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1
《湘行散记》这一个题目令我沉思,作者沈从文到底会为我们呈现出怎么样的画风。是忧伤的?是愉悦的?先从沈从文开始吧!他从小本是出征在他十几岁的那年,他离开家乡,远去北京,开始文学创作,而《湘行散记》便是沈从文在故乡湘西的回忆,以及时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亮点)
在这本书中,其中的一篇——《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这一章节故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从中我了解到了水手宋宋和牛保在每天只有一角多元的情况下,仍然冒着危险去工作。在冬日三九,天就算很冷,可如果船遇险了,水手们照样往下跳,就算河水再凶猛可他们也会冲着一线生机去挽回。对他们拥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勇气与努力,而住在吊脚楼的妇人,因嫁的丈夫因出海死去,而沦落为妓女,她明明可以改嫁。但她没有,而是去努力赚钱,浪费自己的青春未尽自己的微小之力来济救自己的家庭。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以及对家庭的希望。(可以再升华到他们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上去,更有高度)
每次读到这一章节,总有所感悟,却又不知自己为什么感动。再想一想自己现在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伸手,每次吃东西都十分浪费,而在我们这么幸福享受的同时,又有绝大数人在为生活,为自己,为家庭而奋斗。而我们也无力为他们做些什么。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曾提到一句话:“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是这样子的,在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像沦落的妇人一样,永远保留那份爱的希望!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2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新渡船又会出现。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似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活的真谛。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美丽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抱,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尽管凤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鲜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单作者却有一种陌生感。回想一下,山还是那么的高峻,水还是那么的清澈,人还是那么的勤劳,天还是天,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变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顽童时是纯洁无暇的,天真的,那时侯未看到现实生活的丑陋,无奈。看到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因为爱,祖父操劳一生,当生命结束时,心中充满了挂念;因为爱,少女重新对生活有了诠释,有了希望;因为爱,哥哥选择了离开,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挚的感情;因为爱,弟弟去寻求那个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爱,她便从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个日日夜夜盼望归来的男人……生活不是图画。
生活需要流动。到了冬天,那个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茶峒。凄凉朴素,忧伤结束了。所有心思浮动,所有山川日月沉静入画中,凝结画中。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3
读完《湘行散记》,历史的感悟从我的心底静静流淌而过。文学虽如水,过而无痕,却沉淀下太多太多的叹息……
《湘行散记》描绘的是湘西美景,在这里,流淌着清澈的河水,响彻着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这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女的女人。在这里,你能观赏古老的西兰卡普织绵,品尝美味地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能见识到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感受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社会淹没到无影无踪,无处寻觅的地步。
镇上的老百姓有在沿河居住下来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沿河边的山上,河岸两边用竹子搭建而成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沈从文先生用极为优美、丰富的笔触勾勒出湘西美景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物是鲜活的,风景是灵动的,事物是立体的。字里行间,我深深地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对生活的热爱。沈从文先生年少时投身军队,随部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很多苦,阅尽了社会的黑暗与冷漠。然而,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击垮他,他对生活仍保持着满腔热忱。而我们呢,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整天叫苦叫累,遇到了一丁点的挫折困难,就做一只缩头乌龟,不敢迈出前进的步伐。
忙碌的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所以,我们失去太多太多了。掩卷深思,我们是否得敞开自己的心扉,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呢?虽然我们相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沧海一粟,但是我们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发现美,发现生活的真谛,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赶属于自己的理想!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4
