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
一本关于阿富汗的小说,这里面充斥着阶级、种族、妇女、儿童、宗教问题。如果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某个叫阿富汗的角落不妨翻开这本书。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想我一样在看到阿米尔12岁时会有代入感,我很能理解阿米尔的自私怯弱,虽然很不能原谅,但如果把我自己放在同一位置上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比他更好面对人性的阴暗面。只有善良,内心正直且存有纯真之心的人才会在自己做错事后会后悔懊恼甚至患上失眠症。12岁的孩子犯了错误很正常,只是阿米尔的过于沉重,且无法挽回。
父亲该和儿子如何相处?阿米尔的父亲是个众所周知的好人,但我觉得他不算是个太好的父亲,一辈子活在他所谓赎罪的念头里,当阿米尔撒谎时,他没有纠正阿米尔的错误;当哈桑受欺负时,他也没站出来保护哈桑。
他没有勇气承认哈桑是他儿子,让哈桑伺候同父异母兄弟平日的衣食住行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哈桑因为阿米尔受伤时,他能表达心疼的方式也许是表达对阿米尔瘦弱的不满,让两个少年渐行渐远,最后造成两个少年无法抹去的伤痛。
很多人都说“风筝”有着很多的象征义,我最倾向于勇气,勇于承认错误,勇于站出面对不公正,勇于踏上重新做一个好人的路,勇于自我救赎,战胜自己人性的阴暗面。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
整本书的基调都是沉闷的,读完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当然也曾热泪盈眶。为哈桑的执着而感动,也懊恼阿米尔的懦弱与自私,也心痛索拉博在经历磨难后忍气吞声照单全收的沉默。
追风筝的人,对于哈桑而言,追的是忠贞不渝的节操,是奉献,是希望,是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爱。于阿米尔和他父亲而言,是弥补,是悔恨,是背叛过后的愧疚,是在灵魂拷问下做出的赎罪的选择。
等级制度,人种歧视和战争都是导致哈桑和索拉博悲剧的外在因素,而最致命的因素或许是人心。哈桑致死也没有忘记阿米尔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朋友,虽然他知道一切,他接受阿米尔对他的背叛却从来不曾怪过他。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索拉博身上,那个沉默的男孩真是让人心疼,在那个战乱年代,失去双亲,被送去孤儿院后任人欺凌,阿米尔从阿塞夫手里将他解救出来的时候他看见了一丝希望,可是那一丝希望又被阿米尔亲手葬送。他说他厌倦了一切,他开始沉默,沉默的让人心疼。阿米尔开始赎罪,而索拉博就是那把打开他心结,让他灵魂摆渡的钥匙。
《追风筝的人》和莫言的《蛙》同为灵魂赎罪主题的小说,同样以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可是却又大相径庭。或许是当初读蛙并不读的透彻,也或许是当初在老师教导下执着于其叙事模式等高大上的东西,而对于其思想的深度挖掘并不够。或许有时间应该重读《蛙》了!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
《追风筝的人》一出版,媒体界就好评如潮,市场响应异常热烈,其景象在图书出版界实属少见。著名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对此书的评论:"《追风筝的人》是一个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霸占了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排行榜、《出版商周刊》排行榜长达80余周,声势超过红透全世界的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从一出身就有着相似际遇而在生活中身份却悬殊的两个少年开始讲起。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
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够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说如此残忍而又如此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这部小说的,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情节却是引人入胜的。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整个故事,详细描写主人公在阿富汗的童年生活又掺杂着阿富汗历史事件描写,给人以强大的故事真实性,让人不知是在看一本虚构的小说还是在看一本来自阿富汗小人物"阿米尔"的传记。
正如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所说的,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在种族不平等的阿富汗,小说人物关系看似简单却又错综复杂。
一出生就间接导致母亲去世的阿米尔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爱,但只看到父亲对家里的小仆人哈桑疼爱有加,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只是越加妒忌哈桑,在小说的高潮部分,阿米尔决定在风筝大赛上利用哈桑,替他赢回父亲的爱,而就是这次风筝大赛,令后来的一切都改变了……因为"爱",阿米尔却在后来的日子里带着令自己痛苦的"恐惧、愧疚…",也在成家后踏上了"赎罪"的路。
小说中最让我震撼和喜爱的人物就是哈桑,哈桑让人又喜爱又心疼又同情。哈桑对阿米尔忠诚得令人感动,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事,为他追风筝,被阿米尔背叛后也只是默默承受,这种承受来自他对阿米尔的兄弟之情,单纯的他始终相信他与阿米尔是存在友谊的,即时是在种族不平等的阿富汗,即时他们是所谓的主仆关系。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哈桑逆来顺受,面对压迫,也只是好像待宰的羊羔一样默默承受,他的悲惨命运是落后、战争造成的,是不幸的,令人悲悯。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阿米尔鼓起勇气,第一次好像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正如他父亲所期许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阿米尔的一生始终会有个追风筝的人在他的心头萦绕,让他缅怀一生。而在《追风筝的人》读者心里也有个风筝,跨越种族、跨越文化,只是单纯人性的感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
