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2021-10-20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习俗作文8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篇1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篇2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大致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挂艾叶菖蒲,赛龙舟,饮雄黄酒……

  端午节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每到端午前后,在株洲城镇上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粽子。乡下,人们一般都用翠绿的粽叶包粽子,通常是用玉米、红枣、红珠豆、花生、包谷、花豆、大豆、腊肉等搀和在用木碱灰和槐米浸染过的糯米中,用粽叶包裹成三角或小宝塔形,再用棕叶线扎紧,五个一串,放入锅中煮熟即可。清香扑鼻,令人食欲顿生。到端午节这天,株洲城乡家家户户在房屋门口用葛藤沿大门悬挂,将艾叶、菖蒲、桃枝或草棘刺插在大门两边,意寓祛病除邪。家里自配雄黄酒,全家大小轮流嘬饮少许。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着风而来了。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

  我可爱的家乡,一年四季,节日不断:春天,春节的脚步姗姗来迟;夏天,一起庆祝党的生日;秋天,国庆的礼炮绚烂夺目;冬天,过小年的气氛感染全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欢乐不断。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篇3

  端午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活动之一,又被称为“龙舟竞渡”、“龙船赛会”、“划龙舟”、“划龙船”等。在南方水乡地带,由于河湖众多,这一习俗是兴盛异常。关于划龙舟的来历,民间普遍认为也与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老百姓便顺江打捞,但一直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他的尸身。他们便想渡过洞庭湖去找,可八百里洞庭天水茫茫无法渡过。此时恰巧下起了瓢泼大雨,湖上的渔民纷纷摇桨归来,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渔民们听说百姓是为了打捞国家的贤臣而来,便争先恐后地相帮,于是形成了后世五月五日赛龙船的习俗。对此,《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到唐代,人们则说竞渡是为屈原招魂,并在今湖南湘阴汨罗江北岸的玉笋山上修建了招屈亭,据说这就是当年赛龙船的终点。其实龙船在西周穆王时期就有了,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幅战国时期楚墓的帛画上面就有男子站在龙船之上的图画。而赛龙船这种竞技活动,据《纪纂渊海》的记载,起源于越王勾践时代,《物原》则考据在吴王夫差挖成运河时就有了竞渡之俗。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篇4

  1端午节的习俗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是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当听说自己的国家灭亡时,难忍亡国之痛,悲痛欲绝,于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而死。

  每到端午节的时候,主要的活动是包粽子,赛龙舟。我先说包粽子吧,包粽子先要把芦苇叶煮一下,糯米泡两至三个小时,然后把米包在叶子里,再煮上一小时。赛龙舟就更有意思了,每条船上都配有浆手和舵手船头有?船尾有锣,用锣鼓指挥桨手们行动一致。因此,划龙舟比赛时,河面上锣鼓喧天,加上两岸观众的呐喊声,真是热闹非凡啊。

  如今,每到端午节,人们仍要在江河里划龙舟,包粽子……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可见诗人作品和爱国情怀是永存的。

  2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菖蒲等。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爸爸、妈妈早早起床,出去买回很多菜。还有我不认识的“长草”,我问爸爸这是什么草,爸爸说:“这是菖蒲”。爸爸把菖蒲做成宝剑,贴在门眉上,左右各一把。妈妈也调好了雄黄酒往墙角、衣柜边上喷洒说:“可杀菌防病呢!”

  中午时候,妈妈烧好丰盛的一桌菜;有鸡、有鸭、有肉、还有棕子和食饼筒等等,可香啦!在吃饭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给我讲端午节由来的故事:在很早以前有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名叫屈原投汨罗江之后,人们就包棕子纪念他。我听得入了迷,吃得也津津有味。

  今年的端午节过得真开心啊!

  3端午节的习俗

  今天下午放学回家,一进门便闻到一阵浓郁的清香。我问奶奶什么东西这么香?奶奶说是在包粽子,因为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说完便和我讲起了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奶奶对我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不是都叫‘端午’的,有的地方称为女儿节,有的地方称为重五节……”在这一天要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那端午有习俗吗?”我迫不及待地问。

  “当然有。”奶奶说:“端午也叫重五,所以都与‘五’有着紧紧的联系。比如要系五种颜色的长命绳,要插‘五端’,还要吃‘五黄’。”

  “长命绳有哪五种颜色?”我好奇地问。

  奶奶说:“有红、黄、蓝、白、黑。”

  “那五端呢?”我追问道。

  “有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那五黄呢?”

