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篇1
拜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幼儿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幼儿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
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教育是开始于降生的终生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的实施者,是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先驱者,要将人类已有的文明,利用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帮助他们积累、掌握,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在幼儿教育中形成。教育不应该以仅停留在时间表、活动安排表上,而是应该与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幼儿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幼儿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作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二、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
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3—6岁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的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篇2
首先非常感谢"绿色童年工作坊家长"平台创建人及各位工作人员,让我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想,同时我本人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并思考如何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并教育孩子们。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同时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她创办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并深刻影响世界各国。她在各国创办了很多幼儿园,同时她还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建了一套教具,其中最经典的是感官教具。
《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历程来阐述儿童天生就具有独自学习的能力,因为他有一颗可以吸收知识的心灵。举个简单的例子,儿童长大后能说他父母所说的语言。可是对一个成人来说,学好一门语言,是极其不容易的,没有人一字一句的教授儿童,可他们却可以把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得极为特色。每一个儿童自身好像都有一个勤勤恳恳、技术娴熟的老师。
鉴于此,蒙台梭利在本书中一直强调教育并不是老师和家长教了什么,它只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它不是在教授的过程中得来的,而是儿童通过环境获得经验而得。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去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天性,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生后到6岁的这段,6—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在12—18岁,儿童心理成长进入第三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可以为两个小阶段。这也是一般国家划分小学、中学、大学的年龄划分的缘由。而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和心理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并形成的。在出生后2—3年内,儿童所收到的影响可能会决定他们的一生。"俗语说从小看老"。在这期间,如果他们能够自由发展,他们的身体和性格才能正常发展;但如果他们收到伤害、暴力或其他不良影响,他们的性格就可能发生偏离,如果不及时纠正,其影响将会伴随一生。
那么儿童正常发展和不正常的特征有哪些呢?精力集中、工作、守纪律、易于相处和融入社会都是正常发展的表现,而不正常的表现有任性、混论、胆小、懒散和反社会。儿童的正常发展源于专注的工作。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向他们提供一些儿童所需的用具,来满足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的注意力有所指向。集中注意力可以帮助儿童心理的发展,提高运动协调性,并最终使儿童纠正性格问题。
然而家长要如何帮助儿童培养和发展正常的性格特征,蒙台梭利又通过对儿童尤其是0—6岁之前的宝宝的观察发现做了细致的分析:
新生儿的心理生命和"心理创伤":新生儿是有心理生命的,同时容易受到"出生创伤"。所以,刚出生时,新生儿从母亲的胚胎来到陌生的新环境,是很痛苦,很害怕的,但却无法说出来,只能用出生后的哭泣来宣泄经历的苦难。而成人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婴儿适应这个世界。而如果在婴儿出生后的早期,对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一种畏惧感,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必将受到影响。这样的孩子将来就可能会形成桀骜不驯的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问题男孩,他的新歌不招人喜爱,不听话也不爱学习。虽然他长的狠漂亮,很聪明,也很健康,但是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个男孩在出生后的15天内曾患过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急剧下降。照料他的护士觉得他难看,并叫他"皮包骨"。除了刚出生后的这两周,男孩以后的成长发育都很正常。
