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呼喊“救救孩子”的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如是写道。除了鲁迅,还有许多儒士学者,都有自己的“父亲经”。
钱基博:做君子比做名士要紧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据说,钱钟书周岁时“抓周”,小手没有抓玩具,没有抓糖果,没有抓铜钱,而是抓起了一本书,钱基博自己喜好读书“, 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因而喜出望外,取其名为“钟书”。
钱钟书出生后出嗣给伯父钱基成,伯父上午带他上茶馆、听说书,四处闲走,下午才授课,钟书玩得开心。1920 年,伯父去世后,才开始由钱基博直接进行教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16 岁时,还曾被痛打一顿。1926 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此后,他才真正开始奋发读书。
1929 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 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 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梁漱溟:只瞟一眼补考通知
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在教育上,他给予儿子最大的自由空间。谈及父亲,梁培恕说“: 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则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 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 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唯人类生活仍需要教育,然教育徒为生活而已,将以为人类生命之无限发展焉。”在《教育与人生》一书中,梁漱溟一再强调“生活本身的'教育”。
胡适:平时不亲热,只知责怪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5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说“: 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10 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报告单,胡适大失所望,怒道“: 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上了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 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 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编辑提点
无论是钱基博还是梁漱溟,其道德学问的根柢皆在儒道儒学,以其原儒精神发扬化成人文的教育大义,其于子弟家教多有家学传承、家规遗教,故而君子兼才子如钱钟书,温柔笃厚如梁培宽、梁培恕大都秉承乃翁遗风,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反观以西学思想方法启蒙载入学术史、文化史的胡适先生,其家教方式即不甚理想,既未领悟传统训诫之道,又未通达西方育人理念,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虽警醒世人、思想启蒙之功绩彪炳青史,奈何平天下未能先齐家,终于授人以柄,引为憾事。儒士学者之家教得失尚且如此,家教之经难念,今日更应参酌古今,与时俱进。
【儒士学者的父亲经作文】相关文章: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关于父亲06-08
父亲节送给父亲的礼物作文10-20
经火山05-29
父亲的英语作文12-16
愤怒的父亲作文12-18
父亲的亲情作文12-16
赞扬父亲的作文12-15
作文父亲的眼神12-15
父亲的影响作文12-15
油画父亲的作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