《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记录了沈从文故乡湘西特异的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他以乡村中国的眼光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和质朴的生命形式,较多的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与笔记的传统,能够简练流畅的写景叙事,穿插着对往昔的追忆,平和之中自有其动人之处,名篇《箱子岩》、《桃园与沅州》。
湘西的纯美一尘不染仿如桃源。陶渊明描绘桃源,亦不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就好比看一幅晕着水的淡彩,通篇文字如同浅水一样地流淌,润泽着读者的心。看似毫不用力的涂抹,出来的线条却清朗通灵;几乎白描的手法,不杂一丝的议论,不着痕迹地触动读者的心弦。
《鸭窠围的夜》中,“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借着黄昏的金光,还可以把这些希奇的楼房形体,看得出个大略。”这里写到了吊脚楼,它是一种民间建筑。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而过,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他将一种普通的民居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大家面前,一幅山、水、吊脚楼完美结合的图画显现出来。《箱子岩》中还有这样的描述“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沈从文笔下的岩壁、石窟、码头、河道、渔网、船橹、白帆、落日、云影、暮色、薄冰……都微微敷了一层闲淡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纸上渲染、行走,画面澄明、清澈、纯稚、简洁,到处罩着一层冬日里炉火边的暖意,就连当地水手的粗野对话,也显得极具温情和惬意。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记,共有三个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新湘行记》。沈从文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风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灵现的,宛若现代的桃花源。
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古老习俗还有所遗留。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5
月光如水,照进了我的房屋,照在了桌上那本《湘行散记》上。
如果你细读这本书。不难发现,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写水手。书中精细的描写,让我重新穿越回了20世纪,目睹了水手的生活。
当时,当船向上游走时,必须有一位水手跳入河中,不管天有多冷,水有多急。稍有不慎,下场只有被大浪冲走,直接就殉职了。他们还只能拿到几乎没有的收入,能填饱肚子就已经不错了!
不过,当时有人同情这些英勇牺牲的水手吗?没有,对于官绅富豪来说,他们只是被看做一粒尘埃,在这世上,可有,可无。他们哪里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苦?他们,只会享乐。而不是像劳动人民那样,用双手去创造快乐、幸福。
在元朝,这样的现象也很严重:当时分为一、二、三、四等人。四等人杀了一等人,非偿命不可,而一等人杀了四等人,只用付一头毛驴的钱即可。好在,现在劳动人民的利益被彻彻底底的改善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水手们已不必下船冒着生命的危险拉船了。而且,劳动人民已经与其他人平等了,可以幸福地生活。死时,有一声浩浩荡荡的队伍来为他来送葬,劳动人民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终于获得了在社会的生存权、平等权,面对这点,我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欣慰。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可以真正的做到人人平等。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6
读完之后,是应该写点东西的。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ji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到,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然后不为亲人知晓;有那么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识。初读时,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远不止这些,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ji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那些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7
操着粗话的汉子呦,缥缈的橹歌嘴边来。山连山,水连水,歌声竟被那群山清水挡回去了,河边的洗衣妇羞红了脸,掩面接上了橹歌,歌声不歇,水波漾不止,湘西是桃源罢!
沈从文1934年还乡的笔下,给了我这么个朴素美好的想象。先生这此还乡记下湘西的故友、湘西的水手、湘西的夜、湘西的流水……十几年未回湘西,故乡仍未如何变——却又变了,那人有的走了,那镇换了个面……为什么呢!
人还是那么地朴素大方,可那大笑背后藏着的尽是心酸!就那水手们,十六年前沿河的码头,有一半停着高大的运油船。宽平的河面,整齐的码头,来往的水手船上朱砂、水银、苎麻、布匹……装得满满当当。不说那白天有多么人声鼎沸,就是落日余晖剩余一片深紫时,浮荡的催橹歌声,是如何壮丽稀有。可瞧瞧十六年后!各河沿岸破烂不堪,船被绑在一块,标着“此船出卖”。水手买船!何等凄凉!当年大方爱笑的精悍青年呦,现在成了要为货物分量争吵的骨瘦如柴的小子了!为什么?是什么把这桃源搅得这般不好!悲愤过后也只能无奈地感叹句:“时间造化弄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钢铁大船扬帆启航,谁还用小破船运货?这是“人生”的苦味,欲望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们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的命运里去,扰乱了他们生活上应有的那份哀乐。人总得看开,所以他们又大笑起来,只是有些苦。
30年代面临的,几十年后仍在面临,你看那中国南边的某条河上,曾经渔民放一群鸬鹚入水,在竹舟上撑蒿,光着脚、卷着裤腿,黝黑的双脚、嘹亮的嗓子一动、一吼,水花飞溅,歌声朗朗。一会鸬鹚跃出水面,被绑住的脖子卡着新鲜肥美的鱼。这属于江南出神入化的“鸬鹚捕鱼”,还不是抵不过历史的洪流,被淘汰了罢!
