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作文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作文 篇1
舞台上,美少年旋着轻盈柔美的舞姿,而我只能坐在观众席下一个劲儿地为她们鼓掌;赛道上,运动健将如脱缰野马尽情奔跑着,而我只能在一旁为他们端茶倒水;光荣榜上,学霸们捧着奖状,笑如三月春光般灿烂,而我只能作为羡慕者渴慕他们的成功。我是多么渺小那段时间,我陷入自卑的旋涡而不能自拔。但是今天我却要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为自己点个赞!
我没有白皙的皮肤,没有同龄女孩乖巧可爱的性格,没有让家长开心的好成绩,只有手脚上大大小小的伤疤,只有比男生还黑的“色彩”,只有让父母头疼的天生不羁的个性……我,只是一个平凡不过的中学生。然而,从那一刻开始,我不再平凡。
那天,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把,空中似乎着了火一般,晃动的气体依晰可见,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熔炉!就连耐热的知了也不知躲哪去了,人们见不到它们的踪迹。我因为不愿读书,就被老妈催去较远的超市买几支冰爽可口的雪糕,唉!这不是体罚嘛!可怜的我,怎么这么悲催。
实在忍受不了火焰山般的高温,我加快步伐,提着“战利品”往家赶。“咦!那怎么了?怎么围着这么一大群人?不嫌热吗!”好奇的我,顾不上天气的闷热,使劲往人群中挤,一位老奶奶被地上的果皮滑倒了,苹果撒落了一地,安静地躺在地上。谁这么缺德,乱丢果皮,害得老人摔倒了!“是啊,这么老了,要是摔到了哪里,那可怎么是好啊!”那些比我高出一个头的大人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也没看到哪个主动上前扶老人一把。“虽有心而力不足?恐怕不是吧,连我都能轻而易举地抱起九十多斤!况且老人还没那么重。是不是怕老人的家人将自己误会成让其摔倒的‘真凶’。而找自己算帐?唉!怎么这样?我把头摇了摇,放下手里开始融化的雪糕,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扶起老人。有几个大人见我将老人扶起,也就拾起了地上的苹果,装进食品袋里。但更多的人却是在一旁看着事情的进展,嘴里吐出“小心被别人找麻烦!”我不再理会他们——这群毫无怜悯心的橡皮人,不值得我正视他们!
老奶奶站稳了。还好她体质不错,并没有伤到哪。她一只手接住递过来的塑料袋,一只手则摸着我凌乱的头发,赞许地看着我说:“好孩子,这么小就懂得帮助他人,比起现在的一些人可真是不凡之至啊!”又转向围观的人们,说:“大家都散了吧!我没事。”只因天气过于燥热,老人再三感谢我后,就与我道别了。望着她那远去的、佝偻的背影,想起刚才她对我的一番赞许,我觉得自己就像在空调下一般,感到无比清凉,心里也美滋滋的。怎么样,我不错吧!那么我就要毫不吝啬地竖起自己的大拇指,为自己点个赞。
初三作文 篇2
清风,吹到人间自清凉。
——题记
清歌徐佛人面,泱泱华夏生辉,赋歌成一曲,高唱华夏文明;
大邦福泽四方,巍巍神州万道,染墨成一章,高歌礼仪之邦。
“礼者,乱世之策也”
我曾宽袍薄带,跟着一个叫礼仪的清风来到大汉的时代。
战火硝烟,尸骨满地,到处是一片的无人烟,暮色夕阳,鸦声一片,青山环顾,还是一片的凄然。
我来到大汉的故园。
