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作文

2021-11-27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的作文 篇1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节日的气氛让我的心情莫名的放松,去年妈妈跟我说了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比如说要吃粽子、咸鸭蛋、划龙舟、等等。又有的吃又有的玩,想起来就开心不已。

  放学回家电视上也很多节日在介绍端午节相关的各地的习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说到这里我立马打开电脑,搜索关于屈原的事迹,这我才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难怪我们现在用端午节来纪念这位伟人,我想多用几个节日纪念他都不过分。

  奶奶还在市场买了一束植物,一股清香味,奶奶说那叫艾草,也是一种习俗。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还有一种植物叫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不仅有好吃的,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真是受益匪浅!最后给大家晒下我的端午大餐!我叫它“五红大餐”!

端午节的作文 篇2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说起“端午节”,我还知道它有另外的几个名字呢!如“端阳节”、“女儿节”、“诗人节”。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由于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来探望自己的父母亲而得名“女儿节”。“诗人节”当然是要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现在知道了吧?

  早上,我吃过早饭,妈妈和奶奶带我出去玩。一路上,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别提有多开心了。不知怎么的,我发现今天大街上有好多人,他们都买了树枝拿在手里;我很奇怪准备问妈妈,却发现妈妈和奶奶手里也各拿着一捆树枝,就连忙跑过去问:“妈妈你们买树枝干啥?啊!真香!”妈妈笑着说:“傻孩子,这是‘艾枝’。艾枝可以驱蚊子和苍蝇,还可以避邪呢!我们把艾枝挂在自己家的门上、窗户上,不是很好吗?”我点点头。

  中午,我们家的饭菜有丰盛又香甜,除了家常菜外,还有漂亮的三角粽子、鸡蛋和鸭蛋,香气扑鼻。我立刻拿起一个较大的粽子,剥开粽叶,津津有味地吃着白嫩的糯米,好吃极了!

  爷爷告诉我,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人格;其实这个我已经知道了,嘻嘻……

  端午节真快乐,真有趣!又可以学到知识,增长见识。过端午节,真好!

端午节的作文 篇3

  在端午节的时候,大人会在河边洗脸,而小孩就会系上五彩线,带上香包,去踏青。老师说今天作文课上做香包,我的心情很激动,也很紧张的。

  早晨,来到了作文班,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包制香包的材料,小袋子里边有许多能用到的东西,比如艾草、桃木球、皮绳、线、针、流苏。以前都是妈妈给我做的香包,以为很简单,我怀着自信做了起来,先把皮绳从桃木球中的小洞洞穿过去,然后系上一个扣,再把布拿出来,反过来对折,就可以缝了老师重点强调要留一个口,放艾叶。针的洞洞好小,好不容易才把线穿进针口,缝啊缝啊,终于缝完了。到最后一步了,做完了,可是和图片上的一点也不一样。不过没有关系,自己做的已经很开心了。

端午节的作文 篇4

  每一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习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因为爱国理想不能实现而抱石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为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最常见的习俗要数吃粽子。虽然商店里的粽子品种许多,可是我还是喜欢家里包的粽子。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妈妈就会把包粽子的芦苇叶买回来用清水煮好,然后准备包粽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红枣等。接下来和奶奶一起包粽子,每一次奶奶都会选取两三片叶子,左手捏住叶子的一头,右手用三个手指捏住叶子的另一头轻轻地往里一卷,卷成一个圆锥体的形状,卷好后就往里面放准备好的原料,最后用棉线把粽子捆结实,一个有模有样的四角粽“宝宝”就诞生了。

  在这一天,人们还会插艾叶、赛龙舟。端午节真是个充满神奇、充满喜悦、充满热闹的节日。

端午节的作文 篇5

  端午节的风俗有很多,比如包粽子、插艾叶等。我家做的事就是这两件事的其中之一,当然是包粽子呀!

