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2022-02-10 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所以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作为一名教师就更应该有孜孜不倦的态度,要在书中汲取营养。

  寒假中,我读了季老的《读书与做人》一书,“一本好书,良师益友”的箴言再次回响在耳边。季老在本书中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一个最深刻的道理,即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密不可分的。在我们一生当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而做人则是一生的事业。好好读书,真诚做人,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季老通过他的书告诉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正如他所说:“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些真诚话语,使我深深体会到:读书可以明智,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现实中我们总是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季老的一席话让我很是惭愧:“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时间尤其珍贵,要争分夺秒,但个人处境不同,对一些人来说就有一个怎样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问题。”是啊,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想不起读书,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经常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做教师的就更感受颇深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终身职业”的时代已经结束,“终生学习”的时期已经开启,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能为自己找借口,今后我要学习传承季羡林先生珍惜时间的“边角废料”,把借口化作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所以我们教师更应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之旅,当成一种和古之先贤、智者名士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的过程,当成人生的一种态度,当成一种充实更新知识的重要方式。我认为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厚积而薄发,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做人,相对第一部分的读书,我认为更有现实指导意义。书中,季老结合自身人生观、处世观、享乐观、长寿观及道德观等方面的见解与读者共享,让人从阅读中受到启迪和感染,书中说:“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季老的谆谆教导使我坚定了做事、做人的标准和筹码。人活着不要为名利所困,首先要用真心、真情对待身边的人,有困难伸出手帮助。其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即便被别人误会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即便别人的做法不合自己的意,也要想想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别人也不接受。我一定会牢记,做人要真诚、宽容,多为别人着想。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多些知足,多些有为,多些敬畏,多些真情,多些实意,多些容忍,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要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放在承担对社会有益的责任上。

  书能怡情,书能养性。业余时间,置心于一方书的天地,与书相知,任思绪翩跹,人的心灵会一片祥和、明净与旷远。读完季老的《读书与做人》,我的心灵再次得到净化,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懂得了怎样在今后的人生路上绽放青春的美丽,为了无悔的人生不停地奋斗,体现人生的价值,感受生命的精彩。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今后,我一定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完善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贡献自己所有力量。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2

  20xx年寒假之初,学校给每一位老师发了200元的购书券,在新华书店选书时发现了一本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扉页是季先生纯朴的照片,穿着褪了色的衬衫,斜侧面更加展现了真实真挚真切的瘦削形象。温总理曾说过:“先生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这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面对这样一个纯朴的形象,着实让人感到亲切。

  这本书的序很独特,是由先生自己作序的。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是名家来写,为的是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季先生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书育人的我,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的头脑,满足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这句话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本书从“读书”与“做人”两个基本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学术严谨、为人纯良的大家风范。这里面有他的读书心得,有他对师友的缅怀追忆,有他对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

  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的笔调述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3

  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首先通过他与书的不解之缘,告诉我们书籍是如何影响他一生的,体现了读书对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回到做人层面上告诉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人之道,觉受益匪浅。

  首先,我想谈谈个人对读书的看法。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声像资料使我们更加方便快捷形象地获取信息,但书籍的魅力相对而言一点也不逊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刚上高中时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真该用如痴如醉来形容,里边的场境描绘、人物心态描写是那么的传神,再加上曲折的故事情节,使我完全忘掉了现实世界。然而,前些天上网发现有这些小说的视频资料,就迫不及待地下载来看。本以为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一定能把作品的内容表现得更完整,但我一打开这些视频资料就失望了,影像节奏太快,把我当时花几天才看完的东西在几小时就表达完了,看后竟没任何感觉。回头想想,阅读的优点在于能够给读者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而这是声象资料所达不到的。所以我一直觉得阅读对人的影响是长久的、长时间不容易消失的,而声像资料对人的影响是短暂的、极易消失的。阅读对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过程。看到现在市场上到处摆放着包装华丽的非常热销的功利性极强的书籍我都感到可悲,成功人士是靠看几本书看出来的吗?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多读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丰富和完善,最终成为成功人士。