儿童的独立历程:独立是儿童成长的基本要求。儿童从刚刚出生就踏上了追求独立的旅程。成长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地完善自己,克服前进道理上的各种困难。独立包含身体独立和精神独立。通过语言与人进行交流,是儿童独立进程中的关键一步。而学习走路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走路时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完成的,同语言学习和认识周围环境等同时进行。教育的首要条件是向儿童提供环境,保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各项能力能够得到成分发展。婴儿不仅要实现身体的独立,同时他们还要求在精神上获得独立。他们第一本能是拒绝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他们争取独立的第一有意识的要求是: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障碍,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运动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在学校或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加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忽视运动的重要性。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实际上,心理和大脑的发展是依赖于运动的。而运动要发挥作用,就一定要与大脑合作。儿童就是要依靠运动协调能力来是自己的心理得以完善,进而凭借心理来运动产生影响。大脑的发展如果离开运动独立发展,这则是一种有害的发展。
儿童的活动需求:当儿童可以独立行走后,他们的内心会有种对活动的'需求。但当孩子的行为被打断,他们的性格就会因此发生变化,做起事来也会失去目的性和积极性。让儿童为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准备,并坚持完成它,是很重要的。比如,1—2岁的儿童喜欢模仿大人,并喜欢做大人做的事情。他们喜欢帮助大人摆桌子,拿很多比他们个头还大的一盒面包。他们还会不停地把东西搬来搬去,直到累了才停下来。成人经常担心孩子会累着,可是心里学家指出,如果成人这时去帮助儿童,不利儿童行为的发展,有甚者还有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的走路需求:走路对2岁的孩子来说是很自然地需要,因为他们要想成为一个大人,走路时他们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儿童的行走的时候不仅要使用腿,还要使用眼睛,因为他们经常会被一些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他们希望去认识世界。儿童不停地走,不停地发现。这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需要多到户外行走,看看他们喜欢的食物。带儿童认识不同的颜色,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了解昆虫的习性,记住鸟类和其他动物的名称等,这些都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当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就能在户外行走更长的时间。
3岁之前是儿童形成各种能力的阶段,3岁之后是儿童发展这些能力的阶段。儿童到3岁时,基本上获得了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时候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成人的管理和控制,就会用语言来表达抗议,或者进行一些恶作剧。儿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要了解自己身边的环境,找到能够促进自我发展的方法。
3—6岁是"玩的年龄":这个时期是一个儿童通过行为对自己进行"建设性完善"的时期。此时儿童的大脑还具备了不知厌倦地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学习的能力。儿童现在不只是能够发挥感受的能力的作用,还能够自己亲自参与到其中。他们想要亲手去感触各种食物,区分各种不同的东西。他们总是表现的非常忙碌,不停地用手做这做那,而且感到非常快乐。这时候,家长根据儿童的需求,创造一个模拟真实的环境,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和兴趣,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玩耍,自由自在的成长。
总之,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安全和健康的环境,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站在孩子的背后,多观察,多鼓励,少插嘴,少插手。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儿童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篇3
1、“有吸收性心智指的是什么”。
吸收性心智就像一块海绵。在儿童生命的前几年,他们通过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如同海绵吸水般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儿童生活的经历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印象,在未来的认知过程中,儿童再将这些印象重新分类和重组。这些经历在儿童身体体验和大脑工作之间持续相互影响,成为儿童心智成长的基础。蒙台梭利把儿童的这一特点叫做“吸收性心智”。这是一种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
2、吸收性心智什么时候有?什么阶段会消失?
吸收性心智从幼儿出生开始就有。0—3岁是无意识的阶段,儿童是依靠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的作用,逐步建立了精神的内在结构。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独立的发展,如语言、手和腿的运动等等,一些感觉能力也逐渐形成,心理的各种控制能力也各自独立发展出来。3—6岁逐渐变成有意识的吸收。他们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了,他开始了一个真正的创造和建设阶段。
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任何高等教育都无法抹掉婴儿在0~3岁时期形成的东西。由此可见,0~3岁阶段内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儿童在3岁之前遇到的一些障碍,导致了他人格的偏离,那么在3~6岁这一时期还可以进行补救,因为这一时期是大自然对儿童心理建设的收尾时期。”
