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2021-04-15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端午节作文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1

  今天是端午节了,已经习惯了在早上看新闻的我,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今天新闻节目上的互动话题就是"端午节",主持人也是微笑着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在家乡里过端午节时候的事情。

  说到端午节,其实自己并不怎么熟悉,而且我总觉得北方对这种节日好像并不像中秋节那样隆重,反而是南方比较重视一些,也会举办一些活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么说来,这个节日反而是多了一些怀旧的色彩,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中,好像端午节是唯一的一个纪念古人的节日?看来,中国人确实是对古人很是尊重,或许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吧。

  早上,下起了雨,好像今天全国很多地方都是有雨,雨水很舒服,尽管没有带任何的雨具,想想难得在这种天气里感受到这么清凉的空气,不禁抬头深呼吸了几下,真是舒服,雨天的空气就是最纯净的,手机上早上收到了朋友发来的祝愿,也为自己的心情上添加了一抹美丽,今天一出门就是这种温馨,想想一天都是美好的心情吧。印像中,以前是写过很多关于雨天的文章,很喜欢雨天的感觉,雨水轻轻飘落下来,仅仅打湿了自己的头发,反而体会到了一种春风的感觉。

  今天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中看到了一幅漫画,雨天中的风景,看到这个时候,第一的印像就是一个安静的心情,因为在雨天中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欣赏到风景的,雨天中的风景需要自己用心去感受,不仅要去接受这雨水中的朦胧还要接受这雨水中的泥泞,而这些一旦进退到自己的视线中成为了风景时,就会忘记所有的泥泞,就好像是端午节的粽子一样,想想,都已经好像闻到了扑面的香味了。

  端午节的雨水中,祝愿每一个人都温暖。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2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最喜欢过端午节了!

  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会起个大早包粽子,我也会跟着很早就起了床。只见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鲜红的大枣……都被一一摆放在桌子上。“我要吃肉粽!”我迫不及待地嚷着。奶奶笑着说:“瞧瞧,我家的小馋猫多着急啊!”说着,奶奶已经熟练地拿起三张粽叶,把它们并排叠放在一起,然后一只手捏着粽叶尾、一只手捏在中间,轻轻一扭。咦!三张粽叶就变成了一个倒三角。接着,奶奶在倒三角里装上了糯米和红枣,再把剩余的粽叶盖上、缠紧,最后用细绳认真地扎起来,一个神奇的粽子就包好了!奶奶包了不少的红枣粽,更不会少了我喜爱吃的鲜肉粽。

  包好了粽子,奶奶又带着我去郊外采摘菖蒲和艾叶。据说它们挂在家里的大门上可以辟邪驱瘴。

  没过几个小时,粽子煮好了。揭开锅盖,满屋子都是粽叶和糯米的清香。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鲜肉粽,吓得奶奶直喊停,生怕我消化不了。哦,奶奶包的粽子真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美味啊,但愿每天都能过上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3

  端午到了,大家都忙活了起来,我家也一样,妈妈刚刚从超市买粽叶回来,妈妈就把我带到外婆家包粽子去了。

  到了外婆家,看到邻居跟外婆凑在一起已经开始包粽子了,她们把糯米放在大缸里旁边放这粽叶,另外的大碗里都放着馅:有肉馅,豆沙馅,蜜枣馅,板栗馅······很多很多。我和妈妈也加入其中,大家包的粽有4角粽,3角粽,还有大有小,只有我妹妹包的粽最特别是“无角”粽她把粽包的圆圆的像个糯米团,在用粽叶包起来就什么也不像了。

  我包的都是小粽子大人一口就能吃下,我不知道妹妹是怎么包圆的粽子的,我根本包不起来,包起来了,等一下又散了,真是太难包了。

  后来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包粽子。”妈妈说:“这是以前的习俗,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所以就有了包粽子的习俗。

