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2020-12-19 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1

  《精神明亮的人》这本书,读后顿时觉得作者王开岭的文字,带有一种淡淡的,温润的金属感,让人不由自主想去接触,字里行间,皆是温润美好的思想。

  清楚地记得翻开书的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就被作者优美的措辞和细腻的语言以及纤细的情感所叹服。我从未在阅读的时候经历着这样一份情感,不是像以往喜欢一本书那样简单地在享受着文字所带给我的快乐,带给我的想象,带给我的沉醉,而是无法克制的赞叹,钦佩与敬仰。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锐利的思想与他充满着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结合后仿佛产生了一种可以撼动我心灵的力量,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犹如你在混沌,慵懒与麻木的沉睡之中听到一声嘹亮发叫声很刺耳的鞭声,凛然惊醒,肃然起敬。文中触动作者心弦的是福楼拜写给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他告诉他的女友他每天在乡下干的事情,其中有一句是“按时看日出”。这令作者很疑惑,一位世界文豪,每天想着日出,把它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对待,为什么?而这,也像一盆水一样泼醒了作者,开始发表他的感悟“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招示这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读完全文,给我一种极大的震撼,原来日出,它并不仅仅是太阳升起,预示新的一天开始。它还是艺术,是大自然最优质的杰作。迎接太阳,当它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刻,当第一束光线照耀在你身上的时刻,当你感到那热量变成能量渐渐充满你全身,让你感到膨胀的时刻,那不仅是一种景色,还是一种精神体验,心灵洗礼。

  又在读其文章《精神自治》中的《向儿童学习》时,我又感受到了另一种生命的洗礼,心情就像是收获心灵的甘露般的舒畅与渴望,没有一丝强求反而如此情不自禁。或者说是我像站在一片思想森林前,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感到灵魂愉悦而神清气爽,顿感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它让我知道自己为何那么怀念童年并想极力挽回那份因为童心的缺失而逐步陷入的“生命丢失”;它让我感激童年所赐予我的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珍惜童年所教给我的高尚、善良、正直和诚实;它让我突然怜惜自己不再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没有了儿童般的好奇与纯真,不知不觉地走进成人的世界,漫无目的地追寻着成人的游戏规则、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

  经常我会为自己的麻木和无精打采摸不着头脑,而今当我漫步并沉浸在作者的精神洞穴里时,我才顿然发现自己缺的是儿童般的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目光,因为只有拥有它,才能在这个有着无数缺陷与晦暗的世界里、无数懊恼与沮丧的生活中注视到美丽与神奇。是的,我渴望且拼命地提醒自己做个童心未泯的人,去享受童年的美,自然的美,既而是心底的那份热情与释然。于是我决心要向孩子们学习,更加真诚本色地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以一颗简单,朴实,坦然,不折不扣的心面对生活。王开岭的每一句话语都是思想高度提纯的结晶,保持了一种浓缩沉淀后的纯粹。这样的文字具有一种穿透的力量,它会携着思考的风向,直抵灵魂的内核。当然我被王开岭的这本书所深深吸引的原因不仅仅是他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更是那种“饱蘸着理性思考之庄严与队人类命运之诗情关照的笔墨”给了我一种深刻的警惕,让我审视自己。

  像我们这样的教育者们去阅读这样一本美丽而深刻的思想作品———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去感受那份属于心灵的触动。相信每次阅读它都会激起我门对属于思想者的那份快乐的追求。

  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的眼睛里。

  事实上,对于王开岭先生的文章,我实在做不到跟风给予许多褒扬。我可能会选择保持中立者的态度。阅读每一本书,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己异于别人的看法。我认为,这样才足以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读者。王开岭先生――这位理想主义者把一切想的或许绝对化,更像是给我们强力传播他的所有思想而不是激活我们的热情。借用杨支柱的一句话就是:"根本激情不起来。"我们所需要的是精神家园,需要守望,但社会的前进并不是靠作家的斥责与讽刺的:

  任何一名白衣人,他都会希望自己的病人可以活着。我发自内心的相信他们。他们的肩上承担了多少生老病死的压力啊。他们难道不热爱青春,难道不曾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可他们终选择了把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交给医学。这类人,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的为之考虑却要满腔怨恨发泄在文本上?

