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读后感

2021-04-27 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读后感1

  《可怕的科学》这是一组文章,讲述的有科学家,有细菌,有空气动力学等等。就拿细菌来说吧,它们繁衍的速度直接超出了我的预想N多!一个单个的细菌20分钟分一次,一个小时8个,两个小时32个,三个小时128个……以此类推,9个小时能分裂一亿个!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啊!如果有一个细菌在你的身体待了9个小时,你还敢碰你的身体吗? 当然发现这可怕细菌的人是谁呢?(第一个发现细菌的科学家是列文虎克)——科学家!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最努力的科学家是史蒂芬霍金,最伟大的女科学家是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美籍德国犹太裔,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创造了“相对论”,他在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我觉得他最与众不同的并不是他有多么的聪明,有多么多的学识,而是他对科学探索且孜孜不倦的精神。

  他说过:“我自己不过是孜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探索大自然,不断地研究大自然,最后就连自己的骨灰都投向了大自然。很多人说:“爱因斯坦是上帝派来的。”而我却认为:“他是上帝派来交给我们知识的使者。”他的精神成为人们的楷模,他的学术为人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一切。他不在乎虚荣,死后不让人们把他的房子当成博物馆,不让那条街成为一个朝圣地,他不希望人们把他当作神一样来看待,他觉得他是普通人,希望别人和他一样把一生都奉献给科学,把一生都奉献给人类。 史蒂芬霍金,他是史上继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被称为“宇宙之王”,他写过《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乔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钥匙》等科学著作,一些人没了解他之前一定想不到他是如何写这些书的,1985年在他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头可以活动。患上肌肉萎缩症丧失了说话能力,只有利用眼球的上、下、左、右移动发出指令,通过电脑语言合成器,发出独具特色的“电脑声”。他连说话都要靠语音合成,何况要写书呢?连我们四肢健全的正常人都不能写书,何况霍金呢?可见他的学识和头脑有多少?霍金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不是也和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是一样的吗?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居里”,她是波兰华沙人,她出生在一个爱国的教师家庭里,她的父亲是一名中学的物理教师,所以居里夫人从小就是生活在物理的熏陶之下,据说她很喜欢父亲实验室里那些稀奇古怪的是实验器材,所以养成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她的一生非常艰苦,她是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的,为了节省乘坐马车的费用,她从姐姐家搬到了学校边上的一个小阁楼上,由于没有火,没有灯,没有水,她只能开一个天窗来照着研究,完成学业,后来与丈夫结识后生活才有所改善。之后更加的勤学,先后两次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曾评价她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顽强,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只是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这种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也是令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 科学伟人似乎都有一种精神,积极探索,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这就是伟人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科学读后感2

  体能够吸引钢铁一类的物质。它的两端吸引钢铁的能力最强,这两个部位叫做磁极。能够自有转动的磁体,例如悬吊这的磁针,磁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磁铁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铁两端磁性强的区域称为磁极,一端为北极(north因为英文北方的开头字母是N,所以又称N极),一端为南极(South 因为英文南方开头第一个字母是S,所以也称S极)。实验证明,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

  铁中有许多具有两个异性磁极的原磁体,在无外磁场作用时,这些原磁体排列紊乱,它们的磁性相互抵消,对外不显示磁性。当把铁靠近磁铁时,这些原磁体在磁铁的作用下,整齐地排列起来,使靠近磁铁的一端具有与磁铁极性相反的极性而相互吸引。这说明铁中由于原磁体的存在能够被磁铁所磁化。而铜、铝等金属是没有原磁体结构的,所以不能被磁铁所吸引。

  什么是磁性?简单说来,磁性是物质放在不均匀的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在相同的不均匀磁场中,由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受到的磁力方向和强度,来确定物质磁性的强弱。因为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

  在磁极周围的空间中真正存在的不是磁力线,而是一种场,我们称之为磁常磁性物质的相互吸引等就是通过磁场进行的。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它是一种引力常磁场与之类似,是一种布满磁极周围空间的常磁场的强弱可以用假想的磁力线数量来表示,磁力线密的地方磁场强,磁力线疏的地方磁场弱。单位截面上穿过的磁力线数目称为磁通量密度。

  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会受到一种称为洛仑兹(Lorentz)力作用。由同样带电粒子在不同磁场中所受到洛仑磁力的大小来确定磁场强度的高低。特斯拉是磁通密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磁通密度是描述磁场的基本物理量,而磁场强度是描述磁场的辅助量。特斯拉(Tesla,N)(1886~1943)是克罗地亚裔美国电机工程师,曾发明变压器和交流电动机。

  物质的磁性不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并因此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近自我们的身体和周边的物质,远至各种星体和星际中的物质,微观世界的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宏观世界的各种材料,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磁性。

  世界上的物质究竟有多少种磁性呢?一般说来,物质的磁性可以分为弱磁性和强磁性,再根据磁性的不同特点,弱磁性又分为抗磁性、顺磁性和反铁磁性,强磁性又分为铁磁性和亚铁磁性。这些都是宏观物质的原子中的电子产生的磁性,原子中的原子核也具有磁性,称为核磁性。但是核磁性只有电子磁性的约千分之一或更低,故一般讲物质磁性和原子磁性都主要考虑原子中的电子磁性。原子核的磁性很低是由于原子核的质量远高于电子的质量,而且原子核磁性在一定条件下仍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现在医学上应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也常称磁共振CT,CT是计算机化层析成像的英文名词的缩写),便是应用氢原子核的磁性。

