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1
这本书以一个美国教育学者的视角,基于PISA等测试数据,主要以芬兰、韩国、波兰这三个教育模式完全不同但教育出了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的国家为例阐述了他自己对于教育的种种研究和看法。我只能说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批判着吧。
对于国家之间的教育差异,没有什么完全合理的解释,因为教育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水平、历史文化背景、民族宗教多样化等太多因素影响,照葫芦画瓢学芬兰是没有用的。
就像作者说的,“孩子们的人生机遇与任何考试都衡量不了的某些因素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即将毕业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我的读后感如下:
一,教育是全人类进步的基础,要摆脱贫穷,要富国强民,就必须重视教育,为教育发展不懈努力;
二,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成人来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得多,父母的言行举止、教育方法会对孩子产生近乎决定性的影响。家长要能够兼任孩子的教练和拉拉队队长,兼顾严厉和温情。“养不教,父之过”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理;
三,人是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教师的薪资待遇和公平公正应该被放在首位,孩子的教育主体地位也必须得到保障。教师不是参加培训考取资格证书就可以做的工作——芬兰人会选择高学历人群中最优秀的那一小部分加以严格训练成为教师,所以芬兰“乌托邦”型教育很难被复制;
四,孩子的学习和抗压能力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差,虽然把他们当作转轮上的仓鼠来训练并不合适,但孩子拥有的潜能是我们不能想象的。
要尊重孩子,但不要为了维护他们的自尊而不对他们严格要求,“自尊非常重要,但它来自勤奋和真正的修养,而不是奉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失败和挫折是人生必修课,“我已经很努力了”不是安然面对失败或者得到pass的理由。
五,阅读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能少的环节。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对发展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十分重要。读书,是幸福的事情。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2
今天我们来说说教育,最近看到一本教育类书籍《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不管是从教育者还是从家长的角度,都很有收获。
这本书说的是一项规模和影响很大的研究,"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简称PISA。PISA是一个考试项目,但它考的不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数学和阅读理解的实际水平,试题内容完全独立于各国文化,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说,PISA的成绩能够反应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上海学生已经连续多年在PISA中获得世界第一,而相比之下,美国学生就比较糟糕,这本书就是写给那些焦虑的美国家长的。
作者阿曼达里普利是一位记者,为了弄清楚美国的教育为什么效率低下,和三个交换生一起,到芬兰、韩国、波兰去了解这三个国家的教育。
本书得出来这样几个结论,今天先来说说第一点。
首先,在本书得第五章"两位老师的故事"这一章节中,作者讲到了芬兰和美国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在芬兰,成为一个教师是一件困难而且光荣的事,芬兰所有师范学院的录取标准的很高,其难度相当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从源头开始实施严格的选拔。
文中的芬兰老师斯塔拉用前三年的时间来学习芬兰文学,她阅读大量的作品,写了许多长达20页的论文,对小说、诗歌和短篇故事进行论述。同时还兼顾其他必修课。
在第四年开始参加教师专业培训,所有芬兰老师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在一整年的硕士教育期间,斯塔拉进入芬兰最好的的一家公立学校接受培训,有三位老师担当她的`导师,她认真听课,当她上课时,导师和其他老师会做好记录,再将意见反馈给她,非常严苛。当斯塔拉没有授课任务时,她会和同伴合作,设计课程,轮流试讲。芬兰老师也必须设计和完成原创性研究才能获得学位。
相比之下,美国选拔教师就比较宽松,美国大多数大学的教育院系被视为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入的专业之一,学生一旦考入教育体系,迎接他们的将是较高的成绩评价和相对轻松的学习任务,在美国有个ACT标准华测试,只要分数在19分以上就可以录取,而全国当时的平均分为20点6,也就是说,即使你的整个学习生涯的最终成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你也是可以进入教师岗位的。
甚至于,"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都害怕数学。"这样的畏惧之情会传递给学生。是的,一个不知道怎么学习,不能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人,如何可以成为一个老师,去教授千万的孩子学习这件事。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3
“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引导孩子走上成功之路。”以黑板为背景的封面上,白色的这行字打动了我,胜过其它任何信息。因为这,恰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可能答案千百种。有人站在金钱的数字上笑傲江湖,有人立在科技的云端俯瞰世间,有人手握重权杀伐决断,有人隐于市井焚香洗砚,有人左右逢源浮华一世,有人孤身一骑黄沙漫天。
然而无论哪一种,大概都不会脱离“活的像个人”这一核心。人类自诩为地球最高级动物与智慧的结晶,目前处于所有物种统制者的地位,因此,你得活的像个人,和其它低层次的动植物区分开来,才算不负这生命,也才能摸到成功的门槛,之后,便各显神通吧。
