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观后感1
“福贵啊,我们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而我们又是为什么活着呢?对生命的认识,也许只有在失去后才能体会。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剧而变态,在苦难深处,反而不知为苦。只有沉醉于苦痛,所有的伤口才会不药而愈。从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让我们了解到个体的思想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太过渺小无力了。正如《活着》题目里所隐喻的,小人物力所能及的只是关心自己的生存罢了,在那样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是“活着”二字;在当今呢,将之换成“自我”之后,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的小人物呢。在时代的迷雾里看不清周遭险恶,我们无法寻找“自我”源头在哪里。作为底层小人物,我们也只有好好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总说人要活得睿智、活得有“自我”,要学会宠辱不惊、留无意。被这样的价值观念劝说良久,我们却慢慢失表情,面对森多万象,只当在观看玻璃窗外风起云涌,不管是否内心暗潮激扬都不动声色。也许你可以对他人如此,不以他的言行动及任何情感,以为冷漠是自我意识强烈的前提。但是否想过,会有这样漠然冷峻的姿态的你我,正是被周围的一切驱使的结果呢。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最后完全依顺于麻木与不幸的世界。而电影主人公则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影片中所展现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贵,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活着》观后感2
生活中,每个人都为生活忙碌着,每个人都要有生活的本领,不能只生在温室里靠父母,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应该懂得父母挣钱的辛苦,学会感恩,学会自己生活的本领!
这学期,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学习,老师让我们观看了陈大惠老师的视频——《活着》,我很受感动。视频播放得内容是一个传统幼儿园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在这个幼儿园里,孩子们没有大型玩具,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生活得很快乐!老师带他们做游戏,他们知道给老师送茶喝,给老师搬椅子坐,吃饭不挑食。尤其看到那个小朋友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很让我佩服。视频还放了很多做义工的大学生,他们什么都不会做,做义工还让别人侍候。为了教育他们,陈老师带他们到街上捡破烂七天,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亲自体验靠自己生活的过程。在这七天里,他们遭受了种种困难和别人的白眼,捡了一天只挣到几元钱,他们不再嫌弃垃圾桶臭,当遭到人骂时也学会了沟通,没吃的盒饭也捡着吃了……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体会到了拥有活着的本领的重要性。
是呀!现在我们物质生活好,父母又娇惯我们,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都不会做,都是父母替我做。当我们长大了,自己面对生活的时候,怎么能有能力面对生活的困难?这样将来不就是废人吗?想到自己平日里挑食,想到自己挑剔穿戴,想到自己还让妈妈整理书包……我感到很惭愧。
观看了视频后,我想:今后的生活,我也要改变自己,从小事上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学会感恩,学会活着的本领。
《活着》观后感3
《含泪活着》播出后曾受到了日本电视界的广泛关注。日本纪录片知名制作人横山隆晴表示,在日本主流频道以配字幕的方式播放外国语纪录片,并且是在黄金时段,这在日本电视界是破天荒的事情。
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中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访问日本时,曾给与了这样的评价:“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深受感动。”
一位21岁的男性大学生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感动的电影!现在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我即将毕业,联系了许多公司但都没成功,我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情绪非常低落。但《含泪活着》让我改变了想法,给了我真正的勇气,我会振作起来!”
一位42岁双眼哭得通红的女性观众激动地说:“我是张丽玲纪录片的粉丝,她的每部作品都让我深受感动。今天我带全家来看《含泪活着》,边看边流泪,不过不是悲伤的泪,而是温暖的泪,心灵像被洗过一样,激励我更加热爱珍惜生活,这就是张丽玲纪录片的魅力。她用十年时间拍摄的《含泪活着》,主人公对人生和家庭的热爱,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再次感悟到中国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学习。我将介绍朋友们都来看。”
一位49岁的中年男性:“五个月前公司倒闭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心里压力很大,我甚至产生过人间蒸发等极端念头。《含泪活着》给我的.震动太大了!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简直无法比,我会永远以他为榜样,做坚强不屈的男人和父亲。在我人生中最苦闷绝望时遇到《含泪活着》这个电影是我的幸运,给了我希望和目标!我向主人公和制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活着》观后感4
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观看了《活着》这部电影。
在五十年代的一户家庭里,有一对夫妻,而且还有一个小女儿。男的整天到晚到赌场去和别人赌钱,因为每次都输给对方,所以损失极大。女的劝来劝去,他还是不听管教,结果连自己的家产都没了。从这里,我学到了做每件事都得有个度,还有及时改正错误,这样才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为家里太穷,所以男的就向那个曾经和他赌钱的那个人借钱。那个人没有借钱给他,但给他了许多皮影。他找了一些同伴和他一起演戏,后来他就赚了许多钱。从这里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
