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书的读后感1
“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得上他沈从文《边城》高呢?”——汪曾祺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小说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川湘边界茶峒交界那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如黑燕的瓦屋,如天擎的白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灵水秀、天地和谐的风俗画。以至于“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条小河中,蜷伏于一条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如此美的乡土定然养育了美的人物,小说同样刻画了一群善良、淳朴的人物。阅读此书,我似乎与三位主人公进行了一次人生的回眸,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船总,在川湘交界茶峒这个地方无人不知您,您有一副豪爽的胸怀,一颗仗义疏财的仁善之心,有一种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美德,在此地一提起你们爷三,无人不竖大拇指,您自豪吗?”
“我在此地结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因此我做事问心无愧,也不忌讳这是自夸。不过你莫说‘三人’,因为我的大儿子天保已经——已经死了。而且二儿子傩送至今也没回来,这使我太痛心。这都要怪翠翠他爷爷,不,也许不全是,但定与他有关。”船总伤心地说。
“不要太难过,凡事都要看的开些,人生道路难免有风浪,可绝不能让阴云永远遮住太阳,毕竟晴天是多的。”
“翠翠,想你爷爷了吧?”
“我自幼是爷爷养大的,爷爷对我亲情无限,为我担忧,对我关怀备至......他性格直爽,人人也都知道他的正直。我的好爷爷,可是他--他却永远离开了我。”
“不要太伤心,现在有杨兵马帮你,长大了总归有一天要独立,要离开爷爷,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知道,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因为--因为我还要等二老。”
“傩送,你秀拔出群,做事细腻,长得像岳云,但冒犯问你一下,你可别不高兴。”
“问吧,没事。”
“你还会回去吗?”
“唉,我不想回去了。毕竟哥哥的死这件事有关,我忘不了哥哥......再说我已经答应了山寨中团总的亲事,若回去我与其成亲又忘不了翠翠。如此既对不起翠翠又对不起大哥,也许这是我最好的选择……”
三个人的话语中无不透露出一丝忧伤的气息,但三人的正直善良、善良可爱、细腻淳朴又让我肃然起敬!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淳美的乡土养育了纯美的人,为什么上演了却是一出令人断肠的悲剧故事呢?
读书的读后感2
在初春的阳光下,打开窗,清风夹着明媚冲入胸怀,荡漾着,像我翻开书的那个瞬间一样,清凉而温馨.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起眼的行道树,红得烂漫的枫,粗壮的白千层,密密的相思树,高大古老的梧桐,在她的散文里获得了崇敬和景仰,就像她说的,每一棵树都是一个奇迹:行道树的奉献,红枫的热情,白千层的坦诚,相思树的相思,梧桐的高傲,卷走了一切的尘俗,缠绕在心头,久久难以散去。而今,每当我走在路上,总会肃然起敬般注视着两旁的树木,倾听着属于它们的声音.