  妈妈说过要想把粽子包好,必须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粽叶、糯米、葡萄干、蜜枣、丝线,准备好了之后,可别忘记洗手哦!要不然雪白的糯米就变成了黑米。

  我好奇的问:“我不会包那怎么办呀?”别着急我来做个示范,妈妈回答说。说完妈妈就做起了示范,先把粽叶卷成漏斗型,再把糯米和葡萄干放入卷好了的粽叶里,接着再把它包好,再系好绳就可以了。

  嘿嘿!接下来,就由本大师来包个粽子给你们瞧瞧吧!我匆匆忙忙地拿来一片粽叶,可是怎么也包不成漏斗型,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好一个漏斗型,我抓了一大把糯米往里塞,又拿来了葡萄干往里放……

  我终于包好了一个四不像的粽子。我家的端午节就是这样过的,你们家呢!

端午节的作文 篇6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蒲菖酒美清尊共。”这首绘声绘色的《渔家傲》,乃宋代大家欧阳修所作,描绘的正是端午节场景。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浴兰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两千多年来,每逢这个佳节,人们纷纷佩香囊、挂菖蒲、观龙舟等,当然,最紧要的还是包粽子、吃粽子。

  大江南北,甜粽、咸粽,枣粽、豆粽,肉粽、蛋黄粽等等,各种口味、诸般形状的粽子,包裹着新鲜的竹叶、苇叶,散发着美食的清香,慰藉了人们味蕾的同时,也将节日的温馨和甜蜜,一丝丝化进人们的心田。

  这样的端午佳节,既是舌尖上的欢庆,亦是文化上的盛时。如果说那首著名的《渔家傲》,给人以美食美景的直接感观,那么,一首名为《端午》的唐诗,则道出了这个节日的“精神根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斯人已去,唯余江波。诗人的传奇,却未随时光流淌,消失在浩淼江际。后世的人们,敬仰其德,追思其举,甚至创造出了一个特殊节日,以美食为佐、以赛舟为载,将缅怀之情含在舌尖、铭刻心头、融入传统。千年未绝的大道传承,也赋予了佳节厚重意蕴。

  岁月穿梭,沧海桑田。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国门打开,西风东渐,异域之节日,如愚人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而今已不为国人陌生,甚至追随者甚众。关于端午节为外国申遗成功的“传闻”,更加深了一些人的忧虑:传统的华夏佳节,是否到了全民保护之时?

  其实,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此忧虑大可不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历观中国的文明史,凡开放者荣,凡闭关者衰,此乃历史的铁律。以大国之自信,对于外来文化,大可不必有狼来了的小心惊恐。君不见,小小的粽子,不也还是国人最爱?美食的形,文化的根,早已深入血脉。

  不过,却也不必妄自菲薄,将传统的精髓,一概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篓。紧要之处,应是珍惜当下,善待文明。端午吉时,从舌尖上品味,留住对美食的念想,尝出文化的滋味,感悟历史的韵味。过节,过节,亦是文化传承的契机。

端午节的作文 篇7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包好了粽子,准备那一天吃得饱饱的。还有一首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怎么样,这首儿歌好听吧。

  端午又称“重五”,所以很多习俗都和“五”这个数字有关联。而且要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子、手腕或者足踝,称为长命缕。

  端午节的来历/习俗都很多,说也说不完。其中有一个来历是这样的,古代有个诗人叫屈原,他受到坏人的诬陷,为了证明 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罗江而死,主张爱国主义。后来的人们赛龙舟是为了捞救他,投粽子是为了让鱼虾吃饱,不去吃屈原的遗体。

  我们柳州过端午节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买艾叶和菖蒲挂在门口,再贴上红纸。我奶奶还会包粽子,粽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栗、猪肉。吃起来可香了!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了解端午节了吧。

  

【【推荐】端午节的作文集合7篇】相关文章:

1.【推荐】端午节的作文集合9篇

2.端午节作文 【推荐】

3.【推荐】端午节主题作文集合六篇

4.【推荐】端午节快乐作文集合5篇

5.【推荐】端午节介绍作文集合7篇

6.【推荐】端午节见闻作文集合6篇

7.【推荐】端午节主题作文集合八篇

8.【推荐】端午节龙舟作文集合五篇

9.【推荐】端午节粽子作文集合7篇

上一篇:端午节由来作文 下一篇:端午节的习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