  再谈谈我对做人的看法。其实我们要谈的不是做人,而是如何轻松自在地做人,如何做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季老先生从多个方面讲述了做人之道,其中透露着一个理念:和谐。季老先生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近年来,我们到处能看到“和谐”的字眼,到处呼吁建立和谐社会。我们要轻松自在地做人,就应该把当前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把自己和周边的人看成一个整体,这样我们就能避免做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事情,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实现轻轻松松地做人。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4

  首先是读书。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可谓是多如牛毛。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关于这一点,季羡林先生的理解是:“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略)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季老的话是很实在的,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来说,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上小学之前,他便在私塾里熟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的书,等到进入初中,由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他又读了《史记》、《战国策》、《左传》等书,从此点燃了他对古文的痴迷和热爱,也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之后数十载,除了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他依然孜孜不倦,沉浸书海,不亦乐乎,“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诸葛亮《诫子书》中讲到“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吴晗先生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余秋雨先生也说了“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摆脱平庸”。

  由此可知,读书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读什么书更重要。要多读经典,少读流行。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流行的东西,信息是在太多。

  但那些都是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就跟网络歌曲一样,变化更新之快,过了一段时间,之前的就会黯然失色。过去了,烟消云散,但却浪费了你的时间和精力。南怀瑾先生曾经说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小学学的东西到了初中就没有什么用了,初中学的东西到了高中就没什么用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打造人生的基本功,而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人生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啊!从小就开始背《三字经》、《四书五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扬弃”的态度去认知传统文化。年轻时打下基本功,一生都忘不了。

  于己身,我有幸能够在我的大学“迟暮之年”,浅悟此道理。因此在学有余力之时,不知倦怠,拿起《古文观止》,可“习其句读,解其惑也”,又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沉浸其中,如咀嚼橄榄,留香三日。

  因此,读好的书,就要从经典开始!所谓经典,千古传承,历久弥新,博大精深,无尽藏也。经典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非不能也,不为也。”所以要多读先哲圣贤之书,少读流行无品之文。当然流行的也可以在网上看看,浏览一下天下大事,但是不能整天沉迷在那些东西里。下功夫读经典,只有读经典才能感受到人类的智慧、思维的高度,才能感受到伟大的思想体系、深厚的精神力量,才能感受到文化的根本、文明的底蕴。

  我斗胆拜季羡林先生为我大学的“启蒙老师”,如果没有饭后散步东湖,闲坐品书,于朴素的流水行文中静心聆听老者的人生感悟,让我为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我想,我依然是只“井中蛙”、“笼中鸟”,浑浑噩噩,虚度大学余光,今日有幸“一棒喝醒”,纵使“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啊!

  在读书方面,季老对我的影响不止止是“要读书,读好的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文。

  钟敬文先生在季羡林88岁米寿时赞季老曰:“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我也细细品先生的文字,至真至诚,按照他自己说的,“我写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

  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环顾现今文坛,敢如此坦率说出者,几何?鱼龙混杂,虽无“看惯春花秋月”,但至今能让我对人生有深刻感悟者,非季老文字莫属!为何?

  一在文字简练。这要归功于他从小热爱的文言文,古人惜墨如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简洁凝练,但要事详实,道理明了,毫无拖泥带水之举。先生的文字即是如此,简洁但不简单,于自然处彰显用词魅力!今人读文言文,意已不在追“八股之风”,但应学其遣词造句之功!