从她的散文里,我读到了不一样的自然,像一缕清风在向我诉说着自然的真谛.我日日奔走在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夏天是这样,冬天也是这样。柏油路和路旁的住宅区,是一年四季不变的风景。飞驰的汽车扬起了沙尘,我就在灰白的天空下开始了新一天的征程。这就是我全部的生活。自然对于城市似乎显得太过遥远了!日日住在楼房里,甚至连泥土都变得不再熟悉,蓦然间,我想起了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又激起了心中对土地永恒不变的依恋。幸运的是树木、花草,那些鲜活的生命,在书中得到了又得到了复苏。我就是在这样的反差之间,翻读着这本流溢着自然的文集,感受自然的旋律。
我随着她的脚步,步入了山中,感受着“山风拂发拂颈拂裸露的肩”而显出的清爽,远望去群山是那样的古朴深邃,阳光的耀眼,野花的芬芳,以及最重要的,满山的苍绿,这一切都在时空里旋转,被我感应。而壮观的瀑布无非是这次旅程中最令我难忘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恢宏的瀑布将我震撼了,作者在写到瀑布时说道:“那一霎直是想哭,那种兴奋,是我没有经历过的。”这就是震慑人心的大自然的力量,我能想象那万马奔腾的气势和豪情,它可以让人忘记了烦恼和忧愁。我真想大喊,我要回到自然中去!……瀑色如霜,他们在瀑布前笑闹着,唱着最古朴的歌谣,过着最原始的生活,被自然打动着,她的心情是那样地激动,在群山万壑之中,原始的生命像空气一样包裹着她,对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我是多么倾羡那种生活,心随着景物的变幻起伏着,然而她最终只得成为一个暂游的武陵人,匆匆地离去,但令人欣慰的是她带走了心中的自然,我,也是。
已是初春了,天空仍是布一样的灰白,不过,我看到了她的《魔季》,于是一切都变得不同了,“蓝天打了蜡”,“小树叶也都上了釉彩”,春成了奢侈的君主,将每一片土地都布置得那样豪华典雅。墨绿,浅绿,黄绿,苍绿,嫩绿,一片绿的海洋,小小的野花像海洋上的舟帆,漂荡着。山野里步出的女孩像纯洁的天使,她“探手入溪”,山涧中的花瓣便从她的指缝间流开了,像一幅动人的画卷。
在悠闲的假期里,我时常坐在案前静静地品读,从日出到日归,但我乐此不疲,就这样留连在书中,像一株陶然的小草,随着清风摇动着。
读书的读后感3
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在四年中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其实更庆幸的是自己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虽然它不能带给我什么丰厚的收入,但我却很开心,因为教师这门职业是我一生要从事的事业,和孩子们在一起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在20xx年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不禁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
其实每天进步一点点我想也是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的过程。
原来没有深刻感觉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一次课堂上让我感觉到了书中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的:“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是的,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受益更多,教师就要不断修炼、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爱问为什么,同时他们具有向师性,因此,要做最好的教师就要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良好的榜样。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结合《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和我的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常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并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当然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予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良好文明习惯。
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的我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职业的负责。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但要知道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最好的教师。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不同于其他的教师。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
