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2021-05-25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1

  早上在吃早餐时,听到旁边的人在说卖艾叶的事才知道,又快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是啊,每年端午节我们这里的人家都会在门上挂艾叶、插蒲剑,说是起到驱灾辟邪的作用。

  记得每年到端午节时,妈妈总是早早出去割一大把艾叶和蒲剑回来。先在门上各挂一把,然后把剩下的艾叶放到一边,等到晚上煮水给家里的小孩洗澡。说是用艾叶水洗过澡的小孩一年都很少有虫子咬,也不会有皮肤病了。每到这时候小孩总是开心地在一旁玩,等着吃妈妈包好的粽子。粽子可好吃啦!圆锥形的粽子拿在手上,拨开粽叶露出洁白的粽肉,赶紧一口咬开,里面还有红枣、红豆、腊肉等。这时就恨自己的肚子太小。据说吃粽子是因为要纪念大诗人屈原的。

  而这天爸爸呢,总会到街上买一些好菜回来让我们解解馋,顺便也带些雄黄酒。到了中午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心地吃着、喝着并沾些酒点在每个小孩的额头和耳朵上。大概是保佑平安吧。

  吃过午饭,爸爸妈妈就带我们到大河边去看赛龙舟,这时岸边人山人海,彩旗飘扬,鞭炮声、锣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只见河面上有许多只龙舟已经开始比赛了,水花四溅,龙舟疾驰,号子声、鼓声、震耳欲聋。岸边人群也在为各自的龙舟助威加油。当第一条龙舟冲到终点时,人们会欢呼雀跃,蜂拥而上,用一匹红绸缎挂在龙头上以求来年平平安安。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2

  “五月五,是端午……”这句民谣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节这天华夏很多地方会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囊,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我曾在书上看到过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国爱国诗人,由于国家破败,无奈之下投江自杀。屈原自杀的那条江边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里,想让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学会了包粽子。

  刚到外婆家时,外婆正在包粽子。粽叶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盆里,糯米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小盆里。她要包的是小脚粽,顾名思义,小脚粽形状如三寸金莲,顶儿尖尖,脚跟儿圆圆。她先用手指将粽叶窝出一个凹槽来,裹成一个漏斗状,裹紧一点,把米倒进去,封顶,再取了另外一片粽叶对着雏形一裹,最后用绳子包扎。外婆娴熟的手法,行云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见外婆做出了一个粽子,我便也兴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试一试,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窝出一个槽,把糯米倒进去。就在这时,“哗啦”粽叶里的糯米全都撒了出来,下面的口子开了,糯米就顺着这个口子洒了下来。再看外婆,她已经又包好两个了。尽管心急但也不是办法,只得虚心请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并告诉我:“你捏的太松了,所以才会散。”听到外婆的指导,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试了一次。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没有再漏了,第二片粽叶也顺利地包了上去。一个小粽子就这么诞生在我的手里,尽管有点小,但它毕竟是粽子嘛。而最后扎线的任务就交给妈妈了。有了之前的经验,包的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外婆和妈妈看见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饭时间快到了。外婆端着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进了厨房。过了一段时间,厨房里传来一阵“噗噜噜”的声音,我想掀开锅看看,却被外婆拦住了:“还没烧好呢,现在开了锅它烧出来就不好吃了。”我有点扫兴,只得脑补锅中的画面:包住粽子的那本来碧绿的粽叶,现在应该已经成墨绿色的了吧?包扎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线,现在也应该变得松散了吧?被粽叶包裹着的糯米,应该变得又软又粘了吧?

  “吃饭了,吃饭了。”又是爸爸来喊吃饭了,我飞也似地冲进厨房,锅边两个大盘子里已经装了冷在那的粽子。粽叶和毛线,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样。粽叶里包裹的糯米膨胀,变软变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经从粽叶缝隙之间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厨房里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并把手上一个剥好的“小脚”插上筷子,递到了我手里。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团被粽叶清香环绕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么东西都没放,却无比的清香甜美。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这是苏轼的一句关于端午的诗句。端午节当中包粽子这个习俗,不就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素质的体现吗?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天里,人们有包粽子、吃粽子、炸糕的习俗。

