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家记忆》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1
今天观看了中央四台《国家记忆》关于许渊冲的报道,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的感受颇深。许老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显自己的翻译才能。他对翻译工作的颇高造诣令我佩服,但他作为一个97岁高龄的老人,在痛失伴侣后仍能争分夺秒工作的精神更让我惊叹。这也为我们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做出了优秀示范,惜时如金,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当他由于翻译“不爱红装爱武装”而遭受自我认同危机时,恩师钱钟书的回信使他豁然开朗。正如他自己所说,做学问既要继承前人,又要敢于突破,惟有此才能有所成就。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她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断进步。
同时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们也要做到敢于质疑权威,严谨治学,坚持真理,永远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2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展现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3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
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4
一、普通阅读单元教学建议。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知道了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要通过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语文要素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通过解读语文要素,把握教学要求;略读课依据学习提示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在略读识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比如学生自主交流,教师检查引导,也可以学习完课文内容再集中交流。
二、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使我明确了一个概念:提高阅读速度≠速度,是让学生原有的阅读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而不是学习“速度法”。要借助阅读提示,落实训练重点和方法,教学时,要根据每节课的情况具体安排。学习和练习双管齐下,学习在课内,练习在课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习作教学建议。让我更清楚的知道,写文章不仅仅局限于“写清楚”,更要写“具体”,写人物时可以通过具体事物体现出人物的主要特点。在习作过程中,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笔写,教师再进行指导,落实修改和交流环节,形成自主意识。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总而言之,在新的教材、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开辟一片新的学习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5
为了全面了解宝鸡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统编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全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情况专项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深入渭滨区经二路小学、清姜小学、高新区高新一小等5个县区9所直属校听评课36节,查阅资料445卷,开展师生座谈、问卷调查700余人次,全面了解县区学校统编教材使用情况。随后,我们又发放教师调研问卷1000余份,按照调研提纲,对宝鸡市各县区、学校统编教材使用情况开展了调研,共收回教师调研问卷1000余份、县区调研汇总材料7份、学校调研汇总材料12份,基本对全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将调研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统编教材使用基本情况
1.使用情况
宝鸡市原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千阳县、陇县、麟游县、太白县、凤县等五个山区县2016年秋季从一年级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原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高新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和眉县八个县区2017年秋季从一年级开始使用统编教材。2019年秋季,随着统编教材在全国的统一使用,宝鸡市原只有一至三年级使用统编教材的五个山区县,从四至六年级也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原只有一至二年级使用统编教材的市区、平原县八个县区,三至六年级均开始使用统编教材。截至目前,全市十三个县区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开始使用统编教材。
2.课时开设
从调研情况看,各县区、各学校基本能够按照国家课程开设标准开足课时。小学一、二年级基本能保证8~10课时,包括写字、说话写话;三至六年级就能保证开设7-8课时,包含习作课两课时,保证了教学任务的落实。
3.研培情况
全市十三个县区均能够按照省市有关培训工作的要求,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统编教材集中培训和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培训学习,并能组织好县区统编教材培训。部分县区能组织教师开展统编教材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正确使用统编教材。麟游县能通过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像课、组织名师分片区巡回示教等方式深化研培活动,千阳县通过联片教研破解统编教材使用难题。大部分县区直属校能围绕统编教材教学开展教材解读及教学研讨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实效。
