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子作文

2021-06-30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粽子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粽子作文 篇1

  今天是端午节,一个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在端午节前几日,人们会用粽叶包好粽子在端午节那几天吃。

  我听说最开始包粽子并不是只为了吃的,而是要洒在江中疏散鱼群的注意力,防止鱼群把屈原的尸体啄食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才子才有了今天的端午节。端午节散发的不仅仅只有糯香与粽香,还有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尊敬与怀念。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的端午节和别的地方有着很大的区别。

  今年的端午节,我跟爷爷一起过,因为爸爸妈妈太忙,不能回来团聚。奶奶离开我们有很多年了。这些年来,爷爷和我相依为命,我们家并不富裕,可是,生活得却有滋有味。爷爷也因为有我这么个听话的孙子而自豪,逢人便讲。可是只要讲到我学习上的忙,他就无能为力了,还好爷爷的建议,得到了爸爸的肯定,爷爷给我找了家教老师,以弥补我学习上的缺陷。

  今天爷爷早早地买来了粽子、还准备了我根本就没有见过的东西——雄黄、菖蒲、艾草等,我在一旁东说说,西问问,好像当年的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好奇。爷爷没有因为我“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有半句怨言,一边整理这些东西,一边跟我说话。

  只见爷爷用棉花棒从雄黄酒里蘸取少量擦拭在我额头、手臂和脚背上,说是可以防蚊虫叮咬的;接着又讲雄黄酒倒在房屋的角落,说是可以防止和驱逐蜈蚣、昆虫和蛇之类的害虫“入侵”。

  听爷爷说起,端午节还是天气变化的分界岭,有古话说得好,“吃过端午粽,寒衣件件送”,就是说,过了端午。天气会慢慢转暖,不再有冷空气空袭了,人们可以褪去身上的寒衣了。

  待到吃粽子了,我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旁,学着爷爷的样子,把细线慢慢解开,褪去粽子的“外衣”后就可以看到肉色的江米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碗里,先将早就不听话的鼻子往前凑了凑,好歹也先让鼻子“享受”下这天下无双的美味吧。一缕缕粽子的香味随即飘逸过来,我深深地吸了口气,闭上眼睛,慢慢品位这沁人的香味。我完全被粽子的香味吸引注了,早已忘记了旁边还有一位爷爷。

  “快吃吧,亮亮!”我被爷爷的话语打断,这才睁开双眼,用筷子夹起美味可口的肉粽吃了起来。“嘉兴肉粽,飘香万家”,一点不假,我吃的就是嘉兴肉粽。

端午节粽子作文 篇2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姐姐一起包粽子。

  原料都已经提前泡了一晚上,现在就开始吧。

  妈妈可是包粽子的老手了,只见微微发黄的粽叶到了她手里就像施过魔法一样,一眨眼就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小漏斗”,妈妈再将白花花的糯米、红溜溜的花生和甜蜜蜜的蜜枣装在那泛黄的粽叶里,“小漏斗”像充了气似的“胖”了起来,妈妈再用白线将这个似方非方,似圆非圆的粽子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完工了。

  再看看我的“杰作”吧!那真叫惨不忍睹,一会儿有米跑出来了,一会儿线开了,妈妈见了哭笑不得,只得叫我过去玩。我只能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粽子”,过去玩了。

  终于包完了,我一看。妈妈包得馅挺多,就是长得不好看,像个丑八怪,姐姐包得有角有棱,就是太扁了,像个难民。妈妈笑着说:“在家里嘛,吃得好,吃得多才算事,好看不顶用呀!”我和姐姐都笑起来。

  粽子煮熟了,我尝了一个自己包的,可真甜。

端午节粽子作文 篇3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可是为什么要用糯米和箬壳呢?原来在民间习俗中,糯米和箬壳有辟邪的功能。