  二在引材广博。这还是要归功于他扎实的国学基础。在他的文章中,古诗名句,信手拈来,俗语成语,随笔便是,毕竟是学贯中西,学界泰斗,有时还用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加以佐证,但用之恰当,毫无矫揉造作之处。

  三在用情真切。前者已说“至真至诚”,现不胜其烦再强调,无非想借此谈谈自己的经历。从初中到高中,被许多同学叫苦的“作文”,却一直是我的最爱,因为作文是最能将心中所思所想展现出来的。我和季老一样,“喜欢胡思乱想”,有时候想的多了,就情不自禁地写下来,由“胡思乱想”引“胡写乱作”,但一定是充满感情,感情是作文的灵魂,我这么说,应该没有人会反对。

  到了大学,打破了中学时代作文的思路框架,加之生活经历的丰富,思绪变得更加自由,“逸兴遄飞”,“畅叙幽情”。但是,我没有坚持“多动笔、多作文”的习惯,我曾为自己狡辩道:“身为一理科生,无暇顾及作文习练啊!”现在回想,无地自容感甚深,内心涌现出千万个击溃此前谬论的理由,以曾国藩的“读书十二条规”为例,第五条,便是“写日记”,他一生写日记从不间断,日记是他人生修炼的百科全书。因此十六字勉励自己:文理兼顾,发奋图强,多思勤写,海纳百川。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5

  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人分为三种: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荀子也把人分为三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之妖也。时过境迁,我们不能两极分化,以“君子”、“小人”的标准进行简单分类。

  一是要做有所作为的人,还是做碌碌无为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的那段话,耳熟能详,“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在信息时代快速膨胀的今日,“人类解放”事业已不需要让我们奋斗,但“思想运动”,仍需要我们青年人接棒,时人有“九零后悲观论”,认为我们“九零后是自私、迷茫、懒散的一代人”,言词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却多少折射出了许多事实。

  身在大学,仅以身边人事为例。象牙塔中,网络游戏成群,无品小说结队,身心俱疲,虚度光阴者不乏,思想没有预见,行动就失去了指南,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因此我以绵薄之力,希望在思想上能够追随“五四青年”之遗风,以满腔热血,鞭笞前进。

  二是要做勤奋一世的人,还是做懒惰一世的人?季羡林谦虚地说道,“如果真要说出我的一个优点,大概就是‘勤奋’二字吧”,“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类云云,多不胜举。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纸卷,层层用纸严密裹住。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

  你说它不对吗?不行,它是完全对的。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说这么一个笑话,良苦用心啊!时至今日,莘莘学子,若有求索成功之道,须知“勤捉”之意,早起奋斗,勤勉一生。我虽不才,但也想跻身于此行列。是为共勉。

  三是做胸怀大志的人,还是器小易盈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志存高远,铸高视阔步之质。季羡林先生说“我是个胸无大志的人”,然而他用实际行动默默地拓展了古代佛教历史、中亚古代语文、比较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无愧“国宝”之冠!因为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不妄求,于细小之处彰远大之志。与之相比,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鼠目寸光之流,目无高山大河,胸无凌云壮志,外无高瞻远瞩之风,内无学富五车之才。但我又不甘心世上一遭走,只落得个“器小易盈”。

  唯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人生路走实,假以时日,如有子孙,也问心无愧以教之。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6

  《读书做人》是胡适颇具影响力的散文集和公开演讲集。众所周知,胡适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他的历史地位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思想史上。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阅读这本书来深入了解胡适的思想精髓。

  看完这本书,心里千言万语,却不知道如何吐槽。我首先要说的是,胡适绝对没有过时。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他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方法,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我最喜欢的作家一直是鲁迅,他一直在读鲁迅,却很少读和鲁迅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从互相理解到笔墨攻击。他的名字我们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去看他的作品。与鲁迅相比,胡适的作品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陌生。很多人说这是因为胡适的文学水平不如鲁迅。是这个原因吗?我不想不同意,也没有资格去比较他们。但是以我拙见,看完这本书,我不敢说也没有能力说胡适的文学有什么优劣。我的感觉,我最真实的感觉,就是他的文章平淡真实,打动我,感染我。在胡适的时代,这样的文章激励和启发了很多年轻人!即使现在,我还是那么感动。我还是想说胡适绝对没有过时。

