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读后感

2021-09-25 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居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居笔记》读后感1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还是看看作者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山居笔记》读后感2

  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有许多感触:感于他对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感于他对现代文化的责任感;更感于他文章里所散发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山居笔记》这部书写作历时两年有余,余秋雨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多年来他边走边想,边想边写,在追求真理、热爱文学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我折服于他的这种治学严谨的作风,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从《天涯故事》里,我知道了“鹿回头”,那“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的鹿的目光其实是那一双双闪耀着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他们从遥远的地方投过来,穿透了时空,一直走进我们的心灵。

  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绝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那么目光不可能这样执著。从战国开始,那些历史的片段强烈地吸引着我,特别是余先生谈到的海南历史中的女性现象:洗夫人、黄道婆带来的整个中原大地的兴旺繁荣;从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带着海南强劲的浪潮,成为女性的骄傲。女性文明派生并推动了家园文明,苏东坡、李光他们是泪涔涔地来,却在家园文明里破涕为笑;海瑞、邱浚他们虽然是气昂昂地走,却放不下这里的家园文明,终究乐极生悲。

  《十万进士》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余先生将科举以来的考场好好地嘲弄了一回,“一种巨大的不信任,横亘在考场内外”,古代如此,当今亦如此。通过余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才知道“枪手”一词原来有其悠久的历史。从“枪手”看智慧,从纵横的历史轨迹中,发现原来早在唐朝就有了极大的市场,没想到有名的诗人温庭筠竟然是一等作弊高手,而且是远近闻名的。看来,面对考试,无论是怎样的形势和内容,古人和我们今人其实都存有诚惶诚恐的心境,这真的是一种无奈。“鼓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读余秋雨的文章,我终于有了这样的感受。

《山居笔记》读后感3

  近些日子觉得非常烦闷,也许是期中考试没考好吧,百无聊赖之际便随手翻阅了书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姑且不说是想借此消忧,但至少可以当作是来消遣无聊的一种方式吧!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认为感觉有些奇怪。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华丽的词语,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抛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还是看看作者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

  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诉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山居笔记》读后感4

  迈步踏尽天涯路,寻千古文明的兴衰起伏;昂首望遍大河山,叹历史传统的宏厚积淀。余秋雨先生,一笔一划带我们走入他所走过的路,感受千万载留存的辛酸感慨。《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首先,余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散文家,他的语言清新自然,文笔通顺流畅,时不时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就能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且深深地沉沦在文章里“不能自拔”、回味无穷。无论是人还是文章,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典范。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的开篇文章《一个王朝的背影》。我想这篇文章核心想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文化认同”。清兵刚刚入主中原时,中原的汉人抱着极大的抵触情绪,把入关的满族人看作“外国的侵略军”,而对灭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对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满了幻想,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把清兵赶出关外,恢复汉人的政权。总结起来就是孙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后提出了的反帝提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这种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于满汉两个民族缺乏文化认同。满族历史上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与在中原大地上沿袭农耕文明,崇尚四书五经的汉族人相比,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汉族人担心清朝统治者会沿用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进行统治,给汉民族的文化带来灭绝性的打击。于是,对清廷恐惧和愤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各种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起义此起彼伏。清朝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最后,只能说这真的是本好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这个物欲横流,各人匆匆奔波的社会,真的很难找到那么一片在水一方的静谧,用平淡的心境读那么一段让内心净化的文字。在三水这个我们即将离开的地方,趁我们还有闲情逸致,拿起这本小书,在最后的时光,享受或许即将远去的宁静与真正的沉淀,是此生最惬意的呼吸。

《山居笔记》读后感5

  晚上打开电脑,在旧文件夹里发现了好几篇女儿初二时写的作文,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保存这些文章时的情形。转眼都五六年了。孩子不在身边,读读女儿的文章,也很亲切。

  想了许久,一直不知从何下笔。抑或是那份磅礴大气和理性光芒使自己的笔触不敢也无法接近?还是那种超然境界根本无需任何外界哪怕最小的一丝点缀?我不知道。还是写来看看吧。

