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

2021-01-13 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1

  国学经典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论语》、《孟子》、《诗经》……那传承千年的文字记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还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寒假期间,我重温了《教师的国学素养》一书。这本书主要是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

  透过张振鹏教授对国学的参悟,我明白了不仅要读经典、学经典,更要用经典,并从中受益,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教师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应,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国学的妙处。下面我就来谈谈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拙见。

  透过《大学》看人生

  朱子认为,四书之中一定要先读《大学》。程子亦言只有《大学》读好了,才可以读其他三书。可以说,宋明理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学》这部书。而在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都把《大学》作为其人生价值取向的座右铭,用生命去实践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之道——整个《大学》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这九个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后边的一切,都是对它的解释和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德",老子叫作"道",我们要看到自己身上的自性之德,这是修行的第一步。指示自身具有自性之德是不够的,就需要我们"亲民",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从而"止于至善",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

  透过《论语》看教育

  《论语》内容丰富,"主张孝悌等家族伦理,又强调仁义忠信等社会道德,坚持以正名整顿社会秩序,实行德政,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既重人的内在忠信之质,又重外在的礼义的修饰。"此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他独特的教育哲学也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有一下亮点:

  一是培养君子。

  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二是内贤外王的教育思想。

  "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

  透过经典看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担负起传承经典的责任。国学经典有助于感染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利用低年级学生记忆黄金周,利用碎片化时间大量积累古诗词。

  上学期,我班学生利用晨诵时间记忆了除《经典诵读》之外的其他故事,《观沧海》、《月下独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古诗大部分学生已经倒背如流。个别学生还通过理解诗意,在晨读课上展示感情朗读。除此之外,我还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简单的国学经典名句:引导学生复习时要知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向别人学习时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潜移默化的渗透,相信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2

  这本书的重点在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要做到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并从中受益,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

  本书旨在透过解读古圣先贤的教诲,解读国学经典,向教师普及、传播中华文化,使教师深入认识中华文化,感受国学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国学素养,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本书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消除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与偏见,学会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弘扬中华文化,成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者和建设者。

  古语有云: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老师啊老师,你是给孩子立命的啊!父母给孩子生命,老师给孩子慧命——智慧的生命。这个智慧从哪里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来,从国学精华中来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因此,国学这些文化,不仅存在于典籍中,而且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意为凡事为学之道,以教师得到尊敬,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他们传授的道理知识才会受到尊重,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教师人格魅力的巨大力量巨大。她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激励力和凝聚力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对学生起着示范、激励、熏陶、浸润的作用。

  《国学经典》瀚如烟海,博大精深,如珍珠般散播着关于教师师德修养和教师人格内涵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一起说来《国学经典》关于教师人格魅力内涵包含以下几个体系。师德+操守、诚信+责任、学识+素养、言谈+举止。今天我主要从师德+操守这个点来说读完《国学经典》的感受。

  师德+操守《四书》之首《大学》论述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德者本也”。因此,伦理道德即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育过程来说伦理道德教育仅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即是教育的依据,又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由于教师的内在的德性决定外在的德行,外在的德行表现内在的德性,因此作为优秀的教师应当德性与德行统一。为师之德与为师之首,操守统一,只有拥有了为师之德,坚守了为师之守,才能使自己成为良师,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要塑造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尤其是在当今这浮躁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高尚的为师之道和为师之德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前提。

  在古代当提到“老师”时人们都满是尊敬,敬仰,是圣贤,是不敢轻易触碰的'。而现如今当提到老师这一个词语的时候,大家都是不屑一顾的表情,什么伪君子等不好的词汇,都是用来形容当今教师的词语。那是什么造成的呢?反观现如今的社会,学生殴打教师,教师猥亵学生。这些例子,数不胜数。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使得家长们担心孩子送到学校之后会发生什么样不好的事情呢。

  正是这些例子。让教师这一伟大的形象,在当今社会中一次次被贬低,一次次被推向舆论风口,使得教师的形象一次次被颠覆,古人人们留下教师的伟大形象一次次被更改,这些都是由于现在老师的素养越来越低,不把道德和操守作为约束自己的条件,认为我是老师就可以为所欲为,不顾形象。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古代被传为“佳话”,而在现代却被传为“笑话”。

  因此,我觉得《国学素养》是每位教师必修的课程之一。先贤们留下的这些经典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把它更好传承下去,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丢弃了,那些丧文化及国外的文化不断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学会抵制和筛查,它们永远都代替不了国学经典。正是那些丧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入侵,使得现在的教师不把自己的师风师德当作是一回事,上行下效,歪门邪气,最终使自己遭受法律的制裁,免不了牢狱之灾,让自己抱憾终身的同时还臭名远扬。

  不过,教师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省和积累,多读经典,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幸福教师,先教学生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在教他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别让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被现代人传为“笑话”。

【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相关文章:

1.《好教师的素养》读后感范文

2.教师素养读后感(精选7篇)

3.《教师十大素养》读后感

4.《教师必备的20种素养》读后感范文

5.教育素养的读后感

6.《优秀教师必备的20种素养》读后感

7.《国学》读后感

8.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总结

上一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下一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