  于是他们挪动着疲惫的身躯,不停地行走,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击打,却不足以消沉甚至泯灭他们的意志。他们明确自己的方向。他们心怀信念与希望。他们从不知晓之后会怎样,不论是好是坏,努力前进了,就值得期待。

  你走过那么多的路,你听过了多少风的呼唤,你见过那么多的人,如此一来,未来的路就算再远再艰难,它依旧拥有着满园花香和低声的吟唱,既然如此,何不甩袖清风,抹泪前行。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2

  《精神明亮的人》告诉我们:人需要点亮精神。精神是去物质化、异质化的意识存在,当它仰仗着文字的力量而变得可感时,人们更易接受这种虚无的满足感。我时常想象若这本书该是个什么场景,何许模样——也许是黄昏,面对夕阳,闭着眼睛,感受发亮的光晕,周身环绕的是洗尽铅尘的清纯;或许,只是一个回忆的背影余光。回忆的样子是安静与感伤,挂着温润与平和的标签,却有着意料之外的坚决。

  坚决写传统的真善美,坚决唱着爱的主旋律,坚决发现最可观的一面,坚决有自己的黑白是非。这个世界里没有尔虞我诈,有的是对古典的追思、对文字的敬畏、对历史的审视、对当下的思虑。有人说这样的世界太单纯,它只是泱泱之中冰山一隅,这样的社会是残缺的,它没有一个严密完整的结构。然而在精神文字里,我们有选择性地把负面的情绪沉入海底,看到浅层的光鲜亮丽,便可欣喜于纯洁、浪漫这些美好的字眼。有时候能遗忘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能力,因而在阅读时慢慢涤去浮躁的不安分,简单纯粹。既然不是真实的生活,那么我们允许它的理想主义,正如我们在无人的角落吐露的秘密的心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高呼着欲望都市需要灵魂自救,标榜着形而上的自我追求,用高深晦涩的古老语言去彰显自己的遗世独立,然而最后仍迷失在熙来攘往的世界中。雾里看花不知花残未谢,水中望月难晓阴晴圆缺,大多数的人朦朦胧胧不痛不痒地过着日子,为了生计抑或是贪欲而奔波。他们知道国家大事、世界风云,也知道鸡毛蒜皮、细枝末节,唯独不知道,或不想知道的,是最纯净的自己在哪里。人们不习惯去扪心自问,也往往懒得追求飘渺的真相,便把深层的自己藏好、忘却。这似乎是最安全的做法。人们总是可以为自己的逃避找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后为自己的物质与无知冠上真实单纯的美名。

  我承认我是世俗大众的一份子,从来不敢自诩清高和孤立,宁愿把自己淹没在茫茫人海里,也不愿做特立独行的那一个,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战战兢兢生活。因此我在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关怀与感知,作者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对周身的体悟和更内心层次的交流。前者来自作者敏感细微的个人世界,而后者更多地来自作者本身的阅读经历。所谓文人气性,当是经脉分明,持一见而博思域,深谙己道而不孤芳自赏。看一场他人之间的文化交谈,读者也不禁心动。生命如斯于此,文字的感染力在缺乏现场感的劣势下依靠一种共鸣骀荡了读者的眼睛。“生命就这样诗意地开始,又这样臃肿而可耻地结束。”不愿这样畸态地走在既定轨道上,便用文字寻找一种解脱。“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如是说。于是一斟清茶袅袅,一盏孤灯相伴,一卷古籍丹青,一支羊毫泼墨,一段暂时忘却,一梦南柯。一方阅读与沟通的天地,便有言可说。

