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2020-12-05 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1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一直没仔细读,最近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番。

  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可是怎样蹲下来?我们应以怎样的身份去对待身边的孩子?变成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说明了应该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平等的对待孩子,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其实,在我们与学生的相处中也是一样的,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学生们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

  孩子希望与我们交流,希望被尊重,希望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平等沟通,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2

  看了老师推荐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才深刻体会到,在教育培养孩子的道路上,作为家长的我们,真可谓任重道远。“蹲下来”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态度,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怎样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在学习、生活,特别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给予帮助,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反思和不断改进。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对于孩子,他们眼前的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未知的食物都充满了好奇,而往往在大人眼中,绝大多数早已司空见惯。这时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耐心,去思考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记得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饭呢?当时我的回答就是简单的“饿啊,不吃饭就没有力气啦”。现在想想,孩子虽然小,但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他当时是有目的性的:不愿吃饭。其实孩子有时问的问题或者说的话,就是他们当时的一个愿望展示,他们以问题的形式告诉你,是害怕直接提出来被家长予以否决,而我们往往都忽略这一点。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于是大量的兴趣班、补习班便应运而生,当然这也有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这本无可厚非。我们则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甚至将一些我们家长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抵触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做到充分理解。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已。记得去年春节,我们让孩子说一个新年愿望,他想了一会却又欲言又止。这一举动让我们察觉到了什么。为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就让他写在纸上收起来,并承诺不看,看新年里能否实现。后来才发现,他写的是“希望少上一些兴趣班,多点时间玩该多好啊”。这样单纯的愿望让我感触很深。其实平时兴趣班的途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可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们都采取了一些孩子其实根本还无法理解的言论加以引导,甚至利用家长的“威严”,予以了“说服”,甚至是“镇压”。我们每一位家长在这一点上多多少少都会比较专断独行,愿望很美好,但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小思想,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在“和孩子做朋友”方面,我做的相当的不到位,我应该向孩子道歉并努力改进。就在上周,我们一家带着儿子的表妹一起去超市。孩子们在一起难免追逐打闹,期间儿子由于不小心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当时的我因为之前屡次提醒未果而显得非常气愤,便训斥了他,命令他自己站起来,并不允许别人搀扶。儿子看样子摔的有些疼,但因为害怕还是强忍着自己站了起来。这只是开始。第二天送他去上围棋课,我在外面的房间里戴着耳机看着手机等他下课,与他并没有任何语言、动作和眼神的交流。而就在课间,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有些羞愧甚至无地自容。大致意思是:儿子在上课时,老师提问或批改作业时,有答错的时候,都会透过隔着的玻璃看一下我,看看我是否注意到他的表现。最后老师还说了句:看来李彦泽真的好怕你啊。正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这难道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建立起来的关系吗?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大的失败和悲哀了吧!

  有时过度的严厉,以为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往往使得我们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对孩子的性格成长产生影响。更多时候我们应当像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而不是置之不理;在孩子犯错时,给予理解和指导,而不是一味责备;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是漠视。作为家长,需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长的环境,毕竟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以后,我要好好的做位与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许孩子以后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标希望他至少能成为大家都喜欢,都认同的好孩子!有修养,有内涵,有责任感的孩子!而这些需要我们做父母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3

  冬天的天空,高高的。读完《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陷入了深思。

  回想起彦彦小时候经常会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对我温柔一点?我会理直气壮地对她说:妈妈这样做是爱你的。此刻回想起这句话觉得很苍白无力。显然,我对孩子使用了家长的绝对权威,只要冠以“爱你”之名,妈妈怎么做都是毋庸置疑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对你产生敬畏,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读完这本书,我尝试一次蹲下来的姿势和彦彦说话,我发现即使是略带严厉的语言也变得温柔一点了,和孩子眼神交流也有惯常的居高临下的“俯视”变成了四目相对的“平视”,我们顺利结束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然而,蹲下来不止于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心态,一种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态度。沟通是双向的,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能将这个尊重揉入日常亲子教育的点点滴滴中去的呢?尊重的“尊”加个足字旁就变成了“蹲”,显然尊重孩子要求我们家长放低姿态,更加主动地与孩子沟通。这种姿态与心态,能够帮助孩子消除对家长的绝对敬畏,敞开心扉,更准确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仅能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包容和尊重,很多时候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作为父母,生活的种种压力难免有时候会让我们对孩子失去耐心,喜欢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然而身教永远重于言传。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因为一些琐事心情略烦躁,女儿的水杯被我胳膊一碰打翻了,洒了一地,女儿说:“妈妈,水杯打翻了。”我说:“谁让你把水杯放到身后的,你看洒了一地!”女儿委屈地看着我。现在想来,其实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如上所述呵斥女儿,二是,放低姿态,跟女儿道歉:“对不起,妈妈把你的水杯打翻了,给你重新倒一杯。”也许女儿就会开心地说:“没关系,妈妈!”知错认错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不能仅仅用于孩子,同样要反思自身,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记得中学时代读过《傅雷家书》,很难想象上世纪50年代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就会与孩子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去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责,教育孩子的同时永远在深刻反思、检讨自己,彼此像知心朋友一样相互学习探讨,我想最理想的亲子关系大概莫过于此吧?