  磁性材料可分为软磁性材料如铁和硬磁性材料如钢。

科学读后感3

  夏日的一个宁静夜晚,我手捧《科学趣味故事书》,仰望星空,那些闪烁的星星不就是引导着我们走向科学殿堂的使者吗?科学趣味故事书,既有趣味,又是我们碰到无法解释的现象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它总是帮助我们解难答疑,而且解释富有趣味并让我们心服口服,就这样,在趣味中,我们不知不觉地爱上了科学。

  手机为什么会冲破千山万水让我们听到对方的声音,电脑QQ软件为什么会有能视频聊天功能,看到对方的一颦一笑,电视机为什么会有云功能,等等。这些都是身边的事情,我们有时百思不得其解,但看了科学趣味故事书,我们知道了它的科学原理,而我们的兴趣就这样被培养,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它引导我们去爱它。

  未来日子里,科学将会成为人类的生命。我们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如果你不懂科学,肯定是一个科学盲。试想一下,在当今社会,如果真是这样,那是多么可怕,简直不敢想象。

  有了趣味,下一步就是爱的问题,爱科学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去观察,用脑去思考,动手去操作,定能有所收获。那些成功的科学家发明家哪一个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但怎样才能做到爱科学呢?

  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好奇心”就是最好的答案。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乐之者就是由好奇心生发出来的,而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发探索科学奥妙的主要动机;而最能满足这种强烈欲望的方法是要勇于问为什么,勇于尝试、创新,勇于推翻前人的话、结论,而最终得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例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他们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反对,勇敢地指出前人错误的论点。通过亲身实践,做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换来的是自己的成功。

  如果我们没有好奇心,而是对科学疑问采取三分钟热情的态度,或者碰到疑难问题就打退堂鼓,那就不是真爱科学,而是叶公好龙式的,是假爱。

  三分钟热情的态度肯定不可取,任何一门科学它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让你永远感觉生动有趣,有时会让你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有审美疲劳的感觉。有人开玩笑说,科学是寂寞的代名词,你爱它,它有时未必会领你的情,因此,爱科学你要做好足够的精神和思想甚至物质上面的准备,它需要寂寞,甚至一辈子贫穷来爱它。

  碰到疑难问题就打退堂鼓也不是爱科学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在说,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千万不能放弃,要向高手请教,也可以通过网上询问,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热爱科学的路上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充满许多挑战,甚至有披着合法外衣的科学,这就需要我们去伪存真,披沙拣金,用真正的科学知识来识破、遏制“伪科学”,还人类一个安全世界,还大自然一个平衡空间。这个时代因为科学而发展进步,我们要和平使用科学文明,通过科学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太空技术为人类寻找地球之外可供人类生存的空间,探海科学为我们挖掘海底无穷的各种资源。只有把科学文明充分运用到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服务中来,不断提高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才是科学的真谛。

  科学就像是一个比宇宙大好多万倍的海洋,我们就像是一些鱼,在科学的有趣味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爱科学吧,相信爱科学的明天生活会更美好。

科学读后感4

  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地球,它是我们目前生存的一个天体,在这个神秘而又奇幻的天体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奇妙的现象,奇幻的空间,都引领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掘……

  《科学世界》这是一本介绍了关于自地球出现以来,所有地球生物的科学技术知识,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无穷的乐趣与神奇,倡导者我们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激发我们的科学的思索和探索,引领着我们科学健康的生活。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本书运用着简洁流畅的文字,多种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使我对科学的探求欲顺势提高。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介绍了科技发展的利弊。有人说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利益,目前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由此使得各种人们生活中的用品在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说,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再给我们带了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弊端,不断的发展,不可能总是一直顺利的,如果发展不好,只会浪费资源,消耗人们的体力,甚者最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到那时,地球日益萎缩,人们将面临的就是灭亡……这就就像水一样,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去发展科技,盲目的去发掘,我们应该正确、有序地发展,有原则地不断更新。请保护好我们的美好家园,不要让我们的地球面临毁灭……

  因此,当我们面对科学时,我们应该保持着一种正确,健康,合理的心态。原则,道德,这更我们必须要有的,如果没有了这些,那你就不算是个生产商,发明家,科学家,地球是靠大家共同保护的,想要毁灭地球,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但真真要好好保护地球,真的是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我想,现在的科学家都是非常有道德,有原则,他们是不会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事。由此,保护地球的重要人物,还是使用用品的人——我们。

  由上文中说道的心态与道德,我进了深一步的思考,那就是教育,只有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懂得这些,了解这些内涵,一个人没有知识,没有学位,根本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道德。

  一个国家,为何能持续发展,为何能不断进步,为何能闻名于世,关键在于人的教育,从小教起,从每一件事教起,从每一个细节教起。一个国家如果能重视教育,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那么每一个学生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或工作,就一定能把它做得很好,很出色,每一个人都向着更远的目标迈进,引导着国家积极,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读书,学习所有书本知识,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落后的,正在一步步走向低谷,而那些学生必将成为毁灭国家的重要成员。为了国家,为了世界,为了地球,我们必须懂得内涵与道德的重要性。

  现今,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创新,如果我们能坚持着这方面的学习,不断加强,不断巩固,我们的国家必将达到世界顶尖级的水平,所以,在发展科学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至此,我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多加强人的的教育,都培养有道德,有内涵,有原则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解决不必要的问题,快速发展我们的国家,积极正确的发展科技,更新科技,让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为我们的生活贡献一份力量!