  今年的端午节,我跟奶奶学了回包粽子。

  奶奶先把洗干净的箬壳卷成一个“蛋筒”形状,上面露出一片“大叶子”,再把糯米倒入“蛋筒”中,然后用筷子剁实,最后,把粽子折成一个狗头形状,用绳子把它捆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完成了,看起来挺简单的。

  轮到我了,我很随意地把箬壳卷了一下,就连忙把糯米倒了进去,可是还没倒满,糯米就从另一头漏了出来。我正想把它摊开来重包,可是“吱”的一声,箬壳破了,糯米撒了一桌。再看看奶奶,她正麻利地包着粽子,我羡慕极了,心想:真是熟能生巧啊!

  奶奶见我不包了,就笑眯眯地过来,重新拿了张箬壳,手把手地教我。首先把箬壳摊平整,然后右手拿着箬壳的尖头向里卷,卷成“蛋筒”状,左手紧握住这个“蛋筒”。这时,奶奶特别关照说:“现在很关键,手不能松,如果手一松,糯米就会从底下漏出去,就会像刚才一样前功尽弃。”接下来,把糯米倒入“蛋筒”剁实,再用多余的.箬壳盖住,用绳子牢牢地捆住,这样,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做好了。

  下锅了,奶奶用高压锅煮了一个上午。中午的时候,奶奶把一盆粽子端出来了,我急忙拿起一个,拨开箬壳,沾了点糖,咬一口,软软的、甜甜的,好吃极了。

端午节粽子作文 篇4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20xx多年前,楚国危机重重,楚王听信小人的谣言,把屈原赶出楚国,后来楚国灭亡了,屈原伤心欲绝,投汩罗江自尽,大家得知消息,纷纷划龙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是一无所获,人们怕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往河里扔粽子,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及在那天吃粽子的习俗。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我也想体会这个过程,就向姥姥请教。姥姥告诉我,剥粽子要先拿两片叶子,向中间折成一个类似金字塔的圆锥形,放一半糯米,上面放入蜜枣,再用糯米铺平,用叶子把糯米包的严严实实,包成一个三角锥形,然后用绳子给扎紧就可以了。看姥姥做的如此轻松,可真正操作起来却没我想象的那么容易,我包的粽子不是糯米漏出来,就是叶子散开,根本没有办法包完整。原来包粽子没我想得那么简单,就象学习一样,要想学好,就要勤学苦练。经过多次失败,最后在姥姥的指导下,我终于包成了一个小粽子,虽然样子不太好看,但也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

  姥姥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加上水开始煮。一会儿厨房就飘来了阵阵香味,馋的我都直流口水,老是往厨房跑,就想看看粽子熟了没有。过了一会儿粽子好了,我剥开尝了一个,糯米软软、粘粘的,蜜枣甜甜的,美味无比。尤其是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心里美滋滋的。

  端午节不但让我尝到了美味的粽子,又让我学习了很多的知识,真是太开心了。

端午节粽子作文 篇5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这个粽味飘香的节日里,我和妈妈做了一顿粽子美食。

  端午节吃粽子还有一番来历呢!妈妈以为读后感我不知道,还试探的考我,其实我早就在书中得到答案了。嘿嘿咱读书人就是长见识。我夸夸其谈。绘声绘色给妈妈讲的一愣一愣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位爱国人士————他叫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 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 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身体了。

  妈妈听后满意的笑了。粽叶和米也泡好了,妈妈示范给我看。包了一个漂亮的三角型粽子。我随后按图索骥自己也包起来,把粽子叶折成三角型。然后把泡好 的米放进叶中。可以放肉的由于我不喜欢吃肉,所以我只放米。这样还好包一些。为了更好的区分,我和妈妈决定不带肉的我来包,用黑线绑,有肉的粽子妈妈来包 就用白线。看花容易绣花难,我左折一下右折一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啊。终于包好了一个不“像样的”粽子来。汗。还真不容易,看着妈妈快包一小盆了,我迫不 及待的把我的作品拿给妈妈看。妈妈皱着眉头说:“真像小手”我们开心的大笑,接着妈妈又鼓励我说,第一个难免会包不好。包几个熟练就好了。

  我包了第2个、第3个、第4个……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漂亮,熟能生巧这句话是谁说的来着。太有道理了。粽子包完了。我也累的 够呛。看着锅里热腾腾的粽子。我以翻江倒海之力大海捞针之势,终于把我首创“小手”找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是最香甜的,我的“小手”太好吃啦!