  然而看别人的文字找自己终究是困难的,芸芸众生也更乐得糊涂,保留所谓的不清不楚,过着自己意义未知的小日子。那就在心底留一点光吧,至少,在灵台清明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本真的影子,也可点亮一簇微弱的火花,那簇火花有着一个美丽而虚无缥缈的名字。

  五月的槐花地,人来人往,却仍是自己。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3

  我是一个嘴谗和挑食的读者。曾对一个朋友说:一部二十万字的书,若有一万字吸引我,我会买下来,若有一百字让我记住,就是一本值得眷恋和留存的书了。而眼前这本书,它在一周的阅读里赋予我的快感,让我在感动之余,甚至涌出一股感激。一股极度亢奋和深深满足后的感激。

  题材之丰浩、细节之精准、纹理之细密、精神发现之独特、关怀视野之阔大、言说的锐度和思路的延展性,盖超乎我的想象。经年来,我很少看到在一册书中,由一个人的笔下竟洞开出那么大面积的精神风光:郁郁葱葱的故事森林,幽邃致远的理性深潭,峻峭挺拔的良知峰峦……在王开岭身上,我惊讶地看到了一个体悟型作家的全面性:文学的、美学的、理性的、情怀的、史思的、宗教的,一本书竟能汹涌、汇合那么多元素而又从容不迫!在这个浮燥的速记写作时代,你不得不承认,它有一种鲜见的“世外”品质。

  准确地说,它给了我一个周期很长的阅读节日。就像一份丰盛大餐,它的丰饶和美味,几乎照顾到了我肠胃的每一层褶纹。

  “二十世纪,神被杀害,童话被杀害。最醒目的标志就是人对大自然不再虔诚,不再怀有敬畏和感激之心,一切都在显示,二十世纪是一个财富和权力的世纪,一个仅供成年人生存与游戏的世纪。‘现代化’,更是一个旨在表现成人属性和欲望的概念,它本质上忽视儿童。”(《森林被杀害,童话被杀害》)

  这样美学化的理性文字,在以喧嚣、怯懦和虚伪著称的当代文坛,在以争夺语词和与概念调情为能的思想界,其含氧量是立即可判的,那种寂静独立的气息,使我在呼吸间就把它与它们区别开来。

  毋庸讳言,我们正面临一个越来越商标化膨食化的阅读时代。文学界的先天不足和苍白自不必说,时代所能挤出的一点点脑汁,也多陷入学理的臃肿系统中不能自拔,一粒有用的药丸,往往须数以千倍的糖衣包裹和累赘体系为之服务,多少洋洋万言的繁文,一旦脱去了泡沫,甩干了那些语焉不祥和思维混乱的瘫痪性词语,真实有用的信息大概仅几十字或一句话。如此庞大的结构,对阅读来说,实为一种巨大的时间消耗和体力开支,简言之:累!或者说:表达的无能!而一些相对非学理性的民间书写,虽不乏自由和闪光的东西,但由于言说的任性姿态和散漫气质,又多在声音的分贝值上下功夫,一些有用的思想原材料,也多流于一种粗糙的机器生产,滥而殇,浮而佻,经不住检验和淘洗。

  王开岭的文本显然属于一种手工,属于一种慢活。这使他的笔调又多了一种罕见的诚实和耐性。更要命的是,除了要求理性的精准,他还唯美。比如有一篇《向儿童学习》,在批判了成人社会对童年的粗野塑造之后,他这样说:“一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会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历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变成了蟑螂。”“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加法’,但实为一种‘减法’。就像一个纯洁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袋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里的玻璃球。”“从什么时候起,一个少年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开始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读这样的句子,你只有赞叹的份。它不仅贡献了智慧,还贡献了智慧最好的形式。

  王开岭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澈又干净,如果用形象表达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这样一册书,摆放在书架上,俨然现代家居中蓦现出一件“檀品”,你会觉得眼前一闪,心神被什么东西给紧紧摄住了,它会带给你一种与平时迥异的阅读景象:不仅工艺精美,更多是其质地、其优雅的心灵和纹理的高贵,一种丛林里的高贵,一种靠沉淀、浓缩和结晶凝成的高贵,天然而非刻意,古老却又年轻,沉实且生气蓬勃……这样的资质于当代实在太难得。完全可以想象,其生成会多么缓慢,包含了多少苦寒和耐性。

