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节的作文1100字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的作文篇1
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华佗”。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清明节的作文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写的就是清明时节的情景。恰好,在今年清明节前夕,我们就去了身边的“杏花村”。
清明节前一天,我们早早地起来,因为今天要去“杏花村”——苏村乡翻里村的白虎潭。准备好后,我们骑着自行车,会和了张天逸一家,一起向白虎潭进发了。
没走多久,就进山了。一路走过,一路美景。这里群山环绕,山青水绿,崎岖的山路蜿蜒在半山腰,像是山的腰带一样。一条小溪在山沟里缓缓流淌,两边的山里到处都是杏树,从远处看,就像是一片一片藏身进山里的白云,美极了。小路两旁长满了带刺的野树,它们张牙舞爪的,就像在说:“不许靠近我,不然我就扎死你!”这和美丽的山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美丽得让人心情舒畅,一个凶狠得让人毛骨悚然。上山的路十分艰难,一个上坡接着一个上坡,把我们几个累了个半死,但是想到回来的路就全是下坡了,心里就平坦了很多。我们就这样沿着小溪,一直向前,小溪就是我们的领路人,把我们带向要去的地方。
也不知道骑了多长时间,流了多少汗,最终还是到达了白虎潭。可是令人气愤的是,修大坝的人说前面上山放炮炸石头,竟然不让我们进去。我们长途爬涉、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他竟然不让我们进。这时,妈妈就给他说,我们是124场的老职工,从郑州赶回来的,这样看门的才通融了一下。
但是遗憾的是,工人正在修水坝,前方很危险,不能够向前继续走了。于是,我们就沿着极为险峻的小路,走到崖下的瀑布前,在河谷里找到一块空地,把食物拿出来补充了一点能量。也许是因为身体消耗较大,我一下子吃了两张大饼,走时也没有忘带走垃圾。
我们沿着小溪向下游走,谁知这一路却充满了艰难和坎坷。走了一小段,我们就遇到了麻烦,前方的路断了,到处都是水。于是我们就从崖壁上绕行,虽然崖壁到处都是大石头非常好看,但是石头都不稳当,非常容易滑落。我们小心翼翼的走着好不容易过去了。问题又来了,我们必须到对岸,虽然距离不远,但是间隔的全是水,连跳跃用的落脚石都没有。于是,我们就把大石头搬到水里,好不容易过去了。很快又发现了了新问题,如果一直这样走下去的话,永远也走不到大路上去。最后,我们只能原路返回,可是一个可怕的消息无声地传来:回去的路太漫长了,我们的体力消耗厉害。这是我们来到了一处山石滑落形成的陡坡,上面就是公路。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难不成就爬上去?果真,我就接到了任务:爬到大陆上去!有石块的崖壁是不能够去的,全是土坡又太陡峭也不能走,那就只有一个选择:走长满刺刺球的“草崖”。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爬到一半就有了问题,没有落脚的地了。这是妈妈自告奋勇地说:“你们都跟着我走!”我们走着妈妈开辟的'路,最终来到了大路上。这时我发现,我们的衣服上都扎满了草刺,一个个满身都是的,就像五只大大小小的刺猬精一样。这样的发现让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我感觉到,这次旅行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一样,我们遇到了一个个困难,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最后取得了旅途的快乐。这次旅行结束了,我也明白了:不管多高的山,不管多远的路,都能够一步步走过去。我对天发誓,以后每星期都要出来郊游一次。
清明节的作文篇3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清明节的作文篇4
窗外的杨树有些惆怅的发了新芽,大概是冷的时间太长,就近些前几天人人还都穿着棉衣,如今连野猫都开始欢快了。只是那树上的新芽确有些勉为其难,一个长冬,光秃秃干瘪惯了,某过一夜,添了点新绿,心里固然欣喜,又有些笑不出。
活该这阳光灼眼的媚,无奈我依然会打着瞌睡。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很幸运又固执的坚持着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我们有了那些自以为是幸运,固执就要有人受伤,高雅让人不愿去触碰。这多少是自我戏谑一番,做了罢。还不能埋怨些生活的不如意么?不是怀疑,是无奈。又突然欣喜起来,尘土扑面,大风起兮,与预料般如出一辙。壮观而靓丽的失落感错综的伤害着我们的每跟神经。
我的神经同样被伤害,若爱这春天,实是勉强了点。若说不爱,当真辜负了扬州的烟花夜月好韶光。可我是不喜欢高雅的,灼眼之媚的阳光使我昏睡不堪,可惜找不到合适的墙角。当然,即使生了抓虱子的豪情,也只能作罢。我甚至发现,许多生活开始倒叙,这样的奇妙并非幻觉。这让我对春天有所警觉,生活一旦倒叙起来,有太多的惊喜,亦有太多的大悲痛。走入这样的倒叙,亦另我度过了一个痛苦不堪的时节,杨絮飘落之前,我开始清楚春天没有迟来,反倒是我们,开始时便迟到了。虽然顿有了“我言秋日胜春潮”的惺惺相惜,却也并不喜欢秋天。这样的矛盾也像是倒叙,关于前后的问题上,写满了沧桑的岁月早已不知被谁付之一炬,无处可查了。