端午节粽子作文 篇6

  在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不愿做亡国奴,勇敢在投入乌江,以死表示自己对祖国的忠贞不渝。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进行包粽子,划龙舟比赛等活动。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我打算亲自下厨——包粽子。

  早上,我准备了五花肉,腊肠,冬菇,糯米,绳子和粽叶,便开始包起粽子来。我先把两片粽叶平放在手中,再将手弯弯一勾,粽叶就成了一艘“小船”。我将一勺子枧水浸过的糯米和“脱衣”绿豆均 匀地倒入“小船”内,在中间间挖了个洞,放什么材料好呢?我夹了一块肥肥的五花肉,两根腊肠,一个冬菇,嘻嘻,都是我的最爱!我又将一勺子糯米盖住了材料。接下来就帮粽子穿上“绿衣裳”了 。我先把粽叶左右都折向中间,然后上下两边往下折,再用绳子在粽子中间绑了一结,两边也绑了一结,妈妈说我就像在绑螃蟹一样——五花大绑!

  粽子包好了,我和妈妈就拿到锅里蒸。妈妈说:“要先用武火蒸一小时,再用文火蒸两小时,就大功告成了!”一小时过去了,粽子的香味已经飘入我的鼻子里了,真想马上吃一口,哈哈!

  等呀,等呀,两个小时终于过去了,粽子新鲜出炉了!我馋得直流口水了,狠不得马上把粽子塞进口里。

  我和妈妈一起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味道真是好极了!我决定,明年的端午节,我还要包粽子呢!

端午节粽子作文 篇7

  今天是端午节,在妈妈的催促声中起了床。妈妈端上了一盘茶叶蛋作早餐。“为什么呀!”我问道,“今天早上怎么改吃鸡蛋了?”妈妈笑着说:“端午节吃鸡蛋可以祝福你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啊!”“是嘛!”我赶紧拿起一个鸡蛋剥起来。“我小时候外婆还把鸡蛋染成红色,用自己变得网兜装着,挂在我的胸口呢!”妈妈边说边回忆着。

  在去外婆家的路上,我看见处处洋溢着端午节的气氛。超市贴出了一张张关于端午节促销活动的大海报。很快到了外婆家,走上楼梯,看到外婆家大门上悬挂着几簇绿色的植物。只见这些植物有着细细的茎杆,叶子长长的。“这是什么呀?”我问来开门的外婆。“这是艾叶和菖蒲。”外婆回答。“为什么要把它放在门口呢?”“这样可以防止蚊虫进到家里,还可以避邪呢!”

  一走进房间,厨房里飘出的粽香令人馋涎欲滴!

  外公外婆正在熟练的包着粽子,我也想来一试。便开始对外婆说:“让我包一个粽子吧!”外婆摆摆手不肯,我又说:“我要试试看嘛!”