就在这样一个毫无预料的早晨,我读完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这本在我手机里放了很久很久的书,两个月了吧,从我刚开始找到这本书开始,我也许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许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内容,两个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长故事,那样简单的概括,在我看来实在是不能作为这本小说的简介,简单的字里行间无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好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需要追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
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好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走位的风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够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来说说追,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故事中隐藏着让人透不过气的难过,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可以看的出来"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不是我们能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确实,对于他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而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他,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如果他没有在当时及时的承认错误,他真的会后悔,忏悔一辈子,这样的悔恨也许将陪着他一起走进坟墓,他将无法释怀。
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肯认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够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在他的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原谅我,我真的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为他我一直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卡住了,让我有点哽咽。
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阿里和哈桑一起离开了,接着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也被迫离开,离开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路,后来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且他在美国还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尔的爸爸一直是一个铮铮的铁汉子,我一直这样看到。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好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
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得机会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的生活才对。
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
终于看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好几次不想看了,又好几次看了就不肯放下,不过确实是一本好书,故事讲述了一个阿富汗富商的儿子与自己佣人的儿子的友情纠葛,主人翁为了引起父亲的宠爱跟关注,一边一直视哈桑为朋友,一边又嫉妒他分享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最好做出了让自己一辈子都受内心折磨的事,他背叛了哈桑,一个对他衷心耿耿的朋友,最终赶走了他。
主人公一直为这件事懊恼,一直到他救出了哈桑的儿子并且收养了那个孩子。书中的心里描写特别多,而且特别细腻。
另外,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更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主人公的父亲跟孩子更多的关注,并且让他自己父亲很爱他,很欣赏他,不过他跟自己的要求,希望的样子是不是一样,都应该告诉孩子,他是最爱他的,而不是忽视他,那我想主人公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反观哈桑其实是跟很忠诚,正直的人,虽然他生活环境很差。其实很多是受阿里影响,阿里都主人公父亲的忠诚绝对深深的影响着哈桑,因为阿里一直陪着他,让阿桑很勇敢,有一段讲抢上响的那一段,阿里把他们楼在怀里,足以证明。 故事的背景是战争时期,国家动乱,儿童无童年可言。愿世界永远和平!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6
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阿米尔通过直面自己的错误获得了救赎,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正像书中所说,若不是善良正直的人,面对自己的过错,是不会觉得羞愧和折磨的。战争真的很无情,索拉博真的很让人心疼,那些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要多少年才能够恢复。幸运的是,索拉博在经历了那些之后,还是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爸爸是多么伟大啊,书中的爸爸像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高大威武,善良正直,可是很多人都不能真正的了解到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以前觉得我爸特别酷,像是英雄什么都不怕,幽默风趣,特别乐观,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可是经过一暑假的形影不离的相处,我才知道爸爸跟我想象的不一样。他一点都不冷血,他真的特别特别善良,有时候善良的我都看不下去了。他还特别勇敢,他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怕,他告诉我这些不存在的东西没什么好怕的,真正可怕的是人心。
他还特别细腻,特别会照顾人,又做的一手好菜,我跟我弟暑假跟他待在一起,真的每天沉溺与美食无法自拔。好的,我爸爸太厉害了!当然我妈也很棒。
最后,愿世界和平,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这样简单又美好的幸福。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