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终于结束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需要进行好好的总结并且记录在日记里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日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日记我的启蒙老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日记我的启蒙老师5篇1
我的经典启蒙老师就是我的爸爸和妈妈。很小的时候我记得是妈妈经常陪着我,所以妈妈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妈妈教会了我唱的第一首歌(小燕子),还阅读了很多儿歌和诗词。随着我的成长,我开始认识了很多字,妈妈从来没有可以的让我死记硬背,她发现我对认路感兴趣,每次在路上就会指着路牌告诉我这是什么路,通过认路我就逐渐认识了很多字,还熟悉了我的家乡常州。后来妈妈给我买了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我真是太开心了,我不光认识了字还认识了很多国家和城市。在幼儿园的时候我是全班认识字最多的人,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都会来请教我,为此我有点小得意。
再来说说我的另一位启蒙老师爸爸吧,有一次我生日爸爸送了一个魔方给我,我很好奇但是我不会玩,爸爸就教我,我们还到网上找教学视频,终于我会转6面了,而且越来越熟练,爸爸说玩魔方可以开发智力。后来爸爸又买了象棋军旗五子棋回来教我下棋,下着下着我对国际象棋充满了兴趣,爸爸为了我的棋艺有更好的发展,送我到专业老师家学棋,经过1年多的学习,我已经考到了五级。
通过爸爸妈妈的这些学前辅导,让我在进入小学学习时没有感到太吃力,我要谢谢爸爸妈妈,你们是我的经典启蒙老师。
日记我的启蒙老师5篇2
我的启蒙老师有很多,但是我比较喜欢的是我们的国学老师袁老师,她讲的课既形象又生动,每次从她的课里我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记得有一次,袁老师让我们把今天学习的课文给背下来,我首先按照袁老师的方法,大声地朗读几遍,再合上书自我背诵,遇到不流利的地方,我就慢慢的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了,我就把不会的段落再多读几遍再背,背好后我和同学监督互背。这样我就能很快的把今天学习的课文给背诵下来了。
过了一会儿,就该论到我上台背诵课文了,因为我准备得很充分,所以我很流利地把课文都背诵下来了,袁老师对我说:“背得很好,今天你可以得到两个笑脸了,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娃娃啊!”我心里面很高兴,袁老师又对我说:“你下去以后,要懂得课文里面的意思,以后就要学会课文里面的做人道理。”听了袁老师的话,我郑重地点点头。
学习国学经典,我们不光可以学习到知识,还可以学习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些知识和道理都是袁老师教给我们的,她就是我们的太阳,给予我们知识和力量。我喜欢我的袁老师。
日记我的启蒙老师5篇3
我相信在这个美丽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启蒙老师,而且对自己的启蒙老师怀着深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正在受我启蒙老师的教导,这位启蒙老师就是现在正在教我的陶老师。她处事谨慎,虽然有时她说错字,同学们嘲笑她,但我的启蒙老师生气也要肚子里咽。她表面上看起来严肃,其实私底下很开朗,一点儿也不严肃,我和我的启蒙老师谈过一次话,使我很是自豪,我也很高兴。从那以后,我用心学习,但总是学不到“把书吐到肚子里”的那种感觉,考试考了一个不理想的成绩。我感到惭愧,使以后两个月内快速学习,提高作文水平,阅读、课后题我要多加练习、背。我还要感谢我的启蒙老师——陶老师对我的栽培,我敬佩她,尊重她。还要感谢数、英各科的老师对我们大家的教育。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日记我的启蒙老师5篇4
从上学到如今,我最感兴趣的学科是语文。每次考试,我的语文成绩最好,平时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最强,我和语文的感情最深。我能学好语文要归功于我的启蒙老师——一位资深的小学语文老师——郑中先生。
小时候,我长得胖乎乎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见人总是一个甜甜的微笑,然后有礼貌的招呼一声,似乎所有的大人都很喜欢我,郑老师对我更是喜爱有加。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把我送进了郑老师任教的小学,让我接受郑老师的教育。我喜出望外,逢人就说:“我要上学读书了。”
开学的第一天,在父亲的陪同下,我蹦蹦跳跳地来到学校。父亲把我交给了郑老师。听人说,郑老师和蔼可亲,博学善教。我在一旁把郑老师打量了一番:他是一位四十左右的男老师,穿着一套整洁的西装,系一根深红色的领带。皮鞋擦得特别亮,真是油光可鉴。他剃着板刷头,脑袋很大,看上去就觉得他是个有学问的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特别能审视别人。郑老师见到我,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特别喜欢我,把我安排在靠讲台最近的一个座位上。
开始发新书了,我们激动不已,真正的学生生活开始了。他发完书,我拿着崭新的课本向他提出了一个幼稚的问题:”郑老师,这些书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提问立即引起了郑老师浓厚的兴趣,不失时机对我们进行了教育。郑老师并没有回答是从新华书店买来的,只是说:”这些书是大教育家和大学者写的、编的。现在我们读别人的书,要好好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知识积累多了,总有一天让别人也读你们的书。“郑老师的一番话在我的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学好语文的种子。今天想来,郑老师的话是一种自信,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希望,是一种企盼,是一种等待,是一种鼓舞,我一直铭记在心。在预初年级,我在《中学生学习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五一”文学之旅》的习作已实现了郑老师的心愿,也懂得了郑老师当时说这番话的良苦用心。