  外婆教我包粽子了。先把粽叶卷成圆锥状;把卷好的粽叶卡在左手虎口,舀一勺泡好的糯米倒入粽叶卷中,舀一小匙拌好的肉馅放在米上,再盖上一层米;将叶尾盖下来,叶尾捏笼,将多余叶尾上卷,接着用叶丝系牢。最后,剪掉多余叶尾。啊!我终于包出了一只粽子,虽然没有外婆的那样好看,可我还是觉得很好。

  这个端午节过得真高兴!我既学会了包粽子,又尝到了美味,更关键的是,小小的粽子让我感觉到了祖国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我更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端午节粽子作文 篇8

  端午节,粽子。"刘烨青梅黄家家传端阳."今年的公历6月12日是又一年的端午节。一提到端午节,我就想到我家乡几乎每个家庭都做的粽子。

  说到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于粽子的起源,大多数人认为它只是为了纪念屈原,榆木疙瘩。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南朝吴亮君在《续齐谢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在汨罗泼水,楚人哀悼”。在这一天,竹筒被用来储存大米,水被用来献祭。汉朝中期,长沙地区突然出现了一位学者,名叫博士,来自云回到那天:文君应该看到牺牲,这是非常好的。它一年到头都被龙偷走。如果今天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用印度楝树叶填充,用绿色丝绸包裹。龙害怕这两件事。根据他的话。5月5日是用楝树树叶和丝绸做粽子的日子。这是最后一件事。在宋代,孟渊的《东京梦·鲁花》也记载“这个时代的人在五月五日做粽子,失去了记忆。“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这是没有争议的。然而,“龙害怕”的说法是有问题的。闻一多生前坚持认为,所有的端午节仪式,包括粽子和龙舟,实际上都与“龙图腾崇拜者的祭祖日”有关。“也就是说,沉在河里的粽子很可能只是为了向龙表示敬意,而不是作为深水炸弹来“恫吓”龙,这不利于屈原或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所谓的端午节粽子是对屈原的一种祭祀,它纯粹是由后人通过会议制作的。此外,粽子,作为一种常见的民间食物,在端午节不一定要吃。事实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形成了一种民间节日习俗“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吃粽子的起源早于端午节吃粽子。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地方仍然流行清明节前一天吃粽子的民俗。不仅如此,在古代夏至还有吃粽子的习俗。”《荆楚年谱》上说:“粽子是在夏至时节吃的。"

  当然,粽子的起源不止一个说法,而是这个说法的影响

  它更广泛。至于5月5日日食期间的粽子习俗,我不得不谈谈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起源源于古代三代人的“蓝浴”。根据戴·李霁霞·郑潇的解释,“五月五日是存放兰花沐浴的日子”,目的是“在这一天存放和收集各种药物,以排除有毒气体”。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太阳高照、万物欣欣向荣的日子,也是“有毒气体”最盛行的日子。因此,有必要吃药来庆祝端午节。有一些“排毒养颜”的概念。《荆楚年谱》也说:“新竹人剁饺子。当你钻一个叶塞时,你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叶塞,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关水的好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玉米和粽子的原始功能是将它们投到河流和湖泊中抑制洪水,这是一种原始的巫术。然而,这种简单的“天人感应”后来被复杂的“万物感应”所取代,甚至遭到破坏。

  在20xx年的交接过程中,粽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鼓粽子、玉米粽子和馅粽子。据记载,春秋时期的粽子是用竹筒包米饭,然后密封,这就是所谓的"筒粽子"。因此,“粽子”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包着米的芦苇叶”。后来,它是由黍稷和野生稻叶(野生稻叶)包裹成角状制成的,称为“玉米”。东汉时期,糯米先用草木灰浸泡在水中,然后包裹在野生稻叶中,形成一个四边形。因为水含有碱,所以汤圆是由碱性水制成的。在晋代,粽子被正式指定为端午节的食物。周初的《风土人情》中包含:“仲夏端午节,烹煮黍米”这时,不仅包粽子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包粽子的原料不仅有大米,还有中草药益智仁。熟粽子被称为“益智粽子”。在南北朝时期,粽子的种类增加了,米饭也混合了肉、栗子、红枣、红豆等。唐代粽子所用的米已成为“白玉如玉”:“五颜六色的蓝玉粽子,香粳白玉球”(元稹);粽子的形状也是

