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勃《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熟悉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色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学习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2、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教学难点】1、事、景、情交融的写法。
2、课文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到处都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名楼不少,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些明楼因其精美的建筑和名人的游历题诗而著名。
二、文体常识:
1、“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赠序,即临别赠言。
2.“骈文”: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语句方面以骈偶和“四六”句为主;语音方面平仄相对;用词方面以用典和藻饰为主。
三、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招为王府侍读,后因一篇《檄英王鸡》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因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在途中渡海溺水而死。
四、诵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2、学生听名家朗诵集体自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4、学生集体诵读课文。
五、初步感知课文并概括各部分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二课时
一、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地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人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文章先从地势与人物写起,借用铺陈的手法,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二部分(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自然人文景观。紧扣“秋日”,构成一幅“晚秋暮色图”。
1.色彩感——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流丹”,“耸翠”,“青雀”“黄龙”色彩缤纷,摇曳生辉;“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有水有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2、远近感——由近及远,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描摹了一幅秋色全景图。作者立体化的表现,将我们带进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描写。
3、立体感。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浑然天成的绝妙好图。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佳句。
4.虚实相衬。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运用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眼界开阔,视通万里。
第三部分(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宴会”1、用典。“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
“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
“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明确:典故的使用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联想更加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句的理解?
明确: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为有志之士所称道,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的精神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王勃在此化用东汉马援“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句,主要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和高尚的人生观。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第四部分(6-7):述自己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饯别”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命运多舛,但意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实为鞭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三、集体诵读。
四、课外作业:
1、熟读背诵。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一篇抒情散文,王勃通过它传递出了对命运的悲叹,对命运的抗争,对命运的希冀于是我在本课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就抓住情感为主要内容我计划以文章中的六个问句为抓手,通过反复诵读来引导学生体会王勃内心的复杂情感此外,写景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之一,而体味景物特色和思想情感的统一也是学习抒情散文的要实现目标之一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比较复杂,无法一一兼顾于是我计划引导同学体会作者将景物描绘的如此壮美,把聚会描写的如此盛大,其实主要是展现南昌城的政治清明和南昌百姓的安居乐业,其实就是想传达出对都督阎公治政的赞美这样,就和的与作者在文章最后所表达的渴望在这场盛会上遇到自己的伯乐,从而被人赏识被人推荐的心情联系起来了对于本文的另一大特色用典的学习,因为课下有详细的注解,所以我在文章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就不再设置单独的环节做重点学习了,而是通过作业设计要求同学们在课下自主学习,同时强化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的问句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指导同学们理解文章中景情关系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王勃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他凭借着非凡的才华以及在文风改革中突出作用,而为世人所敬仰但是天妒英才,王勃不幸英年早逝但是王勃用《滕王阁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圆号,不,应该是感叹号!因为《滕王阁序》说迸发的是王勃生命中最后的呐喊!让我们走进《滕王阁序》,走进王勃!
二、赏景味情
(一)《滕王阁序》中的盛会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序文,它当然要符合序的一些要求那么能否请同学们说说文集诗集的序一般要写哪些内容呢?(可以用《兰亭集序》来引导)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本文当中从文章开头就开始写这场“滕王阁盛筵”,那么文章中哪些内容是对盛筵的直接描写呢?
明确:从第一段到第四段的前半部分
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场盛筵为什么会让王勃如此难忘,让后人无限向往
明确:“四美具,二难并”
谁能具体谈谈这“四美”、“二难”在文中是这么体现的吗?从整体上看作者真的只是想表现这个盛筵自身的美吗?还是另有深意(可用柳永的《望海潮》来引导)
明确:自然美
社会美——政治清明
宾主美——安居乐业
盛筵美
(二)、《滕王阁序》中的王勃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王勃真的完全沉浸在参加这场盛会的激动与兴奋中了吗?
明确:“兴尽悲来”“兴”的是盛会;“悲”的是命运
但是这种悲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在文章前半部分就有所暗示,特别是在对美景的描绘中
明确:孤鸿、雁阵惊寒
这两个意象就和盛筵的整体氛围格格不入,因为王勃明白自己就是那孤鸿,就是那惊雁在这场盛宴中自己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等待王勃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呢?只能是“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那么作者的命运为什么落到这样一步田地呢?作者在文中仅仅是抒发内心的无限悲愁吗?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对情感脉络的把握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问句来加以体味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意之悲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无望之悲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无奈之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豪迈激越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坚定信念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充满希冀
(三)、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想通过这篇才华横溢的千古奇文向我们表达什么呢?仅仅是想表达对能参加这场盛会的幸福而激动吗?
明确:王勃在这场盛会中只是惊鸿一瞥,相对于这美景、嘉宾、贤主、盛筵,王勃只是这宏大聚会中的那孤鹜,那惊雁在这盛大的聚会中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渺小,人生的失意,但是他又不甘心屈服于命运,他要通过这篇文章来传递出对命运的抗争,渴盼通过这篇文章为自己命运的改变做最后的拼搏!
那么王勃怎么样通过这篇文章来实现命运的改变呢?
明确:渴盼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在这里就是都督阎公,而对滕王阁盛会的赞美其实就是对都督阎公的赞美,那政治的清明、百姓的安居乐业,不正是阎公的政绩所在吗?这样,文章中王勃对这场盛会极尽赞美之能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除了阎公,在座的诸位都可能成为王勃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所以“所望于群公”
三、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中典故的含义,并且体会作者通过典故所传递的的情感。
【王勃《滕王阁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滕王阁诗
6.关于王勃作文
8.与王勃畅谈作文
9.王勃故事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