  孩子的成长不是瞬间,而是时间。我想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信心、平等之心去陪伴、参与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陪她沐浴阳光、陪她经历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4

  从孩子记事开始,作为家长的我,非常关心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真正的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这类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感到要真正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吸收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杨瑾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就是一部很好的关于如何和孩子相处的书。这本书中“蹲下来”是主线,贯穿整个内容。蹲下来不仅是降低身高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提醒我们适时地要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再解决问题。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我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我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情在我们家长眼里,是非常幼稚,非常无聊的,孩子选择这样的事情,我们有时候感到不解,但更多的是直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粗暴的践踏孩子的尊严。有一次带孩子出去逛街,走到一个玩具店门口,女儿停了下来,盯着店里的一套魔仙棒套装玩具,吵闹着要买。由于那玩具在我看来实在是没什么好玩的,所以我就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她就站在那里不动,以此来抗议。我就告诉她到前面,我们去买比它还要好玩百倍的玩具。可是她就是不同意,就是站在那不肯走。这时候我就火了,就吓唬她,要把她扔在那,我自己走,她就站在那哇哇大哭起来。这件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是孩子做了一个选择,而我没有支持她的选择,还把我自己认为好玩的东西强加于她。同时,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对她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导致她在人前丢了“面子”。其实有时候女儿的选择我无法理解,就犹如自己小时候不被爸妈理解一样,都会充满埋怨,感觉自己不被重视,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对内心的伤害是巨大的。过多的这种伤害,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相信,我可以站在女儿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遇到类似的事情,不能简单粗暴的拒绝,而是用女儿的眼光来审视、看待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保护他们的自尊,这是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童年的基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过程中,我会把她当做朋友,用心倾听她的诉求,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5

  身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有时候也会蹲下来和孩子对视、谈话,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始终贯彻着“蹲”的姿态?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是直挺着腰杆、颐指气使地呵斥着孩子,或者为了图自己的方便,直接弯下腰去和孩子说话。

  就在我们种种的不经意之间,我们依然忽视了“蹲”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是将自己放在了与孩子平等的地位。

  虽然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为人父母者的活的玩具,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倘若我们想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就必须成为孩子的朋友;倘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陪伴逐渐老去的我们,现在我们就必须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更应该真诚地请求孩子陪伴我们去走亲访友、去采购物品;倘若我们想真正地尊重孩子,我们就不要替孩子做出决定,而应该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我们不应该否定孩子的合理选择,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这些,正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父母的责任不只是把孩子养大,而是陪孩子一起长大。”

  蹲下来,我们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更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视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父母应当把自己也变成孩子,陪孩子观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教育方式也应该不一样。父母只有蹲下来,才能真正地接纳、理解孩子;才能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较,而是真正地走进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以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按照自身的需要,健康愉快地发展。

  蹲下来,更意味着父母将自己的身姿降低,不再是那个万能的造物主,而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儿。

  父母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孩子一同成长。切不可情绪化地对待孩子。父母的情绪化也会成为孩子处理情绪化的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要随时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与孩子一同成长。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教育得好坏,完全取决于父母。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视野去尊重孩子的发展,才能教育好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6