科学读后感5

  自小,科学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我们爱科学》带我渐渐走进了科学。

  《我们爱科学》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叙述,让我在趣味性的阅读中慢慢地了解了科学。天文、地理、生物、数学无不包括其中。可以说我百分之五十的科学知识来自于对它的阅读,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科学家们的执着、探索者的坚持,成百上千次的失败、同行的讥讽反对都击不倒他们的意志。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时曾废了满屋子的镜片,一旦精准度、透明度有一点偏差,他就会不满意地将镜片扔掉,再重新换一片,最后,他终于从自己制造的显微镜中看到了“跳舞的微小生命”,开启了生物界的微观大门。化学家巴斯德为了帮助酒发酸的造酒商,凭借自己的执着,终于发现了捣乱的细菌,像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也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微生物领域;接着,他又发明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巴氏消毒法”;他还发现了寄生在蚕身上的微生物,挽救了法国全国的养蚕业;他发现了羊炭疽杆菌并治好了羊炭疽病,挽回了20xx万法郎的损失;但当他提出传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时,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甚至有人要和他决斗,巴斯德却说:“我死并不足惜,可是我要寻找防治狂犬病的办法”,最后,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这项研究。研究胃炎的那位科学家也同样值得敬佩,他为了证明胃炎是病菌引起的,甚至将它们喝了下去,差一点儿丧命,他死后十年,人们才认同了他的观点……正是因为这些科学家的努力,人们才对科学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才有了战胜疾病、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基础和前题。

  同样,这本书还讲述了许多关于环保低碳的发明、方法以及活动。哪些植物对人们的身体有益、吸收甲醛?哪些生活中的习惯能够为低碳环保尽一份力?新能源的发现、利用以及对其未来的展望等常常引起我的兴趣及对环保的重视。

  常常觉得历史离我们很遥远,《我们爱科学》却经常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出一段历史,让我感到原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以今天看到的面条引出5000年前人们的食品、储存食品的方法;以一条现代的短裙引出古人的着装打扮;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解远古人类聚落的生活、生老病死等。我们接触外国古代文明的机会很少,玛雅文明、古巴比伦、亚特兰蒂斯、古埃及的金字塔,这一个个消逝的文明通过书中生动的介绍、想象以及完美的图片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有了探索的欲望。古文明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可是,有些奇特的发现至今却无法解释,这些留给我们的疑问激励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这本书也不忘介绍中国的瑰宝。有几个栏目专门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瑰宝,于是,甲骨文、青铜器便走进了我的视野。我遨游在中国的青山绿水间,在“饕餮一族”栏目中,我又尝遍了中国的各种美食……

  这些都让我懂得了:文明是需要大家呵护的,那些消逝的文明不可能再重来,那些美好的事物有许多永远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让它们被更多的人了解,并保护和珍惜。

  《我们爱科学》就像一本生动的百科全书,引领着我走进了科学的世界。科学是如此的迷人,我将来也要做一名科学的探索者。让科学走近你、我、他。

科学读后感6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你了解它吗?你知道它的年龄、身高、体重吗?你知道它的作息时间、构造吗?来,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地球的日记》,去了解地球的秘密吧!

  这本书里藏了许多小秘密,打开这本书,首先我知道了为什么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转动,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东西都在随着地球一起转动的缘故。宇宙中的天体离我们太远了,虽然,它们因地球自转也在相对移动,但我们往往觉得是它们在绕地球转。

  《地球的日记》里记着地球的身世,它的诞生、年龄、身高、体重,还有它的作息时间、独特构造等。地球的日记里藏着这么多秘密:它制造了我们熟悉的风云雨雪霜露、闪电和雷鸣,幻化出光怪陆离的海市蜃楼、美丽无比的彩虹、五彩缤纷的极光,它还描绘了高山平原的壮美,江河湖海的广阔,瀑布冰川的雄伟,沙漠戈壁的苍凉,讲述了岩石兄弟的故事,大陆与海洋的传奇,还有惊心动魄的海啸,诡异的厄尔尼诺现象

  《地球的日记》让我了解了许多许多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拥有空气与水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随着对它的了解,我更加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何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如何对已产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进行治理,这是当今全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探索去解决这些问题,为保护地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地球的日记》能够不断地续写下去。