  这就是端午。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4

  家乡的端午节习俗基本上与别处一样,有吃粽子、悬艾、药浴、佩香囊等。

  每到端午节,大人们就到山坡上采艾叶、菖蒲,把艾草悬于堂中,菖蒲插于门榻,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小孩子则喜欢把艾叶带在身上,不时拿出来闻一闻香气。晚上,大人就将花草与水煮开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有利于身体健康。另外,在端午节时,小孩要佩香囊。这是听大人们讲的,我不知道我是否佩带过。现在,端午节前后,都有人在广场上卖香囊,但是香味泛泛,我不喜欢。

  我最喜欢吃粽子。每到端午节,我都眼巴巴地盼着吃粽子。端午节的前一天,外婆将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泡再捞干与一定量的大米混合在一起作陷儿。然后准备好麻竹叶,将麻竹叶洗净、晾干。麻竹叶包出来的粽子有一股淡淡的竹叶的清香。我们学校在端午节前后卖的粽子也是竹叶包的粽子,个头虽小但是味美。外公包的粽子很好看,他教我们包粽子。因为麻竹叶薄,所以我们用两片叠在一起来包。小小的竹叶在外公手里一晃就变成了一个个绿色的小粽子。我也学着外公的样子包起粽子来。先拿两片麻竹叶叠在一起,再把它们裹成一个倒立的锥型,然后我开始放陷儿。外婆看到了笑着说:“别贪心,小心你的粽子‘吃’破了肚皮。”我一看,原来我把馅儿放得太多了,于是我倒出了一些馅儿,接着包起来,最后用绳子捆扎实,就这样我的第一只粽子就包好了。我得意地把粽子在表姐眼前晃了晃,表姐扑哧一下笑了出来,“你那也叫粽子?”我仔细地与外公包的粽子作比较,原来我不小心把粽子包走了样了,别的粽子有棱有角,而我包的只有一个角,成了蛋卷冰淇淋了,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然后,我仔细地包了一个又一个,结果包得很好的没几个,管它呢,只要能吃就行了。

  第二天早上,外婆很早就起来煮粽子了,等我们起来之后,外婆让我们把芝麻弄碎,我们几个小孩都抢着干,谁也不想在旁边打下手,于是我们就轮流起来干。小表妹在旁边看热闹,不知是谁提议放几颗花生在芝麻里,于是我们把花生、瓜子与芝麻混在一起弄碎,等我们忙完了,粽子也煮好了。我们一手抓一个,顾不上精挑细选,生怕自己看好的被别人抢了,也不怕烫手,抓起来就解开绳子,把竹叶剥开,沾点芝麻就开吃。结果饭都不想吃了,每个人都拿着粽子在饭桌上啃。我们还在粽子里放上猪肉混着吃,味道真是好极了。外婆叹了口气,说:“真是服了你们了,连粽子都能吃出个新花样。”我们听了都笑了起来。是呀,如今生活好了,连粽子的吃法也多了。超市里的粽子光陷不同的就有好多种,但吃起来终究没有家里自己包的粽子的那种味道。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5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泪流江边仰天喊叫一声后,便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大家包粽子,赛龙舟,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是一首关于端午的儿歌每当小朋友唱起这儿歌时,人们就知道端午要来临了,

  一转眼,端午来临了,一大早起来。吃过早饭后,就匆匆忙忙地出门去看赛龙舟了。刚来天鹅湖(赛龙舟的现场),就看到了“人海”。原来是就要开始赛龙舟了,“好险来得及时”我想着。突然,观众沸腾起来,只见从远处划来了十几条龙船。龙船偏长细窄。龙头有黑.灰.红等颜色。很快,比赛开始了。选手们争先恐后,不甘落后。观众们也在一旁加油鼓颈。就要接近终点了,选手们敲锣打鼓,唱着打油诗。到终点了,来自荔湾区的选手获胜了。接着就是最有趣的“抢鸭子”游戏了。资助方和一些好事的富人不许多鸭子仍进水中。选手们从船上跳进水里抓鸭子,抓到的归自己。围观的观众也不甘落后,纷纷跳进水中。场面一片混乱......