  端午节的早晨,我来到奶奶家,看见井边放着许多粽叶,绿绿的,两头尖,中间胖胖的。糯米白白的,已经被奶奶洗干净了。只见奶奶先取两张叶子,把叶子卷成圆锥形,然后把糯米和馅放进里面,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包好后,放进锅里煮个透,使其入味,就能吃了!我剥开粽叶,啊!真是香气扑鼻。咬一口,回味无穷,让人永远忘不了!粽子软软的,糯糯的,一会儿工夫,三个粽子被我“消灭”了!我砸砸嘴说:“可真好吃”

  端午节的大街上,小孩子们都戴着很漂亮的香袋:有的是爱心形的,还有的是五角星形的……颜色鲜艳,香气迷人。

  我在电视上看见了赛龙舟,几个选手奋力地划着船。“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发出了雷鸣般的喊声。

  端午节这一天真快乐,真希望天天都可以过端午节呀!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4

  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和姥姥还住在很深很深的巷子里,一池寂寥清水无端地让荷花烂漫,荷花与荷叶簇拥得很有自生机,讨人欢喜。

  总是这个时候,姥姥告诉我,端午到了。

  我部民满心欢喜地缠住姥姥,告诉她,“今天要买粽叶啦!”“今天要买糯米啦!”姥姥可能正在侍弄她的豆角架子,黄瓜秧子,终于被我缠的不耐烦了,笑着宠溺地点了点我的额头,“你呀,真是个小馋猫,明天上街去买总行了吧。”我笑嘻嘻地点了点头。

  清晨,天还蒙蒙亮,浑浊不清。我便早早的从订上跃起,拍拍正在熟睡的姥姥,“快起来,快起来!”姥姥迷糊地揉揉眼,看窗外还是灰蒙蒙一片,又看了我急切的眼神,吧了一口气,“我的小祖宗,我真是怕了你了。”便起床了。

  到了集市,天刚亮了,暖橙色的光鲜妍明媚地洒在我和姥姥的肩上。已经有几个老人挑着一担担的粽叶来卖。

  姥姥看中了一个老人的粽叶,粽叶上挂着晶莹可人的露珠,圆滚滚的,甚是可爱。那绿的也十分自然,不加修饰,纯粹干净的不像 凡尘中的物什。

  挑糯米也是细活,姥姥用手掬一把糯米,轻轻的拨动着白皙的它们,凑近鼻子闻一闻,是否正宗香甜。

  咱们最后提着大袋的粽叶和糯米回家了,而时间早已过了响午。

  姥姥回家后,一遍遍的清洗粽叶,淘洗糯米,然后有簸箕两样分开装好。

  在阳光下,姥姥细心地将双手握住粽叶,然后一支手灵巧地将粽叶拐个弯,尖尖的下底便出来了,一面留着空三角形像个漏斗样子的就是盛米的。然后随手抓一把糯米,竟然数量刚刚合适,往里一洒,再三下五除二的把它包好,一个歌唱家的粽子就出来了,精巧的竟像一个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每个粽子都在姥姥那双灵巧的手下诞生,每个熟练的动作都是那么的温柔。调皮的阳光在姥姥不算太花白的头发上跳着舞,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仿佛时间都不愿走动,让这些都永远存在。

  第二天早上,太阳早已开起,姥姥拍醒我,轻声说:“粽子熟了。”

  烧了一早上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浸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的上空。

  我抓起一个烫手的粽子,轻轻拨开它清香的外衣,晶莹的糯米和那种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香甜向我扑面而来。我忍不住咬一大口,那种糯香的甜蜜让我齿间留香,回味无穷。

  如今,我再也吃不到那么美味的粽子了,我是那么想念家乡的粽子,家乡的'端午,还有您,我亲爱的姥姥……

  我念想着家乡的端午节,它卷着浓浓的粽香,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5

  我的家乡是在苏州美丽的西山岛上,也叫金庭镇。这里风景秀丽,四季花果飘香,享有“花果山”的美誉。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特点,下面就让我带你走进家乡的端午节吧。

  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端午节这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挖野菜,打青糕、包粽子……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农民伯伯大清早就会到山头上,田地里去采集各种各样的野菜,这种菜被称为“端午菜”。

  据说这种菜营养特别丰富,还清热解毒,也能用它来做一些糕点,家家户户忙呼着,人山人海,可热闹了。

  以前的端午节,人们还会喝一种叫“雄黄酒”的酒,不过现在人们都喝上了香醇的桂花酒了。拿起粽子,解着细小的绳子,一股淡淡的清香就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剥开翠绿的粽叶,一团黏黏的糯米制成的粽子便映入眼帘。

