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书笔记

2021-07-15 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读书笔记(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1

  《靠自己去成功》是刘墉专门写给女儿的书,在这本书中,刘墉和女儿真是无所不谈,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人生、世界……鲜活的语言、平常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读来颇具兴味。而绵藏其中的是父亲对女儿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来敲你的门,要靠自己去成功。

  这本书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掘出深刻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

  刘墉很懂得“避而后谈”。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

  刘墉还懂得“换位思考”。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

  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师长的艺术。《靠自己去成功》闪耀着爱与智慧的光辉,是一本能给予我们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好书。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2

  余老师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印象中,教育各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群体”现状,多有“恨铁不成钢”要求,各类名家或专家论及“教师群体”,往往多为“专业水平不如人意”感慨叹息,社会上普遍的教师关注,多纠结在教育教学方法、技术和效果上,少有关注教师生活、生存现状。你一聊社会地位的落差和待遇,周围就有人用“师德”和“奉献精神”来压你,让人觉得气短,不敢抬头。久之,政府、社会、主管的领导们和广大的教师群体,仿佛都有点“施虐”和“受虐”的病态心理。

  勾起牢骚之语,是因为余老师关注教师工作的同时,还记着教师们的生活。“希望每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充满智慧”,一句亲切的叮嘱,让人心头一热。当我们谈论教师这一职业,或谈论教育事业的时候,首先要关注这一个个“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爱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态等等,都需要互相的关注、关心、理解、帮助。教育教学是一份充满“爱”的工作。试想,普通老师生活缺乏稳定,对自对人对社会的心态调整不好,能期待他们平静而清醒地走进教室吗?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首先要“育师”、“育己”,然后才能“育学生”。“一流的教师”才能育出“一流的学生”。由此,无论是从学校、还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看,教师是第一位的,有全社会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满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师的成长,生活和工作是分不开的,生活中乐观、有情趣、自我认同感强的老师,在学校里肯定自信、积极,有个人魅力。同样,许多工作优秀的教师,他们对生活现状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充满幸福感。所以,许多名家、大家优秀的表现和出色的成绩,除了用专业理念技术去解读外,还可从其生活中的个人性格、品质和精神上去理解。看余老师的《致语文老师》一书,其长者、智者的风范令人敬仰。余老聊的是教学,也是个人迎难而上的成长修炼,这修炼的过程,有坚定的目标,有系统的规划,有艰苦的执著,有挑战的智慧,有说不尽的苦乐滋味,有沉甸甸的收获。其修炼的智慧之语,既可心引领我们认真地工作,也可以启发我们用心地去生活。

  我们无论是自愿,还是巧合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了此生与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虚幻神奇的道德评价,因为职业的特点,我们的生命历程真的有些特别。我们需要(应该)掌握更多的文化,我们有机会站在人类思想的前沿,这是我们有时清高的原因;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思想播种的责任,我们的工作与其说是教育教会学生,不如说是熏陶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往大了说,我们的事业真的能改变命运和世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学生,我们每天的工作少有重复,我们每个教育教学的细节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和人文个性,我们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战;我们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很少有职业像我们这样需要终生修炼和成长。

  凡职业,都需要为了生活,从事教师职业也需要“养家糊口”,这点标准不一,争议不断;凡职业,都需要有敬业的精神,都可以经营成事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不论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极致。从古至今,“状元”总是凤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的,为难的是,成功需要面临各种挑战,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坚持下去。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3

  朋友问我:“在看什么书?”我说:“《青铜葵花》”。他说:“这是一个忧郁的故事苦难的故事。”我一时语塞。我不觉得这是关于苦难的,读起来时多么地优美,多么地富有诗意,多么地让人感觉温馨啊。然而,细一品味,每一个片段都关乎苦难,每一个片段都让含着泪微笑……

  当青铜为了让葵花读书,设下小小的骗局,毅然放弃了自己对书本的渴望时;当青铜为了满足葵花拍一张照片的愿望,最后卖掉了最后的一双穿在自己脚上的芦花鞋,光着脚丫在雪地上飞奔时;当青铜在芦苇丛中努力地捕捉萤火虫,然后把它们放在南瓜花里给做作业的葵花照明的时候,他可清楚这就是苦难?

  当葵花戴上了青铜为她精心制作的冰项链,看到奇幻的五彩的光芒闪烁时;当葵花微笑着喝下哥哥用一个下午捕得的野鸭,品尝着难得的美味时;当葵花从江南捡银杏回来,看到岸上她那熟悉的纸灯笼时,她可知道这就是苦难?