  无论是廓清历史、还是批判当代生态和权力之弊,他截取的往往是那些最不引人瞩目、最易被喧嚣的学界和民间所忽略、而又极具人文品质的片段和细节,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精神事件”(这是他常用的一个概念)和“心灵事件”。这几乎成了他选题的一个标准。也正是这样一个标准,保证了该书的纯度和精粹性。其实,这不是个运气问题,一切有赖于作者的提升之功,仰仗作者的心灵锐度和精神发现力。

  “一个人,当他提着裤子时,其杀人的职业色彩已完全褪去了。他从军事符号一枚供射击的靶子,还原成了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躯,一具生理的人,一个正在生活着的人。”“假如人类有一天真的不再遭遇战争和杀戮,你会发现,那值得感激的`,最早制止它的力量,竟源于这样一组细节和情景:比如,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

  这样的文字,会让一个心灵敏细的人感到欢愉,也使一个思想习练者倍觉满足。这种文思兼容的品质,既替浅薄、贫血的散文界挽回了思想和良知的面子,又为鲁莽兼粗糙的思想界赢得了艺术与审美的声誉。或许正是因了这原因,近些年的各式“最佳”“年选”“精品”等选本大战中,均可见对王开岭名字的争夺。《请想一想华盛顿》《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精神明亮的人》《恐龙胃和物理人生》《向儿童学习》《古典之殇》《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大地伦理》《我们如何消费星空》等已成为这类作品的名篇。

  在王开岭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强烈的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灵的浪漫,目光的浪漫。这浪漫就像菌种,极大地生动了他的体悟和才华。看得出,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动着朦胧的审美色彩,正是这色彩,让我瞥见了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挺拔背影,一个自由高韬者的倔强。该书中即有一篇叫《精神明亮的人》的文章,若换了别人,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出那么远的,文中,他提取了现代人生态中常常忽略的“看日出”这一细节,把生理惰性提升为精神遗憾:“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和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沐浴和照耀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与发现。”

  有谁表达过这样的细节?有谁曾对这样简单的自然情景进行过精神提纯?或许是天然性情,或许是后天定力,王开岭对“流行”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免疫,在其作品中,你找不到流行话语的痕迹,对每一题材,他似乎都不满足从一个流行的入口进入正题,他表达的入口真正属于自己,而非租来的或盗来的。王开岭使得你很难重复他。你可以重复其材料,重复其观点,但你无法摹仿其纹理和气质。他的文字不是说教性文字,而是体验性文字,不是霸权式话语,而是共享性话语。他对读者有一种含蓄的谦让和尊重。而这种尊重,恰恰是我们很多,甚至包括被评价为“优秀”的作者所不具备的。他使用最多的是心灵,而不是嗓子。

  透过这册书,作为读者,我游历了一个人的精神地理,被那些从未见过的神奇风光所吸引。那风光在日常的旅游地图上是见不到的。我不敢断言这样的地理绝无仅有,但我确定的是,这是当代为数不多的身兼多种文质的作家和作品。

  一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智者,一位诗人,一颗良心,一个浪漫而冷峻的同时代人。这样一个夜晚,携上这样一本书,与之同行。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欢愉和春天的临近。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4

  《精神明亮的人》收入王开岭最具标志性的诗性散文和思想随笔。在思想界,他被誉为新生代的旗帜人物:在文学界,他被视为优美的灵魂书写者。其作品大量涌现在各类文选、年度排行榜、大(中)学语文读本和(中)高考试题中,被很多校园师生公荐为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