王炜晴妈妈分享:幼儿与成人学习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如何进行教育,如何对幼儿行为进行关注。提出问题:在幼儿有吸收性心智的阶段,如何在家进行配合教育。
3、园长分享:
在0—6岁之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开启哪些终生受益的“童子功”?吸收性心智,是0—6岁阶段的成长特性,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心智发育、成长时期。
“成像式记忆”特点,可以培养孩子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不求理解,但求记忆”是这个阶段开发左脑的黄金期;“游戏中识字”,可以奠定早期阅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把“识字和阅读”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即生活,不要把学习当做生活之外的内容,是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特点;吸收性心智阶段的阅读,要遵循“三七原则”“奥斯卡原则”,好妈妈就是好老师,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爱上阅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打下扎实基础,为学习数学奠定基础;着眼未来,快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未来学习、工作的效率,节省阅读速度造成的时间浪费。另一方面,童年大量的阅读积累,可以使人面对人生各种境遇之时,有胸怀,有视野,在进取时有动力,在受挫时可回归。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篇4
一、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
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二、决定一生的教育
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儿童并不是一个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被动个体,并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空瓶子。恰恰相反,没有儿童就没有成年人,没有儿童就没有人类。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就像他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各种习惯和传统一样。父母一旦能够说服自己从这一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
儿童也是一个劳动者,他们劳动的目的是长大成人。父母要给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0—6岁
它虽完全不同于以后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保持不变。可分为两个小的时期:0—3岁,成年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我们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3—6岁,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第二阶段:6—12岁
这一阶段儿童平静而快乐,在精神和身体上,他都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在这两个心理阶段之间,身体也有明显变化,换牙就是一例。
第三个阶段:12—18岁
这一阶段人有相当大的变化,身体也在这一阶段基本长成,18岁之后不会再发生显著的变化。也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12—15岁,15—18岁。令人惊异的是,官方教育已从经验上认识到了这些不同的心理类型。大多数国家的儿童6—12岁上小学,12岁以后的中学又分成初中和高中,这并非偶然巧合。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与上面提到的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却被当作儿童来对待:他们必须坐在那儿听讲,服从教授的要求。年轻人花费了多年时间去听讲,而仅仅听讲并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只有实际工作和经验才能使年轻人成熟起来。
今天同过去一样,大学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为在那里读书的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像我一样,许多人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在大学,而在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我们说:“儿童记住了这些东西”。但是想要记住这些东西必须有记忆力,而儿童却没有。相反,他必须建立起记忆力。在人知道语序影响语义之前,他必须先学会推理。这种能力也是儿童所缺乏的。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我们的学习过程仅仅是一个接受者而已,知识输入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又把它储存起来,我们与这些知识却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就像一个花瓶与它里面装的水没有直接联系一样。相反儿童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使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部分。儿童通过他们周围的环境建立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称这种心理类型为“有吸收力的心灵”。
教育成了向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它不再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了。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篇5
一、让儿童正常发展
儿童做事没有规律是因为以前曾经有人随意地强制他们有规律地做事;儿童懒惰是因为他们曾经被强制进行工作;儿童们不听话是因为以前他们曾经被强制听话。
通过给予自由来培养纪律性解决了一个以前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由于外界的原因,和谐工作的状态没有出现,人体内的某种力量仍然会促使体内的其他部分单独成长。结果就会导致各个器官的不平衡发展,最终无法协调完成任务。
