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2022-02-24 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1

  前两天读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日本小学10块钱的午餐,惊呆全球网友,中国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其中有一段话感受颇深:45分钟的午餐时间也是接受教育时间,就像学习数学或者阅读一样。这就是日本的“食育”教育,除了吃还有潜移默化的教育。读完这篇文章后其实感受是错综复杂的:无可否认日本强大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其实是得益于良好的教育的。联系前一段时间读的佐藤学教授著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更是深有体会。

  一直以来我们倡导的课堂总是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设计了这样那样看着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似乎拼命地举手卖力的回答,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自从拜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我重新审视了一下目前的课堂,对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及一节好课的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这种改革实际上和左滕学教授提出的宁静的课堂革命本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之处,都是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几年的学习和摸索,老师们能清楚的了解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只学到了一些皮毛和形式上的东西,对于真正的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段时间以来这种高效的课堂仿佛有些作秀之嫌。课堂教学改革一度陷入了瓶颈之中,那么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读到课堂的重建这部分时,通过品读八木静代老师前后两次不同的课堂教学片段,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佐藤学教授在第一次听八木老师的课时,曾用了“风声水起”这几个字来评价,可见八木老师的第一次的课堂虽然学生表面活跃,发言积极,但只是对于教师独白的应付,没有达到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而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目前课堂改革的现状呢?孩子们汇报的`如火如荼,声情并茂,几乎用十分流利的语言回答了课堂上的所有知识点,而老师却退到了讲台后面,把讲台变成了学生展示表演的舞台,每每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要发问:学习新知识难道孩子们会无师自通吗?会没有疑问吗?教师的作用到底在哪里。用佐藤学教授的话来说:这真是令人遗憾的遭遇。

  佐藤学教授通过前后两次八木老师的课堂变化来阐述如何进行课堂的重建。第二次的课堂我们通过细致的语言描述真正的感受到了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那是在不折不扣的接纳每一名学生,胸有成竹的应对孩子的回答基础上所构建的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关系,并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

  课堂由原来的风生水起变成了孩子们的静静思考,凝练的教师用语不急不躁的自然展开,每个学生都侧耳倾听着从每一个人的经验编织出来的富于个性的发言与思考,课堂变得“宁静了”,成为了彼此切磋的共同体。

  如今,我们上下齐心协力在搞课改,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透过八木老师的课堂我们来反思我们的高效课堂,高效究竟要体现在哪里,通过读这本书我想答案应该不言而喻了,这本书为我们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教师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创建学习共同体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走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表现为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目前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也在积极的探索,围绕改革我们先后探索了作业改革和教案改革,接下来我们将学以致用,结合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提到的观点来考虑我们改革的效度问题,并对教师们进行培训,重新明确并建立一节好课的标准,以此来实现课堂的高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宁静的课堂革命展示的是在相互倾听基础上的一种活跃的思维碰撞,深层次的沟通串联……我们在努力学习着,同时也在努力实现着。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2

  记得第一次听到佐藤学的名字,是在7年前听华师大李季湄教授的讲座时,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一本由她翻译的书《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正是佐藤学。同时,李教授也讲到了书中的许多观点。如: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要致力于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等等。在当时大家都在致力于课堂改革,探索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背景下,佐藤学教授带来的这些“课堂中静悄悄的革命”,无疑是很有冲击力的,让人心潮澎湃。于是开始关注佐藤学,回来后,就上网搜索《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可惜没有买到,只能断断续续地通过网络、杂志上阅读、收集一些书中的段落,摘录一些主要观点。去年,拜读了教授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次寒假,又学习了他的另一部力作《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很钦佩佐藤学教授,在阅读中不断感受着这位来自日本名牌大学东京大学的教育学者的人格魅力,以及作为一个研究者、教学实践者的为学本色。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佐藤学教授亲临几千所学校,踏进一万多间教室,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把自己融入校长、教师、学生中,融入到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

  所以,看《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第一感觉就是清新、鲜活的实践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真实、生动的“课堂革命”的案例让你感觉身临其境,看得欲罢不能。书中能引发共鸣的“经典语录”随处可见,不时引起我写下来、记下来的冲动。我一直认为,读书的乐趣有很多,比如:你平时想说又说不出来的东西,被作者说出来了;你心中一团乱麻的东西,作者帮你梳理清楚了;你原来的思想、观点,被作者打破了,引发了你重新思考的兴趣。读这本书,我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3

