙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是永远抹不掉的定海神针。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7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潮汕大地,这是一个节味很浓的日子。在我们家,也一直保留着一些潮汕传统的习俗。

  吃粽

  端午节这天,我们全家大小都会吃粽子。由于包粽子的工序比较多,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到店里买现成的潮汕本地的粽子。下面盘中的这两个粽子就是我中午吃的。一个是咸香的,一个清甜的。

  除了吃粽子,潮汕端午节还有吃栀粽的习俗。栀粽是潮汕特有的,它是用栀子捣碎后浸泡去渣,将黄色液体渗入蒲姜碱液,再渗入糯米粉浆中,搅匀后放入竹箕蒸熟而成的。蒸熟后呈黄色,吃时可纱线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下面盘中的就是栀粽。

  插艾草,洗艾澡

  在端午节这天,我妈会买来很多的艾草。一些用于挂在门的两边,一些则用于煮汤供全家人沐浴用。

  有句民谚是这样说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潮汕地区,很多家庭都还保留着在端午节挂艾叶辟邪的传统习俗。

  每年的端午节,妈妈都会把买来的艾草切段洗净后煮汤,由于我们家里人多,妈妈都要煮上好几锅艾草汤。据说用艾草汤来沐浴,能驱邪祛病,对身体大有好处。每次沐浴之后,能感觉都通体舒畅,神清气爽。所以,从小时候到现在,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洗“艾草澡”。呵呵!现在我就能闻到自己身上的艾草香气呢!

  除了吃粽子,插艾草,洗艾澡,潮汕还有一个主要习俗,那就是赛龙舟。不过由于赛龙舟的地方都是在农村,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我没有去看。呵呵!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8

  每当我闻见粽子的清香从厨房里弥漫开来的时候,就知道是过端午节了。

  当妈妈把盛着粽子的盘子放到饭桌上,我看见一个个三角体的粽子在我面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有立着的,有斜躺着的,有趴着的,它们都由青绿色的粽叶包裹着,身体上还缠绕着五颜六色的细线,像生机盎然的美丽精灵降临人间。剥开粽子外面的绿衣,粽子乳白色的身体全部呈露在我面前,在灯光下它的一颗颗米粒都透着光辉,圣洁极了,我都舍不得吃了。我小心翼翼地掰开粽子,看见了红色的豆沙从里面钻了出来,我用舌尖舔了舔,甜甜的,香香的,细细的,滑滑的,再咬一口,黏黏的糯米粘着我满嘴都是,我赶紧嚼着,暖暖地咽下肚里,这时,我全身上下都洋溢着幸福。

  这里还有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呢!战国时代,有个叫屈原的人,是楚国大夫。一次,楚国去攻打秦国,被打败了之后,屈原被贬官到湘南(就是现在湖南的洞庭湖一带)。后来楚国一直受秦国的欺负,但楚国君王却一声不吭一味求和,屈原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脸面去劝楚国的君王了,但又忧虑楚国的老百姓,就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以身殉国了,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里哪有屈原的影子呢?于是他们划着小船在江面上祭祀他,将竹筒里的米饭洒在水里献给他。

  后来,人们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把竹筒里的米饭改为粽子,把小船改为龙舟在江面上竞赛,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屈原,再后来就逐渐变成全中国的一种风俗了,所以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9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实用的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9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五篇

2.实用的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5篇

3.实用的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六篇

4.实用的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九篇

5.实用的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8篇

6.实用的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7篇

7.实用的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八篇

8.【实用】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四篇

上一篇:端午节习俗作文300字 下一篇:难忘端午节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