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少年王勃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
在简单导入后,让学生说说“王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孩子们很快用“很有才气”来概括。在让学生板书后,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文本的研读。
进入研读阶段,孩子的表现渐入佳境。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他们的发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从‘听说’这个词,我可以体会到两个意思:1、王勃确实很有才华,要不他的名气是不会传到阎都督的耳里的;2、从这个词也能看出,阎都督可能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吧,他没有亲自领略王勃的才华,所以想借此机会来领略一下吧!”
“我看阎都督有点半信半疑,毕竟仅仅是听说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点,还是‘疑’多一点?”我追问到。
“应该是‘信’多一点,否则他就不会‘邀请他也来参加’了!”一个孩子接着话茬说。
“我觉得他或许还有想让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脸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听说”两个字,居然被孩子们咀嚼出这么多的内容来,是我课前根本没想到的。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写诸位客人的表现,课前我是很担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笔的妙处的。但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依旧让我“吃惊”。
“这样写的目的其实还是是在写王勃。”
“哦,能具体说说吗?”
“写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这样可以从反面衬托出王勃的‘才气过人’啊!”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担心自己不能写好,时间短,写不好就丢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阎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让自己的女婿来写。他们没必要让阎都督为难。”
看得出,孩子们的课前是做了充分的预习的,我不禁一次次地为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课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是课前最担心的,在新城的试上感觉处理得有点草率。虽然,课前做了无数次的思考,但总感觉没什么新的想法,总觉得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孩子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于是,今天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处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后,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你的朗读,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顿时明白过来,轻轻吟诵。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
“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蓝天吗?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啊!”
“不对,是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红红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给江面上铺上了一条金光大道。在这金色的世界里,有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在展翅翱翔。”
“哦,一只野鸭。”我故意强调了“一只”这两个字。
“是的,课文里说的,是‘孤骛’。”
“听大家说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声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话读起了课文,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许,他们没想到老师真的会来范读。
见孩子们还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图,说:“文字的描述这么优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这场面写了下来。”学生很自然地齐读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室里一下子又恢复了热闹。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情景教学贯穿与始终。
首先,在学生理请一。二自然段的文脉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邀请的场面,并进行评议,不仅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创编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语言文字有活生生的感受。此时再指导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评议,初步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体会到了当场写作的难度,为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作了铺垫。
接下来我出示插图中显示的画面,王勃站在藤王阁上,仔细观察着什么美景呢?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赏景中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然后让学生把眼前之景用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赏景与说话,学生便如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这时再让学生用心的读,读得美如其景。同时,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的和谐愉快,用自己的朗读尽情地抒发着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同时在教学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把古文与今文对应结合,突破了理解古诗的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第三段结尾的省略号这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丰富想象能力。同时在轻读〈〈藤王阁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的能力。随后的相互评价更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对胸有成竹。笔走如飞这三个成语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使他们深深感到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并从中再次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接下来再请学生们思考从王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内涵,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暗示了写作方法,将情感态度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最后总结课文,迁徙运用,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用自己的话,描绘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写一段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片段。通过这一总结延伸,把学生领到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我注意立足语文,把握文本,凸现语文的本真。教学中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读书、感悟、体验、内化等学习语文的过程,获得言语的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介绍滕王阁延伸到赞美滕王阁的文章再延伸到王勃,从而逐步导入新课,带领学生们一步步走近那个有才气的少年。接着带领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词。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让字词教学落实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中。然后紧扣才气,顺学而导。王勃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我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通过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感受王勃的才华,教学内容的呈现完全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将多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读出个人不同感受,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将本课的气氛带入一个全新的高潮。
通过适当地安排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后充分感受了王勃的才华横溢,体会到“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景象,课末,我总结性地向学生们提炼了王勃的生平,并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经典名句作为礼物送给学生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深情吟诵,读出秋景的壮美,读出王勃的才华和内心的敬佩之情。这样的设计令全课的主旨尽显其中,很有新意。最后,在欣赏孙道临雄浑悠远的《滕王阁序》吟诵声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深有意犹未尽之感。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4
本课教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奇才?”是教学的重点,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从“文中的诗句、王勃的表现、旁人的表现”这三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到王勃很有才华。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发现、思考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课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巧妙的处理“读”与“讲”的关系,充分读书的如:本课第3 、4 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我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过图片、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文中也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我又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的意境。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5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生:我最欣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师:老师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看看有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生:我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句。
生:我想读懂这句诗的意思。
师: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这句诗的意思了,我觉得“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一句描写的就是诗句的情景。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一生读得深情而又欢快)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景色太美丽了,太迷人了!我非常喜欢,被深深地陶醉了!)
