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安康作文

2021-04-04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安康作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安康作文 篇1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端午节已经过去了,想必大家对今年的端午节记忆犹新吧!你可知道端午节的一些习俗?现在就让我来讲述一下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已成为国人普遍行为。“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早中”,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中国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黄酒。这是一个很悠远的民族的节日。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殉国,把端午节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来这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节日,表现的是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而屈原,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意义,《离骚》是千秋绝妙词,“若无泽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绝妙词”。这个古老的民族的习惯,因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义。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华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

  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在此送上迟来的祝福,祝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节安康作文 篇2

  五月初五端午节到了,我们早早地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等待着老师教我们包粽子。

  没一会儿,老师走进了教室,活动开始了。

  老师带着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首关于端午的诗,然后又给我们说起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十分爱国,可当时君王昏庸,他不仅没有得到认可,还被诬陷。屈原再也不能为国贡献力量,他愤怒地投江而死。老百姓为了让鱼不吃屈原,就用粽叶包米扔进江里。现在就把这种粽叶包米的食物称为粽子。全班听了老师讲的故事都沉默着,好像在纪念着那伟大的诗人——屈原。

  老师说:“我们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要把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包粽子。”全班像京剧演员一样,齐刷刷地变脸,从为屈原感到难过,到现在生活的幸福,再到可以包粽子快乐,小孩的心情真的像六月的天气,变化可真快呀!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看着老师。

  只见老师熟练地把粽叶折了个三角锥的形状,然后往里面放米,接着放自己爱吃的蛋黄和红豆,顺手把粽叶上的余叶一卷,压住装米的地方,再把叶子一绕团,用线裹紧包好,一个完美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们也开始包了,看老师做好像挺好包的,但我们笨手笨脚的一会儿叶子破了的,一会儿米掉了的,一会儿线绳不会绕的……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啊!好在老师会一一帮忙。

  我在包粽子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把粽叶给弄破了,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包出我的第一个作品,虽然线系的不牢,形状已经变形,但是觉得很有成就感。后来我们也越包越顺利……

  最后在老师的结束语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结束了这次活动。

  这次多彩的活动令我印象深刻,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熟能生巧。

端午节安康作文 篇3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春日的一天,我有幸来到了北京的北海公园。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碧绿湖水环绕的琼岛。岛上耸立的是那座高大而挺秀的白色的.塔就是歌中唱的“海边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随着三五成群的游人快步向白塔走去。穿过正觉殿,绕过普安殿,一棵棵树木被我甩在身后,一节节阶梯被我踏在脚下,我终于站到了琼岛顶部,来到了白塔身边。

  我站在修饰一新的白塔下,沐浴着初春温暖的阳光,迎着湿润的清风,顿觉心旷神怡。放眼望去,公园内棵棵柳树都吐出了嫩芽,柔软的柳条随着和煦的春风翩翩起舞。苍松翠柏间,粉红的桃花不知不觉已经开满枝头。娇黄的迎春花开得正旺,洁白的玉兰含苞待放。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满园的姹紫嫣红为初春的北海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极目远眺,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高大崭新的楼房畅想时代的奏鸣曲,一条条玉带般的公路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友人。这就是现代化的北京,现代化的中国!

  望着眼前的一切,我的心潮此起彼伏:北海原是辽、金、元、明、清历代封建帝王的御花园,是无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修建而成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他们的血泪,至今还回荡着他们低微的哭泣声。今日的北海,已经成为了人民的公园。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在这里游玩,每一个游客的心情都如那随风泛起波纹的海水一般畅快。

  下山后,我沿着湖边慢慢地走着,继续欣赏着迷人的景致。湖面吹来了甜丝丝的风,轻轻拂过我的面颊,我不禁大口大口贪婪地呼吸着。小草刚刚钻出了地皮,阳光照耀得湖水金波粼粼。几只小船在湖面上随波荡漾,水中的鱼儿好奇地围着它们游来游去。玉龙亭、万佛楼、漪澜堂、永安寺、琳光殿……绿瓦红墙的古代建筑掩映在湖光山色中,优雅秀丽,美不胜收。

  顺着小径,我来到了闻名遐迩的九龙壁旁边。九龙壁的两面分别是九条瑰丽威武的龙,它们色彩和谐,美观大方,古朴而逼真。有的翻腾自如,有的刚猛有力,有的温文柔顺,它们姿态不同,却个个精巧细致,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水平和才能。

  当太阳快落山时,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北海公园。这里的一切都太美了,但是更美的是带来春天的人们。

端午节安康作文 篇4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源于华夏人纪念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于世间早已民俗文化共享,更是人们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临近端午,家家户户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惯。包粽子的技艺还停留在我儿时熟悉的记忆中,奶奶外婆包过、母亲也包过,到我这辈儿会的人估计已不大多,更多的是从超市、商店买来现成的吃。前几日,朋友从上海给我寄来一盒五芳斋肉粽,发微信道:“时间近端阳,粽叶又飘香。低头思好友,福瑞送远方。”我嫣然一笑,回想起大学时同窗读书、品诗的美好时光,感叹时间的流逝,小小的粽子在当地虽随处可买,但此物此时于我而言,更知吃的是文化,品的是友情。

  杨绛先生近日仙逝,她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学者。找来很多她的资料、著作卒读细思,很欣赏她在岁月里“以冷峻对狂热,以不变应万变”的风骨。在她的身上,更多的是对岁月的诚挚、对人生的从容。回顾她的一生,素有中国老一辈文人的气骨,她的智慧和超然正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积淀和承续。愿世间多一些这样的文人,先生一路走好。

  今日的端午,已不仅仅是吃粽子缅怀屈原那般简单。人们竞龙舟搏出高涨的热情,做香包体验民俗,朋友们忙里偷闲喝一杯雄黄酒,互道一生平安、幸福。今日的中国人,正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活的重量,我们吃着香甜的粽子,珍惜身边的美好,活出岁月的质量。

端午节安康作文 篇5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流浪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他明白,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夫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晶莹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旋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就了一个诗人最后的心灵归属,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节日。在结束自己物理生命的同时,也打开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改变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的。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既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站在两千三百年的高度,来聆听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端午节安康作文五篇】相关文章:

1.端午节安康作文

2.端午节安康的作文

3.安康的端午节作文

4.端午节安康作文8篇

5.端午节安康作文六篇

6.端午节安康作文八篇

7.端午节安康作文(8篇)

8.端午节安康作文(5篇)

9.端午节安康作文(7篇)

上一篇:端午节的趣事作文 下一篇:端午节的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