这样人的手就会无目的地运动,大脑就会想象一些远离现实的问题,语言成了自娱自乐的东西,身体也变得懒散。所有这些部分都独立发展,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导致个体不正常的成长,最终成为冲突和绝望的根源。
工作和自由是儿童正常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我们的观点与纪伯伦的话有些相通之处,“工作是爱的外在表现。”
二、性格形成靠儿童自己
儿童的性格不是成年人教授出来的,成年人所能做的就是科学地进行教育,让儿童能够不受打扰和阻碍,并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人们总是这样说:“对年轻人要耐心一点。我们要通过我们个人的意愿对他们施加影响,要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我们希望时间和我们的耐心会有所收获。实际上,我们没有收获任何东西。直到我们变老还是一无所获。仅有时间和耐心是不会取得任何结果的。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那个具有创造性的时期。人的性格是在那个创造性的阶段里形成的。如果性格在那一阶段里没有形成,那它就永远不会形成了。任何说教都不会促使它形成。
三、儿童的占有心理及其变化
我们不能通过说教来防止孩子弄坏东西。如果一个孩子要得到一件东西只是为了不让别人得到,我们会对他进行说教。但我们说教的有效性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不久之后他还会重新再来。对于成人来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没有意志力。相反,如果一个人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有很强的意志力,很有能力。
四、儿童与社会发展
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儿童也是一样。这样也就会打断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绝大多数学校根据年龄分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而且是很多罪恶的根源。
我们学校的老师建议在一个班级中安排同样年龄的孩子,但实践证明这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与儿童们在家里一样。一个6个孩子的母亲会发现6个孩子比较容易应付。但如果这个母亲有一对双胞胎,那问题可就困难了。想一想,两个孩子总是要同样的东西该令母亲多么烦恼呀。6个不同年龄孩子的母亲也比一个孩子的母亲轻松一些。一个孩子比较难以应付不是因为他们烦人,而是因为他们缺少伙伴。
在老式学校中,升级的唯一办法就是竞争,但这却常常会引起嫉妒、怨恨和羞愧等感觉。这样孩子们就会变得自以为是,并且
喜欢控制别人。相反,在我们的学校里,年龄大的孩子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当向年龄小的孩子提供保护。这种大保护小、小崇敬大的气氛在我们学校相当浓厚。这个班集体也变得非常牢固。最后孩子们之间对互相的性格都有了了解,并且能够互相提供帮助。老式学校的孩子们经常说,“某某得了第一”或“某某最差”等等。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感情不会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年龄是儿童在环境中形成各种不同性格的重要因素。
五、社会的凝聚力
团体意识不是通过灌输的方法得来的。它也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竞争,而是自然的产物。这是儿童通过自身努力所取得的结果。儿童只有通过他们的行为才能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向我们展示社会生活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人们仅仅注重个人目标,不顾他人是不会形成一个社会的。社会的最终形式是以组织为基础的。人类真正的痛处所在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个性的缺失和潜能的浪费。
六、错误及改正方法
如果我们必须对儿童进行夸奖和惩罚,他已经没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约束的方法必须由老师来提供。但假设他们正在进行工作,我们不停地给他们奖赏或惩罚,这样会严重影响儿童精神上的自由。
如果你告诉一个孩子他多么淘气、愚蠢,这只会伤害他,不会使他有任何提高。这不是纠正,这只是对事实的一种陈述。发展和改正只能通过儿童长时间的主动练习才能获得。
如果说什么东西对我们的性格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话,那就是能够自我改正错误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能力,就会变得自卑或缺乏自信。
成年人所犯的错误会引起儿童的一定兴趣,儿童可能会对成年人有点同情,但这种同情是一种超然的同情。这样对儿童来说,犯错误就成了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人人都可能犯错误这一现象对儿童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会拉近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错误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使我们成为了好朋友。犯错误比完美更容易促成良好关系的形成。我们无法改变一个“完美的人”。
如果两个“完美的人”走到一起,他们肯定会吵个不停,因为他们既不能理解对方,也不能忍受对方。
这种审慎、自信的性格和我们所获得的经验将使我们终身受用。这种自豪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很容易得来,把儿童引上逐步完善的道路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们仅仅告诉一个人他是灵活还是懒惰、是聪明还是愚笨、是好还是坏只能适得其反。儿童并不会因为在成年人身上发现了错误而对成年人不尊敬,成年人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尊严。错误不仅是一个私人问题,每个人都有责任改正错误。小事情正是以这种方式变得伟大起来的。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篇6
孩子的童年,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呢?
当翻开玛丽亚?蒙台梭利的著名教育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灵》时,我找到了答案。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这本《有吸收力的心灵》汇集了她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呢?