(一生读得舒缓而又宁静)你读的感觉好像不太一样,能说说吗?(我觉得这景色非常安静,我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这迷人的景色,我不忍心惊动那飞翔的野鸭!)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
师:(全班配乐朗读)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我真想把这迷人的秋景画下来!(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
生:我想用摄像机把它拍下来!(把这动人的镜头永远地珍藏起来,非常值得!)
生:我想歌唱这迷人的景色!(那你能不能唱两句?)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边的云霞多么美丽……(你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有味道!)
生:我想起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生:老师,我能自己编一首小诗吗?(当然可以!)一道夕阳铺水中,水天一色两悠悠。孤鸭远飞余辉尽,惟有江水天际流。(掌声)
师: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李白)那你就是“小李白”了!(生欢喜得不得了)
……
反思:
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冷面孔少了,那种简单、粗暴、挖苦的评价语言少了;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最大可能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案例1中的现象,教师试图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奖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激励性的奖品过多,鼓励性语言过于单调。这样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这种发展性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表面上虽热热闹闹,但只是一种“泡沫”而已。奖品过多过滥,学生也变得无所谓、不稀罕。从案例1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语言了。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再加上小朋友整齐划一的动作、口号,显得机械单调,小朋友对同伴的鼓励已不是发自内心的,而只是应付一下,甚至是极不情愿的。那么,学生到底好在哪儿,棒在何处,谁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了。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唤醒学生的生命态度,激发对知识的渴求,释放学生内在的潜能。事实上,教师那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抚摸,教师那发自内心的欣赏,那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甚至奖励学生一项学习任务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是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没有起到提升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与错。如案例1中,“你说得很正确!”、“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都是完美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吗?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纠正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反复修改,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才会更深刻,才会更“独特”,这是不是比那些简单地处理学生的回答更“尊重”学生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新课程理念才有可能真正落实,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传统的教学,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所有的评价方法、内容都是为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而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读书、如何去解决问题并不关注,因为他们要的只是“葫芦”。案例1中,如果我们把“说得还不错!”变成“你解释得非常精彩,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如果我们把“哪位同学比他读得更好?”变成“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再读一遍会更棒!”这种评价无疑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鼓起自我挑战的勇气。我们从案例2中可以看到,教师更关注到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 让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对学生全身心地溶入课堂、溶入文本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的赞扬。“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你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有味道!”……这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6
你的教学设计绽放出美丽之花了吗?
前几天参加了区阅读教学赛课。一天半的时间准备对赛者来说是紧张而有公平的。对教案的设计经过了“四议修改”终于在赛课前的那一刻尘埃落定。这几日我似乎还沉浸其中,也许这就是反思吧!对于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的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现就这次教学设计的反思表达出来也算是我赛课后留下的点滴痕迹吧!
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帮助孩子们领悟文章主旨。全国小学语文理事会会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这样讲,“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便于孩子们扎扎实实的发展的目的了?话说简简单单,实在是不简单!
在设计《少年王勃》这课时,在初步研究了王勃坎坷的一生后,先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研读文本的“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在学校试上和平时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样似乎圆满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是什么?在学生没有悬念的.前提下再去咬文嚼字,学生乐意吗?孩子的天性告诉我,他们没有兴趣是老师们一厢情愿在那所谓的咬文嚼字。反其道而行之,想想假如我们是学生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有谁知道了答案还有心思去追根溯源了?在了解了这篇课文的精髓后,就围绕“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上作横向发展的纠缠,似乎没有什么深度的价值。
于是,我从题目出发,设计“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开放式的问题来研读文章,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有自己的收获。让纵向和横向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使教学浸入佳境。在层层思考和问题的揭示下,学生自己真正主动的探究出文章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来。学生读出自己的精神来大部分学生认为少年王勃是个奇才。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除此而外还读出了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的目的!在自己探险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也许对于教师来说没有风平浪静来的有保障,但是教学的主旨为了学生。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也许前面的设计我们教师试图寻求一个有解的答案,“提供一个历史确定性”。从理论角度来说,这明显是传统解释学的观念。在接受理论看来,文学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任何解释也就不是惟一的、最后的解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杨再隋先生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生活;语文教学是一种过程;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 于是我就在想,作为我们在教学的设计中,必须要能确保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拥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凸显自己的主体性。而不是为了在没有悬念中找寻答案而去答案,那所谓的在充分学生主体性中去探究、发现、思考就是水中望月了啊!千万不能让我们的过程和方法成了孩子们发展的桎梏!