读书的读后感4
本书向我们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支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小事例。一次在课上,发现朱振涛和陈浩在悄悄讲话,朱振涛讲的很投入,甚至忘记观察老师。陈浩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的一起说几句。课后我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问起了课堂中他们聊的话题。原来朱振涛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奥特曼玩具,并说下次带来给他一起玩。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太少了呢。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挤出三分钟给孩子自由交谈,渐渐我发现孩子们上课随意聊天的现象少了,孩子们的关系密切了,交际范围也广了。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另外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读书的读后感5
今天看了胡适写的《为什么读书》 ,获益匪浅。
在论述为什么要读书时,他列举了三个原因。一是读书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财产,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知识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当你看不懂一本书时,应该暂时把这本书放下,看一看更为基础的书,待功夫成熟再看会那本书。三是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因为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我对第二和第三点的印象尤为深刻。 在我看来, 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专业人士更需要跨专业的技能”。很多情况下,看似毫不相干的学问能在你在思考其他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启发。 达尔文创作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说,其实部分是因为受到当时的一篇关于人口增长的经济学文章的影响。 著名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 “商业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 我们应该试着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加以分析。 ”如果要达到前面两位”大神“的程度, 最方便的方法莫过于广泛的阅读。股神巴菲特就提倡广泛的阅读,无论是在办公室、餐桌上,还是在飞机上, 他都不放过阅读的机会。他阅读的书范围很广,有企业年报、各种报表、 传记、 历史书、科普书籍等等,按他的说法, ”这么多年来,是广泛的阅读让我致富“。
另外,胡适先生也提到读什么书的问题。他认为, 中国旧籍是经不起读的(指的是集、史、子、经) 。胡先生对中国旧籍的评价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夸张。但是, 结合中国现在教育情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网络上有一个有些内涵的段子:”中国人爱考究着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代这种事, 美国人则喜欢想怎样抵抗外星人入侵。 前者喜欢往后看,后者喜欢往前看。 “暂且不讨论这句是多么的不严谨,但这句话却刺中了中国的一个痛点: 对科技领域的关注不够。谈到解决的方法,胡适说: ”中国的书不够读,我们要另开生路,这条生路,就是每个少年人必须至少要精通一种外国文字“。()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大家都在学英语, 而且不少人学其他英语, 早就已经达到胡适先生所说的程度啦。其实不然。应试教育下的外语,已经让大多数人迷失了学外语的目的, 本科生用到英语的地方,基本就是考场和美剧。 尝试广泛阅读外国文献的本科生太少了,要知道, 与科技相关的专业,最前沿的发现就在国外,不了解学科前沿,想在知识上有有用的创新是很难的。
爱因斯坦读物理学的时候, 课内课程学得很一般, 但是他很喜欢拜读国际上一些大师的最新发现,正是因为受到当时普朗克一篇有关量子观点的文章的启发,他才想到光电效应的解释, 那一年,他才 25 岁,仅仅是一所普通学校的本科生!