  学校是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场所。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景。不过现实的学校并没有发挥这种功能。现实的学校正在沦落,随着学年的升高,部分学生会逃避学习,逃离书本。尽管教师在拼命努力,但是儿童越是上学就越是丧失学习的乐趣,越是丧失合作学习的伙伴,越是丧失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创造合作学习、创造探究学习的挑战正是为了变革这种学校而斗争。

  从相互倾听的关系走向合作学习的关系。直言“不懂”的课堂,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把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例如那些在学科学习中有困难的儿童、不能融入课堂教学的儿童、难以参与课堂学习的儿童,从这些边缘化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学习的可能性。要进行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切体验和共鸣,要有对每一个儿童成长的期待。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里,一个人的发现会唤起其他人的发现,从而产生新发现的连锁效应。课堂上没有“好意见”和“坏意见”的区别,而是每个人的发言都是很棒的。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是教学教学的基础。这样的教学可能不太顺利,磕磕绊绊,这就需要教师保证儿童的个性化学习,确保儿童能多样思考,互相支持、互相学习。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只有认为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挫折都是了不起的,并且认真倾听每一个儿童的低语或沉默,才能获得教学的立足点。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睛,才能看到每位儿童挑战固有学习的情景,才能看到儿童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经验和创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就是发现和给予每一位儿童的尊严和信任的过程。信赖每一位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的信任与尊重不是因为其资质好、能力强,而是认识到人的脆弱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陷和弱点。正是由于儿童们是脆弱的,所以才充满了成长的可能性,他们是值得尊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情结“,那些能够回应这些“内心情结”的成人都可以成为儿童学习和成长的伙伴。因此,创造性的教师总是能够接受儿童的多样性和教材的发展性。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4

  寒假中,捧着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新的了解,那就是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这里的“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心声,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的交流。能够紧扣当今教师心弦的教学绝不同于以往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书中佐藤学教授给我们列举了静冈县富士市广见小学的八木静代老师在三年中课堂的变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二次执教五年级的社会课《汽车工业》中有两处令人惊叹:第一,在课堂的前方,实物的汽车零部件被拆卸下来展示。儿童们分组设立汽车公司,参考实物的零部件用纸箱板来制作汽车。从零部件的生产到下订单模拟汽车装备的整个工程。第二,八木老师同儿童的关系是应答性的,基于课堂中的倾听关系而形成了对话性的沟通。八木老师的应对策略是:不折不扣地接纳儿童的发言,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课堂,有多少老师能做到不折不扣的接纳儿童的发言。我们往往会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者儿童的发言脱离了我们的预设就会被毫不留情的打断,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合作学习大部分都只是流于形式,趋于表面。正如书中所述: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的教师,其活动核心应该是真心接纳的“倾听”。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信赖和倾听关系。”

  教师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所有发言,不管是好与坏,用心接纳学生,润泽学生心灵,也润泽了课堂,用尊重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也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

  本书从真实的课堂出发,坚持教育改革是由“小事”积累起来,“小事”才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以小见大,在喧闹的改革浪潮中带领我们进入返璞归真的课堂,呈现回归“人”的本真教育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5

  利用暑假时间我看完了佐藤学教授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在此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他认为,这种革命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他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是否能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自由的思考与意向。

  马斯洛需要学说理论告诉我们,只要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他的智力因素才能正常发挥,他也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相互尊重和信赖的课堂里,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传统旧课堂因为教师不相信学生,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学,造成了教师普遍的包办代替、机械灌输。新课改后的教材决定了教师在学生面前就不再是什么权威的象征,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服务者;师生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对话。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同时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向教师求助。

  其次,教师创造性地教,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的角度看是教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讲是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学生同其他学生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和其他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知识和生活实践串联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许多的串联会被老师的纠正、提问等切断,发言与发言之间没有连贯。而反刍的活动更容易被忽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等都存在差异。在教学中老师不应该一直教授新的知识,只关注一些优等生,而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串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如果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任学生,能够认真细致的倾听与对话学生,能够为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搭建平台,那么我们不仅能够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也能够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6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发现其中的核心观点与我校的教学改革理念有不谋而合的共同点。结合“教学内容问题化”课题,经过一学年的实验,生本理念已深入城三小人心。师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成了“孩子心灵的放飞”,“精神文化的盛宴”,学生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他们积极参与,尽情展示,变得会学习,爱读书,会思考,善表达。教师从卖力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教育教学变得轻松、阳光、幸福。

