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

2017-04-16 调研报告

    弹奏“四部曲”共振“长三角”
    ——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
    长三角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势必带来区域人才开发的一体化。在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项目流破壁互融、加速配置的大潮流中,我们张家港市作为一个县级市,人才工作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机遇主要有:我市地处长三角腹地,地理优势明显;已经基本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产业优势突出;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经济交流起步早,对接条件比较成熟。挑战主要有:一体化将加速人才流动,使我们得以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挑战;与周边大中城市相比较,存在着市场运作机制不优的挑战;企业体制陈旧、用人主体意识不强的挑战。一体化进程的初期,作为县级市,要在同一机制体制环境中和大中城市就人才争夺“掰手腕”,无疑是挑战更多。认清形势、知难而进,使我市人才工作健康地融入一体化大潮并充分得益,是当前人才开发的重点。围绕一体化来开发人才,必须让我市有关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和薪酬等与整个区域内先进地区逐步实现对接。具体要在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人才进出等方面加速贯通、融合,实现互动、双赢。形象地说,就是要弹奏好“贯通、融合、互动、双赢”四部曲。
    1.首先要“贯通”,这是实现区域人才开发的基矗做到“贯通”,必须敢于打破、善于接轨。
    “打破”需要勇气和胆识。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上重新审视我市现有人才工作的制度体系和环境体系,进一步放开思维、大胆放弃,坚决摈弃人才工作上某些落后的观念,坚决破除与先进城市间机制和体制上的壁垒,实现观念衔接、制度联通。
    “接轨”是要做到观念、制度、信息、交通和分配上的基本对等。重点要加快我市基础设施和网络工程建设,形成接轨上海、连接四邻的大交通体系和信息互通平台,同时逐步缩小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先进地区的差异,逐步缩小人才在薪资福利等方面的地区差别,最终实现政策观念、机制体制、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一体化,从而为人才开发一体化的顺利实现畅通渠道。
    2.重点要“融合”,这是推动区域人才开发的气候。做到“融合”,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合作。
    “融”就是在初步贯通的基础上,加强和加速我市和长三角城市间各项硬件和软件的磨合和统一,逐步在整个区域形成人才开发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服务贯通的新机制,逐步使我市的人才工作融入区域内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融入长三角人才大市场和人才大服务的一体化的气候环境。
    首先要敢于创新。既要敢于放弃,又要敢于吸收。放弃旧的、落后的观念和做法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要把我市有关人才开发工作的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放到一体化的平台上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清差距并消灭它,看准先进并靠近它、超越它。
    其次要正确定位。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首先是融入和参与的任务。在人才开发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的品牌。业务领域上尽量避免项目趋同、重复建设。不再盲目追求小而全,而应转向努力追求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富有自己人才开发特色和品牌的“服务名片”,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有重点、有前瞻地开发应用型人才。有所区别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才能和周边城市形成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
    再次要善于合作。竞争和合作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合作是实现双赢的前提和策略。当前要着力解决长三角城市间在人才资源开发上竞争过度协作不够的问题,遵守《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把原先的“自行其是”改造为“共行其是”。
    3.关键要“互动”,这是区域人才开发活力的体现。做到“互动”,必须科学引导、市场配置。
    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一次性的纸巾,而是一种在使用中不断刷新和不断增值的再生性、可持续性资源,需要互动。人才资源的“互动”既是充分发挥人才价值的有效方式,又是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渠道。
    促进“人才流”的形成,首先要坚决扼杀“肥水不外流”的短视思想和行为,只有在较为灵活的机制下实现各类人才的灵活流动,才能在“流动”中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使人才本身获得薪酬效益,才能在“流动”中“留妆各类人才。
    促进“人才流”的形成,重在科学引导。我们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上和大局上,从本地区城市功能定位的战略上和前瞻上制定人才开发规划,形成既融合于大环境又贴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吸引、培养和活用机制,使各类人才适其位、用其所、献其智、获其利。
    促进“人才流”的形成,需要市场配置。我们将积极会同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谋求联动发展,构建区域性的人才服务集团,把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组建人才“猎头公司”、人才学会、人才租赁公司和人才派遣公司等新兴实体激活和引导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推动人才市场的市场化运作进程,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程度。要通过发展长期聘用、短期聘用、一事一聘、兼职聘用和“星期日工程师”等多种开放的形式活性用才、柔性用才,把“单位独享”变成“社会共享”。
    4.最终要“双赢”,这是区域人才开发效益的标志。做到“双赢”,必须资源共享、利益共沾。
    指导思想不能局限于一地之利、一城之利、眼前之利的狭隘角度,定位要准确、看点要高远。把我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开发放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平台上去思考和定位,就要广泛学习借鉴周边兄弟城市特别是以上海为龙头的大中城市人才开发的先进经验、做法,扬长弃短、取长补短,既不做自大的“夜郎国”,也不做自惭形秽的“望洋者”。观念上破除以邻为壑、划地割据、各自争胜的短视,树立以邻为补、相辅相成、协同开发的思想

。在人才开发的竞争中不搞“跷跷板式”的你高我低的恶性竞争,而要让人才的争夺在长三角各城市实现水涨船高、共进共荣的发展目标下展开。
    “资源共享”和“利益共沾”主要是信息和人才资源共享。我们将以我市人才网站为纽带和突破口,加速与区域间在人才信息网络建设上起步早、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的网站的互通,打破各自为战、彼此信息相对封锁的状态,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及时了解整个区域甚至国内外人才使用、人才储备、人才缺口和人才流动等动态。为全市产业布局和人才结构调整提供准确依据。同时要充分利用一体化所带来的更加灵活开放的机制体制,广泛“猎缺各类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当前,从传统的“单位人”到现代的“社会人”的转变,从传统的“储备人才”到现代的“活用人才”的转变,从传统的“求所有”到现代的“求所用”的转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用人新走向。各类人才也只有在这个新的走向中竞相涌流和暴露,才能实现自身才华发挥的最大化和知识增值的最大化。人事部门只有积极适应并努力推动这个新走向,才能更好发展自己、发展人才、发展生产力,真正走上合作群赢的一体化道路,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出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相关文章:

关于沿江开发情况的汇报04-15

关于人才优秀的名人名言04-21

磨难孕育人才07-01

企业人才理念标语03-28

人才站站长竞聘书12-26

我县人事人才工作综述07-28

环境造就人才作文11-20

文联解决人才问题调研报告06-14

人才聘用合同(精选5篇)10-21

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工作的请示04-19

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及国有粮企改革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