  那美丽的萤火虫灯,那闪亮的冰项链,那夜复一夜亮起的纸灯笼,是爱,使这所有的苦难变得诗意,使这原本苦涩的泪水化为了甜甜的微笑,让所有的读者在叹息命运的不公时,忍不住把心也变得柔软,变得澄澈透明。

  奶奶,走了。那个慈祥的,永远干干净净的奶奶,临走之前,用她用即将枯竭的生命为两个孩子采摘着世界上最美丽的棉花,她要让这两个孩子的冬天不再寒冷。这个在苦难中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却从不曾向苦难低下头,卖掉了耳环,卖掉了戒指,只为了这两个孩子,这个家……

  牛儿,也走了。那只陪伴着这一家度过一个又一个苦难的牛儿,那只曾陪着青铜葵花一起长大,驮着葵花无数次地走在上学路上的牛儿,那只默默聆听青铜的寂寞与无声地诉说的牛儿,也走了……

  葵花,也走了。在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中,在大麦地渐渐长大,与大麦地融为一体的`葵花,也走了。在大人们设计好了的好意中,在大人们规划好了的未来中,葵花的快乐葵花的幸福,被夺走了。

  青铜,再一次回归了寂寞与孤独。没有了牛儿的陪伴,没有的奶奶的抚慰,没有了葵花的相伴。他在那高高的草垛之上,望不到遥远的城市,心中的思念沉沉地积淀,那一声爆发而出的“葵花——”让所有的人哽咽泪下……

  于是,诗意的苦难在将泪水中延续,然而泪水这次却无法再化为微笑……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4

  当我第一次翻开《病隙碎笔》的时候,目光停留在了每一章节的前一页,那是史铁生先生创作这本书时的手稿,字迹清晰流畅。彼时我就坚信,这将是一份礼物,一份俯视着平凡人生的礼物。

  周国平先生在解析书名的时候这样讲到:“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不得不承认,对于史铁生本身,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存在。在生命行走的路上,在那些像海绵一般的岁月里,他挤出了智慧,这种智慧,是从疾病的深渊中迸发出来的血液。

  《牧灵圣经》的扉页有这样一句话“我给你们一条新的诫命: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这是上帝对他的追随者的希冀,亦或者叫作命令。这是信仰的力量,如果上帝真的可以像他所诉说的那样爱着他的子民,那这世上又何谈灾难而言?

  史铁生巧妙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但可怕的是在这个满心功利的时代,我们的希望何在?当所有人拿着金钱和一颗所谓虔诚的心走进寺庙,向神明祈祷,而又有几个人祈祷的不是光荣而是希望呢?我们都坚定地认为希望就在自己的内心,甚至说走进庙堂就是体现了一种希望了的话。那信仰与名利的天平就已经倾斜地颓然不平了。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时代关于信仰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它本该有的样子。史铁生用另一种方式,通过信心解读了关于信仰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与此同时,周国平先生却这样解读了这些文字:“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也是值得怀疑的。”

  毫无疑问,我支持前者的观点,至少在现在看来史铁生用笔作足,已经用他自身的信仰行走过了他的人生。而这种信仰的开端,是没有以任何根本困境作为出发点的,就像他自己阐述的那样“不断地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所以,在信仰的问题上,我们的根本观点应该是从什么时候看起,看了多远?

  如果就困境而言,上帝无疑是公平的,诺贝尔用“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这样一句话形容人生。我想,再也找不出任何文字能比这十六个字更恰当地解读生命了。自身对于自身而言,本来就是一种限制,一种突破不了的瓶颈。所以,上帝给了所有人根本的困境,只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罗曼·罗兰说:“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尽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他对信仰的作用做了高度的肯定,但问题在于当我们真正面对我们所信仰的东西时,却手足无措,甚至无法完整地表述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信仰还只是头脑中的一颗小芽,从未开花。

  还是史铁生说得好:“路的没有尽头,便是他遥遥地总在前面,保持着希望永不枯竭。”这是前人恳切的话语,希望永远是和信仰并存的。如果没有希望而空有信仰,那无疑是一个空壳,或者说没有信仰而只有希望,那也仅仅是一种空想罢了。最可怕的是,这个我们熟稔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既没有希望,也没有信仰,那“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那么,此结局是可盼的!”(莎士比亚《生与死》)。对于信仰,料必大多数人抱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态,也正是由于这种误解,信仰渐渐成为了有思想的人的标签。墨西哥有部老电影叫做《美丽的秘密》,它提到:“如果失去自我,你的抗争结果注定是失败的。”毫无疑问,自我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资本,当开始正视自我所存在的价值时,人生、感情、关爱,还有思考都不再是更高一层人生价值的体现了。

  “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行走和道路是同一种存在,但天堂与现实总是有着永恒的距离,如果对于每一个步伐都充满了胆怯,那就不仅仅是距离的问题了,那是没有了希望,心中就根本不存在天堂。“理智本身是一种信仰。它是一种确定自己思想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信仰。”(切斯特顿语),就信仰最初的样子来讲,它是一种限制行动的行为准则,对于史铁生而言,它更是让他直立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想走的双脚。

  没有人能像史铁生那样勇敢,他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思想却始终驰骋在无疆之域。这或许是对信仰最有血有肉的诠释。“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我与地坛》),如当我发现他手中的笔就是他信仰的具象时,我不由得感到胆怯,能有多少人能把一种信仰表现的这样恰当得体,并与死亡抗争呢?