科学读后感7

  人们一提起奥林匹克,就会十分自然地联想起一幅幅充满希望、活力四射的图景:圣火熊熊燃烧,五环旗迎风招展,和平鸽腾空而起,健儿们龙腾虎跃。奥林匹克意味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敢于行动,勇夺胜利;奥林匹克是变化而不是停滞,是运动而不是静止。奥林匹克象征着生命、青春和美丽。奥林匹克运动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宝库,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科技,从体育运动到社会发展,它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奥林匹克运动也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科书,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奥运英雄,用自己活生生的榜样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在逆境中奋起,怎样光明磊落地拼搏,怎样善待他人,怎样健康愉快地生活。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热血沸腾的迎接每一局奥运会。2008年,是令所有中国人最激动的一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奥运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想干点儿什么事,表示我心中的喜悦。大事干不了,那我就锻炼锻炼身体吧!于是,我和妈妈,妹妹约定好了,从峨眉骑车到乐山,看谁能坚持下来。

  似乎是刹那间,骑车的日子已经到了,我们准备了一些面包,上路咯!刚开始,我们都很带劲,精神焕发,神采高扬,边唱歌边悠闲的看着两旁的景物。可是我们没想到,困难在后头等着呢。渐渐的,我们已经过了符溪镇,收费站仿佛触手可及。只要过了收费站,离乐山感觉近多了。我不觉得意起来,心想:真是小样,有什么好骑的呀!便像离弦的箭似的,迅速的向前卖力的骑去。

  这时,我突然刹住了车,原来,一条望不到边际的斜坡展示在我们面前。它好似一条龙向空中飞翔。我眼睛要看花了,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真想放弃了,妈妈赶上来,她面对这个斜坡,没有露出躲避困难的思想。她对我说:“双双,你要克服这个困难,困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面对困难,不要去逃避它,要勇敢的去战胜它,也不能气馁,不然,这次来骑车,有什么意义呢,对不对?假如你是一个奥运选手,正在参加马拉松,你是放弃还是坚持?”妈妈说完了。

  这时,我脑海里有一个轻而有力的声音说:“真的要放弃吗?那么,奥运选手们面对比这大得多的困难,他们又是怎么克服的呢,加油吧!战胜这个小小的困难!”我又突然想到我们国家的女子排球队,她们不也是经历一次次失败,克服种种困难,但从不气垒,仍奋斗不息,才有了今日的光辉吗?我现在面对这样一件小事却退缩了,真是不应该!

  于是,我奋力向前骑去。将妈妈与妹妹远远的甩在后面。不一会儿,我的脚渐渐酸痛起来,车轮也转动得越来越慢,双脚好象不听我使唤似的,沉重得抬不起来。呼吸变得急促,眼看车就要停下,我几乎要崩溃了。但我心中,一个坚定信念站了出来,那就是—战胜困难很不容易,但如果没有困难,就没有明日的光辉!事情仿佛明朗了许多,我在心中不停的鼓励着,奥运精神是我唯一的支撑点。每一想到它,我就不会在累了。渐渐的,我的速度又快起来,几次想休息都忍住了。只顾着向前冲。再美的风景也无心欣赏。

  突然,我看到收费站了!整个世界的阳光仿佛都照耀在我的心头,脚充满了活力,急于发出下一次的进攻。这就是奥运魅力所在吧!经过三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达乐山了!享受着柔和的春风,我深切感受到奥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它仿佛是一种精神,支撑着人们克服困难。现在,我只想说一句话,那就是:奥运,在我心燃烧!

科学读后感8

  春节期间读完了《摇篮里的科学家》,深感受益非浅。全书阐述了“儿童怎样了解人”、“儿童怎样认识事物”、“儿童怎样学习语言”、“科学家对儿童思维的认识”、“科学家对儿童大脑的认识”,作者从儿童,从生命的高度诠释儿童的认知与学习确实给人以震撼和启迪。如此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研究儿童、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这才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

  作者正是从这样的研究中深刻揭示了:“即使是很小的儿童,他们所知道的和学到的都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要多得多。”“进化的力量决定了生命体有动机驱使和认知情绪,这就决定了人无限的学习潜力。科学家们大多数时间被认知情绪所驱动,需要大量学习的婴儿所有的时间也都被这种动机所驱使。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进化的力量。”这启示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理解婴幼儿,去欣赏他们复杂的智力。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已经拥有了解释世界的强有力的程序。”摇篮里有科学家!因此,任何对儿童、对学生智慧和学习能力自觉不自觉的漠视和贬抑都是极大的误会甚至愚蠢。我们应该从生命和进化的高度去认识儿童、认识学生;发现儿童、发现学生无限的智慧和学习潜力,满腔热情地去点燃、激励、引导其发展,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和本份。

  基于以上理念,科学教育、科学探究完全应该,也完全有可能从娃娃抓起,这是“根”的教育;是教育的“根”,功德无量,无比神圣。但在回答了儿童必须学习也可能学习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儿童该如何学习的问题。“孩子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吗?这,一直困扰着我的头脑和行动。此书所提供的“仍然是一个轮廓,缺乏细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广阔的前景正在开始浮现。”本着与其千百次地重复说一句不会错的话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话的观念,特此提出以下问题向专家、学者和同行们求教:

  确实,犹如孩子能成长,能成人,这是毋庸置疑的生物学事实,但绝不是说孩子一下地就能吃饭就能走路一样。初生婴儿只能依靠母乳喂养,学步时只能依靠父母搀扶着走,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爱迪生幼年时学着母鸡孵蛋的故事,这确实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故事,但他绝不是沿着成年科学家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进行。书中所提及的“母亲式的语言”,妈妈们无意识地产生这种特殊形式的语言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婴儿也似乎特别喜欢这种语言,这也充分说明了成人与婴儿对话时也必须采用适合于婴儿接受的特殊方式而不是以与成人相同的方式与婴儿对话。人类认知是在人与环境(社会与自然)这样一个巨系统中实现自组织的,人类认知涉及一个演化着的复杂巨系统的探索。社会、自然与人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交错编织形成的网络。这种广泛存在的相互作用网络引出了生命复杂性所特有的次序和层次,是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复杂过程,绝不是某种单一方式所能概括的,这种以一概全的点性思维难免局限。要从根本上回答人类学习的机制及其演化规律,探索的路还很长很长。孩子是如何如此轻松、如此高效,近乎神奇地学会了说话,学会走路的?这确实是一本我们未能读懂但又必须读懂的一本天书。如果简单笼统片面地阐述认知过程无疑是把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简单化了,难免误导。渴望能将系统科学特别是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研究,以便从点性思维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在艰辛的实践探索中解读人类学习的机制,这才是教育的希望所在。

科学读后感9

  望着河面被风儿吹起的波澜,这时阳光普照,整个河面显得波光粼粼,而我也不由得思绪万千。当我第一次看到《科学探索者 地球上的水》这本书时。我想一定没什么看头,没想到读着读着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里面讲述着水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具有独特的魅力,还介绍了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及海洋水的运动,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从古至今,水无一不充当着滋润万物的角色。在古代,它是神,被百姓们所膜拜,虔诚的信仰着;是思念,被诗人用情感寄托着,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无私,滋润农民的土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如今水更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吃的穿的用的,甚至人的质量的三分之二是由水组成的,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但是我觉得水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地球是一个“水的星球”,但是可用的淡水却是很有限的,引用这本书上的话来讲:“地球上的大部分水,97%以上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3%的水是淡水,在这3%的水中,约有2/3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巨大冰川中,大气层中也有少部分的水,基本上是以不可见的水蒸气形态存在。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1%,说到这我有点愧疚,因为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水资源的浪费,却视而不见,那么以后我们的子孙,他们以后的水是微乎其微的,那么怎样才有更多的淡水资源供我们使用呢?

  而我第一个想到是海水,我们可以将海水变成我们生活中所用到的淡水,我们都学过化学,先将海水过滤一下,从咸水中获得淡水,这个过程在化学中叫脱盐,然后用蒸馏的方法,使水沸腾从而得到淡水,其中这本书也介绍了一种方法叫冷冻水,是高压下用水泵把水抽入一个逢场精密的过滤器中,用过滤器分理出淡水,咸一点水可以返还海洋。因为脱盐要需要能源和相应的一些设备价格十分昂贵,尽管如此,在干旱的中东地区,美国都采用这一技术,看到这儿,我想中国也应该采取这种技术,因为现在的日常用水非常紧张,如果采用这项技术可以解决干旱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虽然我国实行“南水北调政策”,但是这需要耗费财力物力人力。我想是否能把“南水北调”的财力去用在海水脱盐这项技术上,不是更好么?或许有人认为取冰山上的水,但是你想过没有取回来的淡水该如何处置?是否会对周围的生物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现在我们都流行废水回收重新利用,一谈到这个,我就想起家乡那条被污染的小河,我们可以利用这本书中所讲的方法那样:将废水沉淀下来的沉淀物中加入细菌形成“活化沉淀物”,然后与废水混合,细菌就将

  水中剩余的污物分解掉。如果还要追加处理,除去诸如金属和工业化学成分等其他物质,废水一旦经过这种有效处理,就能无害回归发展,可以排放回湖泊,河流和海洋,还可以渗入地下。水就可以重新进入水循环。我想这必定适合每一条受污染的湖,因为这不但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而且还可以提供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淡水,如果解决这一问题,我相信我们再也不需要因为干旱或缺水使用而烦恼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写到这儿,我想我们都应该知道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了吧!在这淡水资源紧缺的世界上,水资源需要我们的保护和珍惜。水,万物的起源。水,万物的生命。水,万物的未来。就像《道德经》里所形容的那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那我们为什么不去珍惜水资源呢?

科学读后感10

  在学校,自己虽然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学校的同事都是在第一时间内来找我。可是说来惭愧,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科学教学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看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通过对该书阅读,使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从科学教育的价值上来体现:

  科学的独特教育价值是什么呢?科学是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P 104 )

  这里的事实、证据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才能得到。

  二、从科学研究的目的上来体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P 62 )

  以上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观察和实验,便没有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的描述和解释。

  三、从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来体现: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它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进行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不犯像渔民那样的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 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P 30 )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有价值首先是客观精神。要回答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必须要有证据。……要掌握事实性的证据,就必须去观察或实验,而不能凭感觉……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勤于观察的习惯,而且对孩子们的观察数据的解释要认真、谨慎,杜绝脱离孩子们的数据、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因为那样完全失去了方法学习的意义。(P 31 )

  这段话也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性的证据,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获得的数据不能任意的修改。因为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是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而是被其余小组的实验结果所左右,随意修改数据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汇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哪怕自己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相去很远。