  看了《我的儿子》中胡适与王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信,觉得两人都有道理。而且,我真的很欣赏学者之间的这种争论。他们不仅可以维护和加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在不同意对方观点的情况下捍卫对方的话语权。文人之间的较量,与利益、恩怨、仇怨无关,只是真相。他们互相尊重,但也不甘示弱。就像鲁迅和胡适一样,太多人愿意说自己的委屈。我只觉得这是学者之间的较量。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一定要反对胡适和鲁迅。为什么一定要区分哪个高哪个低?我只相信他们会“相逢一笑泯恩仇”,相信他们对彼此的尊重。我一直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鲁迅和胡适握手,然后因为各自的观点而面红耳赤。最终胡适还是会尽全力出版鲁迅的书,因为他对鲁迅作品的价值是有把握的。鲁迅心里敬重胡适,虽然不肯放手。我不敢读出我老公内心的想法,但我相信他是。

  想到以上场景,我会不自觉的笑出来。笑过之后,又想哭。被他们感动,感叹过去的已经不在了,感叹今天的稀缺。多有价值的氛围啊!你看,有了胡适的委婉批评,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清楚、更坚定、更具体。争论越多,真相就越多。在这里,我想多谈谈王先生的观点,因为它其实很新颖,很少涉及,很容易被误解。他从为人父母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子女,使其不成为罪人,是父母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因为孩子的到来是父母的选择,而不是孩子的选择,父母有责任塑造孩子。这不是善良,是义务,这是合理的。而且就像他说的,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内心也会有善良。但是,作为父母,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善良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我能看出王先生的独特感受!感受他心中的博爱!

  其实,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不要以为都是简单明了。扪心自问,你做到了吗?最后,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反复强调,胡适没有过时。我用他的三篇文章做了一些解释。鉴于他能力有限,我可能无法信服。所以,真心希望朋友们能自己阅读,自己品味,自己发现。之前看到过很多贬低胡适的论调,说他是汉奸,是利己主义者。对此我不做任何评价。我想说的是,请你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学习?我们从书中得到了什么?看了很多书,对一个人评价这么浅,我觉得真的很难过。另外,信书不如无书。请补充你的思考,你独立思考。想了解前辈,不要听别人主观评价,看作品。即使,在1000个读者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也是来自于自己的思考。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7

  读罢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季老先生从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谈起,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对于“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读罢此句,顿觉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古人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私以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开天辟地之远见卓识,以思想改变人类发展轨迹;二是怀经国济世之雄才伟略,以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三则凭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岁月。人生际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异罢了。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前两者,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人类世界的巨变,青史垂名。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是后者,困于世俗,疲于度日。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认真?进而将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奉为人生真谛。这种人显然只是看到了兼济天下的难得,而未能看到独善其身的可贵。人生而独特,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异于他人的缺点。这些才能与缺点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被我们发现,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自我完善。对自我的不断追寻、不断完善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经过不断扬弃所塑造的崭新自我,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符号。纪伯伦曾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这一次次对灵魂的深刻拷问,是对自我追寻、自我扬弃最精彩的表述。

  把自我发现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中所有看似平淡无奇的活动都可以统一于这个终极意义。人的自我发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并且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在工作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将提高效率和人类生活幸福度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标;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学习如何扮演好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父母的角色,让上辈人生活幸福、让下代人素质提升;在朋友之交中,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最诚恳的情感互动、最真挚的人文关怀。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变得有意义,每一天都变得重要而特别。就像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简单地书一书陋见,不求文笔畅达,但求自圆其说。即便如此,能够有所感悟,无论正确与否,也算是人生的思考,也会成为我独特生命符号中或深或浅的一笔。