  一、转变教师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老师的理念转变,以前课堂中传统的观念固守着我们的思维阵地。为了打破这种封闭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手一本的生本系列读本,组织老师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同时,通过读书沙龙活动,老师们对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托学生的理念得到了全校的认可。第二,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生本教育培训。现在,老师们更明确了教材的处理,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进行细致的指导,专项的培养。为教育教学改革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出台模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范例。

  只有理念,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很难展开实验的。经过骨干教师们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初步总结建立了“前置性作业——小组协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巩固运用”的合作展示学习模式,并逐渐在全校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全体老师按照以上的模式展开实验,慢慢地,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创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一些疑惑、问题,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教学内容问题化”就应运而生。即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生生互动中交流、讨论这些问题,互相查漏补缺,相互磋商形成共识,生成新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提出问题,和教师的问题融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通过系统研究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有效的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开花。

  伴随着生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开放”“自由”得以实现,能力得以提高,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充分的自信。老师也教得轻松,改革初步呈现出由“师本”走向“生本”的良好势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三小将展现出“以生为本、科学育人;激扬生命,提升生命的”的美好愿景。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7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倾听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巧,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日本佐藤学教授也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强调:“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相互倾听的教室”。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动;学生在倾听中品尝知识的琼浆、享受思想的火花、领会问题的引导和点拨。倾听也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一种达成“教学相长”的美丽契机。

  尊重——散发花开的气息

  佐藤学先生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以“倾听”为基础的“润泽的教室”,他指出“教师要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教师成为倾听者的前提是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从思想上真正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何为尊重?在小豆豆的巴学园里,小林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的时候听她讲了足足4个钟头,不打断。直到她想停的时候才停,这就是尊重。尊重孩子,还应认识其生长的环境,一如理解蒲公英那紧紧相连的根一样。身为人师要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知道他们的所需、所喜。只有在尊重、平等的氛围中,才能“把沉默后面蕴藏着的声音转化为语言”,学生才能敞开心扉,表达“心声”。我们也才能欣赏到孩子心中“那片独特的风景”。当教师用自己的真心赢得孩子的真心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在“润泽的教室”里,师生在轻松自然、平等和谐地构筑着彼此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摇摇头、松松肩膀,大方表白自己的不会,也会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和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柔和、自在,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生生之间才能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教师在带领全班学生共同倾听的过程中,要让发言者感觉被置于了一个明亮、明媚的中心,身边的聆听者如同“渔火”周围细润轻盈的春雨,让他在被尊重的感受里心灵因为得到了滋润而散发出花开的气息。所以,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的靠拢,是情与情悄悄的对流。

  耐心——聆听花开的声音

  教育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在教师生涯里,我们会经历一批又一批孩子,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他们中有娇艳的玫瑰、富贵的牡丹、傲霜的梅花,更多的是一些不起眼叫不出名的小花,但每一朵花的盛开都有他的理由。为人师者,要以一颗淡定的心,不急不躁,耐心的等待每一朵花的绽放。把爱毫无保留、毫不吝啬地撒遍每一朵需要灌溉、培植的花朵。

  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也许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完美,也不像我们课前所预设的那样“达标”。然,水常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令光;文原无声,人读方出情思。学生的每一种声音都是源于自己感觉体验的世界因之产生的共鸣。

  学会耐心倾听吧!也许在那些错误的答案背后隐藏着学生思维的轨迹,那是我们需要珍惜的宝贵资源;在那吞吞吐吐的发言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是我们需要启导的积极状态;在那离奇的回答中蕴含着可贵的创造,那是我们需要呵护的品质;在那看似强词夺理的后面是成长的叛逆,那是我们把脉生命的契机……只有张开我们的耳朵,满怀期待的去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尊重那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才能尽情地享受到满园花开的清香。

  让我们一起努力,“静静”的加入这场“宁静的课堂革命”。耐性的倾听,用尊重生命的方式去培植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花开有声,朵朵如梦”,如果哪一天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那一定是来自心灵的天籁。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8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真的收获很多。作为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的基础教育跟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堂以听为主,缺乏讨论;考试第一,讲究“学而优则仕”;学生有好的成绩,却不一定有好的兴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教育进行了反思,并开始了“宁静的课堂革命”,使日本的教育大大改观,现在的学校也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着宽松的课堂纪律,自由的教育气氛,让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

  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本书正巧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宁静的课堂革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各自呆坐的学习转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了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学生4、5人围在一个书桌上,小组合作探讨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教师渐渐变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或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教科书只是配角,学生以有探究价值的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学习。