  粽子有很多种:红豆的、红枣的、蛋黄的,甚至还有肉馅的;形状也有大的、小的、长的、方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能馋得你直流口水……

  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据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因受到权贵的排挤,觉得报国无门,于是就投入汨罗江自尽了。人们怕鱼儿吃掉他的尸体,就把粽子投入江中让鱼吃。从此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6

  作品描述的是端午节的清晨五月六月一家人按照传统习俗采集“吉祥如意”的过程,小主人公五月和弟弟六月被母亲煮在瓦罐里发酵的甜醅子“香”醒以后,“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便开始了一早晨短暂而充实愉快地节日之旅。于是,插杨柳、上供、吃花馍、绑花绳、戴香包、上山采艾(其实还应当有抹雄黄和点高高山)等民俗活动便被抽丝剥茧般地徐徐绽开。童年的端午节便在《吉祥如意》里徜徉。

  《吉祥如意》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灵美升华为语言美,语言美构建了意境美,意境美揭示了生活美、人性美。

  由于“美在心里”,所以满目皆是春风,皆是祥和。“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不用吃,光闻着就能让人醉”;“长长的巷道里,散发着柳枝的清香味”;巷道里和山上的雾也是香的,就连跪在雨后“湿漉漉的”地下上供、磕头,“膝盖和额头挨到上面凉津津的,有种让人骨头过电的爽”。戴香包,绑花绳,吃花馍馍,采艾,作者都用了浓墨重彩,描绘出了一幅乡村节日风情画,让人在宁静恬淡中感受热烈狂欢,在清凉肃穆中体会温馨祥和,在纯朴含蓄中领略隽永庄重﹍﹍而这些感悟,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组情节中。

  戴香包香包(我们家乡叫荷包)本来是未过门的准媳妇绣好送给婆家人的,五月还小,没有订亲,就由娘代替。但为了及早培养“女靠一个巧”,娘就让还是幼女的五月戴了她的大顶针学做香包,以致因不熟练针扎破了她的小手。香包里装了棉花,棉花上撒了香料,这样的香包“既是鼓的,又是香的”,六月为了品味香气,竟抢夺了姐姐五月的香包尽情地吸息,“鼻孔一下一下张得更大了,窑洞一样。”他真感觉到“能把鼻子香炸”。香包对于节日里农村的孩子来说显得太重要了,六月因为看到姐姐的香包而想起自己忘了放在家里的香包,“一下子就崩溃了”,他不顾姐姐的感受,抢夺了她的香包,后来想象到爹给娘往口里吹香气可能用的是自己的香包时,断然要放弃采艾这样重要的事情回家去取。然而,他随后却大大方方地把姐姐的香包送给了女孩子白云。白云接到香包就“有点担当不起的样子”。而姐姐五月“胸前没有了香包一下子暗淡下来,就像是一个被摘掉了花的花杆儿,看上去可怜兮兮的。”

  绑花绳端午节孩子在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绑了花绳,就“像是布下了百万雄兵”,蛇蝎就会绕道而行,所以姐弟俩选购花花绳就格外地用心,“每人手里攥着两角钱,蜜蜂一样在这儿嗅嗅,那儿闻闻”。他们认为“街的新媳妇最漂亮”,因为它的“一个大胳膊上就戴了那么多的花绳儿”。当他们“手里各拿着五根花绳儿”的时候,“那个美啊,简直能把人美死。”绑了花花绳的胳膊是神圣的,就是在上山采艾的路上,他们也“不停地把手腕上的花绳亮出来看。”当他们真正遇到蛇时,尽管心里发虚,以致分别在手心和裤管上留下了紧张恐惧的体液,但在整个过程中还是以腕上绑的花绳作为心理防线为自己壮胆。

【有关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汇总6篇】相关文章:

1.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作文汇总八篇

2.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作文汇总九篇

3.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作文汇总7篇

4.有关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汇总8篇

5.有关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汇总九篇

6.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作文汇总6篇

7.有关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汇总五篇

8.有关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汇总六篇

上一篇:我爱端午节作文300字 下一篇:我喜欢端午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