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薄伽梵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到现在,全世界都笼罩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下。宅在家几个月,心情总有些烦躁与焦虑。每当这时候,拿起枕边的《薄伽梵歌》读几段,心情马上就会平静下来。
这么好的东西,我想分享给我的朋友们,还有有缘一起看到这本书的朋友,所以在喜马拉雅做了这个《薄伽梵歌》的诵读专辑。但这样还不够,这么宝贵的精神遗产,我想跟更多的人能够分享这本古印度经典的智慧,所以先拍了一张书的封面传给一个很要好的朋友。
朋友马上在微信上回复:“大哥,这是啥?四个字就认识一个’歌’字……”
我的心底马上响起了: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一张旧船票,还能不能登上这艘客船。怎么能登上这艘客船呢???
我太难了……
这本历经5000年的古印度经典怎么才能继承下来呢?我想到了易中天老师说的一个理念:灰色的船票。所谓灰色的船票,是指继承这种古文化精神财富的方法。
有三种继承方法肯定是不行的:不能全盘继承、不能具体继承、不能直接继承。
为什么不能全盘继承?
《薄伽梵歌》作为古印度经典,其文化传承、社会环境等等方方面面跟中国有极大的不同,最根本的,在最底层的、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底层的生命观方面就存在根本差异。
什么是生命观?就是对待生命的看法。于晓非教授曾经总结过,全世界可以总结为三种生命观。
一世观:人活着就一辈子,从怀胎开始有生命,至人死如灯灭,人生旅程结束。
两世观:人有两辈子,在人世间从生到死是一辈子,死后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是另一辈子,止于在天堂或者地狱。基督教等有天堂或地狱设定的基本属于两世观,还有中国的阴阳两世观也是。
三世观:印度的六道轮回是典型的三世观,人活着是一世,死了会投胎至六道之中,又活一辈子,然后死后又轮回一辈子,再死后又轮回一辈子,其实这是多世观,而截取其中最小的片段,就是三世观:前世、今生、来世。
《薄伽梵歌》这本经典里面的思想是三世观,而且追求的是去“彼岸”,活着太痛苦了,想要跳出六道轮回。而中国人前两千年基本是两世观,追求在阳间好好活着,死了要有脸去阴间面对列祖列宗,而且最大的愿望绝不是“跳出轮回别再回来”,而是“下辈子我还想跟你在一起”。自从受到马恩列斯毛的唯物主义教育后,现在大部分人是一世观,人就从生到死短短几十年,我们要在活着的时候好好活,不白活一回!
基于这最底层的观念不同,就绝不能全盘继承。
为什么不能直接继承?
因为这种古典智慧著作都是“指月之手”,我们追求的是月—真理和智慧,不能把手指头拿过来,那是没用的。而且,印度哲学里面有三千多个神,还有最上面的三个大神:梵天、毗湿奴、湿婆。这些我们中国人都是非常生疏的,直接拿过来是不可能的,老说信梵天啥的,弄不好很容易被归入到想搞个什么教上,很容易被“和谐”。
为什么不能具体继承?
这个就更简单了,就像前面那个好朋友的回复:字都不认识……《薄伽梵歌》中有很多词汇是梵文翻译过来的,有很多专有词汇背后都体现这印度本土的文化内涵,都有一大坨意思,要想说明白,得再专门写本书做注释。陷入到这里面去,头都大了。
所以易中天老师提出了“灰色的船票”理念—抽象的继承。因为只有灰色才有可能跟中国的、现代的文化色彩做搭配,所谓灰色,就是提高它的.适用性。
抽象的继承,具体的方法就是:做分析、找内核、去色彩、再阐释。
做分析,就是要搞清楚为什么《薄伽梵歌》里克利须那会这么说,故事的历史背景和逻辑是怎么样的,他说的话教导我们有什么样的动机和方法论。然后提炼出来,这就是找到内核。
再去除印度古文化下的色彩。比如,克利须那还提到印度人有四层级分类: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类含有那个时代的色彩即使今天的印度也不合时宜了,何况在中国。所以,根据中国的情况,需要对这种有色彩的内容进行洗成灰色,再做具有普世价值的阐述。
这是一个大工程,有挑战,但看到推荐这本书的人,都会提到圣雄甘地、梭罗、艾默生……这些名人深受《薄伽梵歌》的影响,唯独没有中国人的名人。所以,我想挑战一下这个大工程,哎呀,光想想就兴奋。
【《薄伽梵歌》读后感】相关文章:
子夜吴歌·秋歌03-02
舞曲歌辞·白纻歌06-23
石鼓歌03-12
琴歌03-12
天马歌02-27
烧歌03-16
僧伽歌05-12
荆州歌06-19
悲愁歌05-29
胡歌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