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榕树的作文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榕树的作文 篇1
在我们的校园的林荫道有一排高大的梧桐树,它们一年四季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做着贡献。
春天,梧桐树发芽啦,一个个都那么饱满,那么娇嫩,每个枝头都挨挨挤挤着芽苞。不知什么时候,芽苞中长出啦一片嫩绿的叶子,那黄中透绿,绿中有白的手掌形的梧桐叶散发出阵阵淡淡的幽香,弥漫整个林荫道。梧桐的枝叶也越发粗壮,仿佛在展示它旺盛的生命力。一阵微风吹来,绿叶随风摆动。好像在对你说早上好呢!
盛夏,烈日当头,梧桐树粗壮的枝千上,已经有许多深绿色的叶子啦。叶子又多又密,一片挨着一片,不留一点儿缝隙,金色的阳光洒下千万道光芒,让梧桐树的叶子仿佛镀上啦一圈金边,这一排梧桐树仿佛是一顶顶绿绒大伞,支在林荫道旁遮住炎热的。我们在林荫道上蹦啊,跳啊,一点也不觉得热。低年级的小朋友就在梧桐树下做游戏,而我们高年级的同学,则常常伫立在梧桐树下,心中发出千万感慨。
秋天,梧桐树的叶子由绿变黄,一片片凌空飘落,许多叶子迎着秋风,飘飘悠悠,打着旋儿飞落,活像一只只蝴蝶儿在林荫道飞舞,给我们增添啦不少情趣。低年级的小朋友将梧桐树叶儿做成植物标本,有的将梧桐树叶儿拿在手中把玩。
冬天,梧桐树没有啦嫩绿的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梧桐树下经过,看着梧桐树在寒风中坚强地挺立着。
望着梧桐树高大的身影,我默默沉思:梧桐树,你那么无私,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所有毫无保留地送给我们,你多么高尚。想着想着,我的心中好像有一棵种子在生根、发芽。
榕树的作文 篇2
在我们学校男生宿舍门前的花坛里,种着一棵高大粗壮的大榕树,听老师说这棵树是1995年8月种下去的,至今已在这里生长了十年。
大榕树的枝上长满了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她舒枝展叶,绿得发亮。
大榕树一年四季都长得枝繁叶茂。夏天,它可以挡住炎热似火的太阳,我们就可以坐在花坛边上乘凉、玩游戏;秋天,广州的树木同样长得枝叶茂盛,大榕树也长得很翠绿,很少落下黄叶;冬天,广州很温暖,花草同样长得葱葱笼笼,我们校园里的大榕树还是枝叶茂密,让我们看到精神的绿叶,感觉非常舒服;春天来了,榕树上又抽出嫩绿的枝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绿得耀眼,美丽极了!
大榕树绿化我们的校园,净化空气,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空气,多神奇、多美啊!
我爱学校花坛里的大榕树。
榕树的作文 篇3
我的'家乡是一个被山环抱着的地方,那儿除了山,望见的就是无边的天空和层层垒起的田野。我的家乡是一个被绿包围着的小镇。在那里处处都是生机,处处都是希望,关于家乡的传说有很多种。而最让人兴奋的也源于它的名字与这传说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家乡的中学有一颗年久的大榕树。它的历史让人在抬头时不经意间会想起那些关于它的神秘背影。总会时不时的瞧瞧这树的后面会不会突然出现一个白胡子老头?如果能出现,那我的愿望就会实现了。这样的兴奋让很多人都惊呼过。可是出没出现至今都是一个疑问?
大榕树被砌了些石头保护起来,因为直径太长,树的面积占了大部分操场的面积。大榕树之所以大,是因为传说它已经有上千年之久。而与它有关的传说却比这个小镇的历史要久的多。有人说这颗榕树是镇里的宝树,逢年过节对着它祈祷准保世世平安。关于大榕树的神秘我没有见识过。因为从小到大我是否去祈祷过连我自己都记不清了。偶尔会去思索这大榕树的历史与它所经过的年轮。总是在传说中细细的想象。
传说这个小镇原本是没有人居住的,后来由于明清时期有位皇帝要修建宫殿,可又苦于缺少木材。后来在苦苦寻觅中找到了现在的小镇"皇木"。那时的皇木是一片原始森林,因为伐木的需求,后来渐渐有人居住。而"皇木"这个名字的来源听说也是一位皇帝赐名的。好象大意是皇帝来伐过木的地方,那个地方就要与这位帝王划上钩,所以也就命名为"皇木"。有点像"皇家树木"的意思。不过传说归传说,"皇木"的来源也是有原因的。不过这颗大榕树的历史却又是不能容人质疑。它的年轮我恐怕是数不清的。后来觉得不解,为何镇中就只有这么一颗大榕树呢?当时它又是怎样躲过被伐木的命运,挺拔于镇中央呢?一切疑问或许没人能够回答。但是大榕树的神秘总是让人停不住想象。
大榕树挺拔于家乡的中学,时常有学生会在闲下来的时候到榕树下面休息,玩耍。大榕树总是在寒风中最后一个落叶,在春天里第一个穿上新衣。榕树的树干上面有两个很大树洞,树里面可以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在里面休息不会感到拥挤。有关大榕树的回忆总是和所经过的成长有关的。那些惊险的经历与大榕树之间是一段难忘的往事。中学时期大榕树下同学间争相告知的美好祈祷,以及后来背道而驰的选择,总是与这大榕树有着多少相关的联系。想起大榕树,想起那些成长中的经历,那些过往中的是与非以及大榕树下许下的愿望,在这节不寻常的章乐中是很难忘记的。
【精选榕树的作文三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