  有人可能要问,“独善其身”仅仅关注自我的认知与完善,是不是仅有燕雀之心而无鸿鹄之志,犯了个人主义的毛病。的确,独善其身确是因能力所限,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就留给达者们去完成吧!然转念一想,如果人个个都能做到独善其身,人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文明岂不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吗?别忘了,一滴海水其实就是整片大海。我想,季老先生所言“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8

  一封信,一份爱,一支笔来勾勒爱,一句话,见真爱,父爱最美似泰山。

  今天,我读了一封家书,是著名学者胡适写给在外上学的儿子胡祖望的。

  难以置信,信中仅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一个父亲对漂泊在外年龄仅10岁儿子的关心与爱护。文章没有提到一个“爱”字,却在读者脑海里烙印下了一个高大坚定的身影,伴随着浓浓的父爱,一个如山的父爱,竟可以用如此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信中只叮嘱了儿子三个重要的地方:做人、学习、生活。看似平常的事例中却有着父亲胡适的文学哲理和做人道理,他告诉儿子,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他告诉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胡适学者的.人生哲理多如繁星,可他却只写了寥寥无几的道理,我相信,胡适一定是这样想的:儿子的路还很长,之后的路不可以依靠别人,必竟靠人人倒,靠山山倒,只有依靠自己,才可以成功,之后的道理必须让他自己慢慢体会,才可以真正记在脑子里。

  信中还写了儿子以后要注意的事项,生活中必须知道事情,儿子的健康、营养及很多风险,他都记在上面了,浓浓的父爱跃然纸上。

  我想,胡适给儿子不仅寄的是一封信,一封家书,更寄来了父爱,融入了文字当中,成为了最美的语言罢了。

  在读这一封信时,我仿佛还看见胡适,在写信时的模样,我想他一定会哭,毕竟想到年幼的儿子就在外读书,不禁一股想念之情油然而生,他只得让这一封信给儿子带去他的爱吧。

  父爱,真是世上最美的语言。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9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作作的序。因为这是个读书交流会,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第一部分读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多读书。现代社会的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离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却越来越远。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老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是在于他对书籍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总是抱怨工作忙或是琐碎的家庭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这就是我们的时间利用有问题了。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这就看我们如何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了。第二,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的作风。我们虽然不会都成为学术专家,但是季老做学术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应当学习借鉴的。这一点和他在德国留学十年有关系。德国人一向以严谨、细致着称,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用几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成文,最后还要将论文从头到尾认真核对,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读到这,我想到了我们的礼宾接待工作,也是要求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还有我们的调研工作,一篇好的调研文章的出炉,离不开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字。第三,外语的学习。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季老一生熟练使用英语、德语,并掌握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在我们看来是天书的古代语言,兴趣是第一位。至于有何捷径,还是勤奋。同时,要尽快接触原文,勤查字典,并且要随时注意语言的变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让我们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做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0

  本学期,学校领导组织大家开展了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活动。久闻季老之名,他是一位潜心研究的国学大师,朴实无华的形象,正直务实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读了他这本着作之后,更多的是灵魂震撼,精神的洗礼。下面谈谈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季老纯朴的照片,后面紧接着是季老自己作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引用张元济先生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作为序首,可见他将读书看得十分重要。以此审视自己,才发现自己真是差得远了,我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呢?总以工作生活忙碌推托,淡化并远离了读书,而季老一生以读书为乐,读了无数好书,顿感汗颜。作为一名教师,你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仅靠原有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变化加快,要靠自己平时不断地探索阅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在浩瀚如海的知识中,选择阅读自己有用的东西,积蓄在脑库里,到教学时,你才能根据需要打开闸门,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使独创的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充满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实现教师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

  “做文先做人,学问即人生。”季老关于做人的思考是深刻的。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如同家长朋友在家聊家常,让人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候,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学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实的。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是大师。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标尺,谁已经成为了大师已经变得心照不宣。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还有他特立独行的但是大众认可的做人理论:“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那也称之为”天人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

