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自传》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一位受人敬仰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
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从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对待工作和学习的勤奋钻研、谦虚谨慎,身处逆境的泰然处之,面对学生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些都让我感触颇多。
季老的一生,几度起伏,也正是人生坎坷而丰富的经历,成就了他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品格。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只有在风浪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成为对单位、对社会有用的人。读季老的自传,不仅可以了解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更可以学以致用。
一、眼界宽广、追求远大,永不停止学习的脚步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季羡林先生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无论是在日本侵略,时局动荡不安的清华园,还是在被饥饿和战争阴云笼罩的德国小城哥廷根,无论是在幽静的朗润园,还是在破败的牛棚中,他都始终坚持学习、写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这也使得他日后能够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2国语言,博学多才,在东亚语系与印度佛教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都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更何况是我呢?自从去年来到市政府办公室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单位浓郁的学习氛围。办公室许多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同事依然坚持学习,这种学习热情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鼓舞着我。他们对业务的钻研精神,对知识的渴求和热情,都让我钦佩不已。
来到办公室近一年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的益处。其实,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不仅源自书本,更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对工作的实践与感悟。以前,我觉得学习知识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更好的展示自己,但是,现在我认为:学习更是为了拓展眼界,丰富人生,让自己乐在其中,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外物的变化。《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总是寓于平凡之中,只有真正享受学习,每天积累一些,学习一些,才能聚沙成塔,成为一名业务精通的优秀干部。
二、勤奋进取、谦虚严谨,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
在治学态度上,季羡林先生勤奋严谨,一丝不苟。在担任北大东语系主任和北大副校长期间,他时刻把学生的诉求放在首位,谦虚和蔼、平易近人。有一个故事曾在北大流传多年: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当时这位学子的心情如何,但是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谦虚和蔼、可亲可敬。另外一个故事则让我看到了季羡林先生勤奋刻苦的工作态度:季老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工作,风雨无阻。他到北大工作后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曾在自传中写道:“我也知道每天遛弯、下棋是舒服的,但是几十年来,每个清晨,我都不曾留恋朗润园秀美的景色,直奔图书馆。如果一日不做研究,一日没有收获,晚上躺在床上,我便会惴惴不安,觉得自己在荒废光阴”。已入耄耋之年的季老,却依然如此勤奋的工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更加不能虚度光阴,而在这几十年中,有多一半时间是在工作的,所以,勤奋进取、谦虚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取得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来办公室工作之前,我就听说这里工作忙。但来了之后才有更深的体会。这里大到市领导、秘书长,小到科长、科员,晚上加班、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饭。领导、同事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勤奋进取,不计回报,深深感染了我。我想,正是有全市这么多领导干部的默默奉献,才成就了莆田今天的发展成就。
三、看淡得失、贵在当下,做一个坚毅的人
季老在书中写道:“经历过这么多困苦,回头再看,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季羡林先生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东语系,并于毕业后远赴德国著名学府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曾经以勤奋、钻研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手创办了北大东语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梵文、吐火罗文、佛教等学科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曾经经历了十年苦难,被抄家、,在牛棚里一住就是几年;也曾经在平反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大副校长等职,蜚声中外。季老的一生,几度起落,无论是无人问津、受人唾弃,还是备受推崇、万人瞩目。在大风大浪中,他始终不喜亦不惧,淡然面对得失。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却因为败堕落而倒下了,邱华、志军……他们的人生轨迹让人不胜嘘唏,说到底还是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把个人荣辱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办公室的一名干部,我要时刻以这些反面典型警醒自己,沉下心来,踏实工作,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工作中不断锻炼能力,磨砺品格,完善自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被世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是因为他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高尚品格。他在“文革”期间依然坚持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季老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品格将会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间。