  感受王开岭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干净如果用形象比喻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这样一册书,摆放在书架上,俨然现代家居中蓦现出一件檀品。在这个浮躁的速写时代,它有一种鲜见的世外品质。王开岭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干净如果用形象比喻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这样一册书,摆放在书架上,俨然现代家居中蓦现出一件檀品。在这个浮跺的速写时代,它有一种鲜见的世外品质。

  读王开岭的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中,读到最多的便是人心二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几千年来,月亮以其温柔恬静的面容,悬挂于我们的人文视野中作为最亲密、最宝贵的一个邻居,她像一位情侣,厮守着地球的浩瀚长夜。月亮这一被仰望了数千年的文化意象和精神图腾,正被‘月土地’这一尘埃概念所覆盖。荒野的消失,乃时代最大的恶果之一。损害的不仅是生态美学,更是人性价值和精神美学。20世纪,神被杀害,童话被杀害。最醒目的标志即人对大自然不再虔敬,不再怀有感激之心。于我心有戚戚焉!

  给我带来感染和震撼的还有对童年的敬畏和扞卫。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孩提的伟大在于,那是个怎么做梦都不过分的季节,那是个深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对儿童成人化塑造,乃这个时代最蠢的表现之一。而童年真正的乐园大自然的被杀害,是成人世界对童年犯下的最大罪过。哦,保卫自然就是扞卫童年!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哦,扞卫童年就是营造终身的精神家园!教育就是为了人的精神发展。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扞卫和留住童年。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5

  “生命之上,是山顶。山顶之上,是上苍。对地球人来说,星空即是唯一的上苍,也是最璀璨的精神屋顶,它把时空的巍峨、神秘、诗意、纯净、深邃、慷慨、无限一并交给了你。”读罢王开岭先生所著的《精神明亮的人》,掩卷沉思:这样热情得甚至浪漫过火的文字竟是出自一个需要理性审慎的新闻人之手?

  处于对这个时代深深的忧虑,王开岭用其诗般的语言、如飓风般疾呼:给心灵一处洗涤尘埃的空间,给生命一个停下休息的留白。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依旧对世界抱有如孩童般汹涌的好奇心。

  不论是福楼拜每天看日出的坚持、朱丽娅保护红杉树的勇敢、甚至是左拉等人保护一个死刑犯的豪迈,这些大人物、小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人类最基本的良知和权利。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穹顶,值得所有人以仰望的姿态去追求。良心促发的是谦卑、诗意和纯真,谦卑、诗意和纯真开启的是一个有德和有信的时代。

  当从书中走出来反观现实时,这个时代又是怎么样的呢?康德说过:“时代的进步同道德的堕落呈二律悖反。”地沟油、塑化剂、贪腐,人性的阴暗面令人发指。世界变成狂欢的派对,娱乐至死。

  我想王开岭先生热情得过火的声音来源于其对生活沉郁的激愤。正如卢新宁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说过的:“被怀疑的时代依旧需要信仰。”王开岭先生也在找寻自己的信仰,那种急切和痛苦使他在《鹿的穷途》中发出这样的声音:“又有什么能来拯救人呢?”

  保持仰望的姿态,兢兢业业地热爱生活。王开岭先生在《仰望—一种精神姿势》里是这样写的:“把信仰二字拆开即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如此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唯仰者信,唯信者仰。”信仰是种虔诚的姿态,是种崇敬的姿态,是种追寻的姿态。

  应当去信仰法制,而不是做在"官官相护"的时代里的弄潮儿;应当去信仰道德,而不是做在"金钱至上"的时代里的利己主义者;应当去信仰纯真,而不是做在"物质肆流"的时代里的追逐者。就像三毛在诗中写的那样:"愿把一生活成一棵树的样子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愿你我心头都有一方穹顶照耀。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1.《美的人》读后感

2.工匠精神读后感10篇

3.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4.《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5.竹子精神作文通用9篇

6.竹子精神作文(通用9篇)

7.梦想让我们向着明亮那方作文

8.长征精神的作文(通用13篇)

9.小草精神的作文(通用10篇)

上一篇:《我有友情要出租》读后感 下一篇:人间草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