  三、人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

  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朴实无华,娓娓道来,边看边点头,边看边反思。

  平平淡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下一代,也为了自己。通过读书让浮躁的心灵变得平和而充实,宁静而致远……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1

  前段时间看了季羡林季老的《读书与做人》,这是季老在80多岁时对自己读书和治学生涯的回忆,以及探讨做人处事之道的随笔等的合集。季老的文字,真实,简单,却不失哲理,读季老的书,就如这位慈祥的老人在你耳边轻声的讲述着往事,但又时刻能感受到其中的谆谆教诲。

  书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读书,第二部分是做人。季老在本书的序中,引用了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说,书籍时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藏,后一代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才能不断的向前进步,因此,我也就读书这一部分写一下我读后的感想。

  书中,季老回忆了年轻时在清华的读书经历以及在德国的留学经历,在清华时,他经常光顾的就是图书馆,清华图书馆藏书丰富,借书也极为方便,每每进入图书馆,他都会立即为书香所迷,沉浸其中。后来去了德国,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他业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从季老在书中的表述,我有了一些启发,就是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以及如何将读书感受到的东西运用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首先:为什么读书。正如季老在序中所述,书籍是文化和智慧的载体和延续,我们只有通过读书来积累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阅历。

  其次,如何读书。如今,书籍种类繁多,范围极广,我们在阅读时就需要有所选择,有些书适合浏览,有些书就需要细读,多读。我们扬子毅道一直提倡创建学习型组织,公司不断的会推荐给我们很多好书,这个就大大的提高了我们阅读选择的效率,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同时,要带着思考去阅读,品味书中的奥秘。

  最后,学以致用,要将书中的感受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对于这一点,我认为佳毅一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阅读书籍的数量和频次之高,我们一直难以望其项背,更重要的是每读完一本书,他都能写出他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结合到工作中的不少实例,给人以指导。

  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樊登也在他的节目中教导大家要学会终身成长。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追赶时代的步伐,而读书,是不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2

  我记忆犹新,去年10月的一天,站工会建立的图书阅览室对职工免费开放了。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和几个平时喜欢看书的同事约好去“抢沙发”,面对书架上飘着油墨清香的4000册新书,我们像肚子饿得咕咕叫的人走进琳琅满目的自助餐厅,兴奋地挑选自己对味的大餐…

  可惜,我读书的热情火苗渐渐地气息微弱。因为今年迎检工作要求高、任务重,回到家里,被繁杂事务劳累了一天的身心,仿佛只有对着电视里的肥皂剧或者网络上的娱乐新闻才能得到放松。

  7月份,工会组织读书感言活动,购置了50本好书推荐我们阅读,我挑选了季羡林大师所著的《读书与做人》。季老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以前,我闲散地读过几篇他的散文,知道他几部作品被收录在语文教科书中,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读他的专辑,这次终于“先下手为强”,抢了本自己喜欢的书。

  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我就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一个月来,季老通过他的书每天在我耳边谆谆教导,告诉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正如他所说:“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读了季老的书,我像补充了营养,几方面都有很深的感悟。

  对于成功,季老以一生经历告诉我们,总结他的成就,“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二战结束后,季羡林游学德国10年回国,任职北京大学。按当时惯例,归国博士只能先当副教授,若干年才能转正,可他一周后就被聘为正教授,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所创纪录,至今无人超越。归国不久,季羡林学术功底和独特魅力在胡适与陈援庵(辅仁大学—北师大前身校长)的学术论争中得以显现。两位学术界泰斗,对汉语“浮屠”与“佛”字谁先谁后这个问题争论激烈,季羡林以对吐火罗文等佛经传播的原文语音演变研究为基础,著成《浮屠与佛》一文刊发于最高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平息了争论。

  他的实力不仅在于通晓西域古文字上,更体现于他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对文化交流和思想方法的科学研究。最杰出的成果是他晚年的学术专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该著作从探究各民族加工食用糖的工艺入手,通过对各种语言进行比较,描绘出了一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史,在方法论和史论上都别开生面。