在郑老师的辛勤耕耘下,我学会了a、o、e、i、u、u(鱼)。郑老师每天叫我们对着拼音一遍又一遍地放声朗读。他总是说只有放声朗读才能有助于记忆,有利于发音准确和提高学习效果。他为了让我们区别“n”和“m”,还想方设法编了一个顺口溜:一个门洞(n)n、n、n;两个门洞(m)m、m、m。有时候他还会很耐心地纠正我的鼻音,写出汉字让我写拼音。我印象最深的是“印”和“应”。“印”是前鼻音“yin”;”应“是后鼻音“ying”。在郑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下,我的汉语拼音学得很扎实,普通话也说得很标准。一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我还得了个一等奖呢。现在我还被聘为”校园之声“的节目主持人呢。我在使用电脑运用拼音打字时既快又准。这与我的启蒙老师的正确指点是分不开的。
郑老师的'教学严谨踏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告诉我们:“聪明”的“聪”是由“耳、眼、口、心”组成的。一个人学习知识,只要坚持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读,用心记,就能把知识学到手,人就变聪明了。他教学深入浅出,我们一学就会。他还强调“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他教的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直鼓舞我"锲而不舍",学无止境;他教的"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的道理,让我坚定信心:“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郑老师写一手好字,他能言传身教指导我们写字。他经常说:字如人。好字别人看了赏心悦目,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能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在他的严格训练下,我的字越写越好。现在能为学校、为班级出版一期期字迹工整、版面灵活的黑板报,发挥了宣传作用。这都是郑老师“诲人不倦”的结果。
郑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培养了我学习语文的热情;他教会我表达感情的方法;他提高了我与人交流的能力;他让我掌握了运用语文的工具。他真是我的一个优秀的启蒙老师。
日记我的启蒙老师5篇5
我的启蒙老师——王廷英大爷于今年清明后不久去逝了。我回想起王老师从前教我们时的音容笑貌,不知不觉中生发出深深的思念之情,总想拿起笔写出来,以表达我的哀思。
王老师和我们同一个村子,而且是同姓。按辈份我应称呼其为大伯,但我们这里把大伯呼作大爷。在我入学前并没有见过,因为他那时是公办教师,家里没有自留地,一直住在学校。学校离我们村不足二里路。两排房子,多是草房。那时王老师住着两小间草房,当门一间隔作南北两半,近门靠西墙是泥巴垒的灶台,靠东墙则放着一张案板;而那北面的半间大约是其儿子的卧室。里面一间是王老师的卧室兼办公室。听大人说,师母早年去世,留下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已送亲戚;小的是男孩儿正在上学。
我应该是71年初入学。刚过正月十五,春寒料峭。我穿着一件红色洒花小大衣,和同村的孩子一起,随着一位家长去报名了。出村向南约一里地,翻过一道水湾沟,再走上半里多路,就到学校了。我们走过学校围墙东侧一棵异常高大的柳树下,来到了校园南面的正门。
同来的家长领着我们去报名了。其时我是第一次见到王廷英大爷,他那时大约四十岁,坐在那里,偏梳的头发,围着一条浅灰色的围巾。人很高大。一边鬓角之下,有一块很显眼的疮疤。他的门牙挺长,见到人总是一副和善微笑的样子。那位家长和王老师说着话,一一给我们报了名。
从此我便跟随王老师上学了。那时学生的学名皆由老师来起的,这样,一位语文老师就要为几十个学生起名字。开学前几天,老师是要一一点名的,这样便于老师把名字与学生对上号。可是一连几天,王老师也没有为我取好名儿。直到一周后,他才为我选定了现在的名字。可想那时他是很费了一番脑筋的。
那时的学生是没有课桌的,学生趴在木板上。那木板约半寸厚,两头钉上小木条作横梁,以防裂开。两端用泥墩支起,人若坐在木板中间竟可一颠一颠地上下簸动,甚是好玩。这木板叫号板。那时我们趴的是较短的一种,排在两边,中间是走道。每一张号板趴四人或五人。
王老师是教语文的。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王老师便一手端着木制方形粉笔盒,一手拿着课本和教鞭走来了。当走近教室时他就会紧走几步蹬上讲台,步伐矫健有力,显得精神饱满,神采奕奕。他把教具放下,然后面向黑板上方的毛主席画像站定,口里严肃而大声地说:“起立!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致敬!”说着自已深深地鞠上一躬,我们也跟着弯腰鞠躬。然后坐下开始学习。
我记忆最清的是王老师教我们汉语拼音。他把字母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然后用教鞭指着一遍又一遍地领读。他的声音柔缓而洪亮,那样专注,脸上完全没有了平日的微笑。我们背着小手,挺直地坐着,一遍遍地齐声跟读。
王老师是四乡公认的好老师,他的态度是那样和蔼,面容是那样慈祥,对学生是那样关心。在那时,我们写作业用的铅笔都是由王老师削好的。每次写字前,他把事先削好的铅笔一一发给我们,下课时再一一收回;他利用课余时间一支支地为我们削好,下次再发。就这样他每天都要花上好长时间为我们削笔。
那一年的冬天,下了大雪,天气非常寒冷。有一次,临上学时,父亲告诉我放学时他来学校接我,于是到中午放学时,我就真的在教室里等父亲了。王老师看到我和一个学生没有走,就把我们领到他的家里,说天气冷,做面条给我们吃。他放下手里的教具,马上挽起袖子开始和面了——和了挺大的一块面。和好后就用擀杖擀了起来。他本来身材高大,案板又矮,所以他擀面时必须深深地弯下腰去。他先把面团擀成面饼,再一次次地把面饼卷在擀杖上,滚动,展开,然后再卷起,再滚动,再展开,就这样在一次次地重复中面皮越来越大,最后覆盖了整个案板。这时他才直了直腰,露出了一脸的轻松。
恰在此时,我的父亲来到学校接我了。王老师执意要我住下,说:“你看我擀这么多面条,我自己一个人几天才能吃完?”但父亲不愿叨扰王老师,硬是把我带走了。
现在王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我们师生共处的那些日子却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日记我的启蒙老师5篇】相关文章:
1.我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