  近来一直在拜读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一书。第一次接触余先生的作品,却已然无法忘却那与历史畅谈的超然之境。冥思苦想大半天,却只想来一个字形容他的作品——绝!无论是流畅至极的文笔之绝,还是宏大至极的文风之绝,或是理性至极的思考之绝,都不能不震撼每一颗触摸过它的心灵。想来自己,也只能在震撼之余浅谈一点点了。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始,以《历史的暗角》终,十一篇“不像散文的散文”,十一份“超脱智慧的智慧”。细细读来,无论对历史哲学的触碰,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是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心灵与情操的陶冶,都使自己受益良多。十一篇作品中,既有对文人的辨析,也有对文化的讨论;既有对君子的颂扬,又有对小人的怒斥;既有对家乡的灸热,还有对异地的惊奇……真是大千世界各个层面无不触及,无不敢触及,无不深入触及。

  《山居笔记》中,印象最深的是《苏东坡突围》和《遥远的绝响》。从这两篇作品中,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余先生对文明与正义的弘扬,对丑恶与愚昧的怒讽,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深思,对文化的无限忠诚。他这样评价阮籍、嵇康等魏晋名士:“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着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有过他们,是中国的幸运,失落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遗憾。”——多么恰到好处的点评!使得,“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一边欣赏,一边感叹的哑口无言。”

  最后,我确也不敢亦不想多说什么了。还是让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浅谈吧——“自己是什么?是一个神秘的庭院。那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来了,觉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现在的住舍还要亲切,那就是你自己。”

《山居笔记》读后感6

  《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为真实喜欢所以看,因为炒作的厉害所以急着看,因为它的人文气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的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余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

《山居笔记》读后感7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领着我们在一处处山水间浏览着岁月的痕迹,在一座座古刹前回味着历史的兴衰,他带着我们更深刻的去品读中国那沧桑的历史。他悲痛地遥望着一个王朝的背影,告诉我们清代的荣辱兴衰,从一个避暑山庄读出了清代几代君王的雄才伟略或昏庸无道,兴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遥望着一个脆弱的都城,诉说着文明与野蛮,昔日与未来。他又满怀崇敬的讲述着一代文豪苏东坡的伟岸与冤屈,潇洒与凄楚。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中国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整本书充斥着他的横溢的才华与渊博的知识,每一章的内容都填充进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类文学知识等诸多内容。整本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让我叹为观止。阅读完全本书,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独到的见解,更是让我如雷灌耳、记忆犹新。他那与众不同的观点,真的是让我们打开眼界!

  此外,在阅读余秋雨先生在书后写的答学生问,更是让我对他徒添一层敬意。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问:这些年,报刊上有不少对您的评论,有些评论明显带有恶意,您为什么不反驳?——答:有的文章用词比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个错讹或疑点。作个比喻,这是包装粗砺的无价馈赠。你至多只能说‘恶词’而不是‘恶意’。”这样宽宏的心态,这样容人的大气,又一次的让我认识了大师的风范!让我对这样一位新时代的文学家肃然起敬。

《山居笔记》读后感8

  今天,看了《山居笔记》和《山居笔记(新版)》,其实,除了里面的序,两本书大致是一样的!原版的序很长很长……但用余秋雨的话来说:“权当我给你们送一束花草,还带着点儿根茎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简略了……不过两本书看了候,都有许多感触:感于余先生对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感于余先生对现代文化的责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发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一座繁华的城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不仅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而且对普通老百姓也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突然湮没;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吴哥窟的殒落也是一个千年之谜……时间过滤了一切,我们无法再找回答案。

  黑龙江省宁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墙墙根让人无法想象在遥远的古代在这里屹立过一座什么样的都城。现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经的它可是渤海国百城之首,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贸易枢纽!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宝琉璃井”,它回忆着几千年来周围发生的一切,波光一闪,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终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还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桥桥墩的遗址。

  如此繁华的城市、如此繁荣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彻底?