在六十年代,那对夫妻的女儿和小儿子都长大了,有一天,女儿正在干活,一群小朋友用石头扔她,因为她是哑巴,所以无法表达她要说的话。小儿子听到了,急忙跑过去把那群小朋友给痛打了一顿,他们也还击他。在一所大食堂里,小儿子又看见那个打他姐姐的小朋友。于是,他就装了很多面,还加了很多辣椒。然后,他就把碗里的东西倒在了那个小朋友头上,辣得他的眼睛都睁不开了。唉!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
后来女儿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儿,过了不久,女儿和小儿子都去世了,所以只能让姥姥和姥爷来养育小孩。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横行霸道,有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这样你就会得到上天的奖励。
《活着》观后感5
这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上海男人为了家庭和女儿的未来,借下巨额债款只身去日本生活15年,在日本一天打三份工,深夜才回家,由于护照过期,15年一次也不能够回国与家人团聚,为了把女儿送入世界最高学府,忍受着孤单,背井离乡的生活着,一家三口都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思念、牵挂和辛酸,只为了明天的希望。
我很怕看老丁那双含着泪时的眼睛,太多的辛酸太多的过往不能追述,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即使含着泪,也要活下去的坚韧。
我相信这世上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尽相同,但我不能想象,这样的一对夫妻,这样的一对父女,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15年的,女儿对父亲的印象就只有照片里的样子,父亲对女儿的思念也只能借着那张还在怀抱里的女儿的照片,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丈夫对妻子的牵挂,所有所有的感情漫长又无法宣泄,这15年对这一家三口来说是压抑的,三个人的生活里只有希望,只能有希望,只有它是光明的,所以就只能朝着这光亮走,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晴天。
老丁说他从没后悔过,一家人都从没有后悔过,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妻子终于拿到护照可以去探望在美国上学的女儿,她将在日本转机,将有72小时的时间可以和丈夫相处,临行前一向节俭的她特地去做了身新衣服,理了头发,她很开心。老丁也是一样,他把结婚时用的枕巾拿出来,小心翼翼的铺好。时代和生活赋予了他们含蓄而深沉的爱,见面的时候两个人好像都很平静,老丁带妻子去逛日本,吃东西,他们都很开心,但是时间真的很短暂,离别的时候他们都哭了,背对着对方,那是不舍。上面的图片就是在地铁里的这一幕。
不过只要坚持下去,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刻,他们等了15年,老丁终于坐上了回国的飞机。
“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电影里的话。
《活着》观后感6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幕后资料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我们时而会感觉到,每天都要为生活琐事而烦恼,浮躁的心总是缠绕着我们的躯体,为了生活而生活,或者不叫真实的生活,完全是在敷衍周围的一切,早就把年少时的梦想抛之向外,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然而,当我们面临生命即将离我们而去或看着他人的生命被无情的剥夺时,我们又会觉得活着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我们都在追求幸福,但我们好像忘记了追求幸福这件事本身就是幸福的。人,只有活着的时候才能体会什么是幸福。小时候很容易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因为那时候欲望极少,越长大会越孤单,因为我们想要的超出了别人所能给予的。所以,人想要一直抱有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就应该知足常乐。老人们都说,人的一生是极其有限的,不应该追求那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何必让自己活得那么累呢?
但,我们的生活是需要乐趣的,也不能总满足于仅仅是活着,我们要向前进,要发展,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而且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对生活有极大的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时刻要有觉悟之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去适应,生活正因为磨难才会五彩斑斓,爱自己在乎的人和在乎自己的人并感受这一份幸福。
《活着》观后感7
看了一部电影《活着》,是张艺谋1994的一部片子。影片讲了福贵和家珍从40年代到六几年的事,由于当时时代的问题,他们家先是福贵,把老宅输了,气死了老爹,接着不堵了,又被抓去当壮丁,当时就希望能活着就行,后来回家了,小儿子被当了区长的春生开车不小心撞车死了,多年后春生成了走资派,不原谅春生的家珍看着沧桑的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的好好活着!几年后大闺女凤霞找了人家,苦了半辈子的凤霞终于幸福了,可是生孩子大出血,由于医生都被批斗,关牛棚,凤霞还是没能活下来!再后来福贵和家珍还有凤霞老公照顾着他们的儿子,一家四口相依为命的活着……
看电影的时候是边哭边看,边看又边哭,在大历史时代背景下,福贵一家就是当时的小人物,时代的牺牲者。片名叫活着,其实能活着比死更难,更有勇气,不管怎么样,活下来就是好的,死了一了百了,可是对活着的人是多大的打击。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者可以见证一切,见证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改变!影片中福贵说:鸡长大了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变成了牛,牛长大了时代就好了!对呀,时代会越来越好,孩子就不用再过苦日子,活着就好!
活着不易,现在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正面对烦恼,面对忧愁,甚至更难的事,可是只有活下来了,事才能去被解决,慢慢的,所有的事都会被解决!当几年后再回去看当时发生的以为过去不的事,迈不过去的坎的时候,其实真的微不足道,只要不是死亡,就能过得去!活着不易,且行且珍惜!
