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化作文

2022-01-12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文化作文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文化作文 篇1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有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端午节。

  端午节是在我国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等。

  端午节是来纪念屈原的。当时,国家患难,屈原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立刻去告诉了皇上,皇上不但不听他的方法,而且还将他逐出了皇宫,他每天都在江边上叹气,不久后,跳进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身体,所以人们将棕子投入江河。

  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有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棕子、雄黄酒。不过,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这一天都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端午节有的地方还要赛龙舟。传说,是要把水里的鱼虾给吓走了。我们这儿还有个习俗,就是大家都要在门上插着有淡淡清得的艾叶。几天前,人们就会包着各种各样口味的棕子,到端午节的时候拿出来吃。

  我爱端午节,我更爱祖国博大精深的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文化作文 篇2

  端午之晨,隐隐约约的粽香萦绕鼻间。

  现在,一年中随时可以买到粽子,什么蛋黄粽、咸肉粽、蜜枣粽,应有尽有。或许很少会有人想到要自己包粽子吃,反正我家已经很久没包了。但总觉现在的粽子没有自家包的好吃。因而,我无端的,愈发怀念以前自家包的粽子了。

  今晨,在电视处看到一个讲述各地的特色粽子的节目。其中那些色彩各异却飘散着粽子特有清香的各样的粽子,不禁使我食指大动,我更加怀念起自家的粽子。

  这时,外婆打来电话,说今年要包粽子,我兴奋极了,拽着妈妈往外婆家赶。

  待我来到外婆家时,外婆已经开始包粽子,我饶有兴趣地待在厨房里看外婆包粽子。

  外婆取过两张粽叶,双手捏住叶片两端一弯,粽叶就成了一个锥形。外婆往里面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已经洗好浸泡完毕的糯米,问我要吃什么馅的粽子。我喜食肉粽,便说要吃鲜肉粽。外婆加进早已备好的猪肉块,又铺上一层糯米,用一枚勺子压实。外婆合拢粽叶,用线绑好,便制成了一个肉粽。

  我也想学着做,可总是包散。好不容易包出一个粽子,却像一个枕头,不似外婆包得那样是四方形。外婆还另包了几个没有馅的粽子了,放进锅里与肉粽一起煮。中午时,粽子出锅了!

  肉粽咸咸的,伴着粽叶的清香,带着猪肉的醇厚,微黄,却美味无比;白米粽,颗颗晶莹,沾上白糖一咬,软软的、糯糯的却不失韧性,令人唇齿留香;还有我的“枕头粽”,虽然松松垮垮,却也同样金黄透明,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端午,是屈原带来的无形的《离骚》,铭刻在我们的血液中,这种情结,是我们对生活的向往。快闻哪,端午的粽子了,正在悠悠飘香……

端午节的文化作文 篇3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但是我们不用去纠结到底是为了纪念谁,因为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已经变成了一种爱国的精神的传承。

  端午节最有意思的还是划龙舟,包粽子,记得我和妈妈包粽子的时候,妈妈总说:“包粽子是不能换手,手也不可以移动,否则糯米就漏出来了,绑绳子的时候不能太松。”关于粽子度来历,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而划龙舟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吃完早饭,便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端午阳的屈原沱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在屈原故里,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竞渡,而且对夺标尤为重视,“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夺标归来,不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又体现出了祖先们对自然的崇敬。

端午节的文化作文 篇4

  我一睡醒,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我马上想到今天是端午节。我赶紧穿好衣服,起床吃早饭。我迅速地把牙齿刷好,脸洗好,兴奋地跑向餐桌,只见:一桌子上满是粽子,大大小小,有我最喜欢的肉粽、红枣粽……还有其他像白米粽、豆沙粽……我高兴极了,立即叫奶奶帮我煮三个小粽子、一个大粽子,我一说完,奶奶就拿着粽子进了厨房。不一会儿,粽子就煮好了,奶奶把粽子慢慢地端出来,我马上跟了上去,先从盘子里拿了一个小粽子,迅速拨开粽子皮,一口气把一个粽子吃了下去。

  吃完早餐,爸爸妈妈一起带我去常熟看赛龙舟。一到常熟,运动员们已经准备好了,只听见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奋力向前划,般头的运动员在奋力击鼓。“一、二、三,比赛结束”。最后一条船也到达了终点。我乐不思蜀、流连忘返,爸爸妈妈拉着我回了家。

