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2021-01-08 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

  这一周我阅读了书籍《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给了我很收获。 《拆掉思维里的墙》里的内容主要帮助我们看清我们自己思维里的一些模式,并且帮助我们分析这些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思维模式。

  其中让我最有收获的是书中的第六章“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着”,这章主要讲述着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的心智和思维模式。

  其中一种模式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他人掌控你的情绪。人都有喜怒哀乐,但是很多人的喜怒哀乐都被别人掌控。有人骂你,你就会生气;有人夸你你就开始;今天开车的时候堵车你就会抱怨。这些都是外界控制了你,就像堵车和不堵车一样,如果堵车你就不爽,如果不堵车你就开心,那么你就被他人掌控了。如果这样的话,别人要你开心,你就开心,别人要你生气,你就生气。

  这样被他人掌控情绪的人,都装有一个受害者的模式,他们把自己当做受害者,遇到问题总是怪他人,不去寻找自己的原因,或者不去想办法解决,总是在抱怨。遇到问题会抱怨、推卸责任,这不管我的时,实在是太累了。

  我也有这样的模式,在平常我遇到一些问题我也会抱怨,怪外界的原因。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让我成为一个推卸责任的人,这的行为还会让我的成长缓慢,因为一直抱怨去找自己的原因,这样自己的问题还在,得不到改善,下次依然这样。

  书中还讲述了很多人很多根深固蒂的思维模式,以及一些思维中的“墙”。

  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2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它是一本不错的书,它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学。各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你的态度,你是积极的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的还是悲观厌世的?你生活的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所以:拆掉思维里的墙,改变我们的世界。

  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古典,不仅仅是新精英,而更多的是书中的案例。书中的案例,某些是我经历过的,某些是我正在经历的,某些又是我将来不会经历的。这本书,又像《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加长版,因为这本书可以改变一些你思考的方式。

  书中的“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么简单。”这让我又想到了“静”与“思考”,读书多了,你自然会变得很静,读书的收获多了你就会产生更多的思考。现在的天底下没有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概念,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或许读书和工作让你我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平,但是世界的不公平不能改变,那么为何不好好地改变自己呢?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们的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样的人。这决定了一生的轨迹,如果你内心充满了阳光,那么你看到乌云也是美的,如果你内心充满了阴暗,即使你面对太阳你还能看到阴影。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磨练,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融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和抛光,最后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理健康的心智模式。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去争取。只要你一直在人生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以及未来的思考。我要克服困难,自信快乐的生活下去。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每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让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读完这本书,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会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为教师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3

  难得的,一学期结束了,第一次读完一整本书,这次是在几百本电子书中挑了标题还比较吸引我的.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他曾经是老师,后来选择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转而创业。

  书中谈及的恰恰是我现在亟需关心的话题,有关择业,有关买房,有关规划自己的生活。

  “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王石

  作者不仅十分赞同这种说法,还更加“危言耸听”地说:”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他认为,当我们因为房供每个月只有区区一点结余的时候,我们也就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额消费或是出游行动,或是工作中所需要的不便宜的职业培训,乃至一次难得的跳槽机会。如果你每一次都以“房贷压力”为理由拒绝这些体验,久而久之,你也会被新浪潮淘汰,到那时,你便可以蜷缩在你那唯一仅剩的房子里,感受那独特的安全感。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宁愿租房不要买房”的经验谈,是在看《金星秀》的时候,当众人眼中的成功舞蹈家金星说她几十年都是在租房住的时候,我也不禁惊讶。

  难道是买不起嘛?当然不可能。但是她有一整套的理论,尽管已经记不太清,但我已经被彻底说服。买房,的确,你似乎给自己造了一个美好而稳固的梦,但这梦是否真实美好?离开父母的扶持,你能负担起的也许只有离市中心十分偏远的小两套,从此开启日夜兼程的通勤生活。

  也许你说不怕辛苦,但是时间成本呢?每天多少小时花在路上,而回到家后又因为精疲力尽根本无心深造,日复一日,除了房贷越来越少,得到了什么?

  那如果你选择依赖父母的实力,让他们帮你买房,作者总结的极好“这种人基本上前途和发展由父母控股,因为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父母可能说的话想必我们也不难想象:“房子是我给你买的,工作是我给你找的,让你听话难道不应该吗?”

  请问你,准备好被绑架一辈子了吗?

