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的作文

2021-11-10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由来的作文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由来的作文 篇1

  一天我看了一本书,书里面的内容全部都是节日的由来。我最感兴趣的是“端午节的由来”。里面写着:屈原是个楚国的大臣,皇上听了他的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皇上非常宠爱他。可是,其他大臣看他这么受皇上的宠爱,就很嫉妒屈原。他们就在皇上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皇上听信了谗言,结果把国家弄得鸡犬不宁。屈原知道后,由于太悲伤,想不开就自尽于江中。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中来回打捞屈原的遗体。有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进江中。说是让水里的鱼虾吃饱了,就不会要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太医则拿过来一谈雄黄酒倒进江中,说是让雄黄酒里的药性来迷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到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粽叶饱饭,外缠踩死,后来发展成粽子。

  以后,每在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由来的作文 篇2

  端午节的习俗很多:赛龙舟、撒雄黄、避五毒、吃粽子、沐兰汤和斗百草……这些都是端午节的习俗。其中我最喜欢吃粽子这项习俗了。因为我喜欢吃粽子。说到吃粽子,我就来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吧!

  那时候,秦兵攻破楚国。眼看着国家灭亡,爱国大诗人屈原无法忍受灭国的事实,便跳江自杀殉国。许多人悲痛欲绝,便摇着小船去打捞屈原的尸体。这就是“赛龙舟”的由来。后来,有人把饭团丢进江里,想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后,不去吃屈原的尸体。这就是“吃粽子”的由来。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吃掉,便用竹叶把粽子包起来,慢慢地就变成了现在的粽子。又有一个老医生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这样能驱走鱼龙虾蟹。这就是“撒雄黄”的由来了。

  我还听说有的地方会在小朋友的头上用雄黄点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以趋避毒虫。我也希望下一次大人能给我头上也点一个“王”字,那样多帅啊!

  看了这个动人的传说,我不禁拿起手中包粽子的材料,包起粽子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由来的作文 篇3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古时"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议要避讳,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端午节也叫端阳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解粽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菖蒲节、诗人节、龙日、艾节、夏节等等。 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岁时节日,也是一个有着大爱内涵的节日,其重要性仅次于春节,与清明、中秋并列。端午节的版本多样,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族--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诗中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屈原投江殉国的传说赋予端午节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端午节经数千年历代承袭,形成了我国端午文化这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联佳句。

端午节由来的作文 篇4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我说给你听听吧!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夫叫屈原,他不仅是一位治理国家的人才,还是一位大诗人。当时,楚怀王被秦国抓走了。屈原建议楚顷襄王联合齐国,共同去抗击秦国,救回楚怀王。但楚顷襄王不愿意。再兼之国王听了谗言,就把屈原流放了。

  后来,秦国攻进楚国的都城,楚国灭亡。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心如刀割、悲痛欲绝。在五月初五这天,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着石头投江自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乐章,投身汨罗江而死。

  屈原投江后,老百姓纷纷赶到江边,有的拿饭团,有的拿肉食,纷纷往江里投,祈祷鱼虾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后来,一位老医师拿出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用酒醉倒蛟龙、鱼虾,免得让屈原大夫受伤害。再后来,人们怕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粽叶包米团,外面缠好彩丝,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粽子。

  在往后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江中竞赛,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传统。这节日被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由来的作文 篇5

  每至端午,每读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都要被屈原深深感动。今天是端午节,我更加感动。端午,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三百六十五天的其中一天。屈原怎么也不会想到,由于他的爱国之举,从而在以后的几千年里会产生这样的一个节日。

  自怀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先民们专设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并且延续两千多年,这至少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中国疆土上驰骋了那么久,却人死如灯灭,只留下辉煌的业绩在史册上;李白、杜甫、辛弃疾,同样的文采风流,绣口一吐,何止是唐宋的繁华,也似天空的云,虚无缥缈于蓝天,只在文学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是的,没有人能象屈原一样,是伟大的诗人、爱国者,能得到人们用节日来纪念他。