  对于学习,季老也将经验在《学外语》一文中和盘托出,方法只有3种,第一是尽快接触,让学习在运用中深化;第二是天资与勤奋,后者占绝大比重;第三是不要妄想捷径,学习中没有“御道”(“御道”就是皇帝走的道路,是引用欧洲古代几何学家欧几里得答国王问时说的话)。季羡林一生通晓十几种外语,诀窍就是19世纪一位德国语言学家的办法,“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把他们推下水去。如果他们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他在德国学习了近十种语言,没有一种是靠老师讲解语法与单词的,都是直接“到水里”阅读原文。由于勤奋与执著,季羡林没被“淹没”,反而成为了“游泳健将”!

  对于做人,串联他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出,季老提倡的是一种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乐观向上、虚怀若谷的人生。他在散文中写了很多想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文章,还写了很多他怀念的老师和同学、同事、朋友,如董秋芳、吴宓、朱光潜、陈寅恪等国内师友,以及被他称为“教授父亲”的恩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与他相处了11年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与他发生了一段爱情的女孩伊姆加德等国外友人。在回忆这些亲人、师友时,他的文字饱蘸深情,充盈着自己感恩、报恩之心和思念之情。季老为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成就,更重要的在于他的高尚操守。他拒绝虚名,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大桂冠,这与时下张悟本之流挖空心思炮制桂冠、甚至不惜自封大师的追名逐利之徒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人生活感悟,季老留给我们的更是字字珠玑。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时间尤其珍贵,要争分夺秒,但个人处境不同,对一些人来说就有一个怎样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问题。”

  季老的书看完了,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用“没有时间”或“太累了”,来为自己荒废读书时间而进行辩解了。“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我要学习传承季羡林先生珍惜时间的“边角废料”以及勤勉学习工作的优良作风,告慰季老著书育人的在天之灵。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3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这里有他对师友的缅怀,有他的读书心得,有关于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新青年的淳淳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更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做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新青年。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做一个正直、勤奋、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没有正直的品格,就没有一切成功可言。而勤奋是个人行事成功的基本要素。“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切好的想法才能够执行,才有成功可言。勇敢是做事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的关键决定因素。适当的勇敢,大胆去想,切勿固步自封,脑中常有新思路、新想法,这是一个积极上进者的常态。懂得感恩,我们才知道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宽容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最后,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4

  这段时间读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本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读书,第二部分写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他的人生,也给了我诸多启发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让我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拼搏。

  季老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看第一部分谈到季老的读书经历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果然是学霸中的学霸!季老果然不愧是语言学家,精通多国语言,包括有文言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德语等等,然而作为学渣的我连英语和文言文都不一定能够看懂,更何况是其他呢。第一部分读书篇是季老的学霸炼成记,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描写他在德国求学的时候,刚好是第二次世界战争,当本来敖他的德国老师去上战场,另一位年老已经退休的德国教授出来敖季老,这位德国教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了季老,这让季老感动的同时刻苦学习。同时,季先是真正的学者,他有那份精益求精的劲儿。

  大概读完全书后,我对第一部分“读书”的体会是:一是要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季老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拥有对书籍孜孜不倦的追求,养成了终生读书、常年学习的良好习惯。当今,随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介,却越来越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为此,像季老那样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无疑是我们拼弃“人浮于事”的当务之急。二是要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时间对任何人是一个固定的常量,绝不会厚此薄彼。我们经常抱怨公务繁忙或家庭琐碎等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其实只是我们回避问题的托辞和性情在作怪,关键在于看我们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尽一切可能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必将有所收获,仰望守住属于自己头顶的一片晴朗星空。三要培养治学的严谨细致作风。季老做学问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学习借鉴的。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多读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丰富和完善,最终获得成功。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5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独特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序言的独特在于自作序。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名家来写,往往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可季老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多读书,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读书与做人。虽然作者在书中分为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从古代的孔子就提出了礼,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