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点:
1.顺其自然
孩子拥有内在发展的力量,他们的成长,不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要想一岁的孩子,拥有三岁孩子的心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样的,该到了做什么事情的年纪,也应该顺其自然才行。
婴儿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对他的一生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一个人从出生之后的那一刻开始,他的人格就已经在不断地形成了。
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一种神奇的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他们拥有特殊的天赋,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
他们可以独自学习,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
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吃奶要人喂,不会翻身不会爬,也不会说话。他们唯一表达自己的方式,就是哭。但是,很快地,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快了。若是仔细观察,我们就能够知道,孩子每一天都有变化。这种变化太神奇,也太迅速,有可能是一眨眼的功夫,孩子就自动完成了新技能的学习。
相比较而言,我们大人的成长,实在是太慢了。甚至或许可以说,我们没有成长,已经到了近乎退化的程度。
2.适当帮助
让孩子得以成长的,不是教育,而是工作。这是蒙台梭利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点。我们大人能够给予的,也不是无穷无尽知识的传输,而是适当的帮助。
儿童在能够使用手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他们能够天然地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吸收,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
同样的,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拒绝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我们要关注这一点,也以此警醒,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婴儿的成长不是以身体为起点,而是以心理为起点的。
怎样做,才能既提供适当的帮助,又能不破坏孩子自身对世界探索的欲望呢?
这需要我们成年人用心去体会。只要仔细观察,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法。
3.提供环境
环境影响人,尤其影响刚出生的婴儿。
什么样的环境,是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的呢?
在《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中,作者强调,儿童的学习环境,应该避免过多的障碍。这样,会使得儿童在“工作”的时候,更有成就感。
婴儿是在环境中成长的。当他们能够走出大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带着他们出去。他们行走的时候,不仅使用腿,还使用眼睛。
4.树立榜样
儿童要想获得某种精神力量,就必须与经常使用这种力量的人在一起。
身为父母,我们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现在,也影响他们的未来。
要想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就需要从自身入手,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自己。
正因为意识到榜样的重要性,在此时,我才更不敢放纵自己。我怕自己的懒惰,影响了孩子。哪怕现在很辛苦,没有完整的睡眠,缺乏自我的时间,但我还是会尽可能地找时间去充实自己。我也相信,孩子不是无知觉的。我的行为,会无形中影响他。
5.给予爱
如果说,有什么力量可以促进人的成长,那么,我想,唯有爱了。
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但它常常让我们感觉到温暖并充满着斗志。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妈妈的爱就是安全感。
小时候缺爱,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极有可能留下心理的阴影,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尤其是妈妈的爱,对于小婴儿来说,它的作用,简直比吃奶还要重要。
孩子在妈妈身边通常都是不哭的。
我也愿意,更多地陪伴孩子,爱他,温暖他。这对于我这个母亲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本能,也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
儿童发展规律
除此之外,蒙台梭利在这本《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中,还提及到了一系列的儿童发展规律,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也希望能够对阅读本文的你有所帮助。
4个月大的婴儿,就开始会观察人们说话时的嘴唇动作并试着模仿了。
6个月,婴儿可以发出一些单音节的声音。
10个月,婴儿会发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是有意义的,并努力理解。
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儿童可能会喜欢爬楼梯,或者是去搬运那些比自己还要重的东西。
3岁之前,儿童形成各种能力。3岁以后,儿童发展这些能力。
3-6岁,这个年龄段也是儿童的口音定型期且一生难改。
思考
孩子的一生,应该是富有创造力的一生。我们作为父母的,最终要扮演的角色,只能是帮助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这是最为耐心的等待。及至他们不需要我们的时候,就该我们退出他们的舞台。
在此之前,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提供适当的帮助,营造合适的环境,并树立榜样的积极作用,同时,无私地给予爱。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这之后的世界,便要交由他们去探索了。
《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旨在告诉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灵,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自己去吸收,自己去创造。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通用6篇)】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初中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06-25
心灵的选择作文(通用20篇)11-04
心灵的种子作文通用3篇11-15
心灵的洗涤——《时文选粹》读后感09-22
心灵有约读后感800字09-25
心灵之桥作文(通用15篇)11-28
心灵的天籁10-07
心灵的世界09-09
《心灵管理》初中读后感(精选5篇)05-12
《心灵捕手》观后感(通用11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