  之前,我对我们家孩子的定义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明明都是为了他好,可是他从来不领情;当你训斥他时,他要么就是大声地反驳,要么就是一句话不说软抗到底,每到这时我都有一种深深的吃力不讨好的无奈感,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却不能得到孩子的回应?为什么他就不能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前段时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亲子专家杨谨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是我们枉顾了孩子的天性,只想着用父母的权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眼界和想法,他有他的情绪和诉求。

  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不明白我想要说什么;不是孩子不肯做,而是不懂应该怎么做;不是孩子不感恩,而是我所给予的也许不是孩子想要的……因为我已经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衡量评判孩子的言行,用我自己的所谓经验去否定孩子的想象和尝试,却不知在无意中将孩子越推越远。现在想来,如果我是孩子,当每天都有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指手划脚,并在耳边喋喋不休时,我想我的反应只会更强烈、更抵触吧。

  和孩子交流后,我发现孩子所需要的爱真的很简单,就是一种“蹲”下来的爱,这种爱需要我们家长蹲下自己的身体,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探索他的内心,用孩子的情绪去感应他的诉求,通过物理距离的缩短,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向孩子展现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与接纳的姿态。

  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想或那样做;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更加心平气和、轻声细语地与孩子谈心交流;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就能找到孩子与成年人的差距,真正包容孩子无心犯下的错误;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才能成为孩子需要的小伙伴,当他们开心时能搂住我们的脖子尽情分享喜悦,伤心时能趴在我们肩头放声大哭,成功时能摸到我们灿烂的笑脸,失败时能得到我们温暖的怀抱。试想,在这样一种平等、宽松、温暖、民主的环境里,你还怕说出的话孩子不愿听吗?你还怕孩子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情吗?你还怕孩子不愿意尝试着努力和改变吗?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7

  梅岭老师的推荐,让我能有机会在周日午后的暖阳中静下心来阅读 杨谨 老师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太阳的温暖使人暖意融融,而阅读完整本书后的感觉也着实让自己浑身一凉:我,我们是在如何跟我的孩子沟通交流?是如何看待教育我的孩子的?着实值得深思。

  身为80后的我们,初为人母,可以说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而老人们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可能更多的已经是不合时宜。虽然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最疼爱孩子的家长,但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有哪位父母敢说自己是真正理解孩子,从没在孩子犯错时大声呵斥?能真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世界呢?如果,此时我们能蹲下来倾听孩子想表达的想法,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和蔼,更容易理解孩子们的心声,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从心理上要蹲下来。我们应该摒弃内心深处作为家长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把孩子放到平等的地位去对话、去思考。作为家长,当我们把我们的孩子当作跟我们一样的地位去观察他们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已经很优秀,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的孩子偶尔还会犯错,还会调皮,但原来还是值得原谅,是能够去更正的。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其次要从动作上要蹲下来。孩子其实跟我们是平等的,除了心理上去正确对待孩子,我觉得我们在行动上更要蹲下来,和他们说话时蹲下来,跟他们用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视野去观察事物,去沟通交流,让孩子从心理上产生父母是在和他们平等对话的意识,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孩子其实也可以教育我们,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更强烈的做好意识。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最后要从言语上要蹲下来。在孩子步入校园后,在一段学习后,对孩子的学习表现优秀时,我们竖起大拇指,说出夸奖的语言,孩子会自信的觉得自己是“棒棒的”;在孩子失落或是学习不稳定时,我们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说出鼓励的话语,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爱,鼓励着自他们不断前行。孩子也会察言观色,一个微妙的表情,一个眼神,其实能带给孩子很多很多。

  让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吧。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8

  当年轻的父母们聚到一起时,谈论最多的都是关于孩子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怎样教育孩子。前几天张老师推荐给我们看杨谨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仔仔细细读了读,写了点感想。