临近清明,之于春天,我在灼眼之媚下“刻舟求剑”。从老家回学校的路上,许多坟上多了新土。风实在大,无名的小白花竟着桃李疯狂又一如既往的盛开着。春天的村陌上很少有人会在意这些白色的小花,弱小的总是太普遍,普遍的总是不被人提起。然而它们在风中飘曳起来,似是微笑。人初生是攥拳,应是追逐而来;人仙去是敞着五指,才懂得放下。就人生而言,有一种幸福叫倒叙,同样有一种悲哀也叫倒叙。坟里的人是幸运的,死在人生之前,真的让生活都变得简单纯粹了。可这根本不合逻辑,或许我们可以杜撰一个主人公死在故事的前面,真正的人生谁又配得高尚呢?高尚是自己说别人、别人说自己,“高尚”只因我们太世俗卑微常常互相吹捧又不想历史太平淡才被人们冠以这些冠以那些。这样看来,“高尚”让历史失去了真实,也让人失去了真实。
真实使得苦难常在,苦难就像头上的虱子,你很难捉摸它会在何处。苦难不是痒,是虱子未能除掉。自己头上的虱子自己抓,这有“各扫门前雪”的意思。当然这春天不该有那么多“雪”扫,倒是该有不少花开。我们享了盛世,就也该受这盛世的苦难。苦难和虱子,这让我有了“扪虱话良图”豪迈与激情。我忆起阿Q把虱子咬的啪啪响的时候该也是豪迈的,那我们就理解他要嫉羡王胡竟能抓到更大的虱子的缘由了。又或许他只是单纯的嫌弃自己身上的虱子小罢。是啊,那些苦难算什么,那终究会算什么呢。就像一些自然的死亡并没有太让人伤感,我们有“喜丧”的说法。然而太多的非正常死亡还是会发生,于是,其实春天是让人伤感的季节。
伤感的春天,新坟看旧坟,安静伫立。雨水肆虐后的早晨,鸟儿不合时宜地早早叫醒了喜欢忙碌的人们。东方天际慢慢泛黄,太阳照常升起了。我忖度着一些怀疑似乎是多余的,美好还远远在后面,只是确实不愿意在多等。长长的等待,会毁灭人的心性,猜忌也总是接踵而来。人生呃,该是一段多艰辛的旅程,不仅仅是能依靠宽容和坚韧就安稳度过的,还需要太多。
看着远道而来的春天,惶惶不能终日。春天也需要太多,我们给不了它,只能又是长长的等待。还好,快了,明儿清明了。
清明节的作文篇5
飒飒春风吹起,绵绵春雨淅沥。每到这时我就想起一句诗,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我诵起这首诗,心头总是微微一震,六岁那年做清明时的那段让人回味无穷的情景,就慢慢一一浮现在我眼前。我就仿佛置身于那一次扫墓的途中,我誓永生不忘那段美好篇章,让那段记忆深深地刻在我的心板上,就让我回想一下那一次的清明时节!
清明节前夕,全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开始忙活起来,买香的买香,买爆竹的买爆竹,买贡品的买贡品,热闹非凡,好像过节似的。我望着来来往往忙碌的大人,心里满是好奇,只知道明天是清明节去做清明,却不知道什么是做清明,只等待明日的奇幻之旅。
第二天,只等天东边泛出白鱼肚,我们全家动员去扫墓,汽车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颠簸了大约半小时——太阳光微微露了出来,来到一座大山下面。听大人们说,这儿是北郊十里乡,上面葬着爷爷的父亲、母亲,我觉得不可思议。清明时节,山路弯弯,春雨淅沥,我同大人们一起去上山。
山高路又长,茅草竟比人还高,大家拿着剪刀,这一剪,那一剪,
一条小路映入眼帘。走了大约一刻钟,终于看见了两座“小山丘”,我一时兴起,竟差一点爬到坟顶上。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跪下,磕着头,爷爷在坟前摆上几把香,仔仔细细、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摆好三堆草纸;奶奶弯着腰,一边在嘴里不停地念叨些什么,一边用棍子在地上画了三个圈;爸爸朝坟前鞠了一躬,然后小心翼翼地呈上贡糕、贡梨、贡酒;妈妈还在一旁除杂草,还不时朝坟前鞠一躬;大姑大姑父一人捧一束美丽的鲜花,竟引来了无数蜜蜂、蝴蝶;二姑父划了一根火柴,点燃了草纸,顿时火焰冲天,可雨却浇不灭大家对先辈们的追念;二姑拿出爆竹,小姑撒着鲜花;小姑父点燃了爆竹,大家再次下跪,“噼啪”“噼啪”,爆竹炸开了花……
春雨带着我们沉重、思念的心,滴在坟上,我却以此为乐,只记得大人们讲我不懂事——我竟拍手跳起来!后来,我也老老实实地跪下。
听大人们说:“老婆婆在世的时候可慈祥了,说话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喜欢抚摸孩子们的头,而且老婆婆也会烧一大桌美味可口的佳肴,那饭菜可好吃了!堪比五星级大酒店里的大厨烹饪的饭菜,老婆婆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要是老婆婆在世多好啊!”有的人不禁流下了眼泪。我也感受到了大人们的伤心、悲痛,想想自己刚才的表现,实在有些过分,我心里也暗暗自责起来。
大山树儿油油,草丛花儿芬芳,又是一个清明时节,每当我诵起杜牧的《清明》,六岁那年做清明时的画面又浮现在我面前……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清明时节,赶到野外去扫墓,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带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
清明时节是多么美好啊!
