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

2021-10-12 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1

  那是思想奋进的年代,那是暗流汹涌的年代。一个个思想上进的青年向我们走来,他们目光灼灼,脚步坚定的向前方走去,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们心中的信念。

  李大钊的《青春》一文阐释了"吾族之任务,不是讨论古老中国能残喘多久,而是创造一个青春中国。".正是这样的理念感染了当时的青年豪俊,他们纷纷展开救国的行动:办女校的向警予走进深山一家一户劝说女孩子读书,她说:"多一个大山深处的学生,就多了一个革命的火种,这样的火种能够影响一大片人群。";一张封存多年的照片,让我们认识这样一位27岁年轻的英雄,出身穷苦的王尽美用年轻的生命诠释"尽善尽美为革命"的誓言;公子少爷出身彭湃毅然脱下洋装,走向田间地头,在农民中烧毁自家的地契,地主强权在烈焰中化为灰烬,青春的中国在火光中冉冉升起;蔡和森的组织带领下,怀揣理想与信念的时代先驱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他们的生命终于监狱,终于刑场,但他们的誓言回荡在苍穹!他们的身影矗立在史册!

  正是艰苦的环境和坚强的意志铸就了坚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不辜负历史的重托。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回顾这些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改变了中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和精神风貌。我们坚信,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有着光荣传统和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一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出更加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

  我们坚定不移,我们奋勇向前,我们全力以赴,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重担挑在我们肩上,90后又怎样,说我们没有责任感又怎样?有时我们是有一点小叛逆,有时我们是有一点小娇气,但许多人不知道,那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你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发现,害怕不是我们的个性,退缩不是我们的作风。

  只要我们勇于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断的为此付出,敢于去挑战自己,不懈怠,不放弃,那就能达成理想。就像中国共产人一路走来,因为有理想,有信念,才有今天建党九十周年的成就,才有今天强盛繁荣的中国。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我们的理想是祖国明天的未来。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更好的明天。

  《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2

  在20世纪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史上,瞿同志作为著名的革命家和知识分子,肩负救亡与启蒙的历史使命。

  他拥有诸多第一:第一个翻译《国际歌》歌词,第一个系统译介马克思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第一个把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介绍到中国,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所谓的"叛徒".他在临刑前一个月,于福建汀州狱中写了遗文《多余的话》,其中透露出来的个人际遇感受,与时代洪流,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突。

  回观瞿同志的道路,研读其著作,不难发现,知识分子,是瞿同志自己认可的身份,也是他骨子里散发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品格的体现。身处巨变时代,革命是瞿同志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革命大抵都与知识分子有关,他们开风气之先,首先在思想文化转变、重建过程中倡导、鼓吹和实践革命的理想。而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他具有双重的身份和任务:面对现实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必须承担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任务,而知识分子天生就具有的内省、反叛精神,却时刻促使他们观照自身的灵魂,关注心灵的苦闷、彷徨、追求。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形象书写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完美的英雄,坚定的革命者。还有一种就是更多关注个人独立的精神空间,充满矛盾、犹疑和挣扎,在这里知识分子是追求与彷徨的混合体。鲁迅、茅盾、巴金等都书写了这一类知识分子。而瞿同志,正是以自己的言和行为这个传统作出了个性化的注解。

  浪漫与革命,两者都是激情的象征,在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在知识分子的想象和预期中,它们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于是,骨子里充满浪漫精神的.瞿同志义无反顾投入了革命,参与了革命实践,获得了革命家的身份认同,文化的构建与革命的行动获得了某种统一。但矛盾恰恰存在于此:浪漫的内核以个性、自由、反抗为本质,而革命却常常不需要、甚至完全排斥这些特性。他不可避免陷入了某种困境:一方面坚持革命信仰改造自我,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抑制和背叛浪漫文人天然的个性需求。对此,鲁迅在《文化偏至论》给出了最为精辟的剖析:"他们天生地有着追求群体人类平等的人道主义倾向,又本能地对个体精神自由、个性发展持有特殊的热情与敏感。"

  《多余的话》是瞿同志被俘后在狱中所写的,是他离世前最后的文字。死亡是人生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试金石,那一刹那流露的定是真实的性情。《多余的话》呈现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灵魂,瞿同志解剖自己,审视自己,用这种方式拒绝无谓的崇敬和瞻仰。他说:"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瞿同志将自己当作了一个客观的存在,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剖析自己,表现出"走在希望的途中"的知识分子在艰难的跋涉中对自我信仰的坚执。正如他自己所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老一辈革命先驱的精神感人至深,是历史的丰碑,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3

  暑假期间,爸爸妈妈陪我观看了献礼建党百年华诞的优秀影视作品《理想照耀中国》。百年的历史像一条浩荡向前的大河,无数的中华儿女激起了一朵又一朵的美丽浪花。他们执着“理想”,在百年奋进的道路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瞬间。这部作品截取了其中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通过短剧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能量,照耀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追求梦想,努力奋斗。

  全剧有40个故事,其中《冰糖》有关两弹功勋邓稼先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苏联专家团更是落井下石撤出了中国。在生活和技术都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科研团队里的很多人都营养不良,患上了低血糖,邓稼先也不例外。每当低血糖发作的时候,他就含一块冰糖在嘴里。这种办法虽然很土,却很有效果。那时候全国上下冰糖紧缺,他的妻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来一丁点冰糖。但是冰糖却不见了……“我把冰糖种在土里,等到秋天就会长出更多更多的冰糖,给爸爸和那些叔叔阿姨们吃。”他的儿子哭泣着说。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流下了难过的泪水。原来他的儿子并没有想着偷吃,而是想给爸爸更多的冰糖。我难受极了,对比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那么多的美味佳肴,很多人却不懂得珍惜。就是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邓稼先带领团队经过9次的计算演练,终于算对了数值,原子弹研究取得了突破。因为他们满怀理想、不惧困难、无私奉献,原子弹的蘑菇云终于成功绽放在祖国西部的上空。

  还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故事感动着我。激扬理想,奋斗不息是这些主人公的共通点。正像主题歌曲所唱的:回首望,路遥遥,多少脚印深深;抬头看,路漫漫,理想依旧在召唤。前辈们的精神将照耀指引着我们新一代继续勇往前行。


【《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1.初一读后感:《红星照耀中国》_700字

2.亲情照耀我前行作文

3.梦想照耀我前行作文

4.《感动中国》观后感

5.《中国地》观后感

6.《中国机长》观后感

7.中国机长观后感

8.《美丽中国》观后感

上一篇:《长津湖》观后感 下一篇:长津湖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