  这真是个美好又精彩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文化作文 篇5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文化作文 篇6

  我们是中国人,讲着中国话,写着中国字,做着中国事,讲着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奋斗的精神力量!我们应当珍惜,重视起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别像冯骥才感叹如今青少年对中华文化漠视那样:“春节过得没意思,只想过情人节;不喜欢端午节,却喜欢在感恩节里吃火鸡,虽然不知道感恩谁”,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丢失的中国文化根!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端午节本来是一个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这天想到这污浊的尘世,虽自己不能挽救,但也绝不允许它玷污了自己,因此怀石自沉,所以端午节就变成了追忆和纪念屈原的日子了。

  粽子的香,是清新中带着淡淡的甜香。

  每到端午前夕,妈妈总带我回乡下取粽叶,洗粽叶,包三角粽,圆鼓鼓的头,粽叶被棉线缠绕成了“可爱多”的样子。粽叶虽然不及荷叶的浓郁,但也有竹叶的清香。里面裹着家乡本地产的糯米,白白亮亮的,晶莹剔透,熟了以后,咬一口,清芬香甜。

  艾叶菖蒲的香,是清新中带着独特的草药香。

  妈妈把两把艾叶和菖蒲分别挂在大门的两侧,菖蒲的根处是白嫩白嫩的,叶子是翠绿扁长的,艾叶圆圆的茎上布满了绿绿的绒绒的叶子。挂了一段日子,那原本亮泽的绿变得黄绿,变得枯干,随之驱蚊的的艾草香弥漫在空气中。不仅如此,妈妈总拿一些艾草菖蒲来煮水给我洗澡,艾草香在满身溢开。满身的艾叶香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

  雄黄酒的香,是清新中带着回味的醇香。

  雄黄是一种矿物,把它调和在米酒中,制成雄黄酒。端午节临近酷暑,按古人的话来说,虫类和一些细菌都会在这个时期纷纷快速繁殖,活跃起来。爸爸也仿效古人,端起酒杯把雄黄酒一饮而尽,为了解毒防疫。妈妈也拿着那雄黄酒在家里到处洒,拿着桃枝,蘸上雄黄酒,在我的身上洒了几滴,又在脑门上画了个“王”字来驱毒避邪,一整天我都沉浸在这雄黄酒香中,昏昏欲睡时,仿佛回到了古代,不禁欣喜,醒后便回味无穷。

  端午节的中国文化根,裹在溢满乡情的粽叶中,悬在满含温情的艾草菖蒲中,飘在回味的酒香中……

  我们守住根,就是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让我们懂得生活,懂得感恩,懂得传承。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中国文化,正是祖先对我我们的希望和要求。

  守住中国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们的灵魂!

  守住中国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们的血脉!

  守住中国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一起守住中国文化根,创造中国文化的辉煌!

端午节的文化作文 篇7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为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喝雄黄酒。端午节又称: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今天的端午节,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粽子的样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比如: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

  吃粽子: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节的文化作文 篇8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各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游百病。

  端午节是我国纪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屈原很忠良,所以楚怀王很喜欢他,还有一位很嫉妒屈原,便用阴谋来害他,是楚怀王渐渐不信任他了。有一次,秦国要跟楚国和好,屈原仔细分析,知道了秦王的阴谋,便冒着生命危险去告诉楚王,楚王不但不听,还把他释放到远离他乡的地方。当楚王刚到秦国就被擒住,他后悔当时不听屈原的话,,因气大而死,屈原当得知国家快灭亡时,他不忍再看下去了,写了最后一首爱国诗,便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当地人知道后,赶紧划船去打捞屈原的遗体,有些人向江中扔鸡蛋、粽子,倒雄黄酒,都是为了不让鱼虾不吃屈原的遗体;赛龙舟就是因为当时打捞屈原遗体的原因。不仅,端午节有它的历史还有一些食俗和风俗。

  端午又称重午,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

【关于端午节的文化作文合集8篇】相关文章:

关于端午节的文化作文合集六篇01-10

关于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合集九篇05-17

精选端午节的文化作文合集6篇01-11

有关端午节的文化作文合集6篇01-11

端午节文化作文300字合集6篇11-24

传统文化的端午节作文5篇06-26

【精华】端午节的文化作文四篇01-08

实用的端午节的文化作文三篇01-11

实用的端午节的文化作文四篇01-10

关于端午节命题的作文合集六篇11-02

端午节的节日的作文 端午节节日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