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2019-02-03 观后感

  9月7日晚上,走进上海逸夫舞台的门厅,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的流动展览“陶行知,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首先映入眼帘,正在入场的观众放慢了脚步,纷纷驻足观看,尘封的历史在流动展橙黄的色调中显示一抹温暖与亲切,未看话剧,已忆行知。

  怀着来看话剧的心情,开场首先看到的却是多媒体的影像视频,浩浩太平洋上的邮轮,让人追溯到陶行知留学美国的种种情景,尔后出场的才是舞台上的话剧演员。感觉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来展示历史背景确实能够感染人,三幕间从1927年到1946年的时间跨度的过渡和衔接也显得灵活自如又恰到好处,各个历史影像视频在视觉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又带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令我印象深刻。美中不足的是“古圣寺的春意”展示的14幅历史照片中,其中13张是与重庆古圣寺相关的照片,却有一张是陶行知在香港九龙演说的照片,显然稍稍背离了烘托的主题。“上海滩的晚霞”展示的.照片过于凌乱,如果是蒙太奇的手法,脉络如果更为清晰一些就更好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陶行知纪念馆宣传服务工作的不到位,更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是那么沉甸甸。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从结构上看,整部话剧就是运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起,这些故事,都是日常宣传活动中经常讲述的经典故事,感觉很亲切。如今以话剧的形态呈现,感觉既平凡朴实,又趣味盎然,在人物塑造上显得形象鲜活,栩栩如生。作为主角的陶行知诙谐幽默,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蕴含着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展示了陶行知为了实现“让中国每一个人都受教育”的理想而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的光辉人生;黄二狗虽然是一个小配角却贯穿全剧,在戏剧冲突中非常出彩,既烘托出主角陶行知的人格魅力,又印证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纠结与无奈。陶行知生命中最重要的二位女性:他的妹妹陶文渼和续弦夫人吴树琴也演绎得恰如其分,很好地衬托出陶行知早年与中后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观看之后,再一次被陶行知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激发起对陶行知先生的无限的缅怀之情。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中陶行知的西装革履、长袍长衫、短衫草鞋的变化正好演绎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情怀和生命轨迹。但是话剧在服装道具上却有一点点小瑕疵,周恩来送给陶行知的应该是他延安南泥湾开荒生产的毛线,而非毛衣。如果再添加一段吴树琴为陶行知打毛衣的场景岂不更温馨,更能展现陶行知与周恩来的深厚友谊以及与夫人吴树琴相如以沫的夫妻深情,在人物塑造上也许会显得更丰满。

  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前夕和同事们共同观摩了话剧《永远的陶行知》,共同感受崇高和诗意的戏剧美感,共同感觉平凡故事里的教育哲理,共同欣赏资深演员的精彩表演,真是教师节的一份特别礼物。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中考作文:陶行知爷爷的声音09-07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10-26

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体会08-27

《边疆行》观后感09-07

永远的恩师永远的朋友作文09-04

捏陶记10-29

雕刻陶板09-15

家庭话剧院的作文08-31

永远03-04

童话剧作文09-11

《饭没了秀》的观后感 《看见》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