从听课和座谈情况看,教师对统编教材教学研究热情较高,对教材编写理念和编写特点基本认识到位,课堂教学中能够落实语文要素和适时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要求。
二、统编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根据调研情况,将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梳理如下:
1.教材内容编排和学生学习适应性方面有落差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学期安排先识字,再学拼音。实际教学生字时,存在学生不会拼音而读不准字音的问题,给生字教学带来困难。教材安排拼音教学内容过多,识字量、写字量较大,教学时间短,对初入学的“零起点”孩子来说,学习难度偏大。中高年级课文中出现的个别生字既不在识字表,也不在写字表,文中却未标注拼音,造成学生阅读困难。教师普遍反映,统编教材各年级教材内容容量大,部分课文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花的学校》,内容抽象,篇幅较长,导致中等偏下的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除了诸如此类的共性问题外,还有一些个性问题。如教材安排的“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板块内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怎样提高阅读兴趣、阅读量?教材中安排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拓展性作业如何获取资源、有效落实?等等。这些均反映出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学习适应性之间的问题。
2.教师对统编教材教学目标及内容把握不准
部分教师对统编教材的编排体例和特点理解不到位,导致不能很好地把握小学段整体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去开展教学,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当,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存在。尤其是特殊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能力训练和理解内容的关系,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教师对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把握不准,统编教材强调加大阅读量,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无法保证质量和数量。比如课外阅读中的“阅读链接”运用时机如何把握,对教材“双线并进”教学思路的落实还需要时间适应。部分教师反映,课堂教学中对“双线目标”的落实上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再者,教师普遍感到,教材核心素养“隐在”体系过于含蓄,不清楚怎样教学才能落实体现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才能真正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实现课标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的确还存在摸不透、吃不准的情况。
3.补教缺学方法策略较为匮乏
原使用人教版的五个县区的五、六年级直接过渡到统编教材,涉及与原人教版教材的衔接过渡;原使用北师大版的八个县区的四至六年级直接过渡到统编教材,涉及与原北师大版教材的衔接过渡。当前的五六年级学生,虽已初具独立阅读能力,统编教材对阅读方法也有明确的提示,但由于这届五六年级学生未接触一至四年级统编教材,因此对三四年级教材中的阅读策略渐进性缺乏系统性了解,在过渡衔接上存在一定的盲区。再者,中高段习作教学也存在断层现象。在做好与北师大版、人教版教材的衔接过渡方面教师普遍感到无所适从。
三、使用好统编教材的几点建议
1.提高教材的普适性
希望修订教材时,尽量结合教学实际,能考虑六岁“零起点”孩子的入學水平,将拼音单元由两个单元变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单元,对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明确标记,该标注拼音的注上拼音的问题,便于学生识记。减少课文编写容量,适当降低教材难度,删减一些内容偏难、篇幅过长的课文。尽量能够考虑农村偏远地区学生的阅读实际,选编一些能激发其阅读兴趣的内容,从教材的普适性上作适当考虑。
2.继续加强统编教材培训
希望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定期组织统编教材培训,县区学校要组织教师利用国家网络平台开展全员网络培训,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特点,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做到集中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尤其要把个人的研修学习和日常教学相结合、教学和反思相结合,不断积累,提高自己对统编教材的理解水平。
3.开展教学调研和研讨活动
各县区教研室要针对教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开展调研指导活动,要深入教学实际听课评课,座谈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围绕共性问题,通过集体备课、骨干示范,研课磨课等形式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破解教学难题,引领教师正确理解和运用统编教材。另外,各学校也要积极开展统编教材教学教研活动,一是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开展主题教研,解决统编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二是开展统编教材公开课活动,将统编教材赛教、研讨等活动纳入常规教学,引导教师钻研教材,熟悉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4.做好教材衔接过渡