清明节的作文篇6
清明节,不禁忆起了我的相思。一切都是断魂!一切故事犹新!
小时候,真不知清明节是干啥来的?自己还没会走路就跟着大人们到坟墓里祭奠太公太婆什么的,在家乡,如其说祭奠,用家乡的土话还不如说是分太公肉吃。在南方山坡丘陵的,哪有什么公墓,墓地只有一堆土。在家乡,土堆墓随处可见,不论是外头的还是本地的,简单一句话,只要死的,在谁的山地埋都可以。所以每至清明,墓地总不免长起密密的草根来,墓在我们这里人们常称它为草坟。辈份较高的死人,往往要一族人去拜。(我们土话把祭奠称拜山,简称拜。)例如说太太公,太公等。
拜山其实就是拿把锄头与刀把草坟修理干净。然后捧上鸡公,有钱的就烧猪,没钱就猪肉。加饭茶等。最后烧香蜡烛放鞭炮轰天雷等,这样一个山就拜完了。不过就是不惯祭花。若说公家,也就是说拜太公等,因为当太公子孙后代多,往往要凑钱一起拜的。在这里有个习俗,要是拿一年谁家新添个小人儿,谁就要主持凑钱管理清明关于拜山的事,如买鸡猪啊香宝蜡烛鞭炮等,还要在自家搞好然后奉神,最后再分配一个个担子到各个地方的草坟里,一拜就得兼并拜几个,分好主。若全村没有添儿子的呢,就新添女儿家的主持事物。
在草坟一切修理好了,拜上几拜。我们拿饭去的,就要拿出来放在平平的坟地上,并揭开盖子。大人们常对我们说,如果拿有饭来不拿出供奉,孩子就会读书不聪明,我总记得这个。当拜完之后,负责担担的人就叫人切肉。然后分成一小盘一小盘的,
然而我们就只在一旁用小刀削筷子。很快就可以享受这墓中之餐了,人们说这是“太公分的龙肉”其实就是一大块一大块的猪肉。我们通常八个人做在一起,其中餐盘还有一点炒得脆香香的花生。所以到清明,总有许多人咳嗽。若是晴天,这肉倒被太阳照得挺香,这时人们总会得意说太公保佑。若有时碰到大雨,他们总不好说什么。当然,这是我回想很就以前的事了。
记得多年前,清明的前一天,要去很远的一个草坟拜,还下起了很大的雨。一路的泥泞,开车不好走,走路也难。有的喜欢热闹,多远也喜欢去,一路的颠簸,衣服鞋子又湿又脏。那年村里人还开了一部拖拉机去,上面车仓坐完了人,所以坐车也难受,不知那屁股多疼!因为当时很少有人有车,回想起来还真是一把辛酸。不过人面对这大雨仍然不改日期, 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地奔去,不管路是多么崎岖。一日奔走也够劳累的了。于是小孩子们一回到家就只顾躺在椅子上打盹。他们高兴得断了魂,也疲累得断了魂。
往事真的不堪回首。如今清明倒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感觉。
细细想起,清明前后总是多雨的。真是个清明雨纷纷。可这又知无奈了多少人?又苦了多少人?或许,雨是一种泪,一种祭奠死者的泪。这样,或许是人类祭奠不知其是什么目的。于是,一大卷一大堆的鞭炮响个不绝,从而代替了哭声。小时候在清明不知道是多么兴奋。单点鞭炮就显得过隐。长大后呢,就一切都变得惆怅了,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亲人与自己隔离一块土而哀伤。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祭奠死者而立的,为了人类培养感情而立的。它表达了人们对死者最基本的尊重与怀念。
清明节。我不能不说这是令人愁肠断魂的日子!
【【热门】清明节的作文1100字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