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2021-03-05 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

  读书笔记在前段时间我借阅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作者郭思乐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

  关于生本教育体系:

  1、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规律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

  2、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像用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生本的激发模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道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的学习的巨大的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3、我们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的在学校社会中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很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

  关于教育教学的认识:

  1、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能,不会因为知识的增加或年龄增长就消失。关键是要发展他的认识能力,以及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创造情景。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持儿童的这种追求的天性。

  2、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3、要缩小规定性,扩大选择性。只有学生自己进行选择,自己进行体验,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的感悟,在德行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多年的经验表明,说教式的德育,很不受儿童的欢迎,而在健康美好的活动中,儿童却得到了人际的、自我的各个方面的长进。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2

  不断的学习,读书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学习读书是很难赶上时代的脚步的。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还是蛮大的。

  我以前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绩,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样做最后并没有取得我意想的结果。这样的事实值得我们思考,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通过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习,从“生本教育”中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

  这学期我在努力探索生本教育,在我的课堂中,努力探索实践着生本教育。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通过课堂实践观察,我强烈的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的交流缺乏主动交流的愿望,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探究有形无实。有的同学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成绩好的总是发言很多,而学习成绩差的就只是被动的接受,可以说参加而不参与,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很少。例如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英语课文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仅有的评价也是泛泛而谈,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遇到问题就要积极的解决问题,我找到班主任老师和她一起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们对小组从新进行了划分,明确了每个成员的职责。将参加学习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有指导者和被指导者,指导者比被指导者的水平稍高一些,在教学中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让他们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向同伴学习的意识,学会倾听,倡导“能者为师”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还要能够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例如在读课文时,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读课文,或分人分节朗读,或由学习最困难学生一人读,其余学生给他指出毛病,给他示范。遇到简单的话题,让学生们抢着去交流。给每个学生交流的机会,能避免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仍没有锻炼的机会,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无组织,盲目性的倾向。同时便于教师检查学生能否在有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最实质性的学习。

  同伴指导以教促学,体现了学习的指导的互动性,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培养互相协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3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二、高度尊重儿童的伦理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儿童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儿童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儿童,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三、全面依靠儿童的行为观

  郭教授还指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儿童。”因此我们活动过程中应让儿童有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教师不应全面控制整个活动过程,让儿童做思维的奴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当然这里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儿童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

  儿童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儿童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长期以来,师本教育总是把儿童的蕴藏看作与正规教育无关的,它对教育过程的认识是单向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教材、活动室设备等。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儿童资源视而不见。在这样的状况下,依靠儿童资源来时行教育,就变得更有潜力。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4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目前,学校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如何让“生本”的理念贯穿我们的历史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初中生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但“生本教育”并不这样认为,它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

  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在课堂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快乐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

  在课改从轰轰烈烈走向冷静的今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读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许多收获。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长说的,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向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写下来,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6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7

  (一)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很早我就听到过生本教育的思想,而今能够认真的拜读并学习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觉生本教育这个理念确实是非常的好,能解决我们当前教育中碰到的很多难题,让我们的教育走出困境,步入下一个成功。

  生本教育,我的理解,就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能力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所谈到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点,与我们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

  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本体。

  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心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二)生本教育给我的启示

  生本教育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这就要建立起在这种格局下的错误观。要相信学生的“大器晚成”,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呢?你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进行生本教育。就像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及到的,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开盖窥视,馒头反而蒸不熟。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必将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

  (三)生本教育让我顿悟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是生本教育的追求

  生本教育把教育看作是生命的提升,并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孩子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学习的效绩也是显著的。他们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迅速,所以,生本教育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尽可能为学生留足时空,让学生活动。就像郭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师应当是“牧者”,他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儿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呢,则在不断地寻找、发现新的、肥美的草地,并时刻警惕恶狼的出现。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2、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是生本教育的宗旨

  由于生本教育的课堂给学生这种个体精神生命活动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氛围和信息资料的环境,因此,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去探究和实践的愿望,并从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生本教育的每节课前,学生都已习惯了进行大量的自主的学习与研究,也习惯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同分享和讨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的知识、信息会不断地生长,越用越多,越用越活,同时,又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生本教育思想对我的影响

  1、生本教育注重和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的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由此不难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为出发点。而我们现在的习惯的教学模式是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引导,教学对老师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样学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例如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老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得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希望课堂教学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下去,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2、生本教育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

