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发展心理学》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1
看完了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读到书的最后,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60岁直至死亡的这个阶段,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变化,逐渐的衰退,随着身体的落寞,我们随着环境被变化着,退化着,终究走入死亡或者消亡,亦或者是再生重生,集天地之灵气,聚气血的魂魄,再来亦或是不再回来。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人到老年,由于生理上的老化,社会交往、角色地位的改变以及心理机能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的消极情绪与情感,包括:
冷落感
想起母亲,不知不觉中,她的生活已开始“离群”,离我这个小家庭,离我的心理发展,离我的情感需要,便已力不从心的离开,像是一颗被剥开的果壳,脱离了对种子的依恋,不得已被分开。
孤独感
想起有一次和母亲争吵,妈妈生气回她屋里,当我回过神去房间找她,看到她独自在屋子里来回渡步,第一次觉得母亲是如此的孤独,我与母亲说“妈妈,别生气,我不是故意的,我怎么感觉到你是那么的孤独”,母亲若有所思的哭了,而我埋住了汹涌的情感,转入至我的世界,像是母亲的世界我进去过,又出来了。
疑虑感
母亲的敏感是正常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会一触即发,为什么会那么强烈的“自尊心”,心里口里的倔强,为什么住在自己女儿的家里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外人,生活的经验,事事的变化给母亲带来对生活的疑虑,在离生命终点越来越近的前头,我看不到她的忐忑,她还在生长着,带着热闹的心境,直到心灵越来越接近终点。
忧郁感
母亲还算是一个乐观的人,我看不到她独自唉声叹气,报怨这个报怨那个,只是在她失去钱财或者看到我扔掉东西,她心疼的指责。我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不在家看看电视,收拾屋子,做做饭,帮我管教孩子,和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她喜欢收废品,堆满了自己的屋子,每天从早忙到晚,干劲十足,精神饱满。
我必须尊重母亲的精神需要,在她的世界里她做出了最适合的选择,她没有走忧郁之路,她在想办法排解忧郁,我幻想的场景是我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并不曾感知到母亲的真正需要,或者母亲已经放弃对我的需要,独立着找到了那份平衡。
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老有所乐”,乐在哪里?大部分的父母在带孙子,大部分的父母不知道晚年做些什么?甚至很多父母还要为了生计去奔波,更何况没有儿女可依的心理状态,她们会有不满情绪,她们也是人,装着一辈子的风雨飘摇,她们的志向不在老有所依,她们希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有所收获,有所传承,有所归属。
我们也会老,这句话并不陌生,至少我还没有去仔细想想我的老年生活,那时的我,或许没有退休金,也或者身体衰退的变化令我总是力不从心,亦或许孩子这样的那样的需要仍拖着我年迈的激情,在现实的道路上心无所依,更或是只想着不要给孩子带来拖累,让他自由的好好的生活……
为了老了那天,现在的我必须要做些储备,随应身体、心理、精神的变化,培养自己的兴趣,跟着时代去进步,在心灵上包容更多,怀着美好的勇敢步步接近终点,在解决经济生存的压力、在受到冷漠孤独的情感消退仍保留着爱的火种,在肉体离开自己时,仍知道自己要将去何处,更年期犹如青春一样用障碍的戏份扮演着整个人生之路,喜乐交融的一路走来,过好现在,为未来做准备。
直到有一天,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人世间过上几十载,我们会知道那所谓的意义在岁月的虚度里如何结出果实,我们还会知道那心心念念的交错与割舍,都为了成就我们这一生,存在即是意义的诺言,生生世世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也没有死。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2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是不是说明,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之前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心理呢?至少胎儿发展到后期应该是有部分的心理的。或许这段时间的心理由无到有也是人类心理进化的缩影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我国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心理科学是超科学的科学”。因此,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人们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外部行为上。
行为与心理的关系:首先,人的行为很明显要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外部行为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及整个人格对行为又有很大的影响。其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甚至表现出一些与内心不符的外部假象。最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能使心理活动成为神秘莫测、不可捉摸、无法研究的东西。
通过比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仪器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理解。对于心理的认识,以及对于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至少是中国的)比较遵循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大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认为行为是意识的外显表现;认为心理可以分析。但是以我的观点看,认为心理是由物质决定的或者过度神秘化心理(灵魂),都不是很全面。心理之中,既有有生物基础的部分,也有一些部分是物质之外的。
如果把心理活动分成不同层次,在不同水平上加以研究,心理学可分为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如果把心理学按其应用范围加以研究,心理学又可以分为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我们心理咨询行业的各种“大师”的课程,放在这个体系中,寥若星辰。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心理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今人类的心理必然有动物心理和早期人类心理的遗存,这部分就是集体潜意识。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3
终于安安静静地读完《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了,这是开学到现在,读完的第四本书。读书,真的可以让人内心变得平静。