  再小的空隙,也是有光芒的。遗憾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向正确的方向走去。大家都太仓促了,从一开始就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死亡。让我们将时光退回到创作这本书的年代,那时史铁生的病情被确认转为尿毒症,终至三天透析一次。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他写下了这种文字,因为他不惧怕死亡,不惧怕痛苦,我想,整本书里的每个字都是有声音的。它们或深沉,把疾病带给他的痛苦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娓娓道来;或淳朴,用常人无法理解的乐观向上,诉说着他强有力的人生领悟。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5

  平凡的人生,惊险不断的命运;质朴的爱情,意想不到的苦难。史铁生的一生是惨淡的,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体验生活的,体验病情也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一位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么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字字珠玑,平易而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着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还是完成了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对于我们来说,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身心俱挫,疲惫不堪。感叹命运的不公,叹息生活的不堪。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人生命运比作是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拥有不一样的命运。如果每个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坏的人生,那岂不是都是一样的了吗?我们不必要去过度叹息别人悲惨的人生,也不必去羡慕嫉妒甚至愤恨别人美好的命运。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铁生自己说的一样?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灵敏,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抛弃埋怨,放弃逃避,用心去寻找属于自己人生路上的风景,不要因为他人延误自己美好的风景,哪怕是暴风雨中的枯枝烂草,也值得我。驻足留念。我觉得这才是人生。

  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这句话与史铁生当时的心境有着类似之处。史铁生在书中写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面对生活是豁达坦然的。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释得那样简单明了,而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每天都在怨声载道的,这是多么的惭愧。我无法想象一个身患严重残疾的人面对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到史铁生那些轻松而又充满调侃的语句,死不过是某一个信号的中断,它‘轻轻地走’,正如它还会‘轻轻地来’。我意识到有些人是将生病当成一种人生的体验,将死亡当成一种超越。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苦难,去诠释生命的意义。也许这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去包含苦难的世界,这又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难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别说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对自己的身体和人生。甚至觉得苦难让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书中提到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变动。他是自信的,他意识到人生就是布满陷阱的,只要你对生活的希望不灭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难。我原本认为每个人对苦难的认识应该都是抑郁悲伤的,但是这里的苦难却像是拥有魔力的神棒,苦难是用来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勇气的,带给我们希望的,这是让我惊讶的,也是让我惊奇的,更是让我对史铁生充满了仰慕。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生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的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地相望,也许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话: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现在很多小情侣整天呆在一起,并且强烈要求对方眼中只有自己一个人,并且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赖,并不是真正的爱。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意,也许两个人在一起吵吵闹闹,但是分开了又互相思念对方。史铁生认为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爱也许是一种为了爱护对方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也许就只是陪伴着你度过人生最难过的那段岁月。他认为敞开心扉最为重要,可以告诉对方你此刻的痛苦与开心,哪怕是哭泣悲伤。以前我以为爱到一定程度就是结婚,但现在看来我是错了,也许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种爱。哪怕是忘记,那也是爱。《病隙碎笔》是一部哲学,是史铁生用灵魂书写的,读这本书就像在读他的内心,善良的、虔诚的、平易近人而又复函哲理的语句,让我感受到苦难也是一种幸福,命运是不接受挑战的。我们每天都会为一些事情烦恼伤心,但是我们要学会知足,史铁生是悲惨的,但是他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事业,我们更应该知足,因为我们拥有健全的身体。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6

  一八四五年春天,有一位年轻人,他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来到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想以此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他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写实描写。这个人就是流传后世的梭罗。

  当时,许多人对梭罗的行为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拾这本尘封已久的书时,心灵却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宁静。在静静的长夜读着它,犹如倾听一首悠远古朴的田园曲,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梭罗的恬静而雅致的生活,以及他的书中所包含的的丰富意蕴。

  有人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的确,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是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体会到的:它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独独这一点,在资本主义文明时期都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操!梭罗的生活是如此原始而又真诚!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这些话似乎在我心底蕴藏了千百年,直到这一天,当我读到《瓦尔登湖》时,才喊出了我的声音,这最真挚的渴望!

  在现代文明覆盖整个地球的时代,没有了那一片土地足以让我们远离尘嚣,没有了哪一方净土足以安放我们疲惫的身心,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虽然如此,我们仍有希望改变纷繁喧嚣的世界,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建造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这个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的所在。

  心底的声音在呼喊:停下来,作为最后的归宿,在那里做一名樵夫舟子、山野农人,然后,就这样,慢慢地老去……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精选6篇)】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2.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总结(精选6篇)

3.高中语文作文技巧

4.高中语文摘抄

5.高中语文好词好句

6.高中语文期末评语

7.《青铜葵花》读书笔记精选

8.《围城》读书笔记精选范文

上一篇:《孙子兵法》读书笔记 下一篇:名著导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