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2019-10-28 观后感

  导语:《冈仁波齐》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供您参阅。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1

  刚看完了电影《冈仁波齐》,没有剧情,没有颜值,只有磕头念经。这些朝圣的人,都是最普通的人,过着最简单的生活,说着最朴实的话,没有所谓的知识才华,没有所谓的名利地位,有的只是一颗虔诚而敬畏的心,心中住着金钢般坚定的信仰。是信仰让他们义无反顾,风雨无阻,一路磕长头去往心中最圣洁的地方冈仁波齐。

  他们相信轮回,相信善恶有报,相信前世今生,相信万物有灵,相信善良和美好,相信只有干净的灵魂才能找到回家的路。他们用一生的付出以修得来世吉祥安康,并虔诚的祈祷众生吉祥安康。

  很多人觉得藏民愚昧无知,生活艰难,活得很苦,其实,我们才是真苦真累。虽然他们生活条件差点,但他们心灵善良美好,不需要所谓的聪明,不需要防备,他们内心宁静,甚至生死都看得很平常,在心灵上他们是安逸的。而我们活得才苦,各种人情世故,各种勾心斗角,各种殊荣面子,各种执念欲望,就够人心累的。

  这是《冈仁波齐》其中的一首歌词,很好的表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还有对生命与命运的看法。山路很陡,偏偏这时下起了雪,女人们也一起帮忙推车,一群人一起唱起了西藏的民歌: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

  雪从天上一点一点地下,

  在和雪约定的地方,

  我想起我的母亲,

  要为更多的人去磕头朝圣,

  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

  但我们的命运却不一样,

  命运好的做了喇嘛,

  我的命不好去了远方。

  为什么“在和雪约定的地方,我想起我的母亲”?我想是因为雪花代表洁净,母亲是我们来的地方,而只有干净的灵魂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什么是信仰?也许信仰就是这世上最大的力量。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2

  张杨坦言,《冈仁波齐》没有剧本,而是用一年时间,跟着一组真实的朝圣队伍拍摄,跟他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并在朝圣过程中挖掘故事。

  我在藏地生活过几个月,知道这是我不能碰触的题材。很多观众觉得导演在卖信仰,批判朝拜是种愚昧的行为,而这些批判者大多数是在大都市,挤着地铁过着朝九晚五生活,忙着工作愁着买房,以为这是生活的全部。被现代化与智能科技让自己忘了什么是信仰,更不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大。而我不迷信,但我有信仰

  1‘’“我们有同一个母亲,可我们的命运却不一样。”

  2。没错,跪着走完2000里的朝圣之路是愚昧的。可是,把大好人生用来买房买车,上一辈子班,和几百万人一起吸雾霾,吃地沟油,难道就不愚昧?我们都是深受环境制约的囚徒,只是住在不同的牢房里罢了。

  先是导演张杨,过去的他,凭着《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落叶归根》等都市题材电影,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

  可最近几年,他被网友调侃进入了“修仙”境界。

  自2012年的`《飞越老人院》后,他没有拍过电影长片,而是不断在西藏、云南拍短片,如《生活在别处》、《春天来了》、《大山里的声音》等等。

  如今,他连续推出两部关于西藏的电影,《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

  回忆那段经历,他说:

  “孤独和自由,是一个人旅行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成长了许多,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很多年来,西藏就像潮汐一样在我心里,来了去,去了又来,我觉得自己好像属于那片土地。”

  这段经历,让他对西藏生出了深厚感情。

  因为《冈仁波齐》让我意识到,原来这些艰苦的朝圣、虔诚的信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他们来说,只是出了一次远门。

  在过去那些纪录片的“熏陶”下,我们把朝圣想象成极为艰苦、纯洁和超脱的事。

  但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的日常。

  再看看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在朝圣的路上。

  我们每天挤着早高峰地铁,干满八小时后,还会加班到十点、十一点。

  那些公号写手们,给自己树立目标,一年内达到多少万粉丝,又何尝不是在磕长头。

  只是我们的信仰,与他们不同,我们信仰金钱、权力、爱情、理想。

  而《冈仁波齐》对我最大的价值,就像张扬导演在电影花絮中说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若干年后,人们仍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有一个民族还这样生活过。神山圣湖不是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朝圣、磕长头,是苦行,苦修,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又何尝不是苦行苦修呢。每天高峰期挤地铁,每天四五个小时的通勤,加班,耗尽全家所有积蓄、借遍亲朋好友的钱来买房,为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变成行贿高手,又何尝不像是在磕长头。

  看了《冈仁波齐》,对镜自照,有些惭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经常会怀疑人生,怀疑活着的意义,怀疑上班工作的必要性,包括鱼叔,一天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要怀疑眼前各种琐碎,恨不得从躯壳里跳出来去远足。