  渐尖的菱形出现了:“渚渚渔歌响,风和角香”(姚禾)。宋代有“艾香粽子”和“蜜饯粽子”,前者用浸泡在米中的艾叶包裹,后者用“当你在粽子中看到杨梅”(苏轼);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过梁把艾捆成了神,饺子里充满了新鲜事物”(陆游)。元代粽子的包装由野生稻叶转变为箬叶,从而突破了野生稻叶的季节性限制。在明朝,芦苇叶被用来包粽子。豆瓣酱、猪肉、松子、红枣和核桃等其他材料出现了,粽子的品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清朝看到了“火腿饺子”的出现:“扬州鸿福包了一个上面有糯米的饺子,挑了一个完美的长白米饭,去掉一半碎米饭,洗得很干净,用大箬叶包好,放了一大块火腿在里面,在密封的锅里炖了一天一夜,用不断的柴火。食物滑腻细嫩,肉和米饭都融化了。”(袁枚的“绥远美食清单”)

  就地区而言,南北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在北方,芦苇叶通常被卷成漏斗状。因为芦苇又细又窄,所以通常需要两三根来捆扎。一般来说,只有甜的素食馅。红豆泥或红枣被用作馅料,它们通常呈金字塔四面体形状。在南方,竹叶和箬叶经常被用来包粽子,而红叶被用来包粽子,粽子的形状像三角锥。只有糯米被用来做馅料,但是咸甜的肉和蔬菜有不同的口味和颜色。今天的粽子已经有成千上万个品种,非常棒。一般来说,糯米在不同的地方用竹皮包粽子,但其内涵和颜色是根据当地的特色和习俗决定的。著名的粽子有桂圆粽子、肉粽子、水晶粽子、莲蓉粽子、果脯粽子、栗子粽子、麻辣粽子、泡菜粽子、火腿粽子、咸蛋粽子等等。

  我记得老人买了箬叶回家,用白糯米包好,然后用豆沙、红枣和其他馅料包成一串粽子。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最后的结是非常关键的,不仅要扎得紧,还要扎得巧。粽子一旦解开,就会散开。当枕头、脚和蛋筒从锅里漂出来时,唾液直接进入肚子。现在方便了。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超市和食品市场买到现成的食品。它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但也减少了自己动手的乐趣。

  在端午节,可能是那些又满又香的饺子让我想起了我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粽子作文 篇9

  端午节就要到了,我很想吃粽子。今天早上,我和妈妈去早市买了粽叶、糯米,还有蜜枣、花生。回到家后,妈妈先把粽叶煮熟,然后再把糯米泡在水里,大约泡了一个小时,就可以包了。

  材料准备好了,我们开始包粽子,爸爸教我包粽子。首先,把粽叶卷成锥形,然后把糯米放进粽叶里,放一个蜜枣和两个花生,最后再放一些糯米。这样馅就好了,用手把糯米压的平平整整的,然后把粽叶来回的绕,最后再用线把粽子系好,要把线系牢固,不要太松,要不会漏米。我也学着爸爸的样子包粽子,刚开始我总是包不成锥形,爸爸又给我示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学会了。我包了十几个粽子呢,不过我包的粽子很像枪包粽子,不像爸爸妈妈包的好看。虽然我包的粽子不好,我也一样开心,因为是我自己辛辛苦苦包的。

  粽子现在正在锅里煮着,我已经闻到粽子的香味了,一会我就能吃到自己包的香喷喷的粽子喽!

【精选端午节粽子作文汇编9篇】相关文章:

1.精选端午节粽子作文汇编八篇

2.【精选】端午节粽子作文汇编10篇

3.精选端午节粽子作文汇编7篇

4.【精选】端午节粽子作文汇编5篇

5.精选端午节粽子作文汇编六篇

6.精选端午节粽子作文汇编五篇

7.【精选】端午节粽子作文汇编8篇

8.精选端午节粽子作文汇编6篇

上一篇:端午节优秀作文300字 下一篇:端午节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