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2021-07-15 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1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有如此高的颜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书上满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位教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习课,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而是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课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的话,我该跟他们说些什么?难道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她身边走过时我也会问问她今天听懂了没有。

  回想我们的教育,当大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大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回想起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许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诗歌或数学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诗歌或数学。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2

  这本书和以往所读的教育方面的书很不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

  工作时间越长,教的学生越多,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总认为自己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他可能只是我千百个学生中的一个,而我却是他人生中重要阶段的老师。曾经听一个老师说起过一个故事,一个初中成绩很差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经常提起某某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偶尔表扬了他。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表扬,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让他恋恋不忘。

  教师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机智的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会有很多偶发事件,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恰当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我们可以通过对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阅读和反思来生成教育机智。阅读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会去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好。同时教师应该学会自我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做出机智的行为。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3

  苏格拉底想通过教育,来“熨平”这种差异,使得一部分人产生灵魂的转向未来的教育将训练人差异化能力,即因材施教,强调人与人的差异,学校是让个人发现的引导机构而不是标准化生产车间。

  独立,创新,艺术,个人兴趣的发展将是未来。培养主动性需要合理的激励和科学的方法,但核心在于赋能——所有的激励和方法,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让孩子做主。时代差异,教育方式也不同!

  人是有差异的,教育的本质最终回到了人之为人上来,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人可以不再按照工业生产的逻辑大批量产,而是作为独特的艺术品来培养;不再是急功近利的获取短期成功的工具;而是基于终身学习者为推动个人长期自我实现的途径。这样的教育体系是满足中国社会现实,也是为未来的发展奠基。

  在现阶段,不只是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也要教育我们,从音乐教育也能看到“本土时代”的来临,以前的钢琴教材基本都是国外引进,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教材,教材也更关注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中国孩子熟悉的音乐。在教学中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特性,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不论是演奏者还是歌唱者,正确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性认知,最好能激发起他对音乐的兴趣,让他觉得音乐也是“甜”的。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相关文章:

1.教育的情调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2.《七情调》读后感

3.四群教育民情调研分析材料

4.体验民情调研体会

5.村官村情调研报告

6.某市粮情调研报告

7.“三万”活动民情调研报告

8.三万民活动情调研报告

上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下一篇:我们爱科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