我自己也有对于孩子的期望,期望她能做个自信、独立、快活的人。听起来要求很低,养起来无从下手。
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不太可能以一己之力去做出某种教育改革,更何况,何种改革走向进步,何种改革逆流倒退,怎样的孩子有用,怎样的孩子没用,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我们在否定中国的“填鸭式”教育,抱怨中国的高考重压,愤恨不平等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却忘记了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去批判。
您觉得现在的中国教育一无是处,能给个可行的方案么?每一种教育制度都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称赞,只要这个教育体系是开放进取的,是不断向着上升方向努力的,那就是一个有希望的教育体系。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PISA中饱受好评的芬兰、韩国与波兰。美国高校享誉世界,然而美国教育面临的难题似乎并不比中国好多少。当我们所了解的事情越多,视野就越广阔,见识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才有依据给出一些论断,哪怕这种论断极具主观性,却也比两片嘴唇一碰值得尊重。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本纸上纪录片,带你来看这个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教育体系,还有这些体系里发生的故事。
很遗憾此书并没有谈及09年成绩异常优异的中国,也许中国的地域、贫富差距显著,上海的成绩无法代表中国教育水平,也许是因为其它的原因,多少让这本书在中国家长看来不太接地气,但能通过此书了解我们平时无法看到的他国孩子与教育,还是很有意义的。起码,能让盲目推崇美式教育的家长警醒,能让厌恶中式教育的家长从韩式教育中聊以慰籍。
前几天,国家卫计委出台的一份文件引起轩然大波,为了缓解儿科与急诊医生的缺口,针对短线医学专业推出了加分考试,意味着有可能儿科与急诊这些分秒必争的岗位缺口都会被“学渣”们补上。到底是事有权宜还是饮鸩止渴,对比这本书里面芬兰教育体系的选拔制度看看,很有意思。
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愈加看重与市场和实用的结合,并通过教材革新,平台搭建和教师素质提升来实现职教的有效性。这本书也有提及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问题,美国的职业教育无法使资本家满足,从而在芬兰建厂,波兰的职业教育使得提升的PISA成绩被打回原型,韩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们脸上居然有笑容。
这本书的作者阿曼达里普利在书中感谢了很多帮助她促成此书的人与组织,而作为读者的我,真心感阿曼达,是她的不懈努力,带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大不同,看到了别国孩子真实生活中的点滴。
也许这本书不够专业、不够精深、不够具象,甚至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建议,但是它能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了阅读者的思考与畅想,如此,足矣。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4
看到书名里时,我以为这是一本指南书,书里会详尽的告诉我们如何培养一个聪明且优秀的孩子。显然对我封面与封底的文字解读有误,但我也很庆幸这不是一本教育指南书,程序化统一标准的教育孩子,这并不现实。
关于“聪明”与“优秀”,在教育界对于这两者的定义,我个人认识一直很狭义,甚至大众主流思想很自然将两者与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前程似锦挂钩,这样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亚洲都极其普遍,所以韩国才会有如此成熟的培训机构,因为家长们愿意在这上面支付大把大把的钞票。
相比有学习机器之称的中国学生,我还觉得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幸福,虽然我知道有不少小朋友双休日奔走在各个培训机构之间,学习各种特长或补习功课。但他们在时间上的分配,绝对不会像韩国学生那样一再的被学习挤压,最后变成一块又干又硬的饼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关于中国教育,我个人还是持着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虽然很多声音告诉我们,“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中国学生在某一方面匮乏,并不全然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就拿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说吧。
许多学生在未踏入校园前,他们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可能就生生被父母长辈给“扼杀”,所以我一直很纳闷从小不愿意让我触碰任何明火或电器的父母,为什么在我长大后觉得我不会煮饭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呢?他们是否想过,这其中有多少次,在我想去尝试煮饭时,因为他们呵斥,我打消自己动手的念头。
为何我对中国教育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因为我在教育改革中看到希望,我弟弟妹妹现今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就与我们当初刻板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不同,至于这种的不同与新的尝试是普遍存在,还是只存在小部分学校中,我不得而知。
但至少说明中国教育已经开始在反思,它们想教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才能。是只会写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还是具有思辩能力的人才?在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大背景下,也许这样的改革果效并不显著,但我相信只要朝着这正确的方向前行,不日便能迎来改革的硕果。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