  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疾恶如仇、洁身自爱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人的永世敬仰!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没有几个人能象他一样伟大,能以节日的形式存在,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都知道端午节,一个想家的节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不难想象,作为一个“竭忠尽智,正道直行”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被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回天乏术,这该有多么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持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屈原的精神让我们沉思了几千年。而我们却不能够象他那样活着。虽然生活很好,但是没有屈原的傲骨,我们面对许多歪风邪气不敢出头,面对恶势力只是缩头缩尾,明哲保身,想起来真的是不如人家古代的人刚直正义,并真的是无地自容。人们为了纪念他,才立了端午节,也应该说是屈原节。而现在,人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而忘了屈原。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吃粽子。几千年来,粽子的吃法以及包装被爱吃的国人演绎的淋漓尽致,登峰造极。蜜枣粽、肉粽、冰糖粽等等,花样不少,千般滋味,万般享受。嚼着粽子的同时,有谁真正的想到此节的深层含义呢?还有,龙舟赛也是我们先人为纪念他而很早就流传下来的活动。明镜如画的湖面上,竞相争游的龙舟,显示的是我们中国好男儿的`风采。岸上的人们看得热血沸腾,惊心动魄。真是过足了眼福。此时的他们是否真正想到几千年前的屈原为了江山社稷而遭小人迫害的情景呢?

  屈原是人,活生生的人,活在《离骚》中,活在爱他的人们的节日中。在这个时代,人们不会遗忘了屈原,更不会忘了端午节。他已融入了这个节日,他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端午节也是一样的。愿端午节与屈原的精神同在。

端午节由来的作文 篇6

  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是强势文化侵入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过去的节日特定食品如今随时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节日还丰富,传统节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过去的生活节奏中产生的,或者可以说与旧时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是伴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受“洋节”的,恰恰正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与人们对春节与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与重阳这两个传统节日就更是渐行渐远。

  粽子似乎是端午节的标志。其实南京习俗,吃粽子并不限于端午节,但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只是南京的粽子好像从来就没有出过大名,说到粽子之类的江南小吃,人们只会想起苏州和杭州。

  包粽子本该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恶龙的牙齿,免得它去伤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掺少许糯米,甚或以籼米为主,掺上粳米和少许糯米,因为在计划供应的粮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应的,糯米尤少,大约一个节期一人只有一斤,且价格也要高几分钱。贫寒人家,不得不做这种算计。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时间,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过久,否则会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里常包的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点夹心粽。一种是素心,在米里掺上红豆,或红豆沙,或去了核的枣肉;肉粽,是将过年时省下的腊肉,切成肉丁,每只粽子里包入二三丁,吃时揭开粽叶,只觉肉香扑鼻。

  不同内容的粽子还得放在一锅里煮,就要变换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线上作出记号,以利辨识。常见的有四角粽与小脚粽,后者较难包得规整。包粽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围坐在木盆边包粽子,也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有时邻家的女人也凑过来看,品头评足;自恃手艺好的人,还会大方出手,动作麻利优美地包出个挺括的粽子来,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赞美。近年超市里卖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简单地折成一个长方体,全无艺术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术活,往往是头一天晚上煮开了,就焐在煤炉上,夜里要起来看几次,不能耗干了水,更不能煮得夹生。那一夜里,真是满室生香。

  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蒲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节由来的作文 篇7

  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希望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

【【精华】端午节由来的作文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1.端午节由来的作文合集七篇

2.【精华】端午节由来的作文合集8篇

3.【精华】端午节由来的作文合集10篇

4.【精华】端午节由来的作文合集六篇

5.【精华】端午节由来作文合集5篇

6.【精华】端午节由来作文合集7篇

7.【精华】端午节由来作文合集9篇

8.【精华】端午节由来作文合集五篇

上一篇:描写端午节的作文300字 下一篇:难忘的端午节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