  四、从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来体现:

  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第一,孩子们没有科学证据的概念,难以区分什么是证据、什么是想象,更小的孩子甚至对梦与现实都难以区分。……第四,孩子们的探究是浪漫的。他们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常常拟人化。(P 121 )

  学生自主建构中的这两个特点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免学生把想象中的事物当作观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解释。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客观、实际。

  总之,“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科学读后感11

  我第一次把这本书捧在手心上唯一的感觉是这本书好沉重。但听完田教授对这本书的介绍,一种不由自主的敬仰萦绕在心中。

  《科学的历程》,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不令人文关怀,在完美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的主题的同时,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的色彩,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科学史佳作。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学和技术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推动了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发展,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之盛衰落。乔治萨顿说过,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一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可以这么说,因为有了科学,所以人类才有可能获得今天的一切。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

  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希腊人出现了才智卓越的哲学家,他们是许多学科的鼻祖,著名的有自天然哲学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来尼,赫拉克利特等,有人文哲学家罗泰哥拉,苏格拉底等,有体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有天文学家西怕可思、托勒密等、有数学家欧几里德刁潘都等,有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有生物学家特奥菲啦死特,有地理学家西塔斯和埃拉脱色尼。这些天才人物许多不仅在一个领域工作,而且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像亚里士多德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发表了卓越的见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拜课全书式学者。

  科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着,蔓延着散发着文明的光辉。即便是在欧洲自然科学处于沙漠状态的时期,也有阿拉伯人由建立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脱衣而出。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在公元8世纪把西方科学带进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遗憾的是阿拉伯科学的辉煌时期也只延续到了12世纪。然而,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上升到了17世纪。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人对近代世界科学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19世纪经常被誉为科学的世纪。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都推到了又一个高峰,位人类开创近代文明史做出了不替代的贡献。而20 世纪则把近代科学推到了一个转折点,科学技术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了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核威胁,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以及文化危机等全球性的问题不断的出现,使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带来的一切成果,更是开始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概念作为了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五千年的历程,五千年的辉煌与辛酸,不可否认,自然科学的进步的确给世界带来了很多的改变,也给人类的进步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在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试想,如果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以危及人类的生存根基未代价,那么这样的发展还会有意义吗?

科学读后感12

  科学史上,不乏探索真理的先驱,对于他们的功成名就,人们常常视作偶然,这一点,恰恰为《科学偶然故事》所推翻。如果悉心研究本书中取得科学领域巨大突破的研究者,就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不是对科学有追求,对探索有信心,对研究有兴趣的人。达观集装箱的发明,是一个深谙运输业的卡车司机20年的念想,最后终于实现;微观显微镜的出世,科学家列文虎克更是潜心多年,一心所求。他们对待科学,具有极度的渴望或是万分的热爱,好比君子求淑女,隐士求桃源。不是蛟龙,但求深渊。当均等的机会摆在所有人面前,抓住的一定是他们。 这条“定理”变一变形,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氛围。

  作者在书中曾叹惋:在某些国家,一项足以轰动学术界的重大发明,发现横空出世以后,居然无人问津。研究者黯然神伤,有的远走高飞如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携药横跨大西洋,在美国名扬四海;有的始至不渝如打字机的发明者米特霍费尔,虽然足以惊动世人,但是最终没能造就一番伟业。比较起来,当一个国家具有创新精神,毫无疑义将成为科研人员的天堂;当一个国家的学术界自内而外死气沉沉,没人会愿意涉足科学领域。所以诸如爱迪生这样的大发明家,他的头衔一半是属于自己的,一半是属于美国的。我曾经对牛顿的至理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发出疑问:“巨人”是谁?这个谜团,正写在书本的封面上,这也不是偶然,因为书本揭晓了谜底:是前人的理论基础。

  牛顿处于大发现的时代,其后是以他的理论为基础的工业时代,其前是伽利略等人开启的启蒙时代。他被时代推至峰口浪尖处,能够一飞冲天,的确是继承了前人的衣钵。同理,温度计的改进完善者们,也都是站在伽利略等人的肩膀上。试想,如果没有古人的底蕴和积淀,哪会有社会的进步?这也是作者启示读者们的:好好学习,以前人为榜样。当代中国,不缺乏擅长做题、精通考试的学习机器。显而易见,他们走上社会,不能成为人中龙凤,国家栋梁。究其根本,在于并不了解学习的重要性,为何学习?美国人富兰克林从事电学研究从事电学研究,当记者采访他为何冒生命危险做风筝实验时,他回答说:“为了美国。”书目中一则西方传教士发现大熊猫的故事,原来我还很纳闷这算什么科学,凭什么收入书中?但现在我大概明白了,西方人对大熊猫发现猎杀,正是对中国的发现猎杀,因为的沦丧,我们的熊猫被外国人命名。作为中华儿女,肩负振兴科学,复兴中华的使命,有了这种时代危机感,有了投身学习的理由,科研也就有了巨大的内在动力,这是国家的力量赐予科学人员披荆斩棘的勇气,可见科学没有偶然。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科学偶然故事》,我越发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当第一次阅读,我还只是被作者语言的妙笔生花和81个小故事的趣味横生所吸引,然而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作者用“偶然”跟我开了一个玩笑。如今的我感觉到一股神秘的召唤--一种既熟悉又陌生,使人不禁好奇的、权威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从今日起,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吧,你已经发现了科学的真谛。《科学偶然故事》简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每一位读者脑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一朵瑰丽的奇葩。