以“读书是为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为读书而读书”为手段,这将是我今后读书的宗旨。
读书的读后感6
知识的汪洋浩瀚无边,书本就像一叶叶扁舟,载着每一个探索者在波涛中漂流,有的人坐的只不过是几张纸,随波逐流,很快一个水花过来,便被无声地淹没在潮水之中;而有的人乘着的则是一本厚厚的书本,扬起了未知的风帆,挂起了寻底的铁锚,树起了坚强的斗志,考验着风浪的汹涌,体验着大海的精深博大;于是在乘风破浪的书中逐渐成长,成才……
在我的记忆中,我很小就开始读书了。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妈妈给我订了《幼儿画报》,是我最爱看的。里面的小动物可真多,有小狗、小白兔、小猫等。它们的故事逗得我真开心。
到了小学一年级,我告别了《幼儿画报》,又去寻找新的伙伴,妈妈给我买来了有精美插图的四大名著,要是有人问我国大名著是哪些,我会自豪的说,四大名著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这些书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你瞧,有多情爱哭的林黛玉;有调皮机灵的齐天大圣;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有敢于同老虎搏斗的武松……我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我还听妈妈说,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真是了不起呀!
中年级时,我又喜欢上了童话故事,认识了格林笔下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等动人的故事。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想,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多么的不幸,读着、读着,我的泪水不由得流了下来……
而现在,我又爱阅读作文书,每当看到一些作文书,我就会爱不释手,有时还去图书馆借。每次我写完作业,我就会抽时间去读作文书,要是看到精彩的段落,我肯定会用笔写下来的。 虽然人生旅途是艰难的,但是读书却让我更加充实,而不是一个“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读书更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处事,更是陶冶了我的心灵,使我看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善良美;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之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美……非凡的战舰能载着我们欣赏海洋的瑰丽,却不如一册书籍带给我们无边的天地;神奇的坐骑能帮我们开始人生的征途,却不能像一页诗扉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同学们,读书吧!在你们人生的起跑线上,让书成为你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那样,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你们的灵魂将会变得充实而丰富,你们的眼睛将会变得明亮而深邃,你们的行动也将变得理智而富有创造性。
读书的读后感7
我看了一本世界名著——《简·爱》。小说的主人公简·爱是个孤儿,但她是一个不甘受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她那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了我。
简·爱的母亲原是一位富家小姐,她爱上了一个穷牧师。他们不顾亲友的反对结了婚,富家小姐的父母因此和她断绝关系。他们结婚后一年生下了简·爱。可是就在简·爱出生的那年,她父母因感染流行风寒去世了。简·爱成了孤儿,被送进了孤儿院。后来她舅舅把她接回府上住。可是不久舅舅也去世了,她舅母经常虐待她,在简·爱10岁那年把她送到一个慈善学校。她在那地狱般的学校生活了8年,还当了两年教师,后来到桑非尔德府当家庭教师。简·爱长得矮小,并不漂亮,但她聪明伶俐,正直善良。不久,主人罗切斯特爱上了这个无财无貌的简·爱,简·爱也爱上了比她大20多岁的主人罗切斯特。在教堂结婚那天,有人揭穿罗切斯特还有一个疯老婆。简·爱知道后便毅然出走,离开了这个她深爱的人,流浪了两天两夜。在她快要饿死的情况下,奥利佛一家救了她,还帮她找到一份工作——乡村教师。在这期间她继承了叔叔的财产,成了非常富有的人,还意外知道奥利佛兄妹竟是她的亲戚,她主动提出将财产与他们三人平分。最后,她回到桑非尔德府,发现这里已成了废墟。听别人说,这里发生火灾,罗切斯特为了救别人被压断了一只胳膊,眼睛也瞎了。简爱知道后不顾一切地找到罗切斯特,最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从简·爱身上,我看到了她正直善良的美好心灵。当她突然知道自己可以继承2万英镑成为富翁时——要知道她当乡村教师的年收入才30英镑,她显得还是那么平静,没有过分的激动。而当她知道在这世上还有几个亲人——正好是救过自己的奥利佛兄妹时,却高兴得简直疯了。她主动提出把遗产与奥利佛兄妹三人平分。多么慷慨大方,一个不为金钱所迷惑,把亲情和友情放在第一的人啊!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当她回到桑非尔德府,发现这里已成了废墟,听说罗切斯特为了救别人被压断了一只胳膊,眼睛也瞎了时,她不顾一切地找到罗切斯特,去安慰他,照顾他,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跟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多么纯洁、多么高尚的爱情啊!
整本书写的就是简·爱一个灰姑娘的人生经历。一方面,她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第二个方面,她又在扞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灰姑娘的的奋斗史。她在追求一个基本的权利:平等。
《简·爱》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依靠自己的正直品德和聪明才智,只要坚忍不拔地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是可以冲破重重险阻,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简·爱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正直善良的品质让我敬佩,不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吗?
读书的读后感8
十一长假过去的很快,在游玩几天后,剩下的是有些疲倦的身体,所以,看书成为我现在做的事情。