  就在我的身边,我的朋友,口齿伶俐,人也机灵聪明,刚过三十,在父母的帮助下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然后准备把自己的聪慧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在麻将桌上度过余生。他曾在我面前,感叹过想要出去闯闯,但是即使机会来了,他有说走就走的权利吗?没有。

  买了房,似乎就意味着从此安了心,一辈子定下来了,接下来就要按部就班结婚生子,然后退休跳广场舞。并不是反对这个过程,只是时机还不到,心会有不甘。

  个人感觉,作者整本书边就着“突破常规”这个主题,传达了他的诸多感想,然而逻辑性却并不那么强,不能称得上浑然一体。可以感受出,作者是个经历丰富并且善于总结的人,许多的语句让我感觉精彩绝伦,便纷纷摘抄在本子上:

  “你想要在婚姻里获得的东西,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

  “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这就是一种修行。”

  “恐惧就是一个懦夫,当你触及他的底线,能够接受最坏的结果,并且准备和他大干一场的时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称之为“yesbuter”的一类人,这类人常挂在口上的话便是“yes, but。。。”面对他人的建议或是想法,他会礼貌性的同意,然后不假思索的拒绝,同时为了显得不那么无理,他会找出丰富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前的我,常常会陷入和yesbuter的争执中,企图用各种道理去说服他们,到最后我发现,他拒绝接受并不是因为道理他不懂,而是他不会那么轻易改变,因为改变突破了他的舒适区,对他而言充满了风险。

  我曾不止一次遇到这样向我咨询意见的人:我该选A还是B,我很纠结。我给他比较分析以后,推荐A,他会说A是不错,但是B有这些优点。。。。那我只能说,既然你觉得B更好,你就选B吧。他就会接着说:可是B又有许多缺点。。。直到把我绕晕,他最后会用一句话总结:真不好选,我还是再想想吧。剩我一个人在原地眩晕。在我看来,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抉择面前,你的任何选择,都是同时选择了利好和风险,不论是比较哪一个利好更大还是比较哪一个风险更小,都需要能够承担风险的勇气。如果你只想找到一个只有好处没有任何缺点的方法,那我劝你还是原地不动比较安全。

  ”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予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予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4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探索的过程。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读书真的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过程。

  书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让我眼中一亮,这个概念和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或者说让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

  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让我最有感触,之前,也读过一本书关于人的思考的,我觉的人就像一台电脑,心智模式就是内存里的一段程序,当外界有变化时,这套程序就会自动运行,知道我们其他程序就反应、处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我们的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说有效主要是说对外部世界、所处环境、社会关系是否有效。

  因为这些变化心智模式也必须要变化,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这就是我对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军队这个独立运行的世界、社会、环境中,就必须要有部队的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适应,当你用外部社会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处理,就难以适应,同样,当你离开军队进入社会,就必须用社会的心智模式去适应,否则会处处碰壁。

  当我们为自己安装了一套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世界,更加好玩的是,这个自建的“真实世界”,又反过来印证这个模式给我们看,最后,我们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这种改变非常强大。正如书中所说:事实上,那些安装了“幸运儿模式”的人,他们构建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幸运世界,会更加容易的发现外界潜在的机会;而安装了“倒霉蛋模式”的人则倾向于对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心中的模式中没有“机会”这个东西。

  同时,心智模式又会决定和影响我们很多的行为,例如:投入。当你安装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态就会改变,你对投入就有了新的认识。投入有以下几点:

  1、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

  2、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功。

  3、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例如: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为你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书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让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等待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来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一个管外、一个管内,管外的社会系统通过与外界的比较推动你更好地表现(比如让你努力获得资源),而管内的自我系统把资源转化为绵绵不绝的幸福(比如让2万元钱转化为幸福感),一个是手,一个是胃。

  当我们过分关注外界的事情,我们的社会系统就开始越界,掌管我们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如何区分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两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难以进行辨别。当你能够清楚的区分这两个系统的时候,你会让社会系统促进提升,让自我系统促进幸福。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5

  俞敏洪在给这本书写的序中提到:“他收集并研究各种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编成课程,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其他人听。”

  这段话暗示了这是一本关于成功学的书籍,毕竟作为职业发展专家,帮助别人进行人生设计,怎么能离开成功学呢?