我漫步走进田家的稻地,十里稻香,蛙声满地,百姓和睦,安居乐康。礼尚往来,或许就在苍生心中立下了不朽的铭牌,国以民为天,民以利为尚。
我漫步走在边塞的牧区,平原广阔,牧羊声乱,息掉兵戈,以礼往来。礼尚往来,或许就在大地之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世以泰为安,泰以礼为先。
在那个年代,礼,是一首不朽的歌曲;
在那个年代,礼,是一行美丽的诗篇。
“礼者,治世之宝也”
我曾着汉服,和众人一同唱着《礼仪之邦》,那薄衣在风中飞扬,它告诉我:“礼,是华夏不朽的篇章。”
我登上古老的长城,抚摸着那古老的城墙,有一丝喜悦涌上心房,它告诉我:“礼,是治世的宝。”
礼,好比一阵清风,吹到人间自清凉。
是哪个誉名千古的三藏吗?他携带着一丝清风,不畏艰难,带着和谐的音调,带着礼仪之邦的威名,远去天竺。从此,我大唐王朝,我泱泱华夏永驻苍茫。
是哪个七下西洋的郑和吗?他携带着一丝清风,不负众望,带着华夏的威名,带着礼仪的清凉,游遍西洋。从此,我大明王朝,我泱泱华夏谱写礼仪篇章。
我回过头,铺开纸,写道:“礼者,治世宝。”
“清风,吹到人间自清凉”
不需要那华丽的辞藻,不需要那天地动荡,礼者,只是一缕清风,待得春暖花开,她吹到人间自清凉。
今日,我们都携带着她,与人为善,四邻为慕,决不让这礼仪之邦消亡于世;
今日,我们都携带着她,爱我中华,护卫国土,决不让这礼仪之邦人烟散尽;
今日,我们都携带着她,仍旧和平展望未来,决不让这礼仪之邦众口不谈。
有一种文明叫华夏;
有一对祖先叫炎黄;
有一对图腾叫龙凤;
有一条河流叫长江;
有一首歌叫成长;
有一种清风叫礼仪,她吹到人间自清凉。
高歌唱礼仪,染墨写华夏。
初三作文 篇3
时间的磨洗会让真正有成就的种子从莠草中脱颖而出。请相信,时间桥头,花香满径。然而在烂漫如香格里拉的花海中,曾经的记忆却依然清晰。因为记忆不会随时间风化。
老家,是我爷爷奶奶待了一辈子的地方。他们一生都生活在那个没有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乡村,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也许是我除了过年很少随父母回去(路程太远),也许是我从小长在喧嚣杂乱的都市,每次回家看到这清贫的一切,我都会感到无比的清爽、平静和温馨。“十一”的假期我又回到这里,才明白这种亲切源于老家的房屋,老家的亲人,和一份纯朴自然的气息。
(一)老家的小屋
通向小屋的依旧是狭窄崎岖的土路,车辆经过,尘土飞扬,接着就看到远去的车辆扭起了“迪斯科”。大雨过后,地面就和起了稀泥,来往的行人都蹦蹦跳跳地演着舞剧。小屋依旧是大敞着院门,从天亮一直到天黑。村里的人进出自如,不到房间冷不丁吓你一跳,根本不知道有人光顾过。
小屋依旧有那台毛病不断的老式电视机。过年时,要摆弄天线好半天,才能看清春晚上正在主持的那个是朱军,不是李咏。可就这样,爷爷奶奶还是在我们的簇拥下看得津津有味,眉开眼笑。
小屋依旧生着炉子,一打开炉盖,通红的火光照亮了我的脸庞。这时我总爱伸伸头,感受一下它散发的暖意,却不知道张扬的烟灰煤灰也悄无声息地弄脏我的新衣服。它烧坏过我的鞋子,烫伤过我的手指,可我也用它烤地瓜,烤玉米,烤一切让我嘴馋的东西。吵吵着烤的总是我,可干苦力的总是爷爷。爷爷的手仿佛涂了烫伤膏一样,不畏煤渣的灼热,三下两下便可翻出我埋在里面的东西。往往这时,爷爷都会捧着烫黑的香蕉、萎缩了的苹果,一脸的心疼。我还往烧红的炉盖上扔糖果、扔果皮,看它们“滋滋”地冒着气扭曲地消失或烤干,再乐此不疲地找寻着下一个牺牲品。