虽 没有大富大贵,一家人开开心心,团团圆圆的活着就是幸福,只有活着,才能向着阳光,向着更好的地方生长,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意义!
《活着》观后感8
影片《宝贝儿》今年10月上映,票房并不高,大概因为这是一部纯生活电影。但我看完之后,却心情沉重,很想写点什么。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弃婴的故事,镜头下的片段很平实很生活很现实,结局也很开放,客观冷静地去还原生活的本貌,不悲不喜,无解。
女主江萌千方百计想救活一个和她患有同样疾病的婴儿,想让她和自己一样活下来。结局却是因“偷小孩”被派出所拘留,丢掉了医院的工作;不得不搬离养母家,养母则进了养老院;患儿的父亲到她打工的地方,告诉她孩子已经去世。
影片通过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江萌,和如她一般的一群人的生活状态,一直在向世人证明即使是病弱的弃婴,也可以努力地活下去。从江萌的第一视角出发来还原整个事件,其实患儿父亲到底有没有治疗小孩,有没有给她做手术,都是江萌从警察的口中得知,背后的真相无从查证。而患儿父亲一家人并不缺钱,甚至高龄很想要孩子,却又万般无奈选择不救患儿,片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或许背后还有更多的压力和不为人知的隐情。
整部电影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做了大量的留白,对于结局,也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从“父亲是否有权决定婴儿的生死”的问题,到“每个生命的生存权利”,影片更多的是在“探讨话题”,而不是“回答问题”,因为现实生活本就无解。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社会是否需要给所谓“不完美”的生命,提供一个平等的生活环境,这也是一个问题。就像歌中所言“用尽了力气,也难以改变,生存的疼痛;幸福是寓言,不幸是故事,愤怒与慈悲,粗糙交织”。
最近,基因宝宝的话题也很泛滥:人类是否应该为了消亡某些疾病就更改基因构成,人类是否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和未来,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将是无解的话题。
生命总有很多不完美,人生而不完美,不必太过执着,即使是不完美的生命,也是弥足珍贵的宝贝。
《活着》观后感9
这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富贵在亲人都离他而去之后,在忍受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之后,在自己只身一人的情况下,仍能以老黄牛为伴,好好活着,这是令读者感动的地方,对于我来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那是今年的3月11日早上7:14分,还在学校的我突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父亲病逝的电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默默办理了请假手续,搭车赶回了家。父亲在临走之前,我都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也将自责和愧疚终生。
在送走父亲的那一刻,我摸着父亲冰凉的手,看到父亲还有一只眼睛没有合上,我想父亲在临走之前一定很想见我最后一面吧,我后悔没什么周末没有回家看看父亲,我多么希望母亲在父亲临走之前能够告诉我,让我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父亲临走之前仍未能见到他这个不孝的儿子,只能在走后睁着眼睛看我了。
我知道父亲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的,就像奶奶和五叔那样,留给生者无尽的痛苦和悲伤。虽然在父亲临走之前,在亲人面前,我忍着不哭,但谁比我心里更加痛苦难受呢。在父亲走后第二天,睡醒之后我忍不住哭了,就偷偷地跑到屋后的角落,泪流不止,我是不想让爷爷和母亲看见我流泪痛苦的样子。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有我相同的经历,也忍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往后的几天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就看了根据余华的《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
该剧的主人公富贵经历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先后离开自己的痛苦事实,虽然在余华的《活着》里还有他的老婆、外孙等亲人也离他而去,遭遇更加悲惨,但谁不希望好好活着,但生活总是这样,让我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使我们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打击,使我们沉浸在伤痛之中,但亲人已去,活者就应该好好活着,我想这也是《活着》给我最大的教育和感悟吧。最后,愿父亲一路走好,在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
《活着》观后感10
这部作品,通过展示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和一波又一波无边的苦难,宣扬一种面对苦难面对死亡时可能的态度。
一本应列入你一生读书计划的书。
我高中时看了一遍,上个月又看了一遍,说的是一个老头的一辈子坎坷的经历,少时是个败家子,后来家产输光了,也老实了,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小时候生了场大病,哑了;儿子在上小学时给别人献血,失血过多死了。妻子受了刺激,大病不起。后来女儿结了婚,生孩子时难产死了。小外孙后来又成了孤儿,因为长时间挨饿,一次饱餐后也死了……真正的家破人亡!我刚好看过!
这部作品的名字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这是作者的自序
挺好看的,就是讲一个人的一生坎坷经历,这中间他经历了游手好闲的青年时期,战争、饥荒,还有亲人的相继离去,换了我们常人可能很多人会选择自杀,然而他还是活了下来!
看了让人愤怒,不过听说要改编成电视剧,会有一个大团园的结局。
【《活着》观后感】相关文章:
2.活着的读后感
3.初中活着读后感
4.活着读后感初中
5.活着中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