原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县区在教材过渡衔接方面相对容易些,原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县区,由于和统编教材编写体例的差异较大,在知识的衔接方面困难相对较大。学校应作统筹安排,组织中高段语文教研组梳理学生缺学知识内容,选择恰切的策略和时机组织学生补学相关内容,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和有效衔接。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6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像钱学森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他放弃了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身为天之骄子的些许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他为我国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伟大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对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在回国建设时,他在谈及导弹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导弹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再一次的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7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章东盤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第一版。书中所有图片都是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时期由美国摄像兵拍摄。这是一本抗战时期中缅印战场图片记录,从档案文献的层面呈现给读者中缅印战场的真实情况。
参加中缅印战场的中国军队,谓之为中国远征军。在台湾刘凤翰著《抗战·论国军与抗战》一文中有《滇缅战场》一小节,记有四次作战:
1.滇缅路作战(民31.3.19-6.6):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罗卓英统第五军杜聿明、第六军甘丽初、第六十六军张轸与日第十五军饭田祥二郎中将所辖第十八(牟田口廉也)、三十三(樱井省三)、五十五(竹内宽)、五十六(太田米雄)师团在缅北――鄂克春、同古、寻达西、斯瓦河、平满纳、毛奇、罗衣考、普罗美、任安羌、棠古、细泡、腊戍、曼德勤、密支那、阿恰布、苏拉瓦、荷马林、昔董、雷列姆及滇西――惠通桥、龙陵、腾冲、畹町、孙布拉蚌等地战斗,国军无伤亡记载,日军伤亡30.000人。
2.缅北会战(民32.10.24-民34.3.30):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统新三十八师孙立人、新二十二师廖耀湘、第十四师龙天武、第五十师潘裕昆与日缅方面军河边正三中将所辖第十八、二、四十九、五十六(田中新一、冈奇清三郎、竹原三郎、坂田静夫(前)、森茂树(后))师团在孟关、太洛、于邦、瓦鲁班、拉班、加迈、西通、密支那、孟拱、八莫、平堡、南坎、新维、腊戍、猛崖等地战斗,国军无伤亡记载,日军伤亡27.649人,被俘395人。
3.滇西作战(民33.5.11-民34.1.19):中国远征军卫立煌统第十一、二0集团军、第六、八军与日第三十三军本多政材中将所辖五六师团(主力)与十八(同前)、二(同前)、五十三(武田馨)师团各一部在松山、龙陵、腾冲、腊猛、平戛、芒市、遮放、畹町、猛育等地战斗,国军无伤亡记载,日军伤亡34.017人。
4.缅甸作战(民33.7-民34.6):中国驻印军第一军孙立人会同英印盟军与日缅方面军木村兵太郎所辖第二、十五、十八、三十一、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马奈木敬信、山本清卫、中永太郎、河田槌太郎、田中信男、竹原三郎、林义秀、宫崎繁三郎、佐久间亮三)等师团在缅甸中南部作战,日军逐次抵抗掩护主力撤退,伤亡颇重。
“国军伤亡无记录”,不是没有伤亡,四次滇缅作战日军伤亡9万余人,国军可能要加一倍以上吧?在网上查是20多万(非官方)。可以想见滇缅作战的残酷。
这本书的图片就包括这些作战的记录。
书中记录了国军跟我们所听到的不一样,他们穿草鞋,骨瘦如柴,抵御比他们强大得多的日本兵。甚至还有童子军。
他们为国家的独立付出了流血牺牲,他们是国士,但却没有得到国士的待遇。“我由此更加困惑对中缅印战场的纪念,由于我们自己的政权更迭,由于当年盟友的反目,竟然从此搁置。六十五年了,每一年诺曼底海岸吹响军号,当年为自由而战的军人得到全世界致敬的时候,我们的怒江边宁静如常,只有水牛在巨大弹坑形成的塘子里打滚。”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感叹。这感叹传递给我,传递给所有的读者,产生的是更强烈的感叹。
可是我们的国士却至今遭冷落,在中国本土连一块安息的地方都没有!印度的兰伽、缅甸的八莫中国远征军的墓地大部分被毁,尸骨被弃荒野。台湾的资料记载,孙立人得知新38师在缅甸的墓地被毁掉后,仰天长叹,每年清明节,都会到后山上给这些缅甸的孤魂野鬼烧纸纪念。
前些时候,黑龙江方正县政府出资,为日本开拓团建公墓,还建了一面长6.9米,高3.8米,汉白玉和青石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日本开拓团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拓”,分明是掠夺者,连他们都有了公墓,我们的国士却没有,这有点说不过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承认国军是正面战场,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只是影视作品上有些突破,宣传国军抗战的题材多了起来,但是如果在对待战死的或活着的抗日国军个体的问题上,有一些实质的突破,比如给他们建公墓。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8
近日,自学观看了献礼建党百年纪录片《国家记忆》,十多位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员的遗书、誓词、家信等与世长存、跨越时代般展现在我的眼前,句句令我深情泪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洪流浩浩荡荡,一封封英烈绝笔阐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句句铮铮字言,既悲壮又决绝,仿佛时代烙印一般,承载了无数共产党人风雨如晦、啼血沤歌的革命深情,传递出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精神力量。
该纪录片用革命先烈“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文字”这一独特视角,在回溯历史、探寻时代的创作脉络中,给我们拉开面对面与革命先烈对话,倾听英烈后代口述真实历史,见证坚决而又深情的革命图卷的壮丽帷幕。这堂处处彰显民族文化传承,书写时代伟业的党史教育课,是作为年轻一代回溯建党百年光辉道路的历史课,也是践行履职尽责的必修课,更是信念扎根的难忘课。