那山仍是那山,那水仍是那水,那人却不是那人。岁月蹉跎,物是人非。幸运的是,湘西的.水手,还能在历史哀乐中唱上一曲橹歌。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8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记,共有三个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新湘行记》。沈从文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风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灵现的,宛若现代的桃花源。
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古老的习俗还有所遗留。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长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从山脚窜到山顶,淹没到密密麻麻的树丛中。石梯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现在还有一些木石结构的吊脚楼依稀可见。
站在高处看山脚,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因为是深秋,河水很细,从高处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带了,玉带乖巧地从一座木桥下穿过,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边树木丛生,虽然掉了叶子,可是枝条依旧风姿绰越。不难让人想到春天,碧绿的枝条抚着柔波荡漾的河水的样子。
到黄昏时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开始升腾起淡淡的轻烟。这是山里人用拾来的柴火开始做晚饭了。枞树枝的香气和着米饭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开来,在河边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闻到香味就纷纷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门。
被现代文明化了的小镇人家传出了流行的旋律,给小镇的夜晚增添了新鲜与活力。
《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景观、生活无一例外的展现出现代小镇的风采,自然朴素的的生活方式,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闲适清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幅田园画的真实版,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现代版《桃花源记》。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9
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女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10
沈从文于1934年因母病回故乡湘西,一路上他用充满温情的语言书写了那个年代故乡的山水、风情,于是便有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透着空明与澄澈的《湘行散记》。在他的书里,在我的眼里,一切的景、物、人、事无不使人的内心柔和、温暖、感动。
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他从小在这儿长大,十六岁起随军队辗转于川黔湘边境,因而一提笔,那朗然入目的山川景色便跃然纸上,“全河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船正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吊脚楼尤其使人惊讶,高矗两岸,真是奇迹……到这样地方,使人太感动了”……他的文笔胜于丹青,如水般流淌而过,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便被勾勒出来,勾起了我对湘西的向往。
然而,他的笔墨更多地却落在了那些质朴而可爱的人们身上。《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中,朋友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是个懂人情、有趣味的旅馆主人。沈从文离开时,天落着雪,那大雪茫茫的清晨,天刚刚白,他就这么从热被里钻出沿岸追了三里路赶来送行。“一路复兴,一路复兴。”那么嚷着,于是他同豹子一样,一纵又上了岸,船就开了。如此情义,令人动容之至,若是放到现在,怕也只是躺在床上随便发条“一路顺风”的短信而已吧。想起《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妇人在吊脚楼窗口向河下人锐声叫道:“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幽怨之至。而那水手呢,虽然或许正在急水滩头趴伏到石头上拉船,一定却记忆着吊脚楼妇人的一切,心中感觉十分温暖。在沈从文笔下,还有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船夫,那些“黑脸黑手脚”的挖煤汉子,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青年军官,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
有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读来似乎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沈从文对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岭间的乡野人民怀着些许同情,看到麻阳人生意惨淡,便为地方经济感到担心。然而更多地,却是感动和尊敬的爱。“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他感动于“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于是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沈从文年少即投身行伍,加入了辗转流动的土著部队,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愿我们也能像从文先生那样,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对生活那么温暖地爱着。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湘中05-29
望湘人03-13
湘川怀古05-29
湘春夜月03-12
湘中秋怀迁客05-05
湘中秋日呈所知05-05
美丽的湘子桥作文500字08-31
湘妃怨·次韵金陵怀古05-29
湘子桥作文三篇07-27
春滞沅湘有怀山中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