《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主要讲解了从婴儿到青少年这四个阶段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其本质。在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很有趣的实验和很新颖的'打动人心的观点。例如行为主义学家华生研究的小阿尔伯特的实验,婴儿小阿尔伯特本来对毛茸茸的小白鼠不害怕,但是实验室,当阿尔伯特即将伸手去触碰毛茸茸的小白鼠时,研究者播放巨大的噪音。小阿尔伯特被噪音吓哭了,在噪音和小白鼠搭配实验重复出现几次后,小阿尔伯特每当看到小白鼠,就会吓哭。
通过该实验证明,通过条件反射,婴儿可以对原本不害怕的东西产生恐惧。但是这个实验涉及到了实验伦理道德问题,值得后来实验者的反思。此外,幼小的婴儿也会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情绪和人格变化的。譬如0—3岁的婴儿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会从自身出发,没有将自己和外界事物区别开来。
斯金纳的三山实验,先让一个婴儿面对一张桌子坐下,桌子上放着三座山。然后再让一个布娃娃面对婴儿坐下。研究者问婴儿“布娃娃能看到什么”,但是婴儿无法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实验证明,婴儿知识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去描述,以为自己看到的也是布娃娃所看到的。
婴儿这个时候的身理心理特点,都是其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我们应该遵循其发展的潜质去培育和引导孩子,而不是用大人的意志去过多干预。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4
下班了,伴随着同事们关门锁门的声音,静下心来,结合自己近年来与心理学接触的有限经历,以及最近阅读《发展心理学》第一章《毕生发展绪论》的有限心得,提炼出“从盲人摸象到睁眼观象”这个自认为还算形象的题目。
因为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原因,断断续续接触到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书、人、事、物,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脑海里星星点点记录下或模糊、或碎片的概念,就象盲人摸象般,觉得心理学是张德芬、是家排、是心理动力学、是海蓝博士、是曼陀罗、是海灵格、是催眠……这个领域的知识始终是一团乱麻,和完全不懂的人还敢白话两句,在专业人士面前只能噤若寒蝉。
今年2月下旬从朋友那里得知景老师去年组织了一个《发展心理学》的主题阅读群,大家通过共同学习竟然意犹未尽,纷纷建议“重走长征路”,感到既好奇又兴奋,立即购书入群。按照要求仅读了1个章节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受,心理学这头“大象”一下子立体起来,原来不是“扇子”,不是“柱子”,更不是“一堵墙”。“毕生发展”是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行为的发展、变化和稳定模式的学科领域。这本被北大心理系选中作为教材的大部头,以全面的视角,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纵观个体从产前阶段到成年晚期和死亡的发展过程,其完备、条理的编书特点极其符合自己的学习口味,虽然专业性很强,但读起来充满了乐趣感。
当然,由于零基础,底子太薄,专业术语前面读后面忘,逻辑分类前面记后面丢,年近半百怎么也无法与青春年少的好时光攀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重复读,挤时间将前30页品读了3遍,每一遍都有新发现、新理解和新风光。
尽管如此,依然感觉没有读透,好在这是绪论,很多内容在后面的章节都会展开来讲,相信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在景老师的引领以及各位学友的共同参悟下,《发展心理学》会满足自己的诸多期待。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5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我所学到的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情绪特征等方面有了更深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我也结合已有的经验,加深了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
人心理发展的第一加速期是从出生到幼儿期,第二加速期是青春期。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忽视婴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人到了青春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不能错过了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最佳时机。平时,我们都发现3,4岁的孩子很难管,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其实是因为这两个时期都是人心理发展的反抗期,是人成长的必经过程。作为家长和教师,这一时期将是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时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每个婴儿都需要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国外有项实验,在一个用铁丝做成的猴子上套一个奶瓶,然后再拿一个毛茸茸的猴子玩具放在一个刚出生的猴子旁边,实验证明,这个猴子除了饿了会爬到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喝奶,平时一直依偎在玩具猴子的身边,因为玩具猴子更具有母猴子的身体特征。由此可见,母亲亲自养育孩子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保姆或者奶奶辈带大的,因而为孩子的性格缺陷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直面孩子青春期的躁动。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情绪波动大,有的出现了“早恋”,家长和老师都会觉得头疼。这也是人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面对情绪波动大,反叛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不能“硬碰硬”,要多理解,多体谅,要和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和谐关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早恋”其实和孩子的性发育有关。我们要和孩子直面性发育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孩子,把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学习和体育运动上来。如果学习不好的孩子,可以把注意力引导到其他兴趣爱好上来。假设孩子真有“早恋”现象,家长最多的应该是给予理解的态度,同时要教育孩子从一生幸福的角度看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告诉孩子一些避孕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告诉”的方式。
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一本好书需要反复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5.初中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