争做矢志不渝的护旗手。6个纪录片,10多位共产党员在短短的字里行间中挥洒了人世间最后的豪迈,留下了革命不倒、一心向党的伟大绝唱。出生在阜平县的赵云霄与丈夫陈觉受反动派迫害,临终前以书信的形式传递了对妻儿的挂念,展现了身为共产党员的自豪,书写了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的大义凛然,在桃李弱冠之年高歌一首红色恋曲;《挺进报》特别支部书记、秘密印刷工作负责人陈然在重庆解放前夕用“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震撼了反动派丑恶的摇篮。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护旗手,斯人已去,但留下的红色基因却是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代砥砺前行,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注入积极的榜样力量,构建了精神灯塔。
吹响勇立潮头的冲锋号。泛黄的信纸上,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为世人所传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先烈怀揣着向死而生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不怕流血、甘于奉献的勇气和担当;早期共产党人高君宇生前的言志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革命先烈用形象地比喻,化作宝剑可斩黑暗破晓,形如火花可燃大地燎原,为我们后人喻示了对反动派的.蔑视与抗争,吹响了勇立潮头的冲锋号。共产党人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面对一切困难都要磨砺突破、无畏向前。
筑起屹立不倒的护城墙。从历史到现实,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家国情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亿万人民所展现出的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抵挡住了疫情冲击;烈日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次次潜心试验,以汗水浇灌杂交水稻,至终离别时仍心系事业,询问水稻情况。从群体到个体,血肉之躯筑成的万里长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相信奋斗、依靠奋斗、持续奋斗的忘我精神,激励着年轻一代的我们脚踏实地,在各自岗位上深耕久种、建功立业;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抒发了我们仰望星空,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勇于担当、奋毅前行。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9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清明时节,致敬英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将于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点档;4月5日-9日CCTV-4晚8点档),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该片紧紧围绕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绝笔,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片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10小时就写下的入党申请,有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留下的句句带血、行行含泪的遗书,有烈士钟奇临刑前嘱托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结婚”的家信,还有共产党员车耀先在狱中写下的传记,告诫子女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通过烈士后人的动情讲述、细节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每封绝笔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鲜活讲述英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探访烈士家乡,深入故居、纪念馆、档案馆,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后代,亲口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光、孙女叶莲,续范亭将军的儿子续大田,蓝蒂裕烈士的儿子蓝耕荒,地下党员车耀先的外孙李少谦,钟奇烈士的儿子钟晓岚,吉鸿昌将军的外孙女郑吉安,共产党员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孙子陈正烈等。同时,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还原史实,摄制组深入中央档案馆,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贵档案,如叶挺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复信,叶挺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认续范亭同志入党的历史文献。
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一封封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10
我观看了《国家记忆·绝笔》。这是一个记录了革命志士们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舍弃高官厚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抗日、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
我对其中“初心明志叶挺英魂永存黄显声”一级中的人物“叶挺”记忆尤为深刻。叶挺,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抗日时担任新四军军长。后因国民党反动派忌惮共产党军力,发动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被送入牢狱。这时的叶挺并不是共产党,但心里早已下定决心为党和人民奉献一生