  书中说到合作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作为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同学们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纳,胸有成竹的应对,绝对不可以忽视孩子们提出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在倾听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运用适当的连接语或引导语使偏离书本的学生回到正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提问以及想法犹如一个个音符,而老师要做的事把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响乐似的课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回答,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实际教学中这一点我做的不理想,有些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不尊重他人,乱说话,乱发言,这就是平时老师忽视了细节。读了这本书我深刻的懂得了一些小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强调了教室的布置。要用学生的作品装饰教室来营造出家的氛围。学校以后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小班教学,传统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摆放形式将被分小组排座方式替代,因为这样的座位便于小组探究学习。为了使小组探究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分组也是要考虑文化和能力差距。我们班的人数较多,分组相对就会麻烦一点,通过学习我计划把合理的分组式学习放在下学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借鉴。我也深深的认识到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才会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9

  寒假期间,我细细拜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这本书是由日本著名的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撰写的。书中记录了作者所观察、记录的教师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实践的挑战,提示了创造“学习共同体”教学的要点。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明确了我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思想。

  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其次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10

  捧着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细细读来,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让我对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新的了解,那就是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让我明白,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一、倾听儿童的发言

  这里的“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心声,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的交流。能够紧扣当今教师心弦的教学绝不同于以往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书中佐藤学教授给我们列举了静冈县富士市广见小学的八木静代老师在三年中课堂的变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二次执教五年级的社会课《汽车工业》中有两处令人惊叹:第一,在课堂的前方,实物的汽车零部件被拆卸下来展示。儿童们分组设立汽车公司,参考实物的零部件用纸箱板来制作汽车。从零部件的生产到下订单模拟汽车装备的整个工程。第二,八木老师同儿童的关系是应答性的,基于课堂中的倾听关系而形成了对话性的沟通。八木老师的应对策略是:不折不扣地接纳儿童的发言,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课堂,有多少老师能做到不折不扣的接纳儿童的发言。我们往往会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者儿童的发言脱离了我们的预设就会被毫不留情的打断,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合作学习大部分都只是流于形式,趋于表面。正如书中所述: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的教师,其活动核心应该是真心接纳的“倾听”。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信赖和倾听关系。”教师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所有发言,不管是好与坏,用心接纳学生,润泽学生心灵,也润泽了课堂,用尊重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也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

  二、关注课堂中的“小事”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高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样的大学教授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主张。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三、尊重与信赖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11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书名《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确实是挺吸引我的眼球。21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看到“宁静的课堂革命”这几个字,我的内心便不由得充满了疑惑——既然是革命,不都是轰轰烈烈的吗?在我的理解中,“宁静”和“革命”像是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带着这些问题,我细细阅读了书本,明白了21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革命,原来也可以静悄悄的!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他走访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密切合作,看课、听课、评课、磨课到最后的参与其中,他时而为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着急流汗,时而为八木老师的教学抱怨而感到遗憾,但更多的是为很多老师的进步而高兴!从这本书中不仅认识了佐藤学教授,还收获到了满满的感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页的从一节课说起,讲的是在滨野老师的课堂上。滨野老师让孩子们阅读“魔奇树”。滨野老师让孩子们阅读并讨论,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滨野老师默默地观察作业中的儿童们,鼓励那些情绪焦虑的儿童“划一条线也行”;从旁守护努力想要表达的儿童,对需要帮助的儿童给予体贴入微的关照。孩子们就开始和旁边的伙伴交头接耳,交换见解。滨野老师见作业可以告一段落,滨野老师就喊停,让孩子们开始交流读后感。佐藤学教授对滨野老师的做法非常满意,称“教师对火候的把握简直恰到好处”。果然孩子们开始个个大胆发表自己的读后感,直到发言时间快结束了,孩子们还小声地嚷嚷“还有话要说呢”、“老师,再继续下去吧”。看到滨野老师能鼓励、支持孩子们大胆表现自己,为每个孩子创设这样一个宽松、想说的学习环境,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新的幼教工作者,我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虽然能为孩子创设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却少了像滨野老师守护努力想要表达的儿童,对需要帮助的儿童给予体贴入微的关照。有时候组织集中活动时,在活动中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请孩子思考并讨论,但真正让他们讨论的时间还是只有一会儿,并没有完全地让孩子认真思考我抛给他们的问题。孩子在讨论的时间,我没有下去听听他们的交流,听听他们交流得怎样,需不需要我的指导。有的时候,留给他们思考讨论的时间又有点长,讨论完后变成了在讲悄悄话,对时间这个火候的把握很不成熟。请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通常都是那几个比较大胆表现自己的孩子来回答问题,而那些胆小、表现力较差的孩子回答问题还是不敢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虽然想要多给那些胆小的孩子表现的机会,在努力引导他们的过程中,尝试过几个失败后还是放弃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习的还是很多,要学会关注全体的孩子,特别是表现力较差的孩子,要学习做一个有方法的老师,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篇12