《读书永无毕业》,这是我刚刚读过的文章。作者葛剑雄,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前几天我刚刚游逛了复旦大学,那里的学术气息和青春气息很吸引我。在这篇文章中,葛教授主要讲述了为什么读书、怎么读好书、读什么书这三大观点。
葛教授认为通过读书可以获得知识、少走弯路以及毕业后阅读可以成为人生乐趣。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犹如一大课堂,社会就是知识的海洋,有学不完的知识,用不完的智慧。所以,人一辈子都要做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向书本 学,向他人学;从实践中学,从社会中学;学知识,学做人。古人云,不进则退!如果放松学习,不充实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空虚无聊,人生的质量就要打折扣。 对于怎么读好书这个问题,葛教授认为不仅要读懂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含义,而且也不要盲信书本,要结合社会实践来读书。对一个学生来说,怎样读好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导致了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做一个读书人,是在做一个幸福的人。自古以来,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事,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们不但要读书斋里的有字书,也要读社会上的无字书。有些人喜欢读书,酷爱一生,却往往不因书而成就一生,而对读书不是很感兴趣的人,却信奉一条: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解文字后面的意义,才能读懂历史与人生。
在告诉我们为什么读书和怎样读书后,葛教授还告诉我们要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要有选择;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加节制的阅读会适得其反;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书,才能事半功倍。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克曾说过:“告诉我,你读了什么书,我就可以说出你的为人。”此话所言甚是。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那是图书紧缺时代的格言。在汗牛充栋的图书海洋中,我们还是应该有选择地读书。读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就会形成怎样的'胃口。平庸的书,不仅耗费了我们许多黄金般的时光,也让我们的品味降低。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完全依靠书本的知识,我觉得还不如暂时留段时间先不要看书,先到社会上去跟更多的人去沟通,也许会了解人生,理解人生,之后再来看有的书,就真正理解了书。
当生活开始回归校园,当大家都在盲目、炽热的投入各种技能培训班时,我知道我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所喜欢的事业。尽管我把它做的不是很优秀但至少我也做的不坏,学生终究会毕业、但读书永无毕业。
读书的读后感9
一天,妈妈神秘地问我:“聪聪,你在为谁读书?”我紧盯妈妈的眼睛,不知妈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慢吞吞地回答:“我当然是为自己读书了!可您问这个干什么?”妈妈笑着对我说:“我在书店发现了一套很值得你阅读的励志书,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这样,我开始阅读《你在为谁读书》第一季,并且被它强烈地吸引。
这本书是一个CEO写给青少年的励志书,作者尚阳以自己从平凡到优秀再到卓越的奋斗历程,通过封封神秘的来信和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懂得怎样规划人生,怎样去做一个卓越的人。杨略是这本书主人公,非常聪明可不好好学习,后来在神秘人“倪甫清”的书信来往和教导下,杨略改掉了很多坏习惯,渐渐变成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并考上了重点高中。他一直不知道倪甫清是谁,也曾经猜测过,可万万没想到倪甫清竟然是他的爸爸。书中的每一封神秘来信文字优美,都会深深打动我的心灵。书中第一次出现“倪甫清”这个名字时,给我一种清凉爽快的感觉。书中是这样解释的:“甫”是“惊魂甫定”的“甫”,是“刚刚、方才”的意思;“清”是“清澈”之意;合在一起就是“我心方清”。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也很喜欢这样的解释,原来人名中也有很多深刻的寓意。
《你在为谁读书》第一季分为十一章,每一章都有一封信,每一封信都蕴含着一个寓意。比如第一章讲的是人要有理想,告诉我们“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将成为那样的人”;第二章讲的是坚持不懈,告诉我们“把磨难当成一种祝福,在绝望的时候再等一下”;第五章讲的是自信,告诉我们“自信是心灵不灭的圣火,它源于你对生活的态度和自我的肯定”;第七章讲的是要具有美好的品德,告诉我们“宽容,让天地变得宽阔”……等等。每一章我都仔细阅读,并自我反思,带给我许多的人生感悟。
我有时也会厌烦做很多作业,作业质量不高,自从我看过这本书之后,认为只有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能深入其中,才能学好书中的知识。有时我做了很多计划,但是并没有主动去实施,有时会拖拉磨蹭,看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可以把计划分成几部分小计划来逐一实施,一点一点去完成,但不能把计划订得过高。只有心中有规划,并为之孜孜不倦地去做,才能让自己成为卓越的人。五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最后一学期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主动、有理想、有顽强意志的人,为我的小学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让我的小学生活更加精彩。
也许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觉枯燥乏味,但是当你静下心来品读的时候,你会被书中的文笔深深打动并收获很多,心中有一种让人振奋的感觉!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态度决定成绩,方法决定成败;视野决定格局,性格决定命运!让我们从小就开始做好人生规划,心中牢记“为自己读书”的信念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成为卓越的人!我也把《你在为谁读书》隆重推荐给大家,因为它的确能让我们确立心中的目标,让自己不断进取,向着自己的理想展翅高飞!
