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作文

2021-09-02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习俗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1

  端午节是我们柯桥的一个非常美好的节日,我们在过端午节的时候都会多出一个平常用不着的比赛,这一个特殊的比赛,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才会有,那就是赛龙舟了,你们在端午节不只能大饱眼福才可以大饱口福呢,因为说到端午节的时时候,我们其中一个习俗是赛龙舟的,还有一个习俗,名字叫包粽子的。

  粽子外面的形状,像一个平看着的沙漏一般,但是么,它的漏沙子的地方变得圆了一些,他们一般都是用普通的米做的,但是虽然米是差不多的,不过你可以在里面放各种不一样的东西,放到粽子里面,有往里面放的肉的,这一种粽子,如果烧的时候火候和时间控制的好,那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在众多的粽子中,也免不了有几个比肉粽子差一点的,这个粽子叫豆沙粽,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粽子里面放了豆沙的,这个烧的好,可以咽下去,但是如果烧的很差,那就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难以下咽了,再有一种中的的在有肉的基础上还加了蛋黄,那就叫做蛋黄肉粽了,它的口感很好,不过有时候他的蛋黄只有一点点,所以他就有了这么一个缺点了……

  跟粽子最有关的故事就是屈原投江了,屈原这位爱国主义诗人听到了国家被灭亡的消息,选择了以身殉国,因为屈原高尚的情感打动了后人,就把屈原投江时的这一天定为了端午节

  端午节,这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美好的人,美好的物,构成了一道柯桥的美丽的风光,家家吃着粽子,看着龙舟,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节日风光。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2

  大家可以画影图形,去追溯历史,也可以望梅止渴,去神思未来,但如果缺少当下的反思,不能从现实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人文反思,那么,一个传统节日将又会沦为消费主义行为,会像中秋节一样,成为公关社交的节日,远离了文化的本质。

  屈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个现实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节日意义,互相勾连比附,这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知识分子,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就是端午的精神的根柢。但是,大家对屈原的评价和认可,到了怎样一个文化高度呢?甚至,在今天吃粽子、赛龙舟的时候,大家想起屈原了吗?

  端午节,如果离开了对“屈原”这位人文知识分子模范的思念与文化认同,就失去了端午节文化“失范扶正”的根基,如果传统节日的复兴,不能推动人文学科的复兴,那么大家就会永远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线足够明亮,足够温暖,但是没有成长,没有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没有理性的明天……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3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节有许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端午节有许多风俗,好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非常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4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题记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

  赛龙舟

  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龙图腾的活动,那便是赛龙舟的前身了。《诗经》中记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那鸟舟就是指龙舟。明朝著名画家张择端曾以端午节龙舟为主题画了一幅作品,名叫《金明池争标图》。

  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在端午节观赏龙舟的习惯。所以,赛龙舟便作为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吃粽子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粽子了。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人别出心裁制成了类似粽子的食物。他们用黍叶包裹着糯米,蘸过石灰水后烤着吃,因形状类似牛角,故被称为“烤角黍。”

  到了汉朝,吃粽子就被正式列为端午节的习俗了。在现代,粽子中总会包着各种馅料,比如说:豆沙、肉、玉米、大枣等等。这些也是因为明朝的一位乞丐灵机一动创造出来的。

  插艾条

  艾,在端午时节长得最为旺盛,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天气会十分炎热,蚊虫肆虐。正好艾有清热解毒驱蚊之功效,还有驱邪、避讳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5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中的,又称重午节、端阳节。

  是纪念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不过,也有人说,端午节是龙节,是五千年以前,南方民族纪念龙神的日子。

  听说端午节的习俗都与“五”数字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着五色红心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儿或是足踝上称为“长寿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薄、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色的粽子、雄黄酒。在南方北方,天还要在儿童[来源]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相传龙舟竞渡是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让鱼蛟虾蟹吃饱了,咬食屈原的遗体。

  打扫房屋、用端午这天正午的阳光晒蒜头、晒艾叶草恐怕是苏北一带众所周知的习俗啦。

  嗨,端午节的习俗说也说不尽,这首儿歌对它做了总结:“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6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节日。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人士、文学家屈原的,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很着急,划着龙舟去救他,可到他身边时发现屈原已经死了,为了不让鱼虾吃了他的尸体,人们把粽子扔下江喂鱼虾。这些行为经过演变成了今天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端午节还有其他已些习俗,比如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等。

  今天国家为了让国民不忘我们的传统,恢复了端午节的假期。人们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共同缅怀爱国诗人屈原,分享祖国日益强大的喜悦,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7

  每到端午当日,家家户户的主妇将买回的箬叶(菰叶或芦叶)、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苏州人端午节非但要自己吃粽子,还要用它来祭祀祖先。端午粽品种繁多,按它的形状来分,像秤锤的叫秤锤粽,像枕头的叫枕头粽,三角形的叫三角粽,老苏州则把它叫“小脚粽”。箬叶里除糯米以外,人们还常在里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于是就有了鲜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绿豆粽、豆瓣粽、枣子粽、豆沙粽等等。只用粽米包裹而不放馅心的粽子,叫做“白水粽”。过去多用艾草灰汁来煮粽子,称作“灰汤粽”。

  端午节苏州一家子人的习俗。一大清早,苏州人将艾草束成人形悬挂在大门边框上或厅堂门前,主妇用菖蒲浸水洗脸洗头发,并给起床的孩子头上戴上虎头帽,贴身穿虎头肚兜,外穿五毒衣,脚上穿虎头鞋。主妇除了包粽子,还要上街买回鱼、鲜肉、茭白等时令蔬菜,中午要烧一桌端午饭菜。

  老苏州端午节第一件事是在厅堂中挂一幅钟馗像,并到药店买回雄黄和在黄酒中,配制成雄黄酒。中午开饭前,老苏州将小孩叫来,先用手醮着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写一“王”字,再将部分雄黄酒洒在庭院四周。还有的人家煮燃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烟熏室内,并用艾草、菖蒲烧汤沐浴。还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最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共享清凉解毒的端午饭菜,共饮雄黄酒,共祝端午节健康快乐。午饭后,主妇将香包给孩子带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缠上五色丝线,叫做“长寿线”或“长命缕”。全家人一起到书场听上一回书,说的是《白娘子》一折,讲的是白素贞端午节误食雄黄酒惊现蛇形的故事,听说书先生将苏州端午节的风俗娓娓道。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8

  细心的同学一定不难发现,在市场上会经常见到一种发着阵阵清香的绿色长叶子,与这相配的还有雪白雪白的糯米和红红的大枣,聪明的同学们一定会猜到,这是为了包粽子呀,因为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来。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等等,其中为佩香囊和包粽子最为盛行。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汩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 ,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年年岁岁,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每逢端午节,小孩子们都要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当然,除此之外,很多家庭还会在门口插艾叶、饮雄黄酒,有的地方还会举办龙舟赛,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9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由于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时,色彩十分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十分香。这时候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够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八篇

2.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7篇

3.【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10篇

4.【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八篇

5.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8篇

6.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五篇

7.【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六篇

8.【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7篇

9.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汇总6篇

上一篇:端午节传统作文 下一篇:端午节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