  比赛结束了,我回到家中,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开心极了!端午也将随着笑声一直留传下去,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节日。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6

  “柳叶青,梅子黄,家家户户过端阳。”今年公历6月12日是又一年的端午节。到了端午节,我就不然的想起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的粽子。

  说起端午食粽这一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于粽子的缘起,大多数人认为那只不过是纪念屈原这一榆木疙瘩而已。此说的依据是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日: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绿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记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罗之遗风也”。 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点争议倒不大。但是,关于“蛟龙所惮”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闻一多生前就坚持认为,包括粽子和龙舟在内的种种端午礼俗,实际上与“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有关。也就是说,沉入江中的粽子很可能只是单纯地为了拜祭蛟龙,而不是作为深水炸弹去“恐吓”那些对屈原不利的蛟龙或者转移它们的注意力。所谓端午食粽是祭祀屈原,纯粹是后人穿凿附会而成的。另外,粽子作为民间比较普通的一种食品,也不一定非要到端午才吃。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还有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呢。 不仅如此,古代还有夏至食粽的风尚。《荆楚岁时记》里面就说:“夏至节日食粽。”

  当然粽子的起源不止这一种说法,只不过这种说法的影响面比较广而已。关于五月五日食粽这一习俗,就不得不说一说端午的来历。端午的来历,最早起缘于上古三代的“兰浴”。 按照《大戴礼记·夏小正》的解释,“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目的是“此日蓄采众药,以触除毒气”。古人相信,五月五日这一天阳气至极,万物茂盛,正是“毒气”最旺的日子,故端午之为节尚得服药,多少有些“排毒养颜”的概念。《荆楚岁时记》里面也说:“民斩新竹为筒粽。练叶插头,五彩缕之,投之以为辟水厄。”由此可看出,角黍和角粽的本来作用是投在江河湖泊之中以镇压禳解水患,是一种原始巫术。然而,这种朴素的“天人感应”后来还是被复杂的“人人感应”所取代,以至以讹传讹。

  粽子在这两千多年的交递嬗变中大体经过了筒粽、角黍、馅粽三个阶段。据记载,春秋时期的粽子是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为“筒粽”,所以《说文解字》才将“粽”解释为“芦叶裹米也”。后来改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制成,呈牛角状,称为“角黍”。东汉时,制粽先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再用菰叶包制成四角形,因水中含碱,煮熟就成碱水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这时不仅制作粽子的技艺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粽子的品种增多,米中还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物。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元稹);粽的形状也已出现锥形、菱形等形状:“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姚合)。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时于粽里见杨梅”(苏轼);并且吃粽子已成为时尚:“门楣束艾作神人,团粽盘中节物新”(陆游)。元代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这样就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开始用芦苇叶包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粽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清代出现了“火腿粽”:“扬州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焖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袁枚《随园食单》)

  就地域而言,南北多少有些差异。北方以一般用芦苇叶卷为漏斗状。因芦苇细长而窄,常需两、三片相叠才能缚粽。一般只有甜素馅,多用红豆沙或小枣做馅,多做成棱锥正四面体形状。南方多以竹叶、箬叶包粽,以棕叶缚粽,形状接近三角锥。馅料只用糯米,但有咸甜荤素各种口味及花色。如今的粽子早已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不一而足。

  记得以前长辈们把箬叶买回家,裹上白糯米,加上豆沙、红枣等馅就成了一串串粽子。在包粽子过程中,最后的扎绳极为关键,不但要扎紧还要扎得巧。一旦扎松了,粽子就会散开的。当一只只枕头粽、小脚粽、锥形粽香飘出锅时,急得口水直往肚子里咽。现在方便了,想吃就可到超市和菜场去买现成的,省时省力,但也少了那种自已动手而为之的乐趣。