  大师的朴实。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代时,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有学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实的。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为什么大师。其实,在我们的心中他就是难得的大师。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章,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让我们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机遇。

  勤奋与成功。季老在成功一文中谈到,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勤奋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古代就有很多关于勤奋的故事,如悬梁刺股之类。这种精神是需要代代相传。据相关报导,现在的青少年对网络越来越迷恋,对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有很大的冲击。有人还担心下一代会不会对读书缺失。其实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对读书还是需要引导与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学习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刻苦地读书,才会有所建树。

  爱书如命。季老在丢书之痛一文中讲到:书,数年之间,已塞满了七间房子。在这么多书中居然能发现朱光潜全集丢了三本,宗白华全集丢了两本。并用丢书惨重来形容。那种丢书之痛我们常人可以理解吗?对于他来说,真是爱书如命。

  书多得读不完,所以,我们只能有选择地读。季先生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呢?《史记》、《世说新语》、李白的诗、杜甫的诗、苏轼的诗文词等。回想自己读过多少书呢?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

  让我们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做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6

  胡适先生讲大学毕业后容易堕落。

  堕落的原因有这两条,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和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都不是那么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

  而要预防这两方面的堕落。一来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许多人在离开学校后精神就已经死了,更多的人是在壮年就失去了自己的知识生活。

  二是要保持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不至于碰到一点挫折就沦落成悲观主义,犬儒主义。

  三个办法。

  第一,要总是找几个问题来研究。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者理论上的疑难。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就好比知乎,每天都会生产出大量的问题,而其中必定有些问题你是非常感兴趣的。你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就回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这些问题会一直困扰着你,但是会驱使你去解答。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手舞足蹈的说“解决啦,解决啦”。这种成就感绝不是中规中矩的工作所能带给你的。

  第二,发展一些非职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容易钻入技术的牛角尖,而失去人文视野。职业是养活自己的,但不见得就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这个世上有许多人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并且他们没有勇气去换职业。但是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做一些其他的事业。一来可以调剂你的工作生活,二来说不定你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或者让你的职业生涯有更多的竞争力。

  第三是加强点信心。许多事付出了努力,但暂时没看到回报,不要操之过急。要相信,功不唐捐。而今日的失败都因为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摆脱浮躁的心态,端正态度做事情。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7

  《读书做人》这本书一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而我也把它当成了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本书选编了众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欢《心里的父母》这篇文章,因为它唤醒了我那颗尘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三年级小学生裘里亚的故事。裘里亚家很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到父亲的肩上。父亲白天在铁路当雇员,晚上还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亚提出要帮父亲抄,父亲怕耽误他的功课,坚决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亲睡熟后偷偷起来抄,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功课。父亲不知道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责骂了他。他默不作声,忍受着责骂,继续偷偷帮父亲抄搞子。直到一天,父亲发现了真相,非常懊悔,从此更加疼爱,关心自己的儿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为文中浓浓的父子亲情感动,更为裘里亚的孝行和懂事而动容。我比裘里亚大了整整三个年级,却只知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为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颜了。

  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一见饭没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风。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刚刚从田里回来的妈妈大吼大叫,妈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进了厨房,不一会便做好了我最爱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饭全然不顾身边又累又饿的妈妈,三下两下吃完后,转身上学去了。

  《心里的父母》让我懂得了为人子女者,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该从小就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爱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相关文章:

初中读书与做人作文12-21

初二作文:读书与做人12-21

初中优秀作文:读书与做人12-21

读书与做人作文3篇12-20

论做人之理语读书之法作文11-26

演讲稿优美段落(九)做人与责任05-06

演讲与口才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06-02

诚信做人作文精选15篇12-17

诚信做人作文(精选15篇)10-05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04-17

诚信教育读后感 《远大前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