  现在的孩子相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孩子们在物质上比我们当初要丰富很多,另一方面现在的父母都是受过教育的,加上社会舆论导向和相关资讯教育都在改变着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但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家长工作的压力使得父母一方面又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没有时间精力去过多的“照顾”孩子的心理发展,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觉得我们给了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周全的学习计划表,为什么孩子很多时候还是和大人无法达成共识?为什么不能体会大人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家对“不听话”、“无理取闹”、“真犟”、“怎么那么多话”等词语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有没有和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一看想一想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我们。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让自己静下来,认真思考,孩子的很多言行都暗藏玄机,只有读懂了他的小心思,才能对症下药,他才会向你打开心扉。当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我们通过他的哭喊声就能把他的需要猜个八九不离十,没有理由他都会讲话了,反而无法理解他了。只要我们放下手中的事,抽出一点点时间,耐心、细心、用心,就一定会理解他。每个孩子都是渴望交流的,当我们和他们交心后,你会哑然失笑“天哪,原来小家伙在想这个”,所以,读懂孩子,是与孩子快乐相处的第一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他的“不听话”何尝不是在尝试独立?他的“犯别扭”何尝不是坚忍、积极的表现?他的“犯倔”何尝不是一种坚持?他的“说谎”何尝不是一种知错?与其一味严厉处罚,可能换来的“雪上加霜”或者“反目成仇”,不如温柔的“处罚”,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所以第二步谈谈怎么样面对孩子的错误。

  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同样的,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但是孩子犯错了,不能一昧的责怪和惩罚,更不能“揭老底”和“举一反三”,而是要通过这件事分析原因,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以后怎么办,让孩子勇于担当,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也帮孩子建立自信,培养抗挫力,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相信不少家长和我一样,有时面对孩子的犯错,自己是带着情绪的,心情好一点,就一带而过,心情不好,就大声斥责,以一当十,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自己的过激,讨好孩子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其实这样非常不好,孩子有样学样,以后遇到事情也会情绪化,而且家长这种打完了又揉一揉的情况多了,孩子对大人的教训也会无所谓了。面对这个问题,很惭愧,我们现在也在努力改正,孩子在成长,大人也要与时俱进。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很多毛病都有父母的影子或者影响,以身作则是父母们要时刻牢记的。

  好父母会根据需要变化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家长,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玩伴,也可以是最贴心的朋友。前面说过,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基本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方面却不及我们小时候。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玩伴和朋友本来就少,加上父母大多整天忙于生计,使得孩子更加渴望情感的交流。我的孩子曾经在幼儿园说过,他最快乐的事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多么简单的要求,但却是那么难得,让我感动不已却心生愧疚。第三步,我们家长要放慢脚步,在我们帮他们攀上人生高峰时,请停下来欣赏旅途中的风景,过程总是比结局更重要。

  孩子爸爸有一个习惯,下班后一到家就要彼此相互大声招呼一下,然后蹲下来或者跪着和孩子来个大大的拥抱,有时候还轻吻一下脸颊。然后他才会心满意足的放开,这个小小的习惯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使得双方感觉更亲密,即使之前有什么不愉快也都会烟消云散,他们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方式。此外,拉手、捏鼻子、拍肩膀、摸头等等都是很愉悦的身体接触。孩子很小的时候,一次早晨醒来,孩子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说了句“妈妈,你眼睛里有我,我的眼睛里肯定也有你”。多么纯洁的话语,我们大人有没有经常仔细看看你的孩子呢?除了身体接触,微笑也是必不可少的,都说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微笑更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其下指令,让孩子遵守,不如用微笑和肯定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过度的强制,反而会引发逆反,就容易造成“不听话”、“真犟”等情况,这个时候不妨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面对面做下来,进行平等而愉快的沟通。这个过程中不妨用点技巧,比如肩并肩的坐下来,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适当说个笑话或者让双方高兴和放松的事情,还可以辅以点头、拍手等肢体语言等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关键就是“平等”,我家多多有一个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站在椅子上或者床上和爸爸比身高,然后爸爸抱着他爬到肩膀上,扛着他在家里转一圈,他才会心满意足的下来,而且他乐此不彼。仔细想想,我小时候也喜欢让爸爸扛着我,一方面是觉得和爸爸亲密的关系,一方面也是举得拥有了大人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和大人平等了。每当我对多多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他总是说“哼,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孩子总是反感大人们把他们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虽然实际上他们还是个孩子,所以我们在大部分时候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拥有完整人格和独立性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选择,鼓励他独立自理,当然更要顾及他们的面子和自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有了他们,固然多了几分劳累,几分烦恼,但是这些在他们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即使白天再调皮的“小恶魔”,晚上也会化身为妈妈枕旁的“小天使”。孩子依赖我们的时间在一生中是很短的,如果我们把养育孩子当成一种沉重的责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说教,当小鹰展翅飞出鸟巢后,肯定会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好好和孩子交交心,放下手机,多多陪陪孩子,让他的童年充满甜蜜的回忆吧!