  “有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和雄黄酒。每个地方的五黄都根据地域的不同而略有不同”奶奶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我感叹道:端午节的学问真不少!

  4端午节的习俗

  一年里,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见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过去一看,原来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想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几分钟,两个鸡蛋和粽子就没了影。

  到了晚上,爷爷把饭上完了,爷爷从柜子里拿来一个瓶子像是药酒的什么东西,还要我们每个人喝一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笑着说:“这是雄黄酒,喝了能避邪。”我端过雄黄酒,喝了一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节过去了,但它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5端午的习俗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

  比赛的队伍有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和鼓声中划着龙舟前进。这项活动是由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寻找屈原演化而来的,这个传统一直保持了两千多年。在端午节,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包着肉。花生。蛋黄以及其他材料,再用竹叶包裹而成,而粽子的传统则是来源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它们不要将屈原的尸体吃掉。因为端午节流行于汉。

  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所以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

  6端午节的习俗多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7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篇5

  五月五,是端午,粽子飘香,龙舟闹。在端午节当天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包粽子和看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还有一段传说。爱国诗人屈原积极革新政治,受到旧族的反对。在五月五日那天,他怀着悲愤和绝望的心情跳进了汩罗江。

  善良的人们为了不让鱼和虾吃他的尸骨,就把粽子扔进江中并通过赛龙舟来赶走鱼虾。

  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

  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班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包粽子活动。特意邀请了会包粽子的家长来为我们做示范。首先,我用右手把两张干净的粽子叶卷成圆锥形。然后,小心翼翼的把糯米舀进粽叶里。接下来,把剩下的粽叶盖过去。最后,用细线把它捆好。眼看就要完成了,可是,俗话说的好看起容易做起难。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总想着钻出来透透气。哎,无奈之下我只好再向家长请教。家长手把手耐心的教我,我终于把粽子包好了。

  放学回到家,我飞快地做完作业,打开电视机,观看划龙舟比赛。比赛开始了,有红队和黄队。红队先超过黄队,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过了一会,红队慢了下来。黄队看时机成熟了,就像脱缰的野马赶了上去,最终黄队赢了。

  在端午节里,既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到精彩的龙舟比赛。这个过程,这种气氛,这种乐趣,真让我回味无穷!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篇6

  端午节的时间,我和妈妈早餐吃的是粽子,是隔壁奶奶给我们的。粽子是大枣和葡萄干的,甜甜的。下午我们去了小姨家,到小姨家小姨送给我了一个礼物是水杯,水杯盖子是粉色的,上面还有一个大花朵,杯子很特殊,中间细两边粗,我非常喜欢我的这个冷水杯。

  晚上我们一起去徐家汇吃饭,那个餐厅人特别的多,我们排队竟然前面还有60个号,等了一会,实在是太慢了,我们就换了家餐厅。菜做的很好,我们吃的很开心。今天过节真是热闹。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篇7

  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原因不是因为屈原,不是因为什么。就因为我是在端午节那天出生的。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连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装着亲戚们,肚子用来想家里的美食。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这“端午节”有个来历,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联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屈原离开郢都以后,沿长江东下,踽踽独行,颜色憔悴,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忠奸颠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面大声呵斥吟诵,一面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最后自投于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当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爱戴屈原,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棕子喂鱼,好让鱼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

  今天正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闻到浓浓的棕子清香,于是赶紧洗濑,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为什么象屈原这样的忠臣要被放逐,还要遭到坏人的打击和陷害,那些奸臣为什么不会考虑国家会不会被人家吞并掉,总有一天,国家肯定要栽在他们的手里,还有那个笨大王,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个忠臣呢,真是笨。虽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点不影响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后要学习屈原,一定要做一个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篇8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故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故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故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正因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故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合集8篇】相关文章:

1.端午节的习俗作文合集6篇

2.端午节的习俗作文合集10篇

3.端午节的习俗作文合集5篇

4.端午节的习俗作文合集9篇

5.端午节的习俗作文合集15篇

6.端午节的习俗作文(合集12篇)

7.端午节的习俗作文(合集13篇)

8.端午节的习俗作文合集13篇

9.端午节的习俗作文(合集15篇)

上一篇:端午节的快乐作文 下一篇:端午节由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