  端午佳节话粽子,也许就是那一个个饱满,香腻的粽子,才让我对家乡的端午节一直念念不忘。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7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在这一天有许多风俗和习惯都是古人留下给我们的财富,值得我们去打捞……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插一把菖蒲艾草,家家门前就香这一股特殊的香味。我搞不懂这是为什么,就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要在门前挂菖蒲和艾草呢?”妈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我国民间把五月初五叫做‘毒日’。因此在端午节要把艾草和菖蒲挂于门庭;菖蒲乃天中五端之首,叶片呈剑状形,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可以崭千邪;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另外,五月是夏季的开始,蚊子越来越多了,菖蒲和草都有一定的`香味,可以驱赶蚊虫,让人们避免蚊虫的侵扰。

  后来,妈妈还给我讲了一个传说:传说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甚多。老百姓对黄巢有很多误解,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难。

  有一天,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批批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个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问原因。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这根独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队伍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阳节,黄巢的队伍果然攻下了邓州城,只见城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地领兵离去,因而全城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而且从河南流传到各地。

  听了妈妈的故事,望着门前插着的菖蒲、艾草,我觉得他们分外妖娆,这一只只菖蒲、艾草,不仅可以给人们屈毒、辟邪,更代表着人们对和平的追求,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8

  昨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是这样的: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有一个爱国诗人,名叫屈原,当他听说自己的国家都城被强大的秦军占领时,一怒之下,写下了自己的绝笔《怀沙》,然后投江自尽了。江边的老百姓听说后,立刻乘船去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惜没有成功。老百姓急忙回家拿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鱼,怕鱼儿吞食屈原的尸体。如今的龙舟赛、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位爱国诗人。

  端午节的早上,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看见桌子上香喷喷的粽子、圆溜溜的鸡蛋,我口水直流三千尺,馋得要命,拿起一个粽子就往嘴中塞,一连吃了四五个,弄得满脸都是米饭,妈妈笑着说:“你真是一个小馋猫!”

  吃过早饭,我和爸爸妈妈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河边看龙舟赛。一到河边,哇!这里早已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看来蒙蒙细雨丝毫没有阻挡大家看龙舟赛的脚步。我挤在人群中,往河里一看,两条威风凛凛的龙船在河里划来划去。一条红队,一条黄队。岸上的观众议论纷纷,有的说红队胜,有的说黄队赢。一声哨响,比赛正式开始了,只见红队像离弦的箭冲向前方,而黄队也毫不示弱,如猛虎下山,拼命地划向前方。一会儿红队在前,一会儿黄队超过了红队,岸上拉拉队的加油声此起彼伏,这时,黄队的领队突然站在船头,大声高喊:“一二三,加油!一二三,加油!”这喊声似乎给队员们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他们团结协作,动作整齐,拿出了吃奶的力气,使劲地向前冲,在红队即将再次超过黄队时,黄队一纵,冲过了终点线。岸上顿时响起了欢呼声。

  回到家,我们一大家人围在桌前就餐,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有我最喜欢吃的红烧肉、板鸭、鸡腿、黄瓜凉拌……大家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边吃边聊,充满了欢声笑语。

  端午节我过得很快乐,不但吃了很多我喜欢吃的东西,而且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胜利!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9

  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原因不是因为屈原,不是因为什么。就因为我是在端午节那天出生的。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连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装着亲戚们,肚子用来想家里的美食。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实用的家乡的端午节作文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家乡端午节的作文合集9篇

2.实用的家乡端午节的作文合集五篇

3.【实用】家乡的端午节的作文合集9篇

4.实用的家乡端午节的作文合集六篇

5.【实用】家乡的端午节的作文合集7篇

6.实用的家乡端午节的作文合集6篇

7.【实用】家乡的端午节的作文合集8篇

8.【实用】家乡的端午节的作文合集四篇

9.【实用】家乡的端午节的作文合集10篇

上一篇:三年级端午节作文 下一篇:家乡端午节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