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班级活动的作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班级活动的作文 篇1
星期天的晚上,我们班上要举行巜感恩生活老师及美食品尝节》的主题活动。
来到教室,老师和家长已经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装扮的漂漂亮亮的,每一张桌子都放满了美食。
活动开始了,周老师首先请我们的生活老师讲话。张老师在讲台上大声说:“同学们这几天在宿舍里表现的很好,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表现的更好……现在请周老师给评为就寝小明星的同学发奖。”同学们一个一个的走上讲台。我也被评上了小明星,手捧奖状,心中十分激动。这都得感谢张老师的无限关心与照顾。
美食节开始了,桌子上放满了香喷喷的食物:有水果、甜点、牛奶、各种零食、还有家长们亲手做的鱼、龙虾、肉等等。
美食品尝非常热闹,老师拿起杯子和我们一起干杯,同学们也把自己的美食分给好朋友和老师一起吃,有的还喝交杯酒呢!看我们班是多么的团结友爱呀!
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但那香香甜甜的美食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班级活动的作文 篇2
有意思的班级活动之——晚点评——承载一个班级的文化。
每天的晚点评是经过了一天的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且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就是这仅仅的十五分钟,要想把它利用充分,并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让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一个学年有八个月,每个月做晚点评20次,每次15分钟,那么,就相当于40个小时。再假设把每次晚点评看做读一篇800字的文章,那么一个学年下来就是十二万八千字。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发现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从冬末到了盛夏。时间都去哪了?在流逝的时间中我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回顾曾经的晚点评,没有主题,我们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经常把一些琐碎的信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同学们也似乎总是在等待放学的铃声。老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成立了班级的晚点评策划小组……
我们认真策划每一次晚点评,计划好每一分钟,让同学们在每一分钟里都能有所收获。晚点评的内容也是根据同学们的需求与相关时事所量身定做的。例如让同学们明白作业到底为谁而写,思考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再比如母亲节到临之时,为母亲写下内心中最质朴的话语,送上点滴祝福。经过小组成员的商讨,最终将会给同学们显现出一种独特的点评方式。
就在不久前,我们还利用了晚点评时间,进行了班级成语大赛。踊跃的报名也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我们将两人分为一组,每组抽到6个成语,在三分钟内由一名同学描述成语的意思,其队友则要快速猜出描述的成语,同学们的角逐十分紧张激烈,在键盘时代对传统汉字的冲击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四字格,也变得“乏人问津,似曾相识”,这次比赛巧妙地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融合在猜词竞技中。不仅让同学们领会了成语中深广的哲思情理,而且在班级中也掀起了一股学习成语的热潮。这种别具一格的晚点评形式也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后来,为了让更多同学得到锻炼。晚点评策划发展向每一位同学的开放。只要是对我们学习有益的,贴近于学习生活的都可以来向大家推介,并且分享你的收获。渐渐的,晚点评看似短暂的十五分钟变得充实且有意义。变得系列化,主题化,还有点专业化的味道。班级文化也逐渐融入渗透到晚点评中。例如礼仪文化的学习,这一系列的晚点评使同学们更深了解到了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晚点评变得有主题有内容,也使班级有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同学们认真的讲说也让我们明白了倾听是一种美德。每一次晚点评过后,我们就好比享受了一顿丰盛的营养大餐。只有经过细细的品味与咀嚼之后,你就会发现你所收获的感受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一点一滴的改变也记录着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每次点评同学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他们独特的思考与我们身边以生活为题的15分钟讲述,使我们得以留下校园记忆的.一抹难忘。晚点评陪伴着我们成长,它不仅记录着我们点滴的进步,更承载着一个班级的文化。
班级活动的作文 篇3
有人觉得游戏才有趣,有人觉得学习才有趣,而我觉得那一次活动才有趣。
记得那是10月中旬。大约是星期四,一阵欢呼声破窗而出,怎么回事?原来下午灵石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大篷车”科技下乡活动小组即将来到我校举办活动,我们班好像是做“开拓者”太阳能动力赛车,听说与“赛车”有关,同学们像得了羊癫疯似的疯狂了起来,过了好一阵子才停了下来。我们都期待着下午的活动,恨不得把钟调快。