  古今多少人,皆言读书是。沉浸书中,你会有感于书中的一字一句,你甚至会觉得眼前的这些都不是文字了,而是一处风景。读书,让自己的视界变宽了,让生命变得丰盈,让自己走向了睿智。

  近日,带着期待的心情阅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它从“学习共同体”入手,重新诠释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并以每一个鲜活的日本课堂案例为依托,进一步探讨课程模式的创新和转型。同时引领教师如何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最是书香能致远,每每阅读,便觉得自己的思想更为丰厚,头脑更具睿智,其中的“倾听教学”更是让自己受益匪浅。于是,我在我的课堂上也来了一次宁静的“倾听”盛宴。

  一、倾听疑问之音

  我们的孩子还很稚嫩,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的,于是千万个为什么在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孩子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发言,并且善于倾听他们的答案。譬如我在执教《朱鹮飞回来了》这一课,课堂上我从质疑课题导入,问:“会提问的同学是会读书的同学,对于课文的题目,你们有疑问吗?”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老师,朱鹮为什么会飞回来呢?”“老师,朱鹮之前去哪啦?”“老师,朱鹮是一种什么的鸟?”……在孩子们的心中,一切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面对他们的疑问,我仔细倾听,微笑着加以肯定,并一一记在心里。随着教学的进行,有的问题我引导他们向书本寻求答案,给予了解答;有的问题我让他们通过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找到了答案;有的问题我则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寻求答案。在我看来,这是一堂精彩的课,教师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仔细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快乐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激起了无限精彩的浪花。

  二、倾听争论之音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如此。班上的孩子各有差异,各具特色,对于一些问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课上我更喜欢听到孩子的争论之音。譬如我在引导他们如何写关于“核心价值观”的习作,芸说:“应该抓住‘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来写,比如诚信。”月反驳说:“诚信作文太过普遍,没有新意。”在一旁的玲则平静地说:“好作文源于生活,‘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就可以写出好作文。”……孩子们的想法是丰富的,是多彩的,当他们因为问题在课堂上发生争论时,我却觉得这比什么音乐都动听。对于他们的思考,我认真倾听,及时判断争论的焦点,并帮助他们仔细分辨别人的发言,培养他们思维的清晰性、综合性。一堂课因为孩子们的思维碰撞而变得更加有意思,我觉得这就是精彩的课堂。

  三、倾听意外之音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上孩子的插嘴,有的会影响课堂秩序,有的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大多数老师会不予理睬,或加以训斥。其实,学生有时候的插嘴是因为他有感而发,教师若能仔细倾听,及时读懂,对教学也会起一定的帮助。譬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绝句》,当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教室一隅忽然传来了一声鸟叫声,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定睛一看,原来是明,如果此时直接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批评了明,一定不是明智之举,我说:“明情不自禁地学着黄鹂的叫声,这不正是受到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我想他一定是深刻体会到诗人的那种情怀了……”此时,教室里的气氛也缓和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明也认真地听起了课来。诚如,孩子在课堂上的插嘴一定是他的有感而发,教师则要善待孩子的插嘴,把这意外之音变成动听之音,共同推动课堂的前进。

  佐藤学教授曾说过:在学生中培育互相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其实,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倾听也在无意间营造了一个融合、润泽和安全的言说环境,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倾听的关系。这时候的他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听取、思考和反刍别人的观点,并能够平等地参与讨论交流之中。所以,倾听吧,老师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响亮的,还是轻微的,是自信的,还是胆怯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学习的革命读后感10-21

宁静的夜晚07-31

雨的宁静作文09-09

夏天的宁静作文12-01

挑战书的范文04-08

小学宁静的夏天作文12-18

宁静的夜晚作文八篇02-19

宁静的夜晚作文6篇02-03

宁静的夜晚作文三篇11-30

宁静的夜晚作文(13篇)09-02

《爱的教育》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