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促织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促织读后感 篇1
一只小小的蛐蛐儿,重要性可以远远地胜过一个孩子的生命;一只小小的蛐蛐儿,可以使一家人家破人亡,也可以使一家人荣华富贵。这是寓言,是玩笑,可也是历史的寓言,是事实的玩笑。
不仅仅是在明朝,也不仅仅是因为蛐蛐儿,同样残酷的玩笑在古今中外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间都曾经发生,都有可能发生。熟悉《水浒传》的人没有不知道“花石纲”的:皇帝喜欢奇花异草、古木怪石,如果哪一家有什么东西“有幸”被皇帝或者更多地打着皇帝旗号的官吏们看上,便注定了家无宁日。花木石头要无偿地乖乖献出来不说,如果难以搬运,就连房子也会被拆得七零八落。当然,还有无穷无尽的敲诈勒索。其实,再多的例子也不用举了,隋断帝游幸江都,埃及建金字塔,巴比伦修造空中花园…...无论后世的评价如何,曾经有多少耗尽了人民血汗的劳役工程,纯是出于君王一己享乐的私欲。
或许这就是专制的必然结果。想想古代的皇帝,“授命于天”,整个江山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权力可以支配国家的任何一个关节,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皇帝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于是,上面所有的玩笑都不再显得荒唐、一个人操纵着国家,本来进行的就是以天下为赌注的游戏,因而,朝代流水般地更替兴亡,也就一点不再奇怪。在这种没有什么约束规则的游戏里,任是谁也不可能坚持得长久。
然而,可以令我们舒一口气的是,这种游戏正在逐渐地消失。
促织读后感 篇2
君子一跬步,关乎民命,不可忽也。或民富国强,或民不聊生。
蒲松龄写妖写鬼入木三分,总所周知,其中他《促织》一文变讲述了考不上秀才的成名被报名上供促织,他因上供促织倾家荡产,在他经历了寻虫,求虫,养虫,失虫,得虫,斗虫,献虫后,意外地获得荣华富贵,在此过程中,他甚至差点失去了他儿子。
为什么一只虫子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放眼看成名的社会背景,成名在当时清朝,统治者好斗虫,权大位高者,追逐名利者为讨好皇帝斗虫成风,整个统治阶级政风腐败。这一切,只因统治者个人喜好,一个人的决定,使平民为此受尽苦难。
纵观历史长河,这样的历史教训不止一次两次。正因为楚王好细腰,宫廷太监,宫女,嫔妃甚至臣子都不敢进食,只求细腰,才得以酿成宫中人并非自然死亡而是饿死的悲剧。如果王安石不提倡变法,百姓就不会沦落到有家不敢回,有田不敢耕的地步,明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东坡等才华横溢之人便不会被贬被杀。百姓流离失所,不是在战乱荒凉的时代,而是在五谷丰登的季节,百姓只要一回到家乡,当地衙门变回捉拿未把欠下官府高利息还清的百姓,谁都知道,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偿还天价的利息,他们,怎么能有和平安定的生活,国家和得以国泰民安。只因王安石的一个变法,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正所谓,天子一跬步,关乎民命,不可忽也。
统治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个变法,一个个政策,都应谨慎,都必须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任。
促织读后感 篇3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记得高中时候就被选为课文,但是那时候的认识能力不高,无法发现此文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近日偶读,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对其略作赏析。
首先,情节曲折,构思严谨。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其次,语言精炼,生动形象。《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再次,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促织读后感】相关文章:
织渔网06-07
跟外婆学织围巾作文09-08
感恩促我奋进作文01-26
田家·昼出耘田夜织麻02-17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05-29
讲树促个人整改方案04-18
讲树促活动整改方案04-18
迎评促建决心书04-10
讲树促活动个人整改方案04-18
树敬老新风促社会文明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