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春秋读后感

2021-08-19 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国春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生活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济宁,理应对孔子所在的鲁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而《鲁国春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探寻鲁国的机会。

  《鲁国春秋》这本书已经收录在了济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区。地方文献阅览区收录的很多书都是市面上难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书,而且书也是不外借的,所以我感受到能读这本书就会大有所获。

  《鲁国春秋》详述了鲁国的历史,让我可以对鲁国追根溯源。仲尼厄而作《春秋》的《春秋》仅记录了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到公元前468年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间周天子及各诸侯国的大事,而《鲁国春秋》这本书记录了公元前1115年伯禽封鲁到公元前250年鲁顷公被楚灭国为止,36代鲁公的鲁国历史,可谓有始有终,这让我对鲁国的由来及终结有了清楚的认识。虽然是一本归类为历史的书,阅读起来却毫不费力,因为他的故事性、趣味性很强,读起来就会爱不释手,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浮现在眼前,自己仿佛置身于书境,回到了春秋时代。

  《鲁国春秋》让我了解到周礼在鲁的原由,产生了对鲁国的“礼”文化的认同。孔子曾经想恢复周礼,而孔子又是鲁国人,人们常说周礼在鲁,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鲁国是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周公建立了礼乐制度,在宫廷里演奏音乐和舞蹈,可是周朝未能将此保留,而鲁国却保留了下来,书中季扎观乐的故事让我们清楚的见到鲁国对周朝礼乐文化的传承;同时因为周鲁特殊的宗亲关系,鲁国得到了像《易象》这样珍贵的藏书,并保留了下来;鲁国的大夫们熟读《诗》、《礼》两书,知礼懂礼;老百姓信守诚信、乐于助人,鲁国处处能体现周礼的传承,孔子看到当代的礼崩乐坏,自然用这套规范改变这种面貌。

  《鲁国春秋》让我了解到鲁国人才济济,增强了我对家乡的自豪感。读了《鲁国春秋》,我发现一些传统典故中的人物是鲁国人。比如尾生抱柱的尾生,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都是鲁国人。尾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由此看来,鲁国人坚守信约,遵守道德、忠厚仗义的由来已久,家乡能有这样的前辈,以及民风,让我感到自豪。

【鲁国春秋读后感】相关文章:

1.家春秋读后感

2.家春秋小学读后感

3.春秋读后感(精选5篇)

4.贾志刚说春秋读后感

5.《热血写春秋》450字读后感

6.吕氏春秋读后感(精选10篇)

7.《家春秋》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8.吕氏春秋

上一篇:奇迹男孩读后感作文 下一篇: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