  现在不少人反感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觉得它们中看不中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的作用,不能忽视在迷茫、沮丧的时候,它们带给我们的鼓舞和激励。只是在读这类书籍的时候,要保持独立思考。

  买房,卖梦想的房奴:第一章关于买房和梦想的论述我不赞同。买房固然会给人很大压力,但不至于典当梦想那么严重。不买房也不见得就能实现梦想。

  书中假想了一个买房和不买房的人生实验,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买房的人结局设定太过凄惨,而不买房的人结局设定则太过乐观。

  不买房的人5年升到经理,再跳到另一家企业做到总监,之后与朋友创业,10年后年薪达到68万。当前社会不少人买不起房,有多少能达到这个“人生实验”中不买房的成就呢?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中国大陆共有实体注册企业数量2907。23万家,2017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达到了1351万人,能升到经理、总监的可能性,大家可想而知。

  有人会赞同作者租房的观点,为什么呢?第一,大部分人在所处的城市买不起房,支持作者租房的观点可以减轻自己买不起房的心理负担;第二,书中例举租房获得成功的案例,比如巴菲特创业初期不买房而是投资,最终成为世界首富,让人觉得自己不成功是受困于买房的“陈旧观念”;第三,作者用数据描绘了一幅未来成功的蓝图,给予了人们希望。

  但和巴菲特同期投资的人有多少?每年创业失败的人又有多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导致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这便是《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的“幸存偏误”。

  书中说买房是为购买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在当前的社会,“安全感”不应该来自于一件物品,而是来自于自己的能力。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此否认买房的必要性。房子除了带给人一定的“安全感”,还会给人带来“归属感”,每个人都应该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但不能没有后方,在我们受伤、沮丧、失败的时候,我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里慢慢恢复。每个人都曾梦想拥有世界,但世界从来不被谁所拥有,我们最终能拥有的,还是自己的家。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6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用金钱、权利、职位来衡量人生的价值,认为所有人的人生意义都是通过金钱、地位 … 唯一的标尺来衡量的,于是人们追名逐利,攀龙附凤,却渐渐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正诉求。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衡量生存的意义不应只局限于一种,人生的追求不应只停滞于物质的积累,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去实现自己活着的价值。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而一味去迎合社会的口味,即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内心仍是空白的。

  记得高中的生物老师曾经说,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时,随大流一定不会太错。但是,如果大流错了呢?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真的迷茫时,停下来问问自己的内心,你会最终选择一条虽然不是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却有着别样风景,让你快乐满足的路。

  “成功是越走越近”,永远不要等待,只要不断尝试生命自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拆掉思维的墙,不要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去换去别人眼中的光环,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丢掉所有的顾虑,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努力成长为自己想长成的样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7

  刚看到《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的时候很惊喜,虽然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潜在意识会对生活产生影响,但是那究竟是我们心里的一堵墙还是一道光,却未曾去思考辨别。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此书的第三章: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大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篇文章一段读阅前后两个字写反了,就像刚才那样,你发现了吗?我们的大脑依然会将“读阅”读成“阅读”。很神奇,我们看到的并不完整真实,而是常常由于我们的思维惯性构建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就像书中所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听起来很神奇,但仔细回想,当你开始打球,你会发现你遇到背着球包的人变多了,当你对烘焙感兴趣,你的世界里出现了很多烘焙爱好者。乐观的人总能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悲观的人常常发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叹。这些隐形的意识时时刻刻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最后影响到行动。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4分钟跑完一英里是人类的极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学论证后把时间缩短到了61秒,停滞不前后,他忽然意识到他的潜意识一直在限制他,最后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关。这往往就是现实中的我们,遇到一项工作,若要先设定了一个我不会的框框,我们就会永远停止不前。也会有些人努力奋斗过后遇到了困难,此时若你的潜意识是放弃,结果就会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潜意识里是遇到事情不退缩,而是去想去做去尝试,不把自己设置局限,我相信事情的结果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变好,就要修炼自己的潜意识,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具有正能量。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世界会随心境改变,但不会随意改变,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样,人是有极限的,但这极限往往要比我们所想的厉害的多,所以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享:愿赐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愿赐我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愿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1.《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2.心中的墙

3.心墙

4.毕业墙的作文范文

5.关于男生贾里的读后感

6.《森林里的小木屋》读后感

7.爬毕业墙的作文600

8.引水入墙

9.墙绘施工合同

上一篇:三顾茅庐读后感 下一篇: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