  华夏大地在数千年间出现过多少星罗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长久生命的又有几座。比之于山川湖泊、广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国,一个以农兴国的文明古国,农民显然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农民眼中,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拥有的财富的人则是大抵不义之人,又因为统治者的长期欺压,农民起义军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产的财富抢回来。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里乡人的“客居”感和辽阔的农村对它的心理对抗,便显得更没有自信。

《山居笔记》读后感9

  余秋雨一生阅历无限,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踏访过无数的古迹。

  在他的《山居笔记》中我看到了历代帝王的生活轨迹,看到了一个王国的繁荣昌盛,一个王国的落寞。

  喧嚣过后繁华落尽只剩下一片荒凉,曾经的一切已不复存在。

  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几代帝王的最爱,在那里记录记录了他们曾经的辉煌。康熙皇帝不仅拥有一身武艺,他的文学更是无人能及。一代明君引领着清朝走进繁盛,他们祖孙三代给清朝带来的繁盛使人惊叹不容他人忽视。

  他们贤明的领导,严厉的奖惩都是人们为之臣服,或许历史上对与雍正的评价并不是十分的好殊不知他所做的一切为乾隆的未来打好了基础,也正是如此乾隆才带领清朝进入了最繁盛的时代。

  古代的西部或许是一荒凉的地方却殊不知那却是最具文学的地方,没每当有人犯错时便会被流放,而西部便成为了最佳的地方。在流放的那条道路上在每一个休息处细细的打量便会发现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真迹,留下了自己的感触。

  在那里他们拥有最真心的朋友,最懂得自己的朋友,因为他们拥有相同的经历,同样的感触,他们可以在那里纵酒言欢,虽然在那里十分的清平,可是那股文学的传承却是任何地方所无法比拟的,他们那股对与祖国的热爱,对于帝王的忠心在那片大地之上承传下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从那里出来,为祖国作出无限的奉献,却不知那里曾经的辛酸。

  历史上的记录并不十分的完善,总有一些王朝被忽略,那里曾经的辉煌,如何落寞都无人知晓。那些都是人们心中的遗憾考古学家的心中的芥蒂,千年来无法揭开的面纱。

  人们对与历史的探究,追寻从不曾停止过,那里记载着一些先进的技术,一些奇闻等待着人们去揭秘。这些都将给祖国带来更近一步的发展。

  追索……

  探求……

  为人类的文明带来了更多的前进……

《山居笔记》读后感10

  暑假期间,闲暇时间我翻阅了一下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不得不说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大师,不仅仅是在写作方面,更在于他一次次身体力行的旅行中,他不安于那死板的史书和史学家们的看法,而是执着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5000年来历朝历代的兴衰荣辱,以一个客观者的角度去评价,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慨。

  在他的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全书显得很朴实,没有电视剧或电影带来的视觉感华丽,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浓重气息。刚看完时我并不理解为何会有这种感觉,但在闭上眼睛沉静了一会儿后,恍然间发现我一直都不算是个真正的中华子孙,我竟从未想到过在这片土地上会有着如此沉重的负担,或者说是感受历史的沧桑。但尽管这一切是如此的承重,但我却从中品味出一种如红酒一般沉淀下来后的芬芳,这时我才知道,历史固然沉重,但他所带来的文化之珍贵也是一笔无法想像的财富。我不知该如何来评价这五千年的历史,因为我不是史学家,我也不是学者,我没有资格,我也没有过这种想法去把历史分解成一块块碎布,那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去看整件衣服,才能看出花头。

  平日里总会听到一些对于历史的评价是如何如何。诸如:某某皇帝昏庸,某某大臣贪污,哪个地方的百姓不团结……可如果把这些所谓的罪恶抹杀去,国家还会存在吗?有反才有正,抛去那些错误的,剩下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历史不能只用对错去看待,只有沉浸于历史的浓厚中,沉浸于历史的无论黑暗或者光明中,你才会找到体会,每个人有不同的体会,去领悟那个中的潮起潮落,花开花落的境界,何必要拘泥于对错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一个人尚应如此,又何况是一段厚重的历史呢?对待历史,我们永远只能是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

  所以,心怀淡然,眼界才能开阔,思绪才能自由,视线才会清明,这就是我在《山居笔记》中学到的,我这一篇读后感也不过道出其中的一丝见解,也不知是否深刻,但如果我真的能够道尽,我也不会仅仅是个中学生了。

【《山居笔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1.山居笔记读后感

2.山居笔记读后感3篇

3.山居笔记初中读后感范文

4.山居笔记读后感范文5篇

5.余秋雨山居笔记的读后感

6.《山居笔记》的读后感(通用10篇)

7.《山居岁月》读书笔记

8.山居笔记好词好句

上一篇:《人间岁月各自喜悦》读后感800字 下一篇:《牧鹤女孩》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