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风俗的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篇1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故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故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故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由于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能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能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好像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故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篇2
这天就是端午节,我们一家三口坐在一齐吃粽子,餐桌上摆着肉菜粽子。我们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谈论着屈原的故事。爸爸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历史上,屈原就是楚国朝廷的还原,就是忠臣。但就是他却受到了朝廷中的奸臣的陷害,没办法为国家效劳。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此时唤起楚国百姓的爱国之情,屈原跳进大江中,以死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之情,楚国老百姓害怕江中的鱼吃屈原,就包了许多粽子,以此来堵住鱼的嘴,这样鱼就不会吃屈原了。但就是,这已经晚了。老百姓都很后悔冤枉屈原。所以,每到端午节时,人们就用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屈原。
这天我吃粽子,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此时因为屈原就是个好人,就是个忠臣,此时就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年年都要过端午节,牢牢记住屈原这个人,像他那样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篇3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更因为它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大家知道吗:每年是端午节。这可是我们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这个小常识大家要知道哦!
对了,诉大家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要看仔细哦!“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水下喜洋洋。”怎么样,好听吗?
端午节还有许多活动,主要活动有两个,分别是:赛龙舟、吃粽子。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流行的民族地区很广,有汉、壮、布衣、侗、土家、仡佬等。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我爱吃粽子。呵呵!你们喜不喜欢端午节呢?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篇4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篇5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然后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时候,要先把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篇6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篇7
古时候,人们不喜欢五月,称五月是“毒月”、“恶月”。民间把未满周岁的孩子带到外婆家过端午节,意思是躲起来,以免遇到什么灾祸,还有在端午节的时候,用大红纸剪出“五毒”的图案,贴在窗户上和门上,可以驱赶各种毒虫。五毒就是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
我家这次端午节长假去了怀柔,可是早上有点雾,它掩盖了我出游的心情,到了怀柔雾散了,温暖的阳光开始洒向大地,虽然,我们在怀柔玩的很开心,可是我还是不高兴,因为那里的天是那样的蓝,而北京的天是灰色的,这让我意识到地球也是有生命的。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篇8
今年的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又到了!
大家都知道的端午节可以赛龙舟、吃种子。可我今年却过的不一样。
早晨我睁开了眼睛,闻到弟弟在吵闹的声音。走出来一看,他们正在吃种子呢!
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个种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中午十二时,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会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
虽然我家没有挂艾草。但我过了一个有趣的端午节。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篇9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篇10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生动地写出了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这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快到端午节了,每家每户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形状各异,我们这里喜欢把它包成三角形。粽子的口味也繁多,如果你喜欢吃甜的,那里面的馅可以放蜜枣,吃的时候再蘸一点白糖,别提有多好吃了。如果你喜欢吃咸的,那里面可以放事先腌过的猪肉,你是不是口水已经在不停地流了呢?如果你喜欢吃比较清淡的,那就什么馅儿都不要放,这就是“白米粽”。当白米粽出锅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人们不仅自己吃粽子,还把粽子投进河里,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热门】端午节风俗的作文集合10篇】相关文章:
【热门】端午节的风俗作文集合6篇01-20
【热门】端午节风俗的作文集合9篇01-19
【热门】端午节的风俗作文集合9篇01-18
【热门】端午节的风俗作文集合10篇01-17
【热门】端午节风俗作文合集七篇10-04
【热门】端午节的风俗作文集锦8篇01-20
【热门】端午节风俗的作文锦集七篇01-18
端午节风俗的作文集合六篇01-19
【实用】端午节的风俗作文集合五篇01-20
【精华】端午节的风俗作文集合8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