  片子里的藏族同胞显然没有这种困惑,因为他们没有太多超过生活本身的欲望和困惑,他们极具耐心,他们容易满足,安然过好当下生活,带着纯净的心愿去朝圣,生死在天,不尤不怨。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3

  第二遍再看,可以更好的去感受,也可以抛开情节更多的去体会细节。比如,停电了,一屋子的人没有一个慌乱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点上蜡烛,该干啥干啥,来电的时候,也是没有人有反应,就是简单的熄了蜡烛继续该干啥干啥。想起家里停电或者办公室停电时,各种大呼小叫,各种情绪开心的、抱怨的、还有幸灾乐祸的。来电时又是各种情绪起起落落,这在整部电影里都看不到,没有什么情绪的升起和落下,一切发生了就发生了,接受,然后继续往前走。我在生活里也一样可以如此,不用急,急着去干啥呢?不用怕,最坏的担心发生了又能如何,这不还没发生么?好心态修炼中。

  这支队伍组成时,就是那么简单自然,我想去朝圣,我也想去,那就去吧,嗯,好,去呀。没有嫌弃,不怕被拖累。没有三六九等,没有谁把谁当做累赘,好像这些人心里就没有分别心似的。遇到困难永远是大家一起克服,不需要呼吁不需要指挥,每个人自发的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切按部就班。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快乐的无处不在,拉着车也可以快乐的唱歌,看见太阳脱了棉衣就跳起了舞,那么纯粹那么自然。

  “开始念经吧”,会去看第二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想要再去听他们诵经的声音,太美了,这种美我无法用语言描述,我感觉,若我不控制着,我一下子就会进入某个势能中去,太舒服了。第二遍看,录下了里面所有念经的场景,好喜欢听。

  乐于分享,想起我之前也一直觉得,物质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它只是为我所用。对于藏民们,他们不管遇到谁,都会很乐意分享自己的东西,一起喝茶吧,送你一袋粮食,大嫂我借点柴,这张皮子送给姑娘,拿去。

  开始阵痛要生孩子了,也没有慌乱,没有多激动,就那么自然,在朝圣路上发作了,连夜去了就近的医务所,产妇都没有痛到大喊,这才是真实的,医生不让喊啊,也没力气喊啊。初生的婴儿好可爱,生产过程是一个很有爱的过程,很美的画面。

  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开春耕地要盛装打扮,要烧香,要隆重,老人在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急。是啊,中国速度,真的是好事吗?我们为什么这么急呢。

  遇到落石时,大家很淡定的保护着孩子,没有慌乱,没有怨天尤人。

  藏民们的话很少,一路上都很安静,只有老人家的念经声,还有小女孩对屠夫说的那句“加油”,还有就是“来喝茶”。小女孩跟家里人通话,跟每个人说话都是那几句:在干嘛,我想你了,你想我吗,我在待着呢。朴实,无华,很美。

  遇到夫妻俩带着毛驴去朝圣,问他们为啥是妻子在拉车而不是毛驴,答因为心疼毛驴,上坡妻子拉不动才让毛驴帮忙,人和动物,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了我们是主人。他们把毛驴当做家人,但是毛驴累了走不到拉萨,他们还要带着他一起转布达拉宫呢,一起转大昭寺呢,要一起祈福。

  遇到车祸,先关心人有没有受伤,很轻易的就把肇事司机“放跑了”,只有一句“小心开车”。没有扯皮,甚至都没来得及看一下车子伤成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车头已经废了,一行人开始拉着拖车继续前行,拉一段再折返回原地,磕过去,再拉。没人去抱怨,没人去计较多走了多少路,没有去在意要多走多少天才能到拉萨。真好,我们在工作时,若也能不怕多干活,不怕绕原路,不总想着找捷径,该是多么美好。我是个典型的应试型学生,我非常适应应试教育,我总是可以找到捷径,轻松考个高分,可是我错过了什么?我这种惯性带入生活后,错过的是人生啊。现在越来越不去投机取巧了。

  到了拉萨,钱不够去冈仁波齐了,大家就去打工,年纪大的去洗车,年轻的去工地,晚上还帮老板娘磕头赚住宿费。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快乐的,好像从来没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在拉萨足足待了两个月才继续上路。

  队伍里的长者去世了,没有人惊慌,对于死亡,其实真的不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总有一天,我会明白这个道理。

  这是一部可以滋养我的影片,我感觉到心灵被冲刷,想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与来时一样干净。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相关文章:

朝圣者的自我赎罪之旅《冈仁波齐》观后感12-09

电影真爱观后感12-09

电影《功勋》观后感10-30

初中电影观后感08-18

电影《1942》观后感-观后感09-22

电影《金牌班长》观后感09-03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12-17

电影观后感_800字09-23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09-14

教师电影跨过鸭绿江观后感12-17

《老阿姨》观后感 《家有儿女》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