科学读后感13

  在进入中学拿到九门学科的厚重教科书之前,我的童年有你陪伴已足够……

  手中拿到的已是新版的《可怕的科学》,虽然小时候已翻看过许多次,我仍一本本重温这个系列的每一本书。

  第一次与你相遇是七八岁时,《巧克力秘闻》让我第一次想探究巧克力香醇滋味背后的可可豆、脱脂工序、南美洲……虽然看不懂文字,但一幅幅有趣的插图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门。之后,我总是缠着哥哥,让他去图书馆借更多的书并读给我听。雁过留声般,探索已经启程。

  又过了几年,在班级的图书角里,我又看到你的身影,童年的记忆又复苏了。《体验雨林》、《化学也疯狂》《地震了快跑》……这时已不仅仅是趣味阅读了,我尝试着记住你告诉我的每一个名词:上层乔木、树冠、太阳黑子……我尝试着记住你向我讲述的每一个科学家:牛顿、哈雷……我尝试着记住你所描绘的一幅画面:撒哈拉沙漠、第一部电影的诞生、火山的爆发……小学里的每一天,享受着午间阳光,沉浸在你所展现的科学世界中,是那时最惬意的时光。

  渐渐地发现我不是独自一人,有时当我想借阅系列中的某一本书时,常会发现它在别人的书桌上。班级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你。《可怕的科学》,你一点也不可怕,也许唯一的可怕之处在于你如同强力胶一样,吸引了每一个翻开你的人进入科学的奇幻中,欲罢不能。

  小学最后的时光里,你成为了全班最难以分别的朋友。所有的人都想努力读完系列里的每一本,这也许是我们在科学道路上探索的最初梦想。因为一本本书的阅读,探索充满喜爱。

  又是三年,高一的我捧起新版的你,面孔已新,鼓励的眼神与略带挑战的微笑仍未改变。书的内容还是那么风趣幽默,将一个个科学道理与故事娓娓道来。我多想告诉你,自豪地告诉你:《要命的数学》中的勾股定理早已不在要命,我初中时已学会证明;《化学也疯狂》中的列文虎克与他的小显微镜前些天也出现在课本上了;你曾经也许认为我看不懂的《力的惊险故事》,物理课堂上正在阐述……白驹过隙,我已在你打开的科学世界中摸索着前行了一小段路程。但教科书越来越厚,作业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深,说实话我已不再如刚开始那样用全新的、好奇的、兴奋的眼光打量科学世界,但每次翻开你,探索又会继续。

  科学永远不会枯燥,因为我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有你的陪伴;学习永远不会停止,因为我第一次萌发学习念头时有你的指导。也许,和那些新出的小说与杂志相比,你已是一个老者,但一个慈祥老者无声的支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莫大的鼓励。

  光学、电学、微生物、微观化学、宏观化学……一幅幅画卷已缓缓在眼前铺开,《可怕的科学》将使我保持着最初的喜爱与幻想继续在科学世界中探索。也许你应该叫《可爱的科学》才对,但《可怕的科学》仿佛是一个烙印,早已存在于我和同龄人心中。读完你,在我们的眼中,科学如同万花筒,千百次变幻着图案,每一次尝试都兴奋不已。每一次的化学实验背后都有着无穷的奥秘等待探索,每一个物理现象的存在都有着规律等待发现,只有努力才能翻过一道道的山脉。

  一路有你,科学探索永远继续。

科学读后感14

  我合上了充满探索的来自于陈仁政的这本书。书中伽利略因为讲课提问受到启示,发明了温度计;古拉姆因为接错导线而发明了使用电动;帕金因为栽花得柳而发明令人苯胺紫……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有趣,它们就像一个个被封锁的生命,等待着人们去开凿,去发现。当然,这一切都与他们善于观察与研究息息相关。

  本书中的语句常常吸引我:就如11章的《当代的“杨任慧眼”——雷达的发明》,一开始先用“土行孙,你往哪里逃!”这是《封神演义》中的杨任的一声大叫。 杨任的两只眼睛被暴君挖瞎以后,由于吃了神仙的药,长出了两只各有一只“慧眼’’的手。凭借这双慧眼,他能看到地底下和遥远的天上的一切,连能在土中行走如飞的土行孙也“尽收眼底”。

  同样的慧眼,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杨戬的眉心也长了一只,所以能识破孙悟空的72变,最终把美猴王“擒拿归案”。 那么,在现实中真有这样的“神话慧眼”吗?”将起内容引导出来,这样也带动了我的思考,让我充满着疑惑去读下面的故事。 看着一篇篇因为偶然而发明或发现的东西,我想,有时候,科学家就是这么产生的。因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而发明或发现了某种东西。源于机缘巧合,也同样来自于我们的发现与研究。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没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而我却要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科技,而是缺少人们的发现与探索”。