小屋里依旧睡炕。夏天,我在上面翻来覆去,用石头筑的炕头蹭着我被蚊虫侵袭的腿脚;冬天,我在被窝里蜷缩成一团,一动也不敢动,恨不得把全身都裹起来,只露个鼻子在外面。
这个小屋有我小时候被奶奶喂饭追得满屋跑的足迹;有我大冬天的清晨掀开被子穿衣服时冷得直龇牙咧嘴的泪痕;有我太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二)老家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没坐过火车,更不用说飞机了。这个小村子就是两老人奋斗了一辈子的革命根据地。奶奶是个小脚老太,迈着三寸金莲,却照样走得踏踏实实,稳稳当当。身体还硬朗时,奶奶下地撒种,春种秋收,无所不能。有时候还自己骑着小三轮,逛逛集市,买些花花绿绿的线啊、布啊,给我缝衣服,纳鞋垫。如今,没地可种了,她就侍弄花草。奶奶还真是个养花专家,小院里一年四季都姹紫嫣红的。这些花草都是奶奶从种子期就开始培育的,这就不是众人皆能的了。我曾管奶奶要过一包花种,花种是奶奶眯着花眼一点一点从花蒂下拾回来的。我拿回家小心奉养,尽心呵护,终于见几根孱弱的幼苗冒出了头。我手舞足蹈了没两天,幼苗就全部夭折了。我再无心侍弄,留了个光秃秃的花盆宣告我的种花行动失败。
这次回来,奶奶竟问起我来。我低头不语,一脸的不好意思。奶奶急匆匆的进屋,拿了一个小包出来,颇豪爽地说:“咱还有,刚采的,拿回去种!”我惊愕,还真不怕我糟蹋。可孙女想干的事,奶奶就是让满院的花都凋谢了,也愿换回孙女高高兴兴种出的一朵花。
爷爷的耳朵聋,不放大声音分贝,他只会茫然地看着你,或是指指耳朵,无奈地笑笑。可他却长着一张瘦削的脸和一个上翘的下巴,这就像极了真人版的阿凡提。只可惜,爷爷没有小毛驴,更没有过人的智慧,但有着出人意料的力气。家里没通自来水,他鹰钩般的手一提,两桶打来的清水便拎进了屋,倒进了缸。生炉子要用煤,他窄小的肩头一扛,一大袋子煤块便送到了屋里。
爷爷和奶奶直爽的性格不同。每次我回家,奶奶都是又亲又抱,疼不过来。爷爷只是微微地笑笑,就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在奶奶的怀抱里挣扎。有时候,我也会过去陪他坐坐,他也一言不发或偶尔寒暄几句,就起身离开。这次,我坐在他对面,不经意间伸了一下手,却见他受宠若惊般地把手伸了出来,才发现我并没有握住他的手的意思。我抬头看到他眼睛里的不安和立刻把视线转向地面的神情,我毫不犹豫地攥着了他苍老的手。我嘿嘿地笑着看他,看他不自然地瘪了没牙的嘴。小时候,他总是用手包住我的小手,任我骑在他的肩头;现在我却触到了他手上岁月刻划留下的硬刺。什么时候他想握握孙女的手都成为了一种奢侈?
的确,什么时候不再是奶奶拉过我,紧紧的贴在她怀里,让我强硬地闻到她衣服上樟脑球的味道,而是我可以轻轻环过她,看到她油亮亮的白发?什么时候不再是爷爷拉着我,艰难地走在坎坷泥泞的路上,而是我可以帮他拎着玉米,抱着秸秆回家?只是什么时候,时光俨然把接力棒从爷爷奶奶的手里交到了我的手中。
我们走的那天,奶奶抹起了眼眶,爷爷强装淡定地指挥我们的车从狭窄的巷子里出去。只是他还没说完,车子就驶走了。我回头,看到两个羸弱的身影一前一后,把不舍逸散了整条街巷。这场戏码每次我们走时都会上演,每次我都感受到那份依恋,让我心酸。我希望,让爷爷奶奶寿比南山,让小屋温馨永存,让这些令我小幸福、小快乐的记忆在时间长河两岸开满迷人的花朵,装点我的人生。
【【热门】初三作文三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