  生本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学,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是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或者说是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本教育理念指出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有学习的兴趣,因为疑问而学习,进而进行探究。

  例如,我在讲六年级的一篇自读课文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本课的知识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有趣,导入之后我就告诉大家,我们把这篇文章当做一篇作文,如何进行这篇作文的评注,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开头短短的十几个字,作用与好处,学生分析的淋漓尽致,而且把本课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思路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整理,最后一起来进行情感的体会,通过这些,让学生进行批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都很开心,同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进行及时的创作。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很多学生都尝试着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思路方面,我也是及时进行评价,对于一个问题,让学生换一种思路进行表达,而且表达的效果非常好,这也就是实现了答题的规范性,避免单纯的在阅读中给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点,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去体会,想去记住,想去了解。

  3、生本教育能让教师的工作更加轻松、快乐。

  生本教育并没有给教师上许多紧锢咒,没有强调让教师如何拼命工作,没有束缚住教师的手脚,对教师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种解放,可以让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更好的成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以数学教学为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开放,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实践,以与教科书上的内容相融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例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观看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抽象出图形的特征,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实在化。

  (2)教学过程的开放,使学生观察生活的眼光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获取了算理、定理后,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观察身边的事和物,使他们受到数学的简单应用的训练。比方说,学生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习了计量单位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得出: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重量是一千克?哪些东西重一克?什么东西长一厘米?哪些物体的边长是一米?有意识地将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练习形式的开放,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知识的理解及巩固程度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教师既要布置一些应用学过的知识去完成一些练习题,又要注意加强实践操作。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让学生到商场超市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常用物品的价钱,进一步认识到元角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完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后,除了计算书中所给图形的面积之外,可以让学生到室外去实地测量一下,将结果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以学定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育的战线上,让我们各尽其才,桃李满天下!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8

  “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思考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美丽的,星星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手捧《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仿佛迎面一股清香,就如书之封面一样淡雅。不禁奢望这样的情景能够出现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生在乐学,师在乐教。课堂上,生机勃勃,充满笑声,思维灵活。校园里的一切如此美好,岁月静好,生命在拔节师生生命的共同体在合作分享,点拨答辩中自然生成。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忘我呢?

  大雕塑家罗丹是这样工作的――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就是忘我,这是全身心地投入,是内部有一种火焰在燃烧,使自己暂时性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作家一旦灵感上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指挥家一旦进入角色,就能激情澎湃,挥洒自若,极大地感染观众,而观众也就随之沉浸其中。这些都是忘我的外部显现,是一种本真力量的回归,是一种美妙的精神状态。

  那么何时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书中引用了奥修一句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当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不能走路或走得不好。教学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当方法适合学生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就会空前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当我点燃了孩子乐学的火种时,孩子们会学得很快乐,甚至不想下课,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课堂上,孩子们“忘乎所以”,他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他们不愿下课了,他们已“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他们的“内部起作用了”,享受着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之旅,放飞着内心五彩斑斓的梦想。那忘我的愉悦状态深深地感染了我,启迪我,也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忘乎所以”、“陶醉其中”,感受课堂的芬芳,享受学习的幸福!但这样的情景却只是偶尔出现。

  因此,使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是他们乐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方法。幸福的日子才会使人聪明,幸福的感受才能使人超越智慧。学生的幸福感来自学习上的积极参与,以及不断被别人认可、欣赏。这一切就要靠老师用情感去挖掘、去点燃。一脸甜甜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手势,一束关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赞语无不令学生赏心悦目,欢欣鼓舞。我们在教学中多一点亲切,多一点包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美,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能不爱学习吗?

  作为一名班主任,整天与孩子在一起,最关键的还是创建快乐的班级体。我们首先要让每个学生有“对人的体会”。在集体中,每个人都要懂得和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和我们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是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欢乐和忧愁。因此,想自己快乐,首先你得先让他人快乐。如果每个人都不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心灵在人海中辨明方向,就不可能有集体。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谦让。试想,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学生都会斤斤计较,如何能让这个集体的成员感受到快乐呢?因此教育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认识别人的精神世界,帮助别人,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别人,在别人的心里留下好印象,也是很重要的。我想:假如学生不能认识这一点,那么他们长大了,踏入社会,他们将来的生活也会变得一团糟的。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

1.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2.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4篇

4.生本教育心得

5.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6.生本教育培训反思

7.生本教育体会与心得

8.诚信为本 走向人生

上一篇:白岩松白说读后感 下一篇:《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