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2021-11-27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1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

  这一天,我们都要要吃粽子,为什么呢?因为在古时候有一个人,他看见他们的祖国救不了了,所以他就跳江自杀了,他就是屈原。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就往河里扔粽子,想让小鱼们不吃他的肉,去吃粽子。过端午节时,我们还要穿新衣服、塞龙舟、扔粽子就不用说了。中午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粽子,晚上妈妈用艾草熬成那种黑色的水,闻起来有一股药味,但妈妈说用这种东西洗澡,就不会被蚊子咬到。我们一家人用这种药水洗好澡就舒服的睡觉了。

  而且粽子特别神奇,它不像太阳那么圆,也不像墙那么方。粽子是用绿色的芦苇叶包起来的,看着是黑色的米和红色的枣子。之后放在锅里煮了之后,打开芦叶里面都变黑了,黑米的粽子比白米的更有营养。每吃一口香喷喷的粽子,都会让我想到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

  伟大的诗人屈原,还让我感受到了崇高的品质和爱国精神。屈原写过很多诗,提过很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伤,就跳江自杀了。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换一种方式就是再学一些东西,经过努力去当上君王。

  我还许了一个愿,我希望我长大以后能当上宇航员、科学家或者军人。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2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这天是端午节,大家明白端午节的来历吗?!不明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我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期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搞笑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一样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3

  据统计:制造一吨纸需要砍掉十七棵树,用掉一千五百升燃油,夸张的说,小小的一页纸就是一页金哪!瞧啊!一吨纸需要这么多的资源,人类还不节约吗?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做起,节约纸张,并真诚的祝福地球不要进入生命的倒计时,那样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打开房门,一阵北风吹来,这时我才发现,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大雪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我走出房门,月亮似乎是孤单地悬挂在天空中,满天的星星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当我灰心丧气时,书教我“乘风破波会百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我有了重新奋斗的勇气;当我与朋友惜别时,书告诉我“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于是我嚓于了惜别的眼泪;当我想放下手中的书放纵生活时,书告诉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我认清了自己的使命,认真奋斗······正是因为书,我才学会了坚强不屈,学会了思索未来,懂得了新世纪的青如今我也踏上了教育战线,奋战数十年,终于理解良心事业的酸、甜、苦、辣,当一名老师真的不容易,而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平凡的老教师,他处处为我做榜样,他就是王老师,不仅在生活上,工作中,他处处帮助其他老师,平易近人,知识渊博,而且他有一个的爱好,爱种植,不但种花还有果,他住在校园里,他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是美的,那么他待学生的热情就更不用提了……我想把所有的语言都用在他身上,也无法取代他那颗金子一般的心。109、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契诃夫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据说,它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

  尽管中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祈求健康、防疫祈病。到了每年的五月五日,家家户户都要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等活动。这种习俗可是经过2千多年的演化而形成的。人们选择五月初五那天作为端午节的原因是因为屈原是在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那天抱着大石头跳下汩罗江自杀的。赛龙舟的习俗也是从当时的人们划着小船去寻救屈原这种形式演化过来的。因为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他们就把竹筒里的米撒在水里。他们认为鱼儿吃饱了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了。后来这种活动变成盛着米饭的竹筒,到现在演化成粽子。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变成了一种风俗;这种风俗渐渐地在各地流传开了。如今我也踏上了教育战线,奋战数十年,终于理解良心事业的酸、甜、苦、辣,当一名老师真的不容易,而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平凡的老教师,他处处为我做榜样,他就是王老师,不仅在生活上,工作中,他处处帮助其他老师,平易近人,知识渊博,而且他有一个的爱好,爱种植,不但种花还有果,他住在校园里,他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是美的,那么他待学生的热情就更不用提了……我想把所有的语言都用在他身上,也无法取代他那颗金子一般的心。在流传的过程中,活动的内容也不断地增加了。因此,南北方的习俗也有所差别。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4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5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们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起源的吗?如果不知道的话,那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传说,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楚国人很有学问,他的名字叫屈原。屈原是在楚王身边做官的,一心想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可是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都城被敌人占领,百信遭难,悲愤极了。于是便在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作《怀沙》,然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了。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出来寻找屈原的尸体,可就是找不到,后来人们害怕鱼儿把屈原的尸体吃了,便用米包成粽子扔进江里喂鱼,所以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从此以后人们便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听了这个端午节的来历后,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特别感动呢?端午节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所以,我喜欢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6

  端午节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与春节、中秋同属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是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另外一种说法指出古代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他们把食物裹在竹叶里,投到江里面去,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民族不同,风俗自然也不同。比如说在我国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阳节所具有的风俗可是别具一格。

  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发展成粽子。

  每到端午节,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线是必不可少的。大人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这样可以避免灾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挂艾叶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风俗。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认为它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用为祛除各种毒害,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7

  端午节到了,人们就会唱起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你们想知道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吗?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又被称为重午,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线”。各家要插“无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可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但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端午节把大米投入江河中,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透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遗体。现在我们不再投大米而是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可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

  这就是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你们知道了吗?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8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我说给你听听吧!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有一年秦国攻打楚国,把楚国的国王楚怀王抓走了。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即位,他不想救他爸爸,因为他爸爸回来以后他就当不了国王了,所以他就找个借口说:“秦国太强大了,咱们还是别惹他的好!”

  屈原对楚顷襄王说:我们可以联合齐国,共同去抗击秦国。

  当时有一个奸臣,怕屈原得到国王的信任,就向国王说了屈原很多的坏话。楚君襄王听了这位奸臣的谗言,把屈原的官罢了,还把屈原流放到沅水、湘江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国功进楚国的都城,楚国灭亡。屈原居然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伤心。抱着石头投江自杀了。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更会用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来纪念屈原。如包粽子、竞龙舟、喝雄黄酒。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9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端午节慢慢演变成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比武,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每逢端午,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我们要好好的过这个端午节,我要用心地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篇10

  “端午节”由来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午节又叫“龙舟节”。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段悲凉的故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打捞。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个角放上大枣或花生,为的是不让米溢出来。粽子包好后,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香,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线。用一些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将五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我们应该去尊重它、保护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作文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1.【精华】端午节来历的作文合集八篇

2.实用的端午节的来历作文合集六篇

3.端午节的来历作文300字合集五篇

4.有关端午节的来历作文合集七篇

5.端午节来历的作文300字合集八篇

6.端午节的来历作文300字合集9篇

7.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合集9篇

8.端午节来历的作文300字合集五篇

9.端午节来历的作文400字合集6篇

上一篇:端午节有趣的作文 下一篇:端午节节日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