人生只有一次,能在办公室这个团结进取、富有凝聚力的团体工作,我倍感荣幸。领导的谆谆教诲,同事的殷殷帮助,都让我受益终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当作是锻炼能力、磨砺品格的机会,不断超越自我,用勤奋和汗水书写人生的崭新篇章。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2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当我们不想看书的时候不妨读一下《季羡林自传》看看一个寒门学子是如何靠读书改变命运的。
1911年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贫县官庄。他们村是全县最穷的一个村庄,他的家又是村庄里最穷的一户,吃不饱饭那是常有的事他家甚至连盐都买不起,只能把地上的盐碱和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这么艰难的条件他都没有自暴自弃。6岁那年他离开父母跟叔父到济南读书,从私塾、一是附小到新育小学再到正谊中学,高中到大学,一路品学兼优。
在家庭穷苦的情况下,他坚持的学了下去,每天学到晚上11、2点钟,虽然没有亲人、朋友在身边,但他经常自已在书中寻找乐趣,他从不放弃,他很勤奋,季羡林老先生是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学习的。
季羡林老先生的品质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我不喜欢学习,每次别人考90、100分的时候,我才考了7、80分我并不在意,上课也不听课,作业也不好好写,一次我到爸爸的工地,去体验生活,那里没有灯,光线很暗,没有空调,只有一台电风扇,又热又闷,地上凹凸不平还附着着厚厚的一层灰,没桌子,没有板凳,吃饭的时候只能捧在手上找一个稍微好点的地方坐地上吃,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爸爸还在坚持干活,爸爸每次都会站在高高的梯子上挪来挪去的干着我看不懂的事,他每次都会流一身汗,衣服也会湿的透透的。但没有办法,他要养活我们一家人,供我读书,又没有学历的人只能使劲干活,看着这样的爸爸我好心疼也好难过,可我现在没有能力改变,所以我要好好学习。
生活的苦会让人心力耗竭,读书的苦却让人劳有所获。曾有人问季羡林老人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什么了不起,至于我的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每天一趟图书馆,没感觉自己是个老人了。”所以每一个有学问的人,有好工作的人,都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并不是随便一学就能学会,学好。他们要经历无数个日夜,读上百本书,甚至上千本书,认真、努力的学习,不能放弃,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长大之后,就要用自己优异的成绩,获取别人的认可,才能获取好的工作,享福一生。
我要像季羡林老人学习,凭着契而不舍的精神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3
翻开面前的《季羡林自传》,我不禁为里面幽默的文字所吸引。翻着翻着,我也不禁开始领悟到里面的道理了。
在《季羡林自传》中,我所理解到最深的一点就是要微笑面对生活。
季羡林先生身为一代奇才,获得过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一生精通12国语言,尤其于吐火罗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可他的童年却十分贫困,他称之为“最穷村中的最穷的.家”,可见他的生活艰苦。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他回忆起来,却也是用轻松的笔调将它记下,甚至都能在那灰暗的生活中找到一点有色彩的地方,童年时与伙伴的嬉戏,因偷吃饼子而被母亲追打,早上的半个白面馒头,竟都成为了季羡林这一代宗师的珍贵记忆。季羡林先生微笑着回顾自己的童年,于是,如此灰暗的童年,在读者的眼里似乎也变得美好起来。
在季羡林先生的后半生,他又遭受文革,这远比他的童年要黑暗。在这恐怖的十年中,无数文学界的人才被残害,最终自杀,能坚持到文革结束的寥寥无几,季羡林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季羡林先生在刚刚开始接受批判时,也曾想过自杀,可是,他后来逐渐习惯了,总是保持乐观的心态,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批判,对于批判词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恐怕在文革期间能保持这种心态的人是几乎没有的吧。就是这样,他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自己也恢复了名誉。这些就是他微笑面对命运的结果。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有不如意的时候。命运不完全取决于人,所有当然会有时运不佳的时候,这个时间就拼心态了。心态不好者心灰意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禁对人生丧失希望,甚至自杀,乐观者总是充满自信,相信这一段灰暗的时间总会过去,自己总会迎来光明。这两种人总是会拥有截然相反的命运。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小时候数学就特别不好,每一次测验,别人都考90多分,我能及格就不错了,而我的老师又经常说现在的数学很简单。于是,我觉得自己根本不少适合学数学,我对于它放弃了希望,对它“敬而远之”。那段时间,我的心态真的很不好,看见数学就抓狂,成绩自然越来越低。
后来,多亏了母亲的教诲,把我领上了数学的正轨,我开始逐渐调整我的心态,微笑面对数学,相信自己能把它学好,最终,真的把数学提高了不少。从那以后,我便体会到了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所以,当年遇到困难,甚至于深陷困境时候,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你就终将走出困境,就像一句名言所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向它微笑,它也向你微笑”。因此,保持一颗积极的心吧,千万不要让困难把你心中的火焰扑灭!
当然,《季羡林自传》带给我的启示远不止这些,这本书将会陪伴着我在成长的路上,激励着我前进。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4.自传的读后感
7.沈从文自传读后感
8.李开复自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