也许这节课上还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是就我而言。已经尽力为之。只求现在和今后的日子能更加的努力。首先为了自己的责任,其次为了孩子。这也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张弛做的报告《有一种师德叫责任》。让责任时刻提醒自己:你的教学设计成了学生的桎梏了吗?它绽放出美丽之花了吗?这也算是这次赛课的最大收获之一吧!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7
刚才听了邓小燕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勃》,主要有以下一些感受:
一、好的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邓老师能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2、师生互动有效。邓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和总结。
二、一些建议:
1、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加符合中年段教学要求。
(1)生字教学,可以直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形声字,说说形声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识字,巩固训练识字方法和记字方法。
(2)概括课文能力的训练。作为中年段,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概括课文大意,教师适时指导点拨。(没有必要出示句子填空帮助学生概括,这样既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又没有达到训练目的。)
(3)教给学生一定的理解词语的能力。课堂上强调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借助工具书理解,拆字理解,换近义词理解等。而不要由教师包办。
2、对于可以简化的教学环节尽量简化,可以一句带过的尽量一句带过。
3、读书要带着明确而有效的目的去读。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8
一、寻找中心话题,让教学设计绽放美丽的花
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教学设计不应为教而设计,应该为学而设计。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简简单单学习、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我以为: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寻找中心话题,有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地“煽风点火”。 本课教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是教学的重点,但我以为,紧紧抓住这个问题,显然不够,学生很简单就能体会到王勃的很有才华,似乎没有悬念,没有悬念的前提下为找寻答案而去答案,似乎没有什么深度探究的价值,那所谓的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中去探究、发现、思考也就是水中望月。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本课教学,我首先播放情景flash短片,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故事,再引导出课题,并从课题出发,引导出“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个开放式话题,虽然,这个问题,也许没有“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风平浪静有保障,但我以为:“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运用自己的力量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神,且能够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有自己的收获,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空间,并且孩子们抓住后“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话题后一定会学得简单,学得深刻。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首先发现的不约而同都是王勃会观察、会
思考,而不是首先便提到“很有才华”,学生也都读出了:勇敢、孝顺、谦虚??等,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与获得中更学会了读书。
二、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 我们主张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再“开讲”,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精当,通过老师的“讲”,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不求面面俱到。
如:本课第3、4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很多教师会忽略第1、2自然段,而在这里也许花上很多的时间,我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这一段有也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我又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感悟写作过程,把学生带入习作殿堂
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时,我发现课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
我来试试吧!”,这两句也许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课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王勃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这两句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模仿王勃写作的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观察与写前思考。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四、相机拓展,促进课内外的有效延伸
本篇课文,简短的叙述了王勃路过滕王阁赴宴而写下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的经过,其实,背后的花絮很多,滕王阁的介绍、王勃的传奇与佳作、《滕王阁序》全文??资源极其丰富。
本课教学中,我随着课文精读相机介绍王勃、滕王阁有关知识,在教学结束时,播放孙道临诵读的《滕王阁序》,还预设了: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等拓展内容,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为学生在今后学习《滕王阁序》做好铺垫。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9
课件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科学,是说它遵循着铁一样的规律;所谓艺术,是说它具备水一样的灵活。课堂教学艺术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它可以出神入化,化平庸为神奇,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学懂。追求教学艺术之美,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小学课件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上了《少年王勃》这一课,我反思如下:
课前背背学过的唐诗,逐渐将学生引入人才辈出的唐朝,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王勃的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描绘的意境呈在学生的面前,既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把握重点,排除难点,掌握知识,又令人感觉美不胜收;在理解“拍案叫绝”这个词的时候,田老师的设计更是令人叫绝,先进行字面意思的理解,然后对学生精彩发言采用“拍案叫绝”的方法进行即时表扬,再结合课文的语境引领着小朋友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教学过程是那么地自然、流畅,其中,最受益的是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维妙维肖的模仿,对课文展示的典型环境栩栩如生的描述,,促使学生个个学得兴趣盎然,体现了低年级">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取得教与学的良好效果。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0
对教案的设计经过了“两议修改”终于在课前的那一刻尘埃落定。这几日我似乎还沉浸其中,也许这就是反思吧!对于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的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现就这次教学设计的反思表达出来也算是我课后留下的点滴痕迹吧!
每一篇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帮助孩子们领悟主旨。全国小学语文理事会会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这样讲:“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便于孩子们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了?话说简简单单,实在是不简单!