下午姗姗来迟,但却未破坏我们的期待,我们四人为一组搬好了桌子,做好了之后,老师搬来了一摞盒子,我跟本组成员说;“这大概是赛车”。不一会儿,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盒子,还发了一个螺丝刀。我想不是赛车吗?要螺丝刀干什么。老师让我们把东西放好,让我们看多媒体,上面呈现出一个赛车手驾驶着赛车快要冲线的情景。老师笑着向我们。“赛车的定义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都忙不过来了。接着,让我们打开盆子,咦,怎么是零件。原来这次让我们拼赛车。老师怕我们弄错,就一步一步教我们。
第一步:先把电机安在车架后方的凹槽里,并用电机箍固定。
第二步:把车放好,把电机与太阳板上的白色空断分开,将开关安在电机前方的孔上,把连着的线分好,把长的从侧面开口处钻下,卡在电池槽一端,把另一根红线在开关和电机中间的缝前过,卡在另一端电池槽上。
第三步:将万向导头节放在桌上,拿起太阳能板自上而下掏入。放在一边。
第四步:将车身安上,把支架安在车身下方。将太阳能板,安在车身后方的圆孔上把轴承安上。再安后轮。
第五步:拿两个齿轮安在后轮。把尾翼安上,就OK了。
做完后,我们还进行了比赛,比赛分为两次,两次中第一名再互相比,决出胜负。比赛开始了,先将赛车开关调到OFF档,放在起跑线上,调整太阳板;松开手,轻轻一推。小车就跑起来了,我的车刚开始一马当先,但因为后力不足,被别人反超,遗憾得了第二名,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
这次活动真有趣啊,不仅充实了我们学习生活,而且丰富了我们课外生活,让我们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劳逸结合,太有意义了。
班级活动的作文 篇4
我是老师开展班级工作的“小参谋”,又是为伙伴们出谋划策的“小诸葛”,许多人夸我是“机灵鬼”。可我这个“机灵鬼”却做过一件非常愚蠢的事。
我家里老鼠猖撅,东奔西窜,嚼烂衣服。咬漏面袋,真让人恨得咬牙切齿。更气人的是,有时老鼠竟然还若无其事,大摇大摆,像逛街一样从你面前走过,你如果跨步去追,它马上跑得无影无踪。
我得想个办法除害。
我从院子里抱来一根一米多长的粗钢管,用木块、木片堵住钢管的一头,然后把滴上香油的馒头、面包投进去。我隐蔽在门后,看看能不能引来老鼠。大概是老鼠闻到了香味,不一会儿就跑来几只。它们先围着钢管转了一圈,左瞧瞧,右望望,终于拿定主意钻了进去。
“好!上当了!”我赶紧跑到邻居家,抱来一只大花猫,摄手踢脚地走近钢管,然后慢慢伏下身子。大花猫看到猎物,“噢’,地一下从我手中跃出,钻进钢管去了。
猫“瞄瞄”叫,老鼠“吱吱”嚷,钢管在地上滚动,显然里面正在进行一场激战。我想,猫很快就会把老鼠咬死,饱餐一顿。
可是,老鼠的“吱吱”声越来越尖厉,而猫的“瞄瞄”声却越来越凄惨,越来越低,渐渐地,猫的叫声消失了。一会儿工夫,几只老鼠竟从钢管内跑了出来,逃走了。
我拽着猫尾巴,把猫拉了出来,不禁吃了一惊:猫遍体鳞伤,已经断气了。这时我才忽然醒悟过来:钢管的粗细刚能容下猫的身子,它在里面头不能摇,身子不能转动,缺少了灵活性,怎能施展自己的威力呢?而老鼠身体很小,动物灵活,再加上身处绝境,只能以死相拼,所以最后竟把猫咬死了。
我再也不敢夸口自己是“机灵鬼”了。
班级活动的作文 篇5
星期五上午,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我们下午从家里带好吃的到校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的话音刚落,我们就高兴地大叫起来:“耶,又能大饱口福了!”
下午,我带着一大兜好吃的东西来到了学校,同学们也陆续赶来了。我们有的带巧克力糖,有的带薯片,有的带饼干,还有饮料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顿时,我们班的教室像个小超市。有的同学还带来了盘子,可见家长想得真周到。这时老师宣布:“美食大会安排在第三节课,前两节课不好好上的同学不能参加美食大会。”
我们坐立不安地熬到了第三节课,老师让我们赶快去洗手。洗完手回来后,老师已把同学们分成十组,四人一组,我和崔粲、詹义磊、邓苏重分到了一组。老师把食品平均分成十份,分别放在盘子里。不到十秒钟,我们组的食物已经被抢得空空如也。邓苏重把一袋妙脆角抢过去,躲在一边吃“独食”。你看,他把妙脆角套在手指上,一个一个地吃,似乎很享受呢!詹义磊则风卷残云一般,像鳄鱼似的一口就把食品吃了个精光。还是崔粲有“绅士”风度!你瞧,老师刚给我们添了三片海苔,他就给我们三人一人一片,自己却没有。老师又给我们加了一点,这次我和崔粲不甘示弱,终于抢到了一些。我正准备再拿一点,可还是抢不过詹义磊和邓苏重,真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啊!
下课铃响起,美食大会结束了。回家的路上,我还意犹未尽,脑海里还回放着当时的情景呢!
班级活动的作文 篇6
3月12日上午,我们红领巾小队的队员们来到了镜湖十里荷塘植树。一到那儿,就看见了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开幕式完了,就是领取树苗,由于我们心急走得太快了,所以领到了只有几个杈杈的树枝榉树。
拿了树苗,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种植的地点。由于连续下雨,泥土都变成湿湿的,而且还有很多水洼。不过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有鞋套的小伙伴们都套上了鞋套,开始找起了种树的位置。在王晓红爸爸的帮助下,我们把一棵棵的小树苗,放进了他挖好的一个个小坑里,然后用小铁铲把土一勺一勺的放上去,把小树苗的根都盖起来,最后再在上面用脚踩几下,把泥土踩实一点。做完这些,我们在许愿卡上写了自己的名字和心愿,把它挂在小树苗上。迎风吹来,一张张祝愿卡随风飞扬,好像是小树苗在感谢我们。
【班级活动的作文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