读书的读后感10
读了《教师与读书》这本书,感触颇深。书中说教师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母鸡,这样说教师是因为教师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份。因为教育与千家万户有关,没有任何人能脱离教育。但糟糕的是,英才固不易得,良师也极罕见,这真是中国特色的时代之病。
我不知道有人搞过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与否?但据我的观察,数据和实情一定都不会太乐观。现在的中国既非岁月安好,现世安稳的社会,更非民主自由、生活无虞的国度,在这样的境况下,要大多数老师安于现状,不受极度实用的拜金主义风气的影响,几乎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用为人师表的“灵魂工程师”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样的精神紧箍咒,来代替乃至压制老师作为普通人的烦恼和所需,既是对大家智商的侮辱,更是专制者常用不衰的,因为教师只不过是个职业而已。诚然,我同意问题的难度在于,教师面对的是千百万在知识上对他们有依赖,在学习方法对他们有期望,在做人上对他们有效的学生,这便决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我是一名教师,但以我个人的浅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殊非易事,首先他应该是个正直的人,其次对知识有纯然的热爱,再者还该是一个有趣的人。说老师读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授课更为着实,使学生更热爱学习,不误人子弟,这我完全同意。但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像现在老师因上课太多无暇读书、因社会污烂而无心读书、因实用成风而不愿读书、因考核标准化而不思读书、因职业麻木而厌恶读书、因书海浩瀚无从读书乃至读书无法等,不一而足,非一篇小文所能完全道及。
书籍浩瀚,从何措手确是难题。然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心性何在,便不是太大的困难。当然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不然古希腊帕农神庙就不必刻下这句在一般人看来是废话的警句,来警示后人了:人啊,认识你自己!个人心性如同吃饭,你有自己的偏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但如果你连自己喜欢读什么都不知道,那我就只好说你做个老师的资格,一定是有问题的。在探知了自己的心性后,每天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半小时至一小时以为日课,坚持不懈,必定对自己教学以及扩大视野都有莫大的帮助。如果你用没有时间来搪塞,我除了理解外,还是固执地认为你做一位老师不太合格。我三十岁以前,特别相信人的天才,特别夸大天份的作用。当学生时看到鲁迅和爱迪生对天才的论述,便很逆反地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天才,便说天才之不足道。现在才意识到他们是真诚的,许多做出不朽事业的人,都只不过是中人之质,并非有特殊本领。若硬要说他们有什么特殊之质的话,我认为在于他们做事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所谓几十年如一日,真是比上刀山、下火海还要困难的事。谁若不信,你可以坚持记日记看一看?就可以较量出一个人的耐心和韧性。
读书的读后感11
拿到这本书,好奇就占领了我的整个心灵,《你在为谁读书》,书名就吸引住了我,使我不久便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终于在满满的不舍中读完了这本书。
五个初中生——杨略、孙甜、陈之浩、袁征、顾盛凌,各自的家境不同,性格不同,在他们处于情绪低谷期的时候总有一个心仪以书信的格式来开导他们,最终促使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在中考中也考出了理想成绩。
读罢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联想起了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学习中,总是会遇到坎坷与磨难,而成绩总是造成挫折的“主力军”。许多同学一次没考好就会失去信心,导致以后的考试分数越滑越低,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很好的接受挫折,如果能够接受它们,就能从中汲取经验,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就拿我来说吧,期中考试我从班级第五下滑到班级第十五,起初我并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上课也无心听讲,课后更无心复习。但我很快就认识到这样会更使成绩继续下滑,于是我便从这种“不良状态”中走出来——珍惜上课的四十分钟,回家后也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过了几个星期,我们即将要进行语数外统考,这就是检验我们的时刻,我满怀信心的走进考场,拿到试卷后却白了眼:很多题都不是书本上教到的,这该怎么办啊?我心急如焚,但不久后又控制住情绪认真答题,终于艰难的熬过了考试。
试卷发下来,每门课我都不尽人意,为什么我付出了得不到收获呢?我不断在心里反问着。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考的好的同学都会多做其他的课外题目,翻开这些课外作业,发现作业中许多题都出现在了试卷中,此时我是多么悔恨没有再多付出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后来我也买了几本课外的英语数学的作业,心想着:“这下我能多做,加上我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的。”可是这些东西买回来之后,基本就是躺着睡大觉,如果不是妈妈说起要做,我根本想不起来,就这样被动学习,我却还一无所知,仍然我行我素,妈妈见此也只好无奈的摇摇头。
后来考试我就又发现考卷中仍有我买的书本中的题目,但是那个题目在我脑海里模模糊糊的,记不清楚:“是t d还是ding?”我反反复复思索着,但始终记不起来究竟是什么。考后我并没有取的好成绩,但我明白了:记知识说到了,做不到仍然是没用。
此时,我正静坐在窗台,回想着《你在为谁读书》中的情节,联想着生活中的情景,我像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不断积累着经验,汲取着教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要有计划地学习,要敢说敢做,要多加巩固,这样学习就不成问题啦。
【读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7.读书的好词好句
8.勤奋读书的谚语
9.关于读书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