《少年王勃》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比较句子,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又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我在指导学生背诵第三小节时,先引导他们体会秋景之美,激发他们记忆的兴趣,使他们活记乐背。
当然在教完这课后,我感觉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相关意境图的出示太早,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诗句出示后,应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上可能画了哪些景物。在学生充分想象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图,让学生欣赏,图文对照朗读,这样设计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想象说话时,教师还要适时引导,使说话内容和原文的提示相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不能为了想象而想象。
2、在比较句子时,句子之间的差异应该更明显一些,让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纯美的意境。如:一只野鸭飞翔,云霞在天边飘荡。
3、对于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朗读,学生读后半句出现了停顿错误,我没有及时的给与纠正。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1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两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入,大部分学生从字里行间读懂了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有的说他被一位姓阎的都督邀请参加滕王阁的宴会,说明他很有才气;有的说姓阎的都督提出要做一篇文章时,别人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都不敢答应,而王勃却说要试试,说明他有才气;有的说他站在窗前在观察江上迷人风景,在酝酿文章,也说明他有才气;还有的说,从姓阎的都督拍案叫绝夸他是奇才,更证明了他的才气……学生们找的很准,我将他们的回答都一一作了板书,使得答案更清晰。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我出示了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然后和学生一起,一边朗读一边浓缩句子,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逐步板书下来。然后再根据诗句扩充意思,这样反复两次,学生对诗句意思就熟练地背诵下来了。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2
执教本课,开课时由南方三大名楼入手,让学生说说“南方三大名楼是哪几座楼?”然后用学生熟悉的黄鹤楼作为引,引出崔浩的《黄鹤楼》,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每座名楼都有和它同样辉煌的文章。有学生主动背诵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从而引到了《藤王阁记》。质疑:《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会是什么呢?学生初读,划出名句,加强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在文中找到第三段,品读体会,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体会景色的美,以及名句的意境。
在教师的配古筝乐朗读中,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配古筝乐),
轮读检查课文后,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王勃。学生有的填才智过人的,有填文思如泉的,有填胸有成竹的,有填奇才的,有填笔走如飞的......然后请学生再读课文,讲你认为他是这样的人的原由找到,并大声读读,读出王勃的形象。
学生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的四段。指导学生读好第四段。教师此时引导学生请二生分别读二、四段,说说有什么发现?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学生体会到他人的不愿和王勃的才华成了对比。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结构,在故事中告诉读者《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以及意思,并表现了诗人的才华。
指导学生可以按照这中方式自己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13古诗两首的故事编写。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情景教学贯穿与始终。
首先,在学生理请一.二自然段的文脉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邀请的场面,并进行评议,不仅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创编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语言文字有活生生的感受。此时再指导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评议,初步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体会到了当场写作的难度,为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作了铺垫。
接下来我出示插图中显示的画面,王勃站在藤王阁上,仔细观察着什么美景呢?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赏景中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然后让学生把眼前之景用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赏景与说话,学生便如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这时再让学生用心的读,读得美如其景。同时,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的和谐愉快,用自己的朗读尽情地抒发着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同时在教学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把古文与今文对应结合,突破了理解古诗的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第三段结尾的省略号这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丰富想象能力。同时在轻读〈〈藤王阁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的能力。随后的相互评价更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对“胸有成竹”.“笔走如飞”这三个成语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使他们深深感到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并从中再次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接下来再请学生们思考从王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内涵,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暗示了写作方法,将情感态度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最后总结课文,迁徙运用,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用自己的话,描绘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写一段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片段。通过这一总结延伸,把学生领到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4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指导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景观的向往,这是文章难点。
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体会到在指导学生读好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要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理解“凝望”说明王勃被江上的美景深深吸引,“水天相连”体会连绵不断的启示,想象水与天的辽阔。
“霞鹜齐飞”要体会出其中祥和、宁静的气氛。“缓缓地、轻轻地”体会一种悠闲自在。但这样的理解与分析不能可以四班。
让学生在阅读、赏景、看图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读好就可以了。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5
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时,我发现课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这两句也许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课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王勃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这两句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模仿王勃写作的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观察与写前思考。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看了《少年王勃》一课一贴后,感受颇多,也来了个“东施效颦”。 这节课围绕“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展开教学,牵一发动全身,抓住了“才气”二字统领全文,以点带面,逐步渗透,条理清晰,也便于课堂的调控。文中的“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以及第二自然段中“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等,都体现了王勃才华横溢,才智过人。课堂中,学生通过读、演、思等环节的学习,对王勃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对于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结合第三自然段进行教学,借助图片:蓝天、碧水、落日、野鸭,图片可谓与诗句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朗读、赏景中感悟,体会秋的宁静,秋的壮美。一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爽!
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少年王勃》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比较句子,让学生体会到“ 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又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兴趣盎然;对于“胸有成竹”,则引进了它的典故,收效甚好。对于王勃写的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我认为除了结合画面,结合前文的景物描写外,还是应该去细细品一品的,在感悟中体会诗句的精妙,从内心底里钦佩王勃,与文本产生共鸣。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少年王勃》教学实录09-11
少年王勃评课稿11-02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8-10
关于王勃作文09-14
与王勃畅谈作文04-02
将心比心的教学反思05-03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案例04-29
《将心比心》数学教学反思04-28
王勃故事文言文08-31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03-16