  记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9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赵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这本书的作者吸引了我。本书的作者是孔屏和张勃老师。张勃老师是我上师范时的恩师,虽然说她教我的时间只有一年,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

  带着对张勃老师的崇敬和对这本书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可是怎样蹲下来?我们应以怎样的身份去对待身边的孩子?变成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说明了应该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平等的对待孩子,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某个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不要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是我最有印象的一篇文章。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动作的发展,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理解等多维智力的发展,而且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在动手过程中,可以经受挫折的考验,激发其成就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心理耐受力,从而为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只是在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许多成长的机会。

  比如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孩子吃的橘子、鸡蛋、苹果等,都是父母事先为孩子去了皮,为了孩子吃起来容易,但是没有意识到在为孩子提供这些方便的同时,不仅剥夺了孩子亲手实践的机会,而且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甚至会因此养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有的父母在所有的事情上为孩子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在孩子表现出独立意识时却一味指责孩子任性、执拗、不听话,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抵触、与父母发生冲突、伤害感情,而且会压抑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变成依赖性很强的低能儿。孩子希望父母能和他们交流,希望父母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扉,与父母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10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一直以为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都很了解,从孩子出生到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到后来上幼儿园、小学我都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去教育他,觉得自己走过的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过小孩子感受。在读过《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后,我发现对于小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是不够了解,所做的决定往往是背道而驰,虽然由于家长的威严使得小孩暂时的屈服,但对小孩子的成长或者说美好的童年起到了反作用。

  第一章爱的教育,从你蹲下来的一刻开始中介绍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下命令”让孩子很抵触。由于我的工作关系,晚上和节假日经常要加班,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经常是以“下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偶尔会对孩子发脾气。造成孩子很怕我,有时想和孩子聊聊天,他也是以敷衍的口气与我交谈。实际上是由于自己没有真正的“蹲下来”,没有设身处地的以小孩的角度考虑。这也是我读过本书发觉自己最大的不足。

  第二章读懂孩子,才能与孩子快乐共处中我读懂了“叛逆宝宝”、“调皮捣蛋的好奇宝宝”其实是父母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苦恼,没有接纳他的负面情绪。比如有时在辅导孩子功课时,碰到有些题目会体现出很不耐烦,有时甚至会发些小脾气,我在旁边总是觉得问题很简单或者说这类题型之前做过,没有认真考虑过小孩子出现这些负面情绪的原因。

  第三章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你身边的“小大人”这一章内容里,作者跟父母们强调的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就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包办一切,不愿意听孩子的心声,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甚至有的时候孩子已经明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情,父母却置若罔闻,认为自己的决定才是为了孩子好。我现在很注重这一点,凡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我都事前跟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余地,譬如本周六,小孩子去上英语体验班后,我主动的征求他的意见,自己决定上与不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第四章孩子“不听话”了?其实是你没有看到他的“好”。 父母总是用一种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到的总是缺点。随着孩子的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事情总想着自己做主,这时候就可能与我们的意愿有所冲突,这时候我们应该放开手要他去做,失败了他会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成功了他会享受自己的成功喜悦。现在我和像书中所写的一样,为孩子制定一些奖惩制度,这种方法很好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第五章是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 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张白纸,画出什么样的色彩来都是做父母的责任。正所谓成才必需先成人,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需要家长的引导和以身作则的榜样。有时候家长在不经意间所做的事情孩子都看在眼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一些不良的习惯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会不经意的“学会”。例如有些家长会不经意的闯红灯,孩子并不懂交通规则,他们会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慢慢的习惯了也会跟着效仿。

  第六章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蹲下来”教育孩子。家长愿意从孩子的立场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肯定他的良好行为,修正他的偏差行为,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提升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从父母的肯定中找到自信,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强化对孩子的正面教育。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告诉我们,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世界的一种方式。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会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通用10篇)】相关文章:

1.《出租时间的孩子》初中读后感(通用10篇)

2.爱和自由初中读后感(通用6篇)

3.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寄语

4.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寄语

5.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寄语

6.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7.寝室说话检讨书(通用8篇)

8.上课说话检讨书(通用9篇)

9.谈说话

上一篇:《真实的高度》读后感 下一篇:《妈妈我要抱抱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