  也许处在21世纪的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古人所发现并有了结论,生活中早已没有了什么发现,更别说什么结论了。但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知识还未完善,经验尚浅并且对于天空与大地来说,我们很渺小。相信大自然是无穷大的,相信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人类未发现的事物。 我不禁想到了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让我们不再像远古时代那样飞鸽传书,因为有了QQ与e-mail,也让我们不再自己缝缝补补,因为有了缝纫机,也让我们不再担心商品的不足,因为我们有了全自动制造商品,当然,我们也会感慨,如果科技时泰坦尼克号时就有了想现在这样的水平,也许在船长发现冰山时也不会有那样的悲剧发生了。 然而一件事物总有两面性,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污染也是不容小觑的。河流的污水滚滚涌向大海,让原本海绿相间的大海也变得没有了生气。

  然而,天空也没有躲过这个劫难,温室效应传遍了千家万户。当然还有人们最关心的空气污染指数。这一切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但人类还是在继续。“人类是在进步,同样也是在退步。”这句话我一直都很认同。我希望以后的人类不会因为科技而灭绝了自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人们现在所发明的东西都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的,而以前所发明的却是实实在在做到了便利。富兰克林发现了电,让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电,让人们不再靠着微弱的蜡烛灯光而生活。而现在呢?人们发明了拥有强大功能的机器,却是在污染环境。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人生中充满着偶遇,让我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自信,也让我思考了科技带给人类的好与坏。

科学读后感15

  科学本来是很有趣味的,只不过有时它被一大推外文公式和单调的符号所遮蔽,加上有些人学习不得要领,一些教授的人照本宣科,这些趣味就荡然无存了。如果我们能领略科学的乐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甚至为它宵衣旰食。

  ---选自《科学趣味小故事》

  倘若你想打开科学这扇大门:首先你得拥有得到“这把钥匙”的欲望;其次,你要为进入这扇大门而做好准备,为了它去拼搏,去奋斗!古往今来的科学家们,在科学的殿堂里收获了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们也留下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首先,先向大家讲述一则笑话:死后的科学家们都到了天堂。有一天,他们正在玩捉迷藏,轮到爱因斯坦抓人。他数了100个数后,发现牛顿站在身边,就说:“牛顿,我抓住你了。”牛顿却答道:“不,你抓的不是牛顿”“那你是谁”“你看我脚下是什么?”牛顿狡猾地一笑。爱因斯坦看到,牛顿脚下是一块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木板。“我站在一平方米的木板上,就是‘牛顿/平方米’所以你抓到的不是牛顿,而是帕斯卡。”帕斯卡听后微笑了一下,弯腰捡起了牛顿脚下的木板对爱因斯坦说:“我现在是帕斯卡,对吗?”说罢,把木板丢了出去。“没有了平方米,现在我是牛顿。”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品味一则关于帕斯卡在科学这条道路上的小故事。

  历史上曾经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从小就喜欢探本求源。在钻研于科学的过程中,他夜以继日的工作,后来得了胃痛、失眠、牙痛等身体上的小毛病,而这些病对于他而言几乎不存在,在他的眼中只有数学研究。某一天,他忍着牙痛开始进行数学研究,那时他研究的课题是摆线,他竟然忘我地工作了整整八个夜晚,最终对旋轮线的研究作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总结,被他改成论文记载在《论摆线》的小册子中。在此过程中,他竟一点也没有感到牙痛。人们不禁好奇道:“难道专心工作可以消除身体上的痛楚吗?”在世人眼中,摆线成了帕斯卡治牙痛的“秘方”,也是令人感到无比惊奇的“秘方”。

  其实,帕斯卡没有感觉到痛楚的真正原因是:在钻研于数学研究时,由于精力过度集中,眼中、心中只有数学研究,所以才会“忘记”了疼痛。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一种高尚的境界,一种令人震撼的境界。一旦“迷”上科学,便会无法自拔。其实,不仅仅是帕斯卡如此,其他的一些著名科学家也有着坚持不懈、追求圆满成果的科学态度。比如阿基米德的“不要破坏我的圆”,毕达哥拉斯临终前的如何找出“黄金分割点”,祖冲之的“圆周率”……这一切的伟大成果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出人意料的故事。

  科学好比是一首歌,唱响了这个时代;科学好比是一剂良药,治愈了这些灵魂;科学好比是一出话剧,演绎了大千世界。然而,如今科学的奋进是建筑于这些不懈追求的科学家们。因为他们不断地探索科学,从而发现了一些未知的事物,规律。发明家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发明出了一些改变人类生活的东西,推动了社会的进进步与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我们要大声赞美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

  品读完《科学趣味小故事》,我领略到了科学家们在通往科学道路上的执着不懈的风采,也勾起了我想要打开科学大门的欲望。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深深迷上这本书。同学们,现在走进科学的领域,科学的下一章,我们定将成为主角!

【科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1.科学读后感范文

2.《大嚼科学》读后感

3.《我与科学》读后感

4.可怕的科学读后感

5.我们爱科学读后感

6.触摸科学书读后感

7.《我们爱科学》读后感

8.《可怕的科学》读后感

上一篇:《伊索寓言》读后感400字 下一篇:《钓鱼的启示》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