蒋介石想通过高官厚禄、威逼利诱、骨肉亲情来将叶挺纳入国民党。一开始,叶挺被好吃好喝伺候着,每日有国民党的军官前来“问候”,也就是说客。叶挺每次都拒绝了。后来,蒋介石想依次通过高官厚禄、威逼利诱、骨肉亲情来将叶挺纳入国民党:他不仅承诺可以当官发大财,还可以与阔别已久的家人团聚,还可以重回战场英勇杀敌。叶挺仍不为所动,不忘初心。但当得知新四军的将士们被送入狱时,他却宁愿让自己死,也想释放将士们。将士们有一个这样的愿与他们同甘共苦、非常重视他们的将军,定会更英勇地打仗。这或许也是叶挺军团屡战屡胜的原因。
蒋介石逐渐失去了耐心。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他并不惧怕死亡。他还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到(道)人的躯体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最后,蒋介石亲自出马,宴请叶挺。在《囚歌》和由叶挺整理的手稿中,不难看出叶挺已将生死至于度外。当他在共产党的努力下被营救出狱时,他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很快地便同意了。在国共内战即将爆发时,叶挺乘飞机前往延安,却不幸坠机遇难。举国上下无限悲痛。
正如片中所说:“叶挺尝遍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禄至于前却矢志不渝。”他英勇地牺牲了,但他为祖国、为人民、为党的事业奉献了他的一切。他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舍弃高官厚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抗日、舍小家为大家的的高贵的精神,值得被“国家记忆”。
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如果说烈士的《绝笔》是用生命和热血书写对信仰的追求与坚守,是真理的千古绝唱,那么他们在《绝笔》中,也抒发了对父母的至尊至孝,对妻儿的至亲至爱,言辞切切,催人泪下,也是大爱真情的千古绝唱。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在党史教育深入开展之时,纪录片《绝笔》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有血有肉的教材,同学们如若在观看之余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便是对这份教材最好的答卷。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11
在今年的清明时节,为致敬英烈,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推出了纪录片《绝笔》系列。全片以“英烈绝笔”为核心,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等方式,带领人们重温一封封绝笔背后的感人故事,既展现了革命英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也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人们的心中愈发坚定。
观完此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这十多位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用血泪写下临终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这些绝笔中有对革命信仰的呐喊:在无边黑暗中,叶挺将军昂首挺胸,挥笔写下撼天动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夏明翰在临死前呐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些绝笔中有对妻儿的不舍和嘱托:陈觉给妻子的绝笔中写道: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红岩烈士蓝蒂裕牺牲前在遗嘱中写给儿子: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烈士钟奇牺牲前在丢弃的香烟盒上给妻子写下“一定要再婚”的殷切嘱托。
一封封在生死关头留下的绝笔,是革命英烈留给世间的最后话语,凝聚的是他们始终如一的初心信仰和内心深处最具力量的声音。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作为新时代的“后来人”,也许不能完全体会革命先烈们舍小家,为大义,抛头颅洒热血感人壮举背后的崇高精神,但却能在这些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中激发信仰,汲取力量。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初心不改”。百年传承,初心不变。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革命先烈经历的困苦程度是当下我们这代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支撑他们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力量,就是坚信革命会胜利的信念。革命理想大于天,信念如铁关键是要勤修内外功,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无我之境”。“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积贫积弱的状况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平凡之中见伟大,中国共产党人应以无我之奉献,行国之大业。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我将汲取革命先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力量,用更加强大的工作干劲、工作激情,在不懈奋斗中,为祖国更加繁荣、更加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国家记忆》观后感 篇12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观后感范文(通用12篇)】相关文章:
《青涩记忆》初中观后感05-08
2022年全面国家安全教育日观后感悟(通用12篇)04-14
《国家宝藏》初中学生观后感05-15
2022年最新全面国家安全教育日观后感(通用5篇)04-08
元旦的记忆作文范文12-16
成长的记忆作文通用15篇09-19
冬天的记忆作文(通用15篇)02